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偉
教育是科學。“科學的語文教育始于識字教育科學化”。
“‘科學識字關(guān)鍵在‘科學二字,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漢字本身的科學,二是教學方法的科學。具體講:第一,講解漢字要符合漢字科學;第二,教法要適合漢字的特點,還要適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尤其對難學的字,不能違背漢字科學,而是要創(chuàng)造合適的方法教好這個字;第三,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傳授漢字本身所負載的文化知識或信息;第四,解析漢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并使之成為閱讀與習作教學的基礎(chǔ),從而達到識字寫字、閱讀、習作教學相融共長,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p>
第一,講解漢字要符合漢字科學
這是識字教學科學化的關(guān)鍵。多年來公認的識字教學科學化的第一條是“符合漢字規(guī)律”,但該要求始終難以落實。原因是廣大語文教師并不清楚漢字規(guī)律,教學無法去“符合”。漢字博大精深,漢字規(guī)律只有漢字研究專家有條件和能力去研究和揭示,并著述進漢字學著作中,廣大教師只能通過學習漢字學來掌握漢字規(guī)律。所以,教學要“符合漢字規(guī)律”,實際的說法應是“符合漢字科學”。
更重要的是,科學的教育要求傳授科學的知識,教學漢字科學的知識,才符合教育科學,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偏旁左“阝”,音fù,甲骨文寫作“ 、
”,像人在土山高坡邊上挖的腳窩(臺階)形,作部首表示山、臺階義,如“陣、陽、陰、防、陸、際、阿、陳、阻、附、墜、降、限、陡、陟、隕、險、院、陵、陶、陷、陪、隆、隔、隙、障、隧”等字都與山有關(guān),“階、除、陛”表示臺階——這樣根據(jù)漢字學解說左“阝”,學生容易理解,做到系統(tǒng)識記,學得輕松且效率很高!將左“阝”教作“左耳刀”,部中幾十個字就不好理解了,學生只能死記單字,這樣學得累、無興趣,識字效率也很低。所以,溫儒敏、巢宗祺教授主編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以下簡稱《解讀》)一書對識字教學特別強調(diào):
“漢字教學要想由難變易,必須在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材編寫等方面,做好多方協(xié)調(diào)工作。面對這些由漢字性質(zhì)帶來的諸多復雜問題,漢字教學的方法和程序,必須運用漢字學的科學原理使其科學化,不能因為教學內(nèi)容顯示出的知識不多,就認為教育者所需知識也很簡單。小學識字教學是一個尖端的課題,在這個領(lǐng)域遇到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漢字學成熟理論支撐,才能處理得當?!?/p>
第二,教法要適合漢字的特點與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
先說“適合漢字的特點”。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特別關(guān)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漢字的特點主要是與拼音文字的不同,它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同時,漢字又是一個大系統(tǒng),每個漢字、偏旁都與大系統(tǒng)中的一些字形成子系統(tǒng),講對一字,容易掌握一批字。比如“卩”偏旁,據(jù)其音,容易理解“節(jié)、癤、爺”的形音關(guān)系;依其義,容易理解其表義的一批字。教成“單耳刀”,是據(jù)形命名,忽略音義,學生就不好理解“卩”系統(tǒng)的字了。
要注意的是,小學教的是現(xiàn)代漢字,不是古文字。數(shù)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音形義都發(fā)生了大小不等的變化,特別是規(guī)范簡化字后形成了現(xiàn)代楷書的特點,因此,教學更應“特別關(guān)注”現(xiàn)代漢字的特點。比如音變,“怡、始、治”是古代形聲字,聲符“臺”音yí,但現(xiàn)在讀tái音,在“怡”等字中已不能表音。比如形變,“喬”,繁體“喬”,從夭(彎曲)從高(省去亠),表示高而上部彎曲(如“喬木”),高兼表聲;“喬”從清代起簡化為“喬”,一撇一豎變得既不能表義也不能表音。漢字學對這些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偏旁,稱之為“記號”,與聲符、意符并列為漢字三字符,“怡”“喬”等字于是被稱為“半意符半記號字”。識字教學要符合漢字特點,就要根據(jù)這些特點來施教。如果對“怡、始、治”“喬”還要采用形聲字的教法,反而會使學生迷糊。
有些字的形變與書寫有關(guān)。寫字要快而好,就要講究筆順。人們書寫時,往往會選擇最短的運筆路線,利用書寫的連續(xù)性,根據(jù)這兩個原則而形成了筆順規(guī)則,成為漢字又一特點。如“萬”字,第二筆曾經(jīng)是撇,與第三筆橫折鉤銜接不好,不能形成連續(xù)性,1997年公布的《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guī)范》改第二筆為“橫折鉤”,使這一筆向左上方勾起,順勢寫第三筆撇,筆勢銜接因此而“順”。正是為了書寫得順,許多漢字改變了筆形。如“匕、工、土、己、子、馬、王、車、止、牛、正、業(yè)、且、生、丘、立、耳、至、血、豆、里、僉、直、魚、壴、堇”做左偏旁時,末筆的橫要改成提,如“比、巧、場、改、孔、駝、球、軌、此、牧、政、鄴、助、甥、邱、站、取、到、釁、豌、野、劍、矗、鯽、鼓、勤”。甚至“足”“豈”做左偏旁,末筆也要改向右上方提去,如“跳”“凱”。這些左旁的末筆統(tǒng)一向右上“提”去,正是為了順勢寫右旁的首筆。
為使書寫得順,有些字的變形甚至違背字理。如“角”字,金文寫作“ ”,上邊是牛角尖,下部是牛角紋理。后來小篆寫作
再說適合學生的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自然要適合學生的這些特點。學生有喜歡理解記憶、喜歡探究原因、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等特點。有人說學生記憶力好,教學就應該讓他們死記硬背,這是概念錯誤。死記硬背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適合漢字特點的教學在大多數(shù)時候也適合學生特點。如,“隹”是鳥,音zhuī,學生掌握了此知識,就容易理解“雀、集、雁、雄、雛”等字與鳥有關(guān),“誰、推、堆、維、唯、崔、催、錐”等字與“隹”聲有關(guān)。小學生對“隹”的四橫不理解,常與“住、佳”兩字相混。對此,教師就溯源到金文
“■”,使學生形象地理解到:“隹”的四橫是鳥的翎毛,因而記憶深刻而不相混淆了。顯然,這樣科學地解析,學生容易理解并感到有趣,不但識字效率高,也容易激發(fā)其探究精神。某次課堂上,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雀是小隹,就是小鳥,孔雀為什么是大鳥?”幸好老師有準備,告訴她:“孔在這里表示大?!币灿行W生學了指事字“一、二、三”后問老師:“‘四為什么這樣寫?”老師也不清楚,只好課下加緊學習漢字知識。
到的。
第三,適時適度地傳授漢字文化知識
漢字本身蘊涵著博大的文化知識,傳授小學生,可以增進其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但是小學識字教學以提高識字效率為主,不應刻意追求傳授漢字文化。如果教學遵循了漢字科學,也就同步傳授著漢字文化知識。所謂的適時適度,經(jīng)我們的實踐體會,就是在識字教學中的自然傳授。這樣,識字教學中傳授的漢字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漢字本身的文化,即漢字學知識;另一是漢字反映出來的文化。
1.漢字本身的文化
漢字從產(chǎn)生演變至今,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形成了科學的體系,其中有不少知識值得小學生學習。比如,“六書”構(gòu)形法、漢字系統(tǒng)性、古今字體、同音字與同形字、漢字解析法。如果教師科學地解析漢字,學生就能在識字中獲得這些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亻、日、月、果”等字時了解了象形字,學“滅、看、喜、牧”時理解了會意字,學“郎、懇、嘉、膨”時學會了形聲字,學“怡、始、治”等字時理解到“記號”,同時在學習這些字的過程中,學會了科學的自主識字方法,感悟到了漢字的表意性質(zhì)。
2.漢字反映出的文化
漢字因義構(gòu)形又因形表義,此“義”,即是造字時對當時自然界、社會、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反映。科學地解析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自然要涉及古代文化知識,學生在學字的同時,學到了古代的有關(guān)知識。比如學習“卩”(jié),通過甲骨文形“■”,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的生活方式。學習“象”,了解到我國上古時期中原地區(qū)有大量的大象,“豫”字從象予聲,是大象緩行自樂之義,由緩行引申為猶豫。再如“教”字,從孝從攵,“攵”是“攴”(音pū)的形變,“攴”是“又”(手)持帶杈棍輕擊之形(比如“敲”),“攵”與“孝”合體,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教”的古文字“敎”,會意為持棍棒督教小兒學習,“×”是“爻(yáo)”的省寫,表聲。)
所以,遵循漢字科學的識字教學,在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同時傳授著漢字學知識,受到文化熏陶。反過來,學生在科學解析漢字中也能體會到古代文明的博大,體會到漢字構(gòu)形的科學,體會到祖先造字中的聰慧!如此教學漢字,簡潔明了,知識量大,邏輯性強,語文味足,在相同的教學時間里,顯出了語文教學的高效。
第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教學相融共長,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睗h語言文字包括漢字、音韻、詞匯、語法四要素。漢字具有形音義,直接參與到閱讀、寫作的教學活動中。比如字音,不僅可以利用音符系統(tǒng)快速識字(如“青”字帶出“請、清、清、情、晴、精、靜”等字),而且可以理解詩歌的押韻,在朗誦中有意地將韻腳讀清晰,感受詩歌的聲韻美,使拼音學習與朗讀藝術(shù)、文學欣賞融為一體。
漢字的字義就是詞素或詞,是語言的基礎(chǔ)。準確掌握詞義是閱讀之必須。比如“十”,本義是九加一的和。從一到十,十是最大的,引申為完滿具足,如“十全十美”“十分”。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種”的描寫?!笆帧?,表示達到了頂點,說明雄日百分之百地用心了,暗伏著“花盆里的種子卻不見發(fā)芽”,雄日沒有任何責任之意。許多教師教這一課,將“十分”換成“很,非常、特別”等近義詞,這些副詞都沒有達到頂點的程度,作者的用詞妙意學生也就無法體會到了?!笆弊銎砸脖硎颈姸?、齊全之意。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活化石》有“博物館”一詞。“博”中的“十”表示大、多,“尃”(fū)是散布、遍布之意,兼表音。博就是大、多之意,學生由此理解“博物館”,閱讀的體會便深入一層了。
習作是對語言文字表述的應用。寫作首先不能寫錯別字,否則會使表述不準確,也容易造成讀者的誤解。比如學生經(jīng)?!安薄安辈环侄煊?,“協(xié)”的左旁寫成“忄”。其實,學生錯的原因是不明白偏旁和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寫作需要作者擁有豐富的詞匯量,語文教學多年來強調(diào)從大量閱讀中學習和積累詞匯,卻忽略了從漢字的形音義,詞的本義、引申義系統(tǒng)中學習和積累詞匯。我們看到,學生明白了“十”義,接著掌握了“十分”,進而理解了“博”,由單字到偏旁到合體字,這就將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既符合漢字漢語的構(gòu)成規(guī)律,簡明扼要,也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學生學起來容易輕松。學生在這里學到的不僅僅是漢字、詞匯和閱讀、習作的方法,還有對漢語言文字系統(tǒng)知識的理解,對語言文字運用的深入體會,語文素養(yǎng)就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劉忠信)
到的。
第三,適時適度地傳授漢字文化知識
漢字本身蘊涵著博大的文化知識,傳授小學生,可以增進其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但是小學識字教學以提高識字效率為主,不應刻意追求傳授漢字文化。如果教學遵循了漢字科學,也就同步傳授著漢字文化知識。所謂的適時適度,經(jīng)我們的實踐體會,就是在識字教學中的自然傳授。這樣,識字教學中傳授的漢字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漢字本身的文化,即漢字學知識;另一是漢字反映出來的文化。
1.漢字本身的文化
漢字從產(chǎn)生演變至今,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形成了科學的體系,其中有不少知識值得小學生學習。比如,“六書”構(gòu)形法、漢字系統(tǒng)性、古今字體、同音字與同形字、漢字解析法。如果教師科學地解析漢字,學生就能在識字中獲得這些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亻、日、月、果”等字時了解了象形字,學“滅、看、喜、牧”時理解了會意字,學“郎、懇、嘉、膨”時學會了形聲字,學“怡、始、治”等字時理解到“記號”,同時在學習這些字的過程中,學會了科學的自主識字方法,感悟到了漢字的表意性質(zhì)。
2.漢字反映出的文化
漢字因義構(gòu)形又因形表義,此“義”,即是造字時對當時自然界、社會、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反映??茖W地解析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自然要涉及古代文化知識,學生在學字的同時,學到了古代的有關(guān)知識。比如學習“卩”(jié),通過甲骨文形“■”,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的生活方式。學習“象”,了解到我國上古時期中原地區(qū)有大量的大象,“豫”字從象予聲,是大象緩行自樂之義,由緩行引申為猶豫。再如“教”字,從孝從攵,“攵”是“攴”(音pū)的形變,“攴”是“又”(手)持帶杈棍輕擊之形(比如“敲”),“攵”與“孝”合體,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教”的古文字“敎”,會意為持棍棒督教小兒學習,“×”是“爻(yáo)”的省寫,表聲。)
所以,遵循漢字科學的識字教學,在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同時傳授著漢字學知識,受到文化熏陶。反過來,學生在科學解析漢字中也能體會到古代文明的博大,體會到漢字構(gòu)形的科學,體會到祖先造字中的聰慧!如此教學漢字,簡潔明了,知識量大,邏輯性強,語文味足,在相同的教學時間里,顯出了語文教學的高效。
第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教學相融共長,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睗h語言文字包括漢字、音韻、詞匯、語法四要素。漢字具有形音義,直接參與到閱讀、寫作的教學活動中。比如字音,不僅可以利用音符系統(tǒng)快速識字(如“青”字帶出“請、清、清、情、晴、精、靜”等字),而且可以理解詩歌的押韻,在朗誦中有意地將韻腳讀清晰,感受詩歌的聲韻美,使拼音學習與朗讀藝術(shù)、文學欣賞融為一體。
漢字的字義就是詞素或詞,是語言的基礎(chǔ)。準確掌握詞義是閱讀之必須。比如“十”,本義是九加一的和。從一到十,十是最大的,引申為完滿具足,如“十全十美”“十分”。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種”的描寫?!笆帧?,表示達到了頂點,說明雄日百分之百地用心了,暗伏著“花盆里的種子卻不見發(fā)芽”,雄日沒有任何責任之意。許多教師教這一課,將“十分”換成“很,非常、特別”等近義詞,這些副詞都沒有達到頂點的程度,作者的用詞妙意學生也就無法體會到了?!笆弊銎砸脖硎颈姸?、齊全之意。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活化石》有“博物館”一詞?!安敝械摹笆北硎敬蟆⒍?,“尃”(fū)是散布、遍布之意,兼表音。博就是大、多之意,學生由此理解“博物館”,閱讀的體會便深入一層了。
習作是對語言文字表述的應用。寫作首先不能寫錯別字,否則會使表述不準確,也容易造成讀者的誤解。比如學生經(jīng)?!安薄安辈环侄煊?,“協(xié)”的左旁寫成“忄”。其實,學生錯的原因是不明白偏旁和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寫作需要作者擁有豐富的詞匯量,語文教學多年來強調(diào)從大量閱讀中學習和積累詞匯,卻忽略了從漢字的形音義,詞的本義、引申義系統(tǒng)中學習和積累詞匯。我們看到,學生明白了“十”義,接著掌握了“十分”,進而理解了“博”,由單字到偏旁到合體字,這就將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既符合漢字漢語的構(gòu)成規(guī)律,簡明扼要,也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學生學起來容易輕松。學生在這里學到的不僅僅是漢字、詞匯和閱讀、習作的方法,還有對漢語言文字系統(tǒng)知識的理解,對語言文字運用的深入體會,語文素養(yǎng)就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劉忠信)
到的。
第三,適時適度地傳授漢字文化知識
漢字本身蘊涵著博大的文化知識,傳授小學生,可以增進其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但是小學識字教學以提高識字效率為主,不應刻意追求傳授漢字文化。如果教學遵循了漢字科學,也就同步傳授著漢字文化知識。所謂的適時適度,經(jīng)我們的實踐體會,就是在識字教學中的自然傳授。這樣,識字教學中傳授的漢字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漢字本身的文化,即漢字學知識;另一是漢字反映出來的文化。
1.漢字本身的文化
漢字從產(chǎn)生演變至今,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形成了科學的體系,其中有不少知識值得小學生學習。比如,“六書”構(gòu)形法、漢字系統(tǒng)性、古今字體、同音字與同形字、漢字解析法。如果教師科學地解析漢字,學生就能在識字中獲得這些知識。比如,學生在學習“亻、日、月、果”等字時了解了象形字,學“滅、看、喜、牧”時理解了會意字,學“郎、懇、嘉、膨”時學會了形聲字,學“怡、始、治”等字時理解到“記號”,同時在學習這些字的過程中,學會了科學的自主識字方法,感悟到了漢字的表意性質(zhì)。
2.漢字反映出的文化
漢字因義構(gòu)形又因形表義,此“義”,即是造字時對當時自然界、社會、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反映。科學地解析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自然要涉及古代文化知識,學生在學字的同時,學到了古代的有關(guān)知識。比如學習“卩”(jié),通過甲骨文形“■”,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的生活方式。學習“象”,了解到我國上古時期中原地區(qū)有大量的大象,“豫”字從象予聲,是大象緩行自樂之義,由緩行引申為猶豫。再如“教”字,從孝從攵,“攵”是“攴”(音pū)的形變,“攴”是“又”(手)持帶杈棍輕擊之形(比如“敲”),“攵”與“孝”合體,反映了古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教”的古文字“敎”,會意為持棍棒督教小兒學習,“×”是“爻(yáo)”的省寫,表聲。)
所以,遵循漢字科學的識字教學,在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同時傳授著漢字學知識,受到文化熏陶。反過來,學生在科學解析漢字中也能體會到古代文明的博大,體會到漢字構(gòu)形的科學,體會到祖先造字中的聰慧!如此教學漢字,簡潔明了,知識量大,邏輯性強,語文味足,在相同的教學時間里,顯出了語文教學的高效。
第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教學相融共長,有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睗h語言文字包括漢字、音韻、詞匯、語法四要素。漢字具有形音義,直接參與到閱讀、寫作的教學活動中。比如字音,不僅可以利用音符系統(tǒng)快速識字(如“青”字帶出“請、清、清、情、晴、精、靜”等字),而且可以理解詩歌的押韻,在朗誦中有意地將韻腳讀清晰,感受詩歌的聲韻美,使拼音學習與朗讀藝術(shù)、文學欣賞融為一體。
漢字的字義就是詞素或詞,是語言的基礎(chǔ)。準確掌握詞義是閱讀之必須。比如“十”,本義是九加一的和。從一到十,十是最大的,引申為完滿具足,如“十全十美”“十分”。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有“(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種”的描寫?!笆帧保硎具_到了頂點,說明雄日百分之百地用心了,暗伏著“花盆里的種子卻不見發(fā)芽”,雄日沒有任何責任之意。許多教師教這一課,將“十分”換成“很,非常、特別”等近義詞,這些副詞都沒有達到頂點的程度,作者的用詞妙意學生也就無法體會到了?!笆弊銎砸脖硎颈姸?、齊全之意。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活化石》有“博物館”一詞。“博”中的“十”表示大、多,“尃”(fū)是散布、遍布之意,兼表音。博就是大、多之意,學生由此理解“博物館”,閱讀的體會便深入一層了。
習作是對語言文字表述的應用。寫作首先不能寫錯別字,否則會使表述不準確,也容易造成讀者的誤解。比如學生經(jīng)常“博”“搏”不分而混用,“協(xié)”的左旁寫成“忄”。其實,學生錯的原因是不明白偏旁和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寫作需要作者擁有豐富的詞匯量,語文教學多年來強調(diào)從大量閱讀中學習和積累詞匯,卻忽略了從漢字的形音義,詞的本義、引申義系統(tǒng)中學習和積累詞匯。我們看到,學生明白了“十”義,接著掌握了“十分”,進而理解了“博”,由單字到偏旁到合體字,這就將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既符合漢字漢語的構(gòu)成規(guī)律,簡明扼要,也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學生學起來容易輕松。學生在這里學到的不僅僅是漢字、詞匯和閱讀、習作的方法,還有對漢語言文字系統(tǒng)知識的理解,對語言文字運用的深入體會,語文素養(yǎng)就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集美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