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慧杰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實驗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了“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的實驗探究法”,此法是在教師指向性信息的引導下,讓全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去獲取感性知識、動腦探究物理規(guī)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法。實踐證明,這種教學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究物理知識能力,有利于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是一種多贏且行之有效的學生課堂學習方法。
一、“實驗探究法”是多邊情感溝通的信息橋梁
實踐告訴我們,由于同齡人的關系,學生之間是同時代的人,有共同經歷、共同的語言,便于情感溝通和交流,這無疑是比師生間的交流要來得容易,且效果好的多。
例如在“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的教學中,就采用了“實驗探究法”,具體做法是:將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兩個學生為一個實驗小組,每一組都配有學生電源、小燈泡(2個)、開關(3個)、導線(若干)等;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用我們手中的器材組成一個電路產使兩個燈泡在開關接通時都發(fā)光,在開關斷開時都熄滅。
學生們熱情高漲、“摩拳擦掌”,都動手做起實驗來……“我們的燈亮了!”“我們的燈也亮了!”“我們也做到了!”,“我們的燈怎么不亮?”“我來幫你!”……同學之間在交流、在“傳經”,師生之間在溝通,好一個生動的場面,學生真正成了主角,成了學習的主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輕松地誘導,學生愉快地學習,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實驗探究法”是學生感性認識的源泉
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明確指出:“教學的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促進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并使自身個性心理、素質特征獲得全面培養(yǎng)、塑造和發(fā)展的過程。然而,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一般的整體認識過程的根本差異在于:人類征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是在黑暗中探究未知的客觀規(guī)律;學生探究的乃是自身未曾認識、而人類已經掌握了的客觀規(guī)律,是在媒體誘導下的一種個體在極短時間內通過獨立思考的重新發(fā)現。”
可見,“實驗探究法”既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獲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從中獲取記憶深刻的感性認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降低了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的難度,增強了他們學習物理的信心,使他們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整個實驗的過程是在教師誘導下,學生通過“做”和“思”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浮力”時,許多學生對浮力的認識是:漂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下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浮力作用。實際教學中,我們通過“實驗探究法”提供給學生分組實驗的器材,讓他們自已動手做實驗尋找答案:。
引導:“請同學們把小石塊懸掛在彈簧秤下,記下彈簧秤讀數?!薄罢堅侔褢覓煸趶椈沙酉碌男∈瘔K浸入水中,觀察并記下彈簧秤讀數?!痹僬T導:“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它們之間的變化。(讀數變小了,物體輕了?。┫胍幌耄瑸槭裁??”(物體受到了向上的浮力)學生通過實驗,很快就能找到“浸入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浮力……”的正確答案。
三、“實驗探究法”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良好的實驗素質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思維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不僅是思維活動的源泉,而且是思維活動的依據,“實驗探究法”也就有了引導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的先決條件?!笆┙讨ΓF在誘導,善誘則通”,教師抓住一個“誘”字;“進學之功,貴在領悟,善思則得”,學生突出一個“思”字;“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育人育才”,真正落實教師的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動手、動筆、動口、動腦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并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傳輸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及規(guī)律,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解更深刻、記憶更牢固。同時,既讓學生了解了所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及創(chuàng)新精神。正所謂:弄清了,理解了,記牢了,提高了,一舉多得。
圖1 ? ? ? ? ? ? ? ? ? ? ? ? ? ? ? ? ? ?圖2
例如“變阻器”一課采用了“實驗探究”,通過分組實驗(學生實驗器材:學生電源、學生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小燈泡各一只,導線若干),讓學生對“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進行探究。實驗導入:按圖1電路演示(遮住滑動變阻器,調節(jié)滑片,改變小燈泡的亮度)。然后啟發(fā)引導:“請看該實驗中電源電壓是否發(fā)生變化?”(沒有)“那么是電路中的什么變化了從而引起小燈泡的亮度發(fā)生變化呢?”(多數學生不能回答,教師拿出滑動變阻器,再演示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實驗)“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了解我們要研究的滑動變阻器的結構?!保ㄓ谜n件打出滑動變阻器)接著引導探究:“請同學們按圖2連接好電路,注意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調節(jié)到右端,然后再連接開關,緩慢向左移動滑片調節(jié)到右端,然后再接通開關,緩慢向左移動滑片,觀察燈泡的亮度變化及電流表的示數變化。”(用課件打出圖2,讓學生通過實驗對“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進行探究,教師巡視)最后誘導思考以下問題:滑動變阻器的哪一段線圈連入電路?滑片向左移動時,連入電路的電阻線的長度怎樣變化?電路中的電阻怎樣變化?燈泡的亮度變化及電流表的示數怎樣變化?“變阻器”在電路中的是怎樣起作用的?
通過上述實驗,學生自己能夠歸納總結出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驗探究法”就是把“學會”轉化為“會學”,使學生經過探究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可謂獲“魚”;同時通過獨立思考,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又學會了學習物理的方法,可謂得“漁”。這種轉化正是在學生的自我活動中由量的積累發(fā)展成為質的飛躍。這種多贏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優(yōu)化實施素質教育、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