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要:語文教學中的“話題機會”是不容忽視的課程資源。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有這樣的“課程責任”,把稍縱即逝的機會轉化為真正富有價值的“話題”資源,為學生開創(chuàng)一個更為靈動、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語文空間。發(fā)掘“話題機會”的主要途徑有三:從文本中提煉,從文本外捕捉,師生共同開發(fā)生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話題機會;課程資源;課程責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0-0070-04
在新課程改革的語境中,有一個熱詞是大家持續(xù)關注的,那就是“資源”。真正的改革,不能夠做“無米之炊”。繞過了“資源”的課程改革,只是空洞的虛張聲勢,光打雷不下雨,根本滿足不了實際需求。因此,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令人矚目的重頭戲。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中,開發(fā)教師和學生、開發(fā)教材、開發(fā)實踐活動,都有廣泛深入的討論,而開發(fā)機會,則還沒有成為討論的熱點和主題。
把機會看作課程資源,在課程實踐中容易被忽視。機會,看不見摸不著,往往稍縱即逝,且常??捎龆豢汕?,怎么能夠作為課程資源呢?其實,機會是可以把握的,只要你有“機會意識”;機會是可以開發(fā)的,只要你有課程責任。尤其對于涉及面廣、綜合性高、人文性強的語文學科來說,“機會資源”的利用和開發(fā)更是一個必須正視并且務必重視的研究課題。語文課程的“機會資源”分為兩大類,一是語文活動的“實踐機緣”,二是語言歷練的“話題機會”。作為機會資源的語文實踐活動,本文暫不討論,筆者擬就“話題機會”拋磚引玉,以乞教于大方之家。
一、教師要善于從文本中提煉“話題機會”
文本,是實施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話題機會”首先來自于文本。它常常是在教師對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自然生發(fā)而成,是教師個性解讀文本的結果呈現(xiàn)。因此,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能精準地把握那些隱藏在抽象的文字之中的“話題機會”,將之引發(fā)成一個不露痕跡的恰切的教學契機——或許是一場思想交鋒充滿辣味的辯論,或許是一處潛思默想呼之欲出的練筆,也或許是一次各抒己見互為融通的交流,還或許是一幕趣味盎然有聲有色的情境表演……不同的“話題機會”創(chuàng)生出繽紛各異的言說方式。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話題”絕不等同于“問題”。課堂上,那些有一定思維質量、并非快問速答的“問題”有可能成為“話題”,如果在它的牽引下,師生能不斷往深里行走,并且進入一個嶄新的廣闊的思維天地,這個話題便是我們所要把握和開發(fā)的“機會”。所以說,不是所有的“話題”都是“機會”,只有那些能夠驅動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言語沖動、思維興趣和言說空間的“話題”,才是可資利用的“機會”,也才是富有價值的課程資源。也因此,教師要善于變“問題”為“話題”,緣“話題”而生“機會”,由“機會”創(chuàng)生出真正屬于孩子的語文生活。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蘇教版第八冊中的一篇教材,記敘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與一個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處的生活片段,凸顯的是愛因斯坦的常性。愛因斯坦和平常人一樣也有處理個人事務不當?shù)牡胤?,從這一點來看,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常人。但他極其謙遜地向一個陌生的小女孩學習,努力改掉自己不修邊幅的習慣。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可以與之相處、與之擁抱的愛因斯坦,他的偉大就在于如平常人一般。所以,這篇教材的教學重點就是“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愛因斯坦平凡中見偉大的獨特魅力”。一名青年教師在初次試教中用一個問題來突破這一關鍵點:“你覺得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人嗎?為什么?”學生無一例外地認可愛因斯坦的偉大,理由有“謙虛”、“和藹可親”、“好學”、“潛心科學研究”。不管哪一種答案,都是空洞的觀念式的標簽式的評價,缺乏一種源于內(nèi)心的真實感和生動感。學生嘴里說著贊美的話語,心池卻是靜止的,未泛一絲漣漪;感情是凝滯的,未起一點涌動。因為他只是在極其理性地回答老師的提問,而內(nèi)心卻與文本中描繪的活脫脫的愛因斯坦疏離著,隔膜著,冷漠著。因此,教師在這里拋出來的只能算是一個直指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能給學生帶來無限可能性的“話題機會”。該教師反思后對教案進行了調(diào)整,第二次試教中改變策略,提出如下要求:“讀讀文中描寫愛因斯坦的句子,想一想,哪些地方讓你忍俊不禁?哪些地方讓你暗豎大拇指?哪些地方讓你為之震撼?結合有關語句說說理由?!睂W生在稍作準備后暢所欲言,把自己眼中的愛因斯坦勾畫得有聲有色,有理有據(jù)。從他們閃光的眼神、飛揚的神采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言說中,人在場,心在場,情也在場!“愛因斯坦是否偉大”這一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話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在文字中行走、在激情中表達的“機會”。學生反復品讀愛因斯坦的動作、表情、語言,在咬文嚼字中,在文本的“事實”中,穿過詞句清晰地感受到其背后深遠的情愫,聽到更有深意的呼喚。這樣,學生用兒童的眼睛,“看”到了愛因斯坦尋尋常常的人性,真切地感受到這尋常人性背后潛藏著的不平凡的人格魅力。至此,學生用心靈去觸摸到了一個鮮活的、立體的、帶著人性溫度的科學家形象。只有精當?shù)摹霸掝}機會”,才能將教學推向這種師、生、本完全融合的美好境界,而一般性的缺乏厚度的“問題”,是永遠無法企及這一高度的。
文本中的“話題機會”,一是可以從文本中蘊含的問題情境來獲取;二是可以在文本的“留白”處發(fā)掘。前者如《半截蠟燭》的結尾,課文在“杰奎琳慢慢端著蠟燭走上樓去。在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戛然而止。此處意猶未盡,留下種種懸疑,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當一個“導演”兼“攝像”,提問:“你此時想把鏡頭對準誰?”從而引發(fā)開放性的討論。后者如《嫦娥奔月》中的語焉不詳處,如嫦娥飛升到月宮后會怎樣思念后羿與鄉(xiāng)親們?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月—地對話”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性言說??傊?,只要心中有學生,就一定能從文本中找到最好的“話題”,給學生帶來自由發(fā)展的好“機會”。
二、教師要敏銳地捕捉文本外的“話題機會”
語文教師是教語文的,更是教學生的,教書是教學,也是教育?!安淮嬖凇疅o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盵1]在課堂里,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要只把眼睛盯著教材。文本外,常常會有許多的“生成”,這些生成,在智慧的教師那里,往往就是課程資源。而不少的意外生成,就是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和利用的“話題機會”。
已故的語文教研員蘇蘭,生前曾經(jīng)應邀來參與“世界華語第六屆小學語文優(yōu)秀課展示”活動。她執(zhí)教的是微電影觀后評的語文綜合實踐課。在課上得十分流暢時,蘇蘭忽然停下來了,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在我們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五年級的小學生在用手指向別人或者指向黑板上的電影招貼畫時,是伸出一個指頭向前戳著來指的。于是蘇蘭對孩子們說:“我們做一個動作,常常是有講究的。孩子們,你如果指向人或物,手心向上,五指并攏,手臂前伸,這是說明你對指向的人或物很在意,或者很尊重?!彼呎f邊做動作示范,孩子們也跟著她做,連教室后面坐的聽課老師也跟著她做。此刻的教育指令已經(jīng)和課上的文本內(nèi)容相脫離了,但是,這是多好的教育契機??!相信置身其中的孩子永遠都不會忘記曾經(jīng)的語文課上,一位臺灣老師教給他們的交往禮儀!一個不順眼的動作,經(jīng)教師的巧妙轉換,就變成了話題機會,變成了課程資源。
有人說,語文就是生活,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等寬,可以說,語文資源無處不在。它靜靜地蟄伏在生活的外衣下,有心的人就能發(fā)現(xiàn)它,擷取它,巧用它,讓它在語文教學中大放異彩。
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學中,王崧舟校長再一次把他的詩化課堂演繹得精彩紛呈。課堂伊始,王校長激情導入:“有這樣一個日子——1998年3月5日,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個叫宋小明的詩人,懷著對總理的無比崇敬和懷念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你是這樣的人》?!边@段煽情的導語之后,王校長略微頓了頓,便開始有感情地配樂朗讀詩句。王校長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低回婉轉,襯著撩撥人心的柔美的音樂,把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都融化了。吟誦完畢,余音裊裊中他趁勢追問:“同學們,這首詩的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動了你?”學生們盡情敘說著自己的心動之處,每一言每一語都飽含深情。王校長又一巧撥:“究竟是什么讓詩人如此感動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總理的一夜?!弊匀欢坏貙⒑⒆舆B同他們的情感帶進了文本。
《你是這樣的人》這首詩原是這堂課教材文本外的存在,王校長卻慧眼識珍珠,將之發(fā)展為非常成功的“話題機會”,雖然只是整堂課的一個引子,卻發(fā)揮著一錘定音的關鍵作用。王校長的和樂吟誦,一下子把人們對總理的懷念、愛戴、崇敬之情展示在學生面前,營造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詩一般的情感氛圍和基調(diào)。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再來學習《一夜的工作》,無論是進入文本的入境之快,還是解讀文本的會意之準,都會順暢無礙。更重要的意義是,有了這樣的氛圍,有了這樣的基調(diào),孩子們就能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詩意地生活在課堂上,進而經(jīng)歷溫暖而百感交集的心靈旅行,在詩意盎然的課堂里享受學習的美麗與精彩。
生活中一切美的東西都能為語文所用,生動鮮明的形象,真摯美好的情感,豐富神奇的想象,精美恰切的結構、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無一不是學生感受、表達、創(chuàng)造的豐富源泉。語文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鍛煉“信手拈來、巧剪妙裁”的本領,就能如王崧舟校長一樣,在文本之外拾得絕佳的“話題機會”。
三、師生都是“話題機會”的開發(fā)主體
新課程的理念昭示我們:課堂里沒有“客人”。
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課堂中當仁不讓的主人。在學科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認同在“課程主人”的同一性上產(chǎn)生了視界融合: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于課程,其實構成了學習與實踐的共同體,他們一起開發(fā)、實施、創(chuàng)造、享用、汲取并成長。教師和學生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伙伴,教師則僅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學行進中,學生不再只是參與者,更是發(fā)起者、踐行者、主宰者。也因此,語文教學中的“話題機會”的開發(fā)權不是教師專有的,而是師生共同擁有的。和教師一樣,每一個學生都是“話題機會”的開發(fā)主體。
曾觀摩一堂公開課《養(yǎng)花》,有一學生提問道:“既然說養(yǎng)花是樂趣,那么第六自然段中提到菊秧死掉時,老舍和家人傷心了好幾天,這難道也是樂趣?”這時候,有很多學生也接上話來:“是啊,這一自然段講的應該是養(yǎng)花的傷心事,不應該說是樂趣了?!泵鎸@一來自學生的課堂“意外”,教師略一沉吟,意識到此處是學生認識的難點,不能簡單地給以否定。于是,她立即放下教案,將學生的質疑引發(fā)成合作探究的主題:“你們提出的困惑很有思考價值,第六小節(jié)究竟算不算養(yǎng)花的樂趣呢,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讀,聯(lián)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數(shù)分鐘后進行全班討論。
生:課文第六小節(jié)寫的是養(yǎng)花的樂趣。
師(饒有興致地):為什么?
生:因為全文就是圍繞“養(yǎng)花的樂趣”這個中心寫的,而前面幾小節(jié)也正是寫?zhàn)B花的樂趣,所以我認為這一節(jié)也是寫?zhàn)B花的樂趣。況且,老舍先生是大作家,與中心無關的事他肯定不會寫進去。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看看老舍所說的樂趣有哪些?
生: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
師:你們能不能把這些樂趣分類?
生:喜、憂、笑、淚是一類,花、果、香、色是一類,勞動、見識是一類。
師:分得好!那么,你能不能在這些樂趣前面加上一個詞,幫助他們歸類呢?
生:喜、憂、笑、淚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情趣之樂;花、果、香、色是養(yǎng)花的成果,是成果之樂;既需勞動,又長見識,是養(yǎng)花的意義之樂。
師(大喜):說得太好了,那么,課文第六小節(jié)能不能歸在哪一種樂趣里面呢?
生:第六小節(jié)寫的是作者養(yǎng)花過程中的傷心事,是情趣之樂中的“憂”和“淚”,所以應歸在“情趣之樂”。
師:既然是寫樂趣,為什么說悲也是樂呢?
生:因為情趣之樂,是指作者喜怒哀樂思想感情變化的樂趣。第六小節(jié)寫的是作者養(yǎng)花過程中的傷心事,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這使作者傷心、掉淚,但搶救未被砸死的菊秧,細心照顧受到影響的菊花,使它們重新成活、開花,作者心里該多么高興??!這是經(jīng)歷了傷心事以后的高興,更是不同尋常,因此,這也是一種樂趣。
以上引例中,這個精彩的“話題機會”就是學生自主開發(fā)的,教師只是起了個推波助瀾、穿針引線的作用??梢哉f,語文課堂上隱匿著許多這樣的好機緣和生長點,如在感悟時代精神、體驗人生價值的時候,在推敲詞句意義、探究文章結構的時候,在所有對文本的理解、質疑、揣摩、比較、概括、歸納的過程中,學生的種種現(xiàn)場性的反應,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學生在教學中迸發(fā)主體意識的訊號,教師若視而不見,這些訊號會立刻弱化隨即無聲遁去;反之,若及時留住它們,便是難能可貴的由學生心底滋生出來的“話題”,更是引發(fā)學生心流肆意奔涌的絕好“機會”?;蛟S從傳統(tǒng)的角度去看,這樣的停留讓課堂有那么一點點“失控”,而這恰恰是新課程所要追求的教學境界:教師卸下控制的韁繩,把行走的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探討、自我解構中體驗“我的課堂我做主”的過程與快感,從而真正開啟師生共同成長的嶄新的語文歷程。
教師在新課改中,如何強化課程意識?如何把稍縱即逝的機會轉化為課程資源?答案是:眼前風景,心中兒童,時時在意,處處留心——留心語文、留心生活,留心我們每天都生長于其間、創(chuàng)造于其間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丁錦宏,等.走近教育大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2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