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勇
摘 要 本文主要從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角度出發(fā),通過真實語料對語碼轉換這一現(xiàn)象的內外部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語碼轉換具有保全對方面子、順應對方話語和語境化暗示的內部心理機制以及確定社會身份、社會距離以及順應社會文化規(guī)約與道德標準的外部社會動機等作用。
關鍵詞 真實語料 語碼轉換 內部心理機制 外部社會動機
中圖分類號:H319.9 文獻標識碼: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ode-switching Phenomenon Exploration
——Take 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for example
CAO Zhiyo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through real corpus of code-switching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covery of this phenomenon: the preservation of code-switching with each other face, the other words and contextualized conform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mplied and determining social status, social distance, and conform to the cultural norms of social and moral standards such as the role of external social motivation.
Key words real corpus; code-switching;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external social motivation
0 引言
社會語言學家認為,具有雙語或多種語言變體的人們經常會在談話或者語言交流中進行兩種語言或語言變體之間的轉換,這種社會現(xiàn)象稱之為語碼轉換。語碼轉換可以發(fā)生在句子之間或者句子外部。社會語言學家還認為,談話者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不必拘泥于一種語言或同一種語言變體,由于每個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一樣、語言使用的具體情境的差異等原因,談話者經常會在標準語和非標準語、正式文體和非正式文體之間進行靈活變換,使自己的語言更適合交際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使交際得以成功進行。
1 概念界說
語碼轉換是語言交流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上個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20世紀以后得到快速發(fā)展。筆者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進行了探討,其中主要的研究角度有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
語碼轉換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將社會因素成功引入了語碼轉換研究的視野,并且這些研究將語碼轉換看作是語言學習者內部心理機制主導的一種社會行為,這種對語碼轉換和社會因素之間宏觀關系的探討有助于加深我們對語言與社會關系的認識。本文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彌補他們研究的不足,通過從日常語言交際中收集大量的真實材料,著重對普通話和地區(qū)方言兩種語言變體之間的語碼轉換的內部心理與社會動機進行分析研究。
2 內部心理機制
2.1 語碼轉換與“面子理論”(face theory)
面子,指的是人們在大眾交際中的自我形象。一般來講,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都不希望丟掉面子,同時也希望自己不損害他人的面子,他人也能照顧自己的面子。國外語言學家Brown& Levinson(1987)認為,日常交際中很多言語行為蘊含著的一個共同點是能照顧對方的面子。這其中的面子既包括積極的形象(positive image)也包括消極的形象(negative image)。積極的形象就是對自己方建立聯(lián)系,消極的面子就是盡量不強加于人。在和他人交流時,說話者與聽話者應該堅持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為了保證交流的順利進行,說話者應該采取禮貌(politeness)的策略,這就要求說話者盡量與對方的語碼保持一致。
2.2 語碼轉換與“語言順應”(speech conformity)
同一語言社區(qū)(speech community)的人語言往往也相似,但是語言的相似性是其經歷相似性的基礎。R.A .Hudson(1996)認為,人們通過語言來判斷是否與對方同屬于一個言語社區(qū)。我們在言語交際中,交際一方會使自己的語言努力向對方靠攏,以減少雙方在言語行為方面的差異,從而鞏固自己與對方的社會關系。Giles(1997)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說話者為了獲得對方的贊同、批準或推動交際的順利進行,常常會調整自己的口音(accent)、講話速度、手勢等言語風格,以便與對方的話語風格一致;說話者也會有意強調自己與對方不同的言語風格以拉開與對方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表明自己與對方屬于不同的言語社團,顯示自己優(yōu)越的社會背景與社會地位。
2.3 語碼轉換與“情境化暗示”(contextualization inference)
Wardhaugh(1998)提出“情境化暗示”,指出說話者在談話的過程中,有意通過語碼轉換的手段向聽話者傳遞隱含信息。聽話者通過個人的經驗以及社會文化背景對對方給予的信號加以推斷,并作出相應的回應。
3 社會影響因素
語碼轉換受交際背景、交際話題、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信息交流渠道、交際內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語碼轉換象征著說話人的受教育程度、種族、社會地位、雙方的社會關系等。語碼的選擇實際上是身份、社會角色、權勢和態(tài)度的協(xié)商與選擇。
3.1 語碼轉換與身份認可(identity acceptance)
Wardhaugh通過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談話者的場景因素,體現(xiàn)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教育水平、政治觀點等許多方面的社會階層的特性在長時期內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行為。比如在2013年的武漢知名高校碩博相親會中,留學美國的一名男嘉賓在一名心儀的女生面前是這樣自我介紹的:“你好,我是 Andy Zhang,張文冰,我是doctor,在美國,doctor有兩個辦法可以達到:medical doctor和professor,我兩種都有拿到,所以念了好久才到這個程度 ?!边@里,男嘉賓反復將自己的名字、職業(yè)轉換到英語主要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海外教育經歷,同時突出自己的身份和職業(yè)。
3.2 語碼轉換與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交際語言學家 Dell Hymes(1974)認為,人們使用語言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努力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交際雙方通過語言來明確相互的社會關系,將自己歸為某一社會集團的一部分,最終促成交際雙方都參與的言語事件。這說明語言既有表意功能,也有人際意義。人們常常使用語碼轉換來表明或確認與交際方的社會關系,靠近或疏遠對方。
3.3 語碼轉換與社會規(guī)約(social conventions)
筆者發(fā)現(xiàn),說話人從使用一種語碼轉而使用另一種語碼是有社會意義的。Myers Scotton(1993)用標記性模式來解釋語碼轉換的動機和功能。她將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符合規(guī)范的語碼稱為未標記的選擇,這表示說話人愿意維持現(xiàn)有的身份;而將偏離未標記的選擇成為標記的選擇,這表示說話人要改變在談話此刻所處的位置。Dell Hymes(1974)認為在交際行為的深層存在著隱含的談話規(guī)則和社會文化規(guī)范,用以構成民族或群體的文化。
4 結語
這篇文章通過真實語料對語碼轉換的影響因素作了淺顯的探析。研究結果表明,語碼轉換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交際策略與社會行為。語碼轉換具有確定社會身份地位、表明社會距離以及順應社會文化規(guī)約與道德標準的社會因素以及保全對方面子、順應對方話語和語境化暗示的心理情感動機。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碼轉換既是擴充語言交際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交際中的隔閡和障礙,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進而使交際成功進行。
參考文獻
[1] Brown,P.&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Hudson, R.A. 1996.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