仲菊芳
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缎抡n程標準》也積極倡導:“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實踐者”。呼喚教師在反思中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追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使個人的教學經驗得到提煉和升華,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本文擬反思蘇教版九年級第10課“共享經濟繁榮成果”區(qū)級公開課的整個過程,談談這節(jié)課成功的幾個關鍵點。
一、巧妙設計課堂導語
導入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環(huán)節(jié)?!昂玫拈_頭是成功的一半”,新穎別致、動人觸情的導入,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效果。教師應特別注重新課導語的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以教材知識為依據(j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狀況,巧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能盡快集中注意力,進入美妙的情境并產生濃厚的興趣,懷著期待、迫切的心情探求新知。特別是借班上課,與學生第一次接觸,巧妙設計導語,顯得尤為重要。
當正式進入課題前,我做了簡單的開場白:各位同學,大家好!很高興來到我們某某學校,走進我們三(6)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40分鐘的快樂時光,希望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這樣的開場白,一方面,讓我與學生有了第一次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陌生、緊張的課堂氣氛。
接著我用了一段有關蘇州民生的視頻——市委書記蔣宏坤的講話“在民生問題上投入再多也不為過”,讓學生了解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關注民生問題,努力確保人民共享經濟繁榮。這樣,既消除了原有的枯燥乏味,又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狀態(tài)。
二、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強調,教材內容要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識欲望。而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許多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既枯燥又抽象,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教材知識成為“一潭死水”,學生會產生厭學的情緒。思品課的生命力源于社會,所以,教師必須要善于適時地聯(lián)系社會熱點,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刺激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啟發(fā)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熱情,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講第一部分“關注民生”時,我采用了2011年11月25日公布的“蘇州2011年十大民心實事工程”的材料,另外我手里還拿了今年9月份開始實行的學生e卡通,讓學生親身體會黨和政府在關注民生問題,從而再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民生的相關知識。又如,講第二部分“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時,引用了發(fā)生在身邊的兩份材料,材料一是班級某學生的父親參加了醫(yī)療保險后,減輕了高額醫(yī)療費帶來的壓力;另一份是蘇州市實施了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貧困家庭有了生活保障。然后再拋出問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有何重要意義?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給學生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三、努力促成自主學習
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是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把學生看作是認識的容器,而不是認識的主人;把學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個性化的。一般表現(xiàn)為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在臺上滔滔地講,學生在臺下默默地聽。這種灌輸式教學和簡單化的處理,導致的結果是思想品德課堂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學生不喜歡也不愿上思想品德課,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于是,我在這節(jié)課嘗試了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等全新的學習方式,改變“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如,講到“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心系西部大開發(fā)”時,我就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1.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核心、意義;2.西部大開發(fā)的意義;3.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關鍵;4.幫助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經濟的意義。讓學生閱讀課本后尋找答案,學生很快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效率。
又如,講到“黨和國家為什么要確保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或為什么要實現(xiàn)共同富裕?)”時,我采用了小組探究、合作學習的討論形式,討論后請每個小組成員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補充說明,最后我歸納總結。在整個小組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自始至終和學生在一起,和他們一起討論、分享成果。在此過程中,使一些思考結果不正確的學生及時得到糾正;不愿意思考的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中不得不去思考、討論,既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
新課堂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自主、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用恰當?shù)闹v授、生動的舉例,啟發(fā)學生思考,并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思考的結果。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促進師生的互動,促進情感的升華,才會使思想品德課充滿生活的氣息,迸發(fā)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懷。
四、積極發(fā)揚團隊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集體力量的有效開發(fā)將創(chuàng)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跡。本次公開課的前期準備就充分利用了教研組的智慧,積極發(fā)揚了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將每一位老師的智慧融入到了我的教學中去。
當我試課的時候,我們教研組全體成員都參加聽課,聽后各抒己見,提出了更好的教學策略,包括材料的選用、各個環(huán)節(jié)時間的安排、對學生的啟發(fā)、知識之間的過渡等。如在講第一部分“關注民生”時,除了引用“蘇州2011年十大民心實事工程”外,最好還能引用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事,如學生e卡通,這樣學生就能從自身感受到黨和國家關注民生問題。又如,結束第二部分“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后,如何過渡到第三部分的“心系西部開發(fā)”呢?有位老師就提出可以這么過渡:人與人之間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收入懸殊、先富后富的差別,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那么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情況怎樣呢?由此引出: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為此,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
正是因為教研組的集思廣益,產生了思想與智慧的火花,才使我的這節(jié)課日漸完美并成功完成,可以說這節(jié)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嘗試,我不僅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學到了很多東西,使我感受到了改變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收獲良好效果的快樂,也看到了學生的那種渴望創(chuàng)新、探索、渴望表現(xiàn)的要求,還看到了學生們的巨大的潛能,更大的發(fā)展性、可塑性,為我在今后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提供了基礎。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無論怎樣構思教學過程,總有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只有不斷實踐、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實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