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摘 要:在高?!皣H關系史”課程的授課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分析和判斷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氛圍與效果。在教學實踐中,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一般包括問題導入、課前準備、課堂討論以及教師總結四個步驟。為了使討論式教學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注意選擇恰當?shù)挠懻擃}目,掌握好課堂討論的方向、進度與氛圍,并盡力使更多的學生加入討論之中。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 國際關系史 高校 教學效果
“國際關系史”是很多高校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以及外交學等專業(yè)開設的本科課程。這門課程的內容時空跨度大且紛繁復雜,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對于達到該課程的授課目的尤為重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經驗和認識是,在該門課程中的運用“雙向教學法”特別是“討論式教學法”對于達成教學目的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討論式教學法的優(yōu)點
“討論式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交換看法,相互啟發(fā)以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痹凇皣H關系史”的授課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分析和判斷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1、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國際關系史”的部分授課教師仍習慣于采用“講授式”教學法。在這一單向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灌輸”的地位,雖然現(xiàn)在廣泛使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授課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并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事件的時空距離,但從本質上來講,多媒體教學手段仍是一種單向教學手段,沒有改變學生作為“信息接收器”的被動地位與角色。而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則明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角色與中心地位,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分析和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我國政府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 年)》明確指出,為了強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我國的教育應“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應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因此,在“國際關系史”的授課中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尤為必要。在這門課程中使用討論式教學法,可以使學生主動探求國際關系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與緣由,自覺運用國際關系理論分析和解釋相關事件,這有利于養(yǎng)成和鍛煉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勇氣和能力”。
3、 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相對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在授課中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將會在組織教學中遇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與情況,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具備更多的知識儲備、更為開闊的分析視域,以及更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因此,討論式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驅使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4、有助于改進教學氛圍
討論式教學法改變了教師與學生課堂角色的傳統(tǒng)差別,打破了師生之間涇渭分明的界限與壁壘。學生的發(fā)言、“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對話和討論,以及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啟發(fā)了學生和老師的靈感,激發(fā)了研究熱情與智慧“火花”,從而大大改進了教學整體氛圍。
二、討論式教學法的組織與實施
在“國際關系史”的授課中,組織和實施對某一教學內容的討論一般要分為四個步驟,即問題導入、課前準備、課堂討論與教師總結。
1、問題導入
一般而言,在討論課之前,教師須針對討論課擬討論問題的時空背景與歷史淵源加以鋪墊性總體闡述,導出問題之所在,點明問題的焦點與核心,以及對問題潛在的不同觀點與見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向學生介紹涉及該問題的主要學術成果與學術資源,以便學生課后準備。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實質是布置討論課的任務,是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的起點。
2、課前準備
在正式討論課之前,學生自覺查閱相關文獻,對問題加以主動研究。受教師委托,班長按照個人基本觀點與認識的不同,對學生加以分組。此后,各小組通過內部協(xié)商的方式推薦組長,在組長的領導下,各小組首先進行集體研究并進行組內討論,在此基礎上撰寫反映其集體觀點的報告,并推舉本組的發(fā)言人準備參加課堂陳述與辯論。在這一過程中,班長和各小組的組長發(fā)揮重要的組織作用,教師應與班長和組長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和溝通,以及時了解情況并加以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討論式教學法得以成功施行的重要基礎,并直接影響著課堂討論的效果。
3、 課堂討論
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一般而言,課堂討論至少包括三個波次的發(fā)言。在第一波發(fā)言中,各小組依次選派代表陳述本小組的集體觀點與看法,而教師則在第一次小組代表發(fā)言后,提煉出各小組的核心觀點與論據(jù),并指出其差別與矛盾。在第二波發(fā)言中,各小組代表依次深度論述自己觀點的論據(jù)與理由,并對其他小組的觀點和論據(jù)提出質疑和否定的理由。在第三波發(fā)言中,各小組代表主要是反駁其他小組的質疑與否定,并進一步證明本小組的觀點與見解。當然,課堂討論絕不限于以上三個波次的發(fā)言,如果課堂討論氣氛熱烈,或者各小組在討論中獲得新的想法、靈感與啟迪,并希望表達更多的意見和見解,教師可以視情況允許小組進行更多波次的發(fā)言。課堂討論是“討論式教學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展示自己思想與認識,以及各種觀點相互匯聚與碰撞的舞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中心作用,而教師扮演組織者與協(xié)調員的角色,但是,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與藝術,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課堂討論效果的好壞。
4、 教師總結
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對課堂討論的過程和結果給予總結,主要包括:教師應對每一組的核心觀點、主要論據(jù)以及基本論證情況進行高度概括性總結;對各組觀點的差異與矛盾加以對比性梳理;對各組在辯論中的表現(xiàn)與優(yōu)缺點進行客觀點評;最后,針對所討論的問題,教師還應進一步擴寬學生的分析頻譜,升華學生的認識高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中心”再次變?yōu)椤耙越處煘橹行摹?,教師在總結中不僅應肯定和鼓勵學生的主動探索與認知,而且也要指出學生認識問題的不足與偏頗,并對學生的研究方法以及分析問題的方式提出改進建議,從而達到該教學法的最終目的,即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具備獨立分析與研究的能力,最終將學生由“待哺者”變?yōu)椤搬鳙C者”,并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三、討論式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為了使討論式教學法在“國際關系史”的授課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選擇恰當?shù)挠懻擃}目
在“國際關系史”的授課中“要理性地運用討論式教學,根據(jù)不同的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笔聦嵣希挥小斑m宜討論”的內容才能使用這一教學方法。根據(jù)自己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國際關系史”課程中“適宜討論”的教學內容或者選題,是指那些“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或者“面臨重大戰(zhàn)略選擇及政策調整”的國際事件及問題。應當指出的是,對于相關問題的討論并不存在標準的正確答案,既不能以今日眼光來評判歷史決策與結果,也不能將歷史最終選擇的事實作為衡量歷史戰(zhàn)略抉擇正確與否的標準。我們討論相關問題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國際關系事件加深事實及理論的認識與把握。
2、注意掌握課堂討論的方向、進度與氣氛
為保證課堂討論的順利進行,教師應在與學生協(xié)商的基礎上,在討論正式開始之前明確課堂發(fā)言及討論的規(guī)則,主要是明確規(guī)定發(fā)言時間、討論與主題直接相關性、論據(jù)有力性以及論證簡潔性。制定以及遵守這些規(guī)則將對課堂討論活動的成功開展發(fā)揮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然而,“討論課的形式決定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從學生中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才是最讓人激動的結果,因此教師不可能也不應當完全按預先的安排控制課堂。”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發(fā)揮靈活的協(xié)調作用以及高超的駕馭能力。
在討論中,當學生偏離主題或者糾纏于支根末節(jié)時,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回到討論的主方向上;當學生為某一具體問題爭論不休時,教師需要對各方闡述的理由進行客觀評論,并提示學生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當課堂討論出現(xiàn)沉寂之時,教師應對學生加以啟發(fā)或者暗示,從而推動討論的繼續(xù)進行,而如果學生在討論中情緒過于激烈,教師應以適當話語或幽默言行化解學生不必要的偏激與對抗,從而保持課堂討論始終處在合理的“溫度區(qū)間”;而如果在討論中出現(xiàn)了“寶貴”的新思想或者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教師應順勢而為,引導學生利用一定時間展開進一步討論,而不應因時間限制而壓制此類討論。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發(fā)言和討論環(huán)節(jié),當教師出于各種需要參與其中之時,必須避免再次將自身置于主導地位,而是應該繼續(xù)發(fā)揮學生的中心作用。在討論中,教師應以親切和藹的話語和眼神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從而鼓舞學生的參與熱情。
3、 盡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發(fā)言與討論
上文已經指出,討論式教學法的主要優(yōu)點之一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將直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而如果在課堂討論中,只有少數(shù)學生“壟斷”發(fā)言,必將損害其他學生的學習及參與熱情。因此,一方面,每一個小組在選派代表發(fā)言時,都應盡量安排更多的組員發(fā)言,教師也應為此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言機會;而另一方面,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以及各小組應該鼓勵小組代表之外的其他學生積極參與辯論,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之中,并藉此實現(xiàn)課堂參與機會的“均等化”。
除了以上論述的內容之外,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討論式教學法的優(yōu)勢,教師還應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與情境的不同,將討論式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及手段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與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方.教學基本理論與課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華,吳云勇.互動式教學模式分析,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7/30/content_20605477_2.htm.
[4]周劍雄,蘇輝,石志廣.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4).
[5]周麗娟,歐陽淵.試析討論式教學的誤區(qū)及原因探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