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722
作者簡介:羅曼麗(1980—),女,碩士,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藝術系講師。
摘要: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中國聲樂藝術通過向西方學習歌唱技術理論,使中國聲樂藝術開始經(jīng)歷一個不斷與國際接軌的過程。在這一時期,中國聲樂藝術是如何發(fā)展的以及它的發(fā)展對后世的影響如何、給我們什么樣的反思,這也是文章中涉及的問題。
關鍵詞:20世紀20年代;聲樂藝術;發(fā)展歷史
中圖分類號:J61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14)01008604
一、關于聲樂藝術的概念
(一)何謂聲樂藝術
聲樂藝術就是關于歌唱的藝術。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就在于它能夠用人的生理嗓音作為樂器,通過歌曲的旋律美、詞語的意境美、節(jié)奏的動感美和舞臺表現(xiàn)的藝術美等形式,進行抒發(fā)和表現(xiàn)音樂的人文美。這種美恰恰就是直接地通過人的嗓子所體現(xiàn),不借助于任何的外部樂器。然而,就這樣一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卻是所有的音樂中表現(xiàn)人的情感的最佳方式。聲樂藝術是通過人的聲音和作品的旋律表現(xiàn)語言的藝術。因此,聲樂藝術既是音樂化的語言藝術,同時也是語言化的音樂藝術,通過語言與音樂有效結(jié)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們所有寄托和所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聲樂英文是“vocal music”,是將人的生理機體作為樂器,用人的“嗓子”作為“樂器”的發(fā)音體,通過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周蔭昌在為俞子正、張曉鐘、田曉寶等編著的《聲樂教學論》所做的序中說:“所謂聲樂,有兩重意義。第一,從音樂學的意義上說聲樂是音樂表演形式中的一個大的部類的統(tǒng)稱,即與器樂相對應。凡是有人聲歌唱的音樂都是聲樂。第二,從音樂表演的意義上說卻只有在一定的意義范圍之內(nèi)符合特定規(guī)范的歌唱才被稱作為聲樂。”①余篤剛在其所著的《聲樂語言藝術》中說,把聲樂的定義為:“用人聲唱出帶有語言的音樂”②。石惟正在《聲樂學基礎》中認為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對唱歌主體而言,他是自己內(nèi)心的印象、認識、情感、愿望以歌曲為載體的一種表達,一種抒解,一種信息的輸出③《辭?!方o聲樂下的定義是:“聲樂是音樂的一個大類,它與器樂分別構(gòu)成音樂藝術的各自半壁江山,并與器樂相對。它指由人按詞曲樂譜歌唱表演,使人感受藝術效果。常帶樂器伴奏。有獨唱、合唱等多種形式?!雹堋奥晿贰边@個詞是在新文化運動前后,伴隨著周淑安等一批留學國外學習歌唱的音樂人士傳入我國。
(二)聲樂藝術存在狀態(tài)
我國的聲樂藝術歷時彌久,不但出現(xiàn)了許多唱功精湛的歌唱家,而且,在歌唱理論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在遠古時代的音樂中,他們將歌唱融入到樂舞中,形成了“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比如,春秋時期的魯國樂師師乙,戰(zhàn)國時期的秦青和韓娥都是古代歌者的典范。漢時期的“樂府”的主要任務就是采集民歌,歌曲形式有鼓吹曲、短簫鐃歌、相和歌、相和大曲等多種;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于南方的“吳歌”、湖北的“西曲”等也都是我國早期的聲樂演唱形式;唐代的燕樂大曲也是一種包含了歌唱藝術形式的音樂,“唐聲詩”和“曲子”是這一時期具有較高質(zhì)量的歌唱形式。這一時期的歌唱家有開元年間的永新、天寶年間的念奴大歷年間的張紅紅。宋朝時期的文人音樂有按譜填詞的習慣。這一時期重要的音樂家姜夔有一部歌曲集子《白石道人歌曲》,他自己譜曲填詞了14首歌曲。在音樂理論著作方面,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樂記·師乙篇》《列子·湯問》、漢代的《聲曲折》、唐代的《樂府雜錄》、宋代的《陳旸樂書》《碧雞漫志》、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等等。
二、聲樂藝術發(fā)展歷史素描
(一)聲樂藝術發(fā)展背景
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中國,依舊籠罩在19世紀一系列的歷史霧霾中。從19世紀40年代的鴉片戰(zhàn)爭使我國被迫打開國門,從此開始外患不斷、猖獗肆虐,經(jīng)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之戰(zhàn)、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入侵等等一系列入侵的戰(zhàn)爭,使一個自認為物產(chǎn)豐盈、地大物博的天朝大國感覺到疲憊不堪。面對外憂內(nèi)患的社會背景,我國許多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帶著憂患意識,逐漸開始接受西方國家的先進文化和先進技術,并形成一股社會潮流,中國的聲樂文化也是在這種積極的歷史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1898年,光緒帝的維新變法,促進西方式的學堂在我國興起、近代基督教教會學校的音樂課的設立。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讓國人打開心扉接受新文化。以及在維新之前,一批優(yōu)秀留學國外的學子學成歸國:像李叔同、沈心工、曾志敏等等一批早期音樂家,他們采用外國現(xiàn)成的曲調(diào)填寫歌詞,以早期的“學堂”的形式向外傳播新的歌唱文化,這就為我國早期聲樂作品的形成以及中國聲樂藝術后期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聲樂專業(yè)人士涌現(xiàn)
20世紀20年代,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源于:早期留學國外的音樂人士歸國。這一時期,一批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有著突出貢獻的、曾經(jīng)留洋訪美的音樂學者學成歸國,為中國的聲樂藝術開創(chuàng)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21年,周淑安女士從美國學成歸來,在廣東省女子師范學校開設了聲樂課,并1923年到上海中西女塾教音樂課⑤;蕭友梅在1920年3月回國后,一直致力于音樂教育;趙元任于1920年夏回國后,運用佛教的“焰口調(diào)”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一首情緒激昂、富有朝氣的愛國歌曲,同時期,他還創(chuàng)作了歌曲集子《新詩歌集》?!缎略姼杓孵r明地反映了“五四”時期的新文化精神;同年,青主在德國創(chuàng)作了我國近代最早的、以古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王崇祀編寫了一本《國語唱歌集》(二、三、四冊)⑥;黎錦暉在1921年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等。他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使我國的音樂事業(yè)真正地走進了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年代,為我國的聲樂藝術的真正創(chuàng)立開拓了道路。
(三)聲樂教育機構(gòu)設置
20世紀20年代,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得益于專業(yè)音樂機構(gòu)的設立和發(fā)展。1919年1月,在蔡元培的帶領下成立的“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后來專門增設了唱歌班;同年,在上海由吳夢非、豐子愷、劉質(zhì)平成立的“中華美育會”中設立音樂課,把唱歌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項課程;1920年9月,在蕭友梅、楊仲子的努力下創(chuàng)辦了“北京女子高等師范音樂學校音樂科”;1921年,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成立,學生除了學習主課外,還要學習聲樂課;1922年10月,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成立,蔡元培任所長,蕭友梅任主任,將歌唱作為五個專業(yè)組之一;1923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成立音樂系;1925年,“春風樂會”成立,他們以歌曲創(chuàng)作為主,編寫出一系列的歌曲集,如《摘花》《金夢》;1926年,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和燕京大學以及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成立音樂系,都設有唱歌課;1926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學生發(fā)起組織的“西樂社”,也把歌詠作為一項重要的活動;1927年,陶行知創(chuàng)辦南京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每天早晨5點集會必唱歌;同年,國立音樂院在上海創(chuàng)辦成立,聘請周淑安、趙梅伯、應尚能等一批聲樂大師教習聲樂,培養(yǎng)出了喻宜萱、周小燕、斯義桂、郎毓秀、勞景賢、高芝蘭等一批歌唱家。這一時期,音樂機構(gòu)的不斷設立與發(fā)展,對我國的聲樂教育、聲樂創(chuàng)作、聲樂表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29年,燕京大學音樂系正式成立,特聘美籍教師范天祥夫人作為音樂系主任兼聲樂教師,此外,該校聲樂教師還有斯密斯夫人和意大利的撒艾迪夫人;同年,江滬大學音樂系成立,黃自被聘為該校聲樂教授,另外還有兩位聲樂教授是分別來自還有英國的凱夫和俄國的薩利凡諾夫,聲樂大師趙梅伯就曾經(jīng)是這兩個人的學生。
(四)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軌跡
20世紀20年代,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還得益于大量聲樂歌曲集、理論著作的問世,這為聲樂的演唱提供了藍本。1922年,董佛危編的《學校唱歌大全》⑦,江蘇省第三師范娛樂科編的《通俗樂曲》⑧、易韋齋作詞、蕭友梅作曲的《今樂初集》⑨;1923年,陳樹森編的《歌譜兩百首》⑩;安得孫編的《中外學校唱歌集》;1924年馮亞雄編著的《新聲樂》;1927年錢君匋、陳嘯空合著的《小學校音樂集》;1928年張秀山,柯政和編著的《名歌新集》(一二集);1929年沈秉廉的《名曲新歌》、安德生,趙梅伯編的《中外歌唱入門》等。
(五)國外聲樂教師貢獻
20世紀20年代,國際友人對我國聲樂發(fā)展所給予的幫助是功不可沒的。他們來到中國,傳播了西方的聲樂教學理論,為我國的專業(yè)聲樂教育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20年,北京大學研究會的英籍聲樂教師紐倫,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俄籍聲樂教師霍瓦爾特夫人;1923年,曾經(jīng)在滬江大學教聲樂的英籍聲樂教師凱夫和俄籍教授、低音歌唱家薩利凡諾夫。此外,還有許多外籍教授來到我國傳播現(xiàn)代意義上的聲樂藝術,如曾經(jīng)工作于燕京大學音樂系的范天祥夫人、威爾遜夫人以及在國立音樂院教授聲樂的馬爾切夫和俄籍聲樂家蘇石林等等。
(六)聲樂藝術本體魅力
20世紀20年代,聲樂在中國大范圍的傳播還源于聲樂本身的特性優(yōu)勢。聲樂藝術亦或說“歌唱藝術”,是誕生較早的藝術形式之一。作為一門表現(xiàn)情感的音樂藝術,不論是原始社會的“杭唷、杭唷”,還是到當今聲樂歌唱表演藝術的高技能展示;不論是從原始社會為慶祝的聚眾歡呼還是到當今社會關于歌唱各個不同機能的把握;也不論從小調(diào)的婉轉(zhuǎn)優(yōu)美還是到催人奮進的勞動號子……聲樂藝術都以它特殊的形式,表現(xiàn)著人類的心理情感。這一時期的中國,先是受“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陰影籠罩,后是孫中山逝世、五卅慘案爆發(fā)等等。聲樂以它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國人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憤恨,以及對侵略者的反抗。蕭友梅的《卿云歌》《國恥》《“五四”紀念愛國歌》《國難歌》;趙元任的《西洋鏡歌》《鳴呼三月一十八》。此外,還有大批的工農(nóng)革命歌曲如《工農(nóng)聯(lián)盟歌》《帝國主義和軍閥》《追悼歌》《最后勝利定是我們的》《五卅運動》《農(nóng)會歌》等等。
三、20世紀20年代前后的中國聲樂發(fā)展歷史評價與反思
我國自古就存在的歌唱藝術,通過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不平凡年代的洗禮,發(fā)展到20世紀20年代前后時,通過海外留學歸國音樂人士的不斷努力、外籍聲樂教師的技法傳授和新式音樂教育機構(gòu)的不斷設立。此外,聲樂類刊物的不斷發(fā)刊和新式歌曲不斷編撰,為中國的聲樂教育、聲樂表演、聲樂技術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新式聲樂歌曲憑借著旋律的優(yōu)美,歌詞的淺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廣大民眾之間迅速地遍地開花。這一時期的聲樂藝術呈爆發(fā)式的上升,在音樂社會中的地位逐漸地提高?,F(xiàn)今社會的聲樂藝術就是在那個時代中開始起步發(fā)展的,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它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音樂中的主流表現(xiàn)形式。
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聲樂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對當時我國社會、政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新式的聲樂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fā)展,在后來的三、四十年代為我國爭取民族獨立、社會解放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論是抗日音樂家還是救亡派音樂家以及學院派音樂家,他們中的許多人以聲樂藝術為鋼槍、力炮,向侵略者和一切反動統(tǒng)治者開火,從這一點上來講,新型的聲樂藝術,為國家的解放斗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結(jié)語
20世紀20年代的聲樂藝術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批先進的留學國外的音樂人士不斷地學習與交流。他們在建立中國聲樂藝術歌曲風格的道路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給后人留下了相當數(shù)量具有濃郁民族韻味與鮮明時代特征的優(yōu)秀藝術歌曲作品,使我國聲樂藝術事業(yè)不斷取得好的成績。他們在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為我國的社會進步和民族解放以及國家富強貢獻了力量。同時,這一時期的聲樂藝術反映了中國音樂發(fā)展的面貌,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實踐,它代表著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在中國音樂史、中國聲樂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責任編輯:朱婷
注釋:
①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②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③石惟正:《聲樂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7月。
④《辭海》(縮印本)上?!ど虾^o書出版社,2000年,第650頁。
⑤陳建華、陳潔:民國音樂史年譜(1912-1949),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5月,第53頁。
⑥陳建華、陳潔:民國音樂史年譜(1912-1949),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5月,第46頁。
⑦董佛危編:《學校唱歌大全》,上海世界書局,1922年。
⑧江蘇省第三師范娛樂科編:《通俗樂曲》,油印本,1922年。
⑨易韋齋、蕭友梅:《今樂初集》,商務印書館,1922年。
⑩陳樹森:《歌譜兩百首》,廣州協(xié)和公司,1923年。
安得孫:《中外學校唱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馮亞雄、新聲樂:《北京求知學社》,1924年。
錢君匋、陳嘯空:《小學校音樂集》,開明書店,1927年。
張秀山、柯政和:《名歌新集》(一二集),中華樂社,1928年。
沈秉廉:《名曲新歌》,上海音樂教育社,1929年。
安德生、趙梅伯:《中外歌唱入門》商務印書館,1929年。
參考文獻:
[1]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3]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夏征農(nóng),陳至立主編.辭海(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5]陳建華,陳潔.民國音樂史年譜[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6]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上)[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7]董佛危編.學校唱歌大全[M].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22.
[8]江蘇省第三師范娛樂科編.通俗樂曲[M].油印本,1922.
[9]易韋齋,蕭友梅.今樂初集[M].商務印書館,1922.
[10]陳樹森.歌譜兩百首[M].廣州:廣州協(xié)和公司,1923.
[11]安得孫.中外學校唱歌集[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12]馮亞雄.新聲樂[M].北京求知學社,1924.
[13]錢君匋,陳嘯空.小學校音樂集[M].開明書店,1927.
[14]張秀山,柯政和.名歌新集(一二集)[M].中華樂社,1928.
[15]沈秉廉.名曲新歌[M].上海音樂教育社,1929.
[16]安德生,趙梅伯.中外歌唱入門[M].商務印書館,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