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云 顧穎 梁璐瑤
摘 要:新媒體對趙紅霞的形象建構呈現出“英雄化”的色彩,與主流媒體的更注重于從社會性這個角度進行評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文從新媒體對趙紅霞形象建構出發(fā),對新媒體與主流媒體形象建構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并試圖對新媒體形象建構呈現如此特征的原因以及新媒體該如何有所作為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形象;建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6-0063-02
2012年11月20日,一段36秒的不雅視頻與數張不雅照片在網上風靡,女主角趙紅霞引發(fā)了網民的大量猜測。雖然趙紅霞本人并不為人們所熟悉,但在接觸了媒體傳播的大量信息之后,人們逐漸建立起某種認知,而這種認知又反過來指導大眾對趙紅霞的評判。美國文化學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遜(Fredric Jameson)說過,“在美國只要你和任何人交談,最終都會碰到這樣一個詞,例如說某人的形象,但這并不是說他長得怎么樣,不是物質的,而是具有某種象征意味。[1]”如此,媒介對趙紅霞的形象建構,并非僅僅指趙紅霞的長相等,而是在不雅視頻案的基礎上,她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或者說受眾對她的想象。在趙紅霞形象建構過程中,新媒體成為主戰(zhàn)場,對于趙紅霞一系列的形象表述就是從網絡發(fā)端,然后蔓延。本文試圖從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形象建構差異性的表現、產生的原因、新媒介該如何應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地分析。
一、與傳統(tǒng)媒體形象建構的差異
不雅視頻曝光后,女主角的身份引發(fā)各方猜測與評價,也引發(fā)了媒體的密切關注與廣泛報道。對趙紅霞的形象建構,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表現各有特點,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新媒體形象建構的“英雄化”
重慶21名廳局級官員入彀后,由趙紅霞引發(fā)的反腐受到了網友的追捧,“反腐英雄”、“奇女子”等一躍成為最受網民追捧的趙紅霞的代名詞,在網絡上掀起一層又一層浪潮。在《南都深度》公布趙紅霞的真實照片之前,網友們對趙紅霞的真實相貌獲知甚少。雖然趙紅霞的真實容貌與傳說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公眾對她的某些評價,@老徐時評就認為:“其實女人的功夫在臉外,她長得什么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扳倒了貪官?!蹦撤N意義上講,此時的趙紅霞對于公眾而言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符號,一個用12秒扳倒了12名貪官的奇女子。即使有媒體曝出趙紅霞當庭痛哭,訴說自己與雷政富之間存在感情之后,大眾也并沒有對這位反腐奇女子表現出過多的批判。高福生或許道出了大眾的心聲,“中國從來不缺英雄,也需要英雄,反腐亦然。于趙紅霞而言,在幾年前重慶打大黑浪潮中……以‘睡反腐……網友將其捧為‘反腐英雄并非浪得虛名?!?/p>
(二)新媒體的呈現方式的娛樂化
這里的娛樂化是指在新媒體上,網友們運用故事性、情節(jié)性的表現方式呈現對趙紅霞形象的認識。語言、漫畫、音/視頻等形式是網友們呈現的主要形式。
1.語言。在天涯社區(qū)論壇,一篇名為“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候選人——反腐英雄趙紅霞”的帖子受到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若干年后,趙紅霞深情地對她兒子說:兒子,你要理解媽媽,確實媽也不知道你爸是誰?……請記住這個感動中國的名字,她就是反腐英雄:趙紅霞?!庇芯W友如此回復:“上聯:反腐敗網民力量成中堅,下聯:追貪官紅霞陰道立頭功,橫批:神奇華夏?!?/p>
2.漫畫。網友們引用最多的是一副由@大尸兇的漫畫創(chuàng)作的名為“打靶歸來”漫畫圖。在這樣一幅類似于電影海報的漫畫中,有以下幾個元素特別引人注目,首先是標題,“2013年賀歲反腐巨片,激情十二秒——打靶歸來”,其次是圖像,一個全身裸露挺翹著臀部的女性,手上拿著一個秒表,時間定格在12秒。
3.視頻。與語言、漫畫相比,視頻是極具視覺沖擊的一種表現形式。有網友以郭德綱相聲表演現場為背景,自己配詞配音講述反腐女神進春晚的故事,更有網友透過湯姆貓之嘴評價趙紅霞,有唱有說地將網絡上各種對于趙紅霞的評價進行了一番展示。
(三)傳統(tǒng)媒體的形象建構更偏向社會性
傳統(tǒng)媒體形象建構的社會性是指傳統(tǒng)媒體更偏重道德倫理、人性尊嚴等角度進行建構。揚子晚報《請把趙紅霞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指出,趙紅霞是這起事件中最悲情的人物。趙紅霞的悲在于沒有被當成一個真正人來看待。文中呼吁大眾將趙紅霞當成一個真正的人來看待,某種意義上,是對新媒體上娛樂化表現的一種評判,其背后更隱喻著這樣一個現實,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權力與金錢的強大。確實,趙紅霞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如果沒有不雅視頻的曝光,根本沒有多少人認識她,她或許正和自己的丈夫孩子一起經營著自己幸福的小家。盡管趙紅霞有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但她終究只是一個人,一個擁有自尊的人,應該獲得足夠的尊重,“其實是否愿意做英雄,趙紅霞最有發(fā)言權”,檢查日報的評論《請給趙紅霞隱私足夠的尊重》足以說明問題。
二、形象建構差異形成的原因
新媒體形象建構與傳統(tǒng)媒體形象建構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新媒體上把關人的確實、網民的自我賦權,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議題建構的側重點不通以及社會矛盾所導致的輿論轉向。
(一)網民的“自我賦權”
在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作為互聯網上傳播內容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的網民相對分享了原來由壟斷信息傳播權的編輯與記者牢牢掌控的“第四權力”[2],從而實現自我賦權,而在新媒體事件中,網絡賦權之所以能夠實現,主要是網絡媒體的傳播特性所決定,網絡的開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便捷性等傳播特性[3],為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fā)表見解的場所。在對趙紅霞的形象建構過程中,網民們在網絡上“暢所欲言”,充分發(fā)揮自身想象力,編造出各種關于趙紅霞形象的版本,這背后,是網民們“自我賦權”在發(fā)揮作用,將人們對趙紅霞的態(tài)度展現,進而影響社會輿論的發(fā)展。
(二)社會矛盾導致輿論轉向
不雅視頻案中,“情婦”等備受冷眼與鄙夷的稱謂離奇“逆反”了,盡管趙紅霞是情婦,但受眾卻給予她相當程度的“贊美”。趙紅霞被判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后,@旅行的蘆葦如此鳴“不平”:“趙俠女委屈了!??!扳倒這么多貪官污吏,還坐牢,天朝哪有天理可言”。這與以往人們對待“情婦”的態(tài)度有明顯不同。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人們“仇富”、“仇官”的心理也越來越深。在整個事件中,人們對情婦恨轉化為對官員的恨,因涉及反腐一類問題,這種恨被擴大化了。其次,趙紅霞的個人遭遇激發(fā)了網民們的“共同想象”,隨之形成強有力的群體性壓力,網民天然的站在弱階層一方,以“共鳴式的合力”一起來抵制強權的一方,這種模式是對現實無奈的抗爭和現實壓迫的虛擬轉移[4]。
(三)新媒體上把關人的缺失
從不雅視頻曝光到趙紅霞刑罰的塵埃落定,盡管新媒體在趙紅霞個人信息如頭像的公開上表現出了一定的自覺性,但對趙紅霞的個人形象揣測卻風起云涌,這是因為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缺失,沒有或不能對信息進行充分的篩選、過濾,進而導致一些不真實的信息在網絡上呈現,具體到趙紅霞形象建構,則主要是指網絡上因為把關人的缺失,導致對趙紅霞個人形象描述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偏差,或戲謔或嘲諷,盡管網民們對趙紅霞持有同情,但這種同情披上了娛樂化的外衣也就不那么真摯了。
三、新媒體應該如何應對差異
在新媒體把關人缺失的情況下,除了發(fā)揮自凈功能外,新媒體輿論場更要打通與傳統(tǒng)媒體輿論場之間的對話,為受眾提供一個自由與和諧共存的公共場域。
(一)加強新媒體“把關”的建設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具有極端性、沖突性、情緒性、群體性和難控性,這五性具有極大的“殺傷力”,由于新媒體“把關人”的缺失,極易導致輿論失控的情況發(fā)生[5]。而傳統(tǒng)媒體由于把關人的存在,很容易把控輿論走勢。網民們出于對趙紅霞個人形象的尊重,盡管有各種照片涌現,但并沒有過多進行人肉搜索。但在對趙紅霞進行英雄式贊美的過程中,存在網民言語偏激、嘲諷的現象,這點上自媒體并沒有表現出一定的自覺性。
(二)打通與傳統(tǒng)媒體的對話
新媒體尚未大發(fā)展前,傳統(tǒng)媒體始終占據著絕對的主動權。如今,“民間網絡輿論場”以全新的姿態(tài)呈現在傳統(tǒng)媒體面前,使得傳統(tǒng)媒體有了失落感[6]。傳統(tǒng)媒體應該主動積極去尋找與新媒體對話的途徑,如開通官方微博,第一時間發(fā)布新聞,并通過微評論表達觀點等,還可以開通一些網絡板塊,“傾聽”來自于自媒體的聲音。而新媒體首先要做的是充分發(fā)揮自凈功能,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而這恰恰需要自媒體與主流媒體進行對話,通過主流媒體進行話語的確認。
四、結 語
自媒體在對趙紅霞的形象建構中表現出了一定的自覺性,沒有像往常一樣過分追求刨根揭底,對趙紅霞進行“人肉”。當然也有一定的過激之處,將趙紅霞這樣的女子贊譽稱反腐式英雄,不可避免帶有嘲諷。因而,在網絡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需要主流媒體與自媒體的共同努力,在不斷地對話中營造和諧的輿論的環(huán)境,從而對受眾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遜著.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 陳絢.網際網絡——第五種權力[J].國際新聞界,1999(5).
[3] 陳浩,吳世文.新媒體事件中網絡社群的自我賦權——以華南虎照片事件為例[J].新聞前哨,2008(12).
[4] 鄭恩,紀亞東,龔瑤.新媒體事件的話語生產框架——基于類型學社會話語的分析視角[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1(4).
[5] 鄧濤.敢問誰是新媒體的“把關人”[J].傳媒評論,2013(4).
[6] 張研農.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生態(tài)[J].南方人物周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