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文以術(shù)語“互文”和“互文性”為切入點,在語篇視野中探討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互文本引入的重要性?;ノ谋镜囊胧菫榱藢崿F(xiàn)知識的傳授,信息的傳遞、和觀念的改變,更是為了實現(xiàn)思想和意義的共享、審美經(jīng)驗的獲取,最終達成一種主體間互相對話和共鳴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教師;互文本
作者簡介:張茜茜,女(198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阜康市人 ,碩士 。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語文)。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8--01
互文,又名“互辭”,我國早己有之。互文是指在意思相對或相關(guān)的句子里,前后兩句詞語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使句子語言簡練,避免重復,句式整齊,音律和諧的一種修辭手法?;ノ男允怯煞▏枌W家、女權(quán)主義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在其《符號學》一書中率先提出。本論文主要研究的是“互文性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互文”這一修辭方法?;ノ男岳碚撌窃诮Y(jié)構(gòu)主義和后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基礎(chǔ)上誕生的,它突破了原有理論的研究范圍、擴寬了文學研究的視野,對文學和寫作的研究有突出的貢獻。當然也值得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借鑒。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被稱為“文本間性”或者“互文本性”。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語的拼湊,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編。因此,文本間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應(yīng)該取代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的概念?!雹倩ノ男愿拍顝娬{(diào)的是把文本置于一個坐標體系中予以觀察:從橫向上看,它將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進行對比研究,讓文本在一個文本的系統(tǒng)中確定其特性;從縱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響研究,從而獲得對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認識。也就是說,每一個文本都有合適的互文本,每一個新文本都是對舊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新舊文本之間形成了相互聯(lián)系和參照的網(wǎng)絡(luò)。在教學中教師正是利用互文性理論這一優(yōu)勢來達到教學目的的。
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說,沒有一個文本不是吸收和改編自另一個文本,當然也包括初中所使用的文本。因此,教師應(yīng)該在教學中引用文本中適用的部分構(gòu)建互文本,以便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在構(gòu)建互文本的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否找到語文文本中合適的互文本,這取決于教師的文學積累和教學經(jīng)驗。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應(yīng)該多加積累和文本相關(guān)的互文本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順利選取互文本資料,在解讀中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最終轉(zhuǎn)化為互文教學策略。
例如在教授《藤野先生》時,為了增加閱讀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而《<吶喊>自序》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背景資料。這些背景資料構(gòu)建的互文本,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在補充和參照中理解文本。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guān)的資料,并在適當?shù)臅r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xiàn)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例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我們可以引入《回憶我的母親》和 《小巷深處》這兩篇文章,之所以把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有相近的題材—母愛?!洞笱吆?-我的保姆》是作者以幼年生活為背景,集中的描述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經(jīng)歷,抒發(fā)了他對乳母大堰河及勞動人民的真摯懷念和熱情贊美,表達了詩人對舊社會的仇恨和詛咒。以及作者對中國廣大勞苦大眾的贊美?!痘貞浳业哪赣H》是作者同志在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后,以極其悲痛的心情寫的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摯、文筆樸素的散文。《小巷深處》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了一位雙目失明的養(yǎng)母,在家境貧困的情況下,含辛茹苦地把女兒養(yǎng)大的一系列瑣事。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母親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深沉無私的母愛。這平實的故事中潛藏著深沉而真摯的感情。教師把對乳母的愛、養(yǎng)母的愛以及生母的愛放在一起比較學習,目的既是為了引入新學的文章又可以回顧之前學習的文章。
初中語文互文本的引入,教師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典故、背景資料以及相近主題、相近結(jié)構(gòu)或者相近文本來構(gòu)建互文本。引入互文本還需要在適量、適當、靈活的原則下確定互文本引入的時機和方式??傊行嵤┗ノ谋镜囊虢虒W,要綜合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教師應(yīng)努力激活文本,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互文性學習,讓互文性教學走進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更有成效,更富魅力!
注釋:
[1]轉(zhuǎn)引自王瑾.互文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 28-29
參考文獻:
[1]李洪先.互文性視野中的語文解讀[J].教育評論,2005.6
[2]董希文.互文本:一種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文本觀念[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王瑾.互文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