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杰
摘要:上世紀語言學和文學的關系處于理論概念交替上升和相互交融的階段。語言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語言的工具性、思想載體性到本體性的轉(zhuǎn)變,文學則經(jīng)歷了語言形式化,文學語言科學化、思想本體性研究以及在詩性的層面上研究文學等幾個階段。西方是研究轉(zhuǎn)變的本土,我國的語言文學研究則是借鑒了西方理論轉(zhuǎn)變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詩性研究進行理論再深化,結合漢語獨有的特點,將漢語的詩性研究擴展開來。
關鍵詞:上世紀文學 語言學 研究歷程
引言
翻開西方上世紀文論史,自上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之后,西方所出現(xiàn)的任何一個有影響的文論流派,都必談及語言問題,給予語言以特別的關注。上世紀西方現(xiàn)代文論在文學語言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是空前的。60年代,文學語言研究由“文本封閉體系”向“文本——讀者”的轉(zhuǎn)變,標志著不再把文本結構看成是自足的、封閉的,而是看成向讀者開放的、在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中實現(xiàn)的系統(tǒng)。70年代,解構主義向結構主義的權威地位發(fā)起挑戰(zhàn)也是以對文本語言的新闡釋開始的。德里達對口頭語和書寫語、能指和所指等二元對立關系的消解都指向?qū)壐魉怪髁x的解構。解構的最終目的是新的建構。90年代之后,語言本體論的轉(zhuǎn)變帶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詩性研究,隨著西方語言哲學以及分析哲學、解釋學進入中國,中國的文學理論也開始了對文學語言學的研究,上世紀文論給予21世紀的最大奉獻就是文學語言研究,這種研究是學科交融的體現(xiàn)和進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文學研究的典型特征
歷史上不重視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文學是由于傳統(tǒng)的語言工具觀。語言的工具性是語言的第一個層面。工具論認為,語言從根本上是對事物的命名,先有事物,才有語言。在工具性層面上,語言學考察的是語言的形式,語言對事物的表達。于是,語音、語法、詞匯、方言、修辭等方向的考察成為我們今天學習語言學的基礎。
西方傳統(tǒng)文論一直將文學語言研究置于附屬地位,成為文學研究中的一個硬傷,阻礙到西方文論的進一步發(fā)展。上世紀到來之際,俄國形式主義流派第一個舉起了創(chuàng)新的旗幟,在與俄國社會歷史學派的論戰(zhàn)中,他們指出文學就是文學,與現(xiàn)實無關,也與作者的思維和心理過程無關,它只表現(xiàn)為對語言材料進行加工和處理的一系列技巧和手法。所以,不是內(nèi)容決定形式,而是形式就是內(nèi)容,甚至形式?jīng)Q定內(nèi)容,而文學形式就是語言形式。毫無疑問,俄國形式主義的這種觀點明顯偏激,但在當時實現(xiàn)了理論突破。
二、西方上世紀文學語言研究的成就研究
文學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學者們就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做過音韻學和修辭學方面的探究。從索緒爾、薩丕爾開始的現(xiàn)代語言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而顯要的學科,文學語言因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語言學的轉(zhuǎn)向使得語言文學的分析進入了思想性的階段,認為語言即思想本體。語言工具觀中,語言是人對事物的命名,語言是人的工具,即意味著人對語言的完全決定性。但語言也并非任人處置的物品,所以語言學是從“語言即工具”轉(zhuǎn)向為“語言即思想”,此即語言本體論的思想基礎。語言本體論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流派:1.德法傳統(tǒng),又稱分析哲學傳統(tǒng),代表人是弗雷格、奧斯汀、羅素等。2.英美傳統(tǒng),又稱為“現(xiàn)象學——解釋學”傳統(tǒng),代表人有胡塞爾、??隆⒌吕镞_、和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非理性主義者狂熱追求一種不確定性的直覺時,現(xiàn)象學哲學家胡塞爾率先摒棄了對不確定性直覺的非理性追求,轉(zhuǎn)而追求絕對的確定性和明晰性,即理性地建立嚴密的科學理論?,F(xiàn)象學認為文學作品只是由書寫的文字符號構成的一種實在的客體,指出如果人們把這樣的文字看作“只是傳達或認識文學作品本身的手段”,則“不可能認識作品”,作為“觀念的客體”的“有意義的詞和句”是“文學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每一個層次中都構成帶有各自所從屬的層次特色的一些審美價值屬性。”羅曼·雅各布森是這一理論代表人物,他用語言學的方法分析文學現(xiàn)象,提出了“極性概念”和“等值概念”這兩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語言學概念,并據(jù)此認為文學語言的功能是“它既吸取選擇的方式也吸取組合的方式,以此來發(fā)展等值原則”。什克洛夫斯基所創(chuàng)始的“陌生化”理論認為,藝術家的任務是把日常語言經(jīng)過陌生化處理使之成為文學語言。這種文學語言不承載一般語言的意義,只有“詩學功能”,文學就是這種有價值的語言形式。他說:“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ㄗⅲ骸闯;础吧┦址?,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如果說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是形式化的、靜態(tài)、抽象、封閉的體系的話,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手法則使詞語在選擇與組合上達到了突顯自身的目的,突出體現(xiàn)了文學語言自身的表現(xiàn)功能,實現(xiàn)了形式主義所追求的“文學作品是由語言構成的純形式的藝術”的理想。但是,文學語言在“陌生化”的同時也切斷了與作者的情感心理、語言構建條件、語境以及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的關聯(lián),因此也仍然是有缺陷的語言觀, 但是畢竟體現(xiàn)了語言的思想性,支持了語言本體論的實現(xiàn)。
現(xiàn)象學對文學作品中語言本體地位的闡述方法標志著西方詩論的一個重要轉(zhuǎn)向。以后的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等文學流派,都是在此路上的前進。
三、語言本體論的代表人物
伽達默爾在反方向上將語言推向本體,以語言解釋世界與一切存在者。這與傳統(tǒng)哲學從“我”出發(fā)存在不同。他在事實上把語言歸結為世界和一切存在者的本體、語言因此而可召喚天地萬物,伽達默爾在解釋學的意義上確立了語言的本體地位,這在事實上解構了邏各斯中心主義。
維特根斯坦是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邏輯實證主義屬于科學主義哲學思潮中的一支,他的語言游戲說:“‘語言游戲一詞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這個事實,即語言的述說乃是一種活動,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個部分?!本S特根斯坦試圖以“語言游戲”這個概念架起溝通語言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恢復語言與生活活動、交往行為的生動聯(lián)系。用他的話說就是:“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語言游戲一詞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這個事實,即語言的述說乃是一種活動,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個部分?!边@意味著語言的使用者可以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用法和意義,語言游戲體現(xiàn)了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這就為文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洪堡特是進一步闡述語言觀就是世界觀思想的代表人物。洪堡特為本體論提供了民族性的視角,他說:“語言與人類的精神發(fā)展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它伴隨人類精神走過每一個發(fā)展階段,……我們從語言中可以識辨出每一種文化狀態(tài)?!Z言產(chǎn)生自人類本性的深底,……語言不是活動的產(chǎn)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他強調(diào)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個人如果在某種語言中成長起來,他就會被引入該語言所擁有的世界關系與語言行為中。洪堡特的語言觀重要體現(xiàn)是語言的民族性。語言是世界的經(jīng)驗,世界對于人才存在,而世界的存在要通過語言得到表述,所以“語言觀就是世界觀”。
卡西爾則說:“真正的人類符號并不體現(xiàn)在它的一律性上,而是體現(xiàn)在它的多面性上。它不是僵硬呆板而是靈活多變的。所以它具有創(chuàng)造的與構造的功能?!?/p>
從以上上世紀文學語言學回顧中可見,文學語言學的研究是在語言本體論的基礎上進行的語言分析,語言分析是一種重要的文學研究方法。無論是強調(diào)語言本體地位還是注重語言分析的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符號學等,文學語言學研究都以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為其關注的中心,對其在文化背景中的運用進行動態(tài)考察。
結語
語言本身作為一種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現(xiàn)象與文化現(xiàn)象,它并非外在于我們的生活、僅僅起到工具作用,其長期積淀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思維方式成為一個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它在無意識中支配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說話人在表達過程中對語言的選擇與使用。上世紀語言學經(jīng)歷了三個方向性的轉(zhuǎn)變,工具性、思想載體性以及本體性,其每一個轉(zhuǎn)變都成為文學語言學的研究理論成型的原動力。漢語的詩性研究雖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是畢竟是一項值得去做的努力。語言是無形的精神力量,與個體的生活活動交織在一起,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富有個性色彩的精神財富與物質(zhì)財富。因而,語言既非恒定不變的物質(zhì)實體,亦非抽象靜止的概念產(chǎn)品,它存在于人們的具體使用中,存在于言語活動中,在人類生生不息的生活與活動中變化、發(fā)展,這種動態(tài)的語言才是活的語言,才是真正的語言,也是語言學家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標。語
參考文獻
[1]安·杰斐遜,戴維·羅比等.現(xiàn)代文學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32.
[2]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30.
[3]伊格爾頓.《二十一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譯本[M].太原: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210.
[4]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98-199.
[5]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