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揭開楷書結構的奧秘

2014-04-29 00:44:03劉華金
中國文藝家 2014年11期
關鍵詞:等距中軸線楷書

劉華金

一、舊楷書結構的必然終結

書界對楷書的范圍說法不一,為了不引起誤解,特事先劃定本文研究范圍:本文研究的楷書,是專指由王羲之定型至唐朝已達頂峰的唐楷。

楷書至定型以來,就有人在研究它的結構和結構法了。根據研究的進程,應分為探索與成熟兩期。晉至民國為探索期,新中國成立后為成熟期。

楷書結構研究的探索期,是楷書結構研究的初級階段,對結構的認識還不成熟,結構不統(tǒng)一,公有公法,婆有婆法,不僅諸法合理,而且諸法并行。這期間,雖然眾說紛紜,但真正形成規(guī)模的結構法,僅有歐陽詢的《間架結構三十六法》(下稱《三十六法》),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下稱《八十四法》),羅韞的《朱子大書法帖》(下稱《五十五式》),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下稱《九十二法》)。

據田英章先生介紹,《三十六法》并非歐陽詢撰,系后人研究歐書的總結。筆者按文中多次提及“高宗”、“東坡”推斷,應為宋或更晚的元人所撰。黃自元、羅韞皆為清人,李淳為民國至解放后人。據研究專著密度推測,清至民國已達研究高潮期,所以,新中國成立后,楷書結構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舊楷書結構終于終結了,成熟的新楷書體系終于誕生了。

探索期四家的結構法,各家條目不一,最少的三十六法,最多的九十二法,體例卻基本相同,都有結構名,例字,解說。以下各列一例,以見一斑: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頭,穴、宀、 頭,奢、金、食、夆、巷、泰之類是也?!保ā度ā罚?/p>

“天覆:宇、宙、定、寕 天覆者,凡筆畫皆冒于其下?!保ā毒攀ā罚?/p>

“地載式:益 上載宜清輕,下畫宜長?!保ā段迨迨健罚?/p>

均畫:夀、畺、畫、量 黑白喜得均勻。(《八十四法》)

從探索期四家的結構法看,都是一個結構一個結構法,結構就是結構法。比較而言,《三十六法》較其它三法精煉,其中不少結構比其它三法獨特,有的甚至獨特得令人費解,比如:“粘合”、“捷速”、“垂曳”、“應副”、“卻好”等?!度ā吩谄渌ㄖ?,如果是歐公所撰,必然經典,又先入為主,有一統(tǒng)天下的可能,至少對其他三家也會產生不小影響。然而縱觀后三家之法,不僅不見影響,而且?guī)缀跬耆煌S纱送茢?,后三家對《三十六法》是完全不認可、不肯定的。

田英章先生在《“歐陽詢三十六法”淺釋》中,雖有“很符合歐體楷書的用筆法則和結體法則,對我們領略歐公的藝術風貌和掌握歐公楷書的法度特點很有幫助”之說,然而誰都知道,后三家之一的黃自元就是歐體高手,他就在《三十六法》之后,推出了自己的《九十二法》。田先生也是當今歐體大家,他也在介紹了《三十六法》之后,推出了《田英章間架結構二十八法》。從兩大歐體大家的舉動證實:《三十六法》絕不是成熟之法,要不,誰愿不遵祖師爺的“上法”,而拿出完全與祖師爺不同的《九十二法》與《二十八法》?!

也許是因為時期相近、相互影響的緣故,后三家的法,相同和相近的結構比較多。但從總體上看,這些法都顯得太多、太繁,尤其是有些本來就是同一結構,卻多次以不同結構名提出,如上下和左右結構。先看上下結構:

《九十二法》中有:天覆、地載、橫擔、兩段、上占地步、下占地步;

《八十四法》中有:均畫、讓橫、天覆、地載、堆、積、二段、曾頭、其腳、上闊、下闊;

《五十五式》中有:地載、離身捺、上輕下重、上多下少、上下均大、頭宜尖小、身宜離帽、兩肩端拱、長者短之。

為了減少筆墨,左右結構就不再贅列名目,只列出名目數:

《九十二法》中15種,《八十四法》中14種,《五十五式》中9種。

應該說,法就是公式,楷書結構法,就是楷書結構的公式。公式就應該是最精煉、最經典的。三家的結構法,把本來就是同一的結構分裂成眾多結構,還談得上精煉、經典嗎?

從理論上講,成熟的結構法,必須要有自己的結構原則和規(guī)律,每一個分法雖然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但它們又都不是孤立的,必須有相同的共性,而且還必須合理的連接在同一的結構樹上,形成完整體系。然而,縱觀四家的結構法,都沒有總體的結構原理和法則,從表面上看,每家盡管形成相當的規(guī)模,最少的也有三十六法,但實質上,既沒有統(tǒng)一的平衡法則,也沒有統(tǒng)一的結構規(guī)律,更沒有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各家都只是一組各自獨立、互不關聯(lián)的混亂結構法的羅列,根本就不成體系,怎么能談上結構法?

但是,必須承認,這些我們今天認為不是法的法,過去的確是最正確的、當然的法。

楷書結構研究的探索期,四家結構法從產生之日起,天生就有兩大致命的弱點。其一,是四家結構的不統(tǒng)一??瑫Y構的探索期,人們對楷書結構的認識不成熟,各人按自己的思路和看法確定結構,有的還故弄玄虛、標新立異,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可能想到統(tǒng)一的重要性,因此,各家的結構必然就不相同。同一的楷書,出現(xiàn)不同的四種結構,就是最大的不合法。這就是舊楷書結構必然走向終結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二,是結構法的濫用??瑫Y構研究的探索期,人們對楷書結構的認識不成熟,不可能歸納出十分精煉的楷書結構來,所以,四家的結構都不經典,不僅結構重復、繁雜,甚至不協(xié)調、不統(tǒng)一,都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要把這些不同層面的結構統(tǒng)一起來,必須選擇一種容量大、組合力極強的結構法。隨形結構法,是一種簡單、方便,沒有準入高度,沒有共同結構原則,組合力極強,能把任何結構都能順利組合的結構法,正符合四家結構的需要,所以,四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它。

九九歸一,有一利必有一弊。隨形結構法的最大優(yōu)點,正是它的最大缺點。在結構法中,準入條件和容量是一對矛盾體的雙方:準入條件越高,容量就越小,法就越嚴密;準入條件越低,容量就越大,法就越寬泛。當準入條件的下限低到等于“0”以后,這個結構法就降到沒有任何原則限制了,雖然它的容量大得能接納下任何結構了,卻因為對不同層面的結構失去了任何的約束力,就不再是法了。隨形結構法,就是一個下限等于“0”的結構法。

探索期四家的結構法,都是一個結構一個結構法,因為沒有共同的原則限制,結構越多,各結構間的共同點就越少,當這些結構多到十個二十個以后,就已經難找共同點了,當這些結構達到三十六、五十五、八十四、九十二以后,根本就沒有半點共同點了。由于認識的局限性,四家結構法的作者們,只顧把自己設定的結構都變成法,根本就不知道,當各結構間如果找不到任何一點共同點時,結構法的下限就到“0”了。結果:結構法就不是法了!

凡是學習或研究過四家結構法的人,始終都像是掉進了迷魂陣里,怎么也沒搞清楷書結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怎么也找不到楷書結構的規(guī)律,永遠都在前人留下的一個“悟”字中打轉轉。四家的結構法本來就不是法,“悟什么?”不是越悟越糊涂嗎?

四家結構法自行終結了,而且是在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和反對中自行終結的。事情似乎不合情理,出人意料。仔細想來,應該是事出有因,結果必然。是的,四家的結構法從不同角度,總結出了不少楷書結構的好經驗,有獨到的,有獨特的,但都不是最好的,都沒有達到法的高度,至多只能算一家之言,而且四家的結構又不統(tǒng)一。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已經造成了混亂,難道還讓它繼續(xù)混亂下去嗎?不能。所以,四家結構法的終結,是歷史的必然,是統(tǒng)一的需要。

二、新楷書結構的必然尷尬

為什么把晉至民國這么漫長的時段,定為楷書結構研究的探索期,而要把解放后短短的幾十年定為楷書結構研究的成熟期?因為從晉至民國,楷書結構研究一直處在眾多結構不統(tǒng)一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舊楷書結構自行消亡了,統(tǒng)一的新楷書結構體系誕生了。

探索期四家的楷書結構法,把具有十多萬字的楷書結構,總結成《三十六法》、《五十五式》、《八十四法》、《九十二法》,應該說是不小的成績,沒有這些總結和鋪墊,楷書結構研究的成熟期怎么能到來?

民國年間,書畫理論家俞建華先生提出了“統(tǒng)一、變化、均齊、平衡、調和、比例”六條楷書結構原理。這就表明,楷書結構不僅應該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還應該統(tǒng)一結構了。他雖然始終也沒有找到統(tǒng)一楷書結構的具體方法,但他提出的六條結構原理,打開了人們重新認識楷書結構的新思路,為成熟的新楷書結構體系的出現(xiàn),起到了催生作用。

解放后,楷書結構研究的成熟期果然到來了,經典統(tǒng)一的新楷書結構體系(見下圖表)終于出現(xiàn)了:

由表看,新楷書結構已經是十分完善的結構體系了,足以說明楷書結構研究已經進入成熟期了。探索期四家的結構有一家能畫成這樣的結構樹圖嗎?都不能。從眾多混亂的結構組合,發(fā)展到嶄新的結構體系,是楷書結構研究的了不起的進步,是質的飛躍。這一步來得非常不容易,整整用了一千七百多年。這樣的統(tǒng)一和進步,應該十分珍貴。

然而,成熟期的楷書結構體系盡管十分完美,但是,由于結構法沒有新的突破,依然沿用了探索期的隨形結構法,這就使新結構體系一直陷入無可奈何的尷尬中:

尷尬一。新楷書結構體系是經過高度概括的,整個體系分成獨體字結構和合體字結構兩個結構綱。合體字結構還有三個小綱,三個小綱下還有各自的具體結構。但是,在獨體字結構這個綱下,再沒有小綱和具體結構了。隨形結構法盡管簡單、方便,容量大,組合力極強,能把任何結構順利組合。然而,它只對具體結構產生作用,遇到提煉得沒有具體結構的獨體字結構綱,就完全失去了效力了。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成千上萬的獨體字都無法可依了。無可奈何,已經歸納成的獨體字結構便只好倒退到貨真價實的獨體字,并且是一字一結構法。這樣,僅僅一個獨體字的結構法,就不知比《九十二法》、《八十四法》要多多少倍!這是一個多大的失誤?!

尷尬二。隨形結構法不是法,我們已經從理論上作了充分論述,本不應該再提了,但是,因為新楷書結構又用上了它,又不可不說。為了不多說,也為了說得更扎實,我們從實用的角度,再作進一步的論證:

圖1中,分別在(1)、(2)、(3)、(4)里,各列了兩個筆畫。一個合格的楷書結構法,理所當然地認識同一個方格里的任何筆畫。請用隨形結構法,辨認以上4圖中的筆畫,指出同一個方格中的筆畫,哪一筆輕、哪一筆重?請說明:根據什么原理?然而,查找有關隨形結構法的資料,它沒有這個認識功能,認不出筆畫的輕重,更沒有任何原理可以說明。結構法不認識筆畫,你相信它是結構法嗎?

圖2中的“刀”、“少”、“夕”、“斗”四字,都是獨體字,前三字歪斜,后一字刁鉆,但是它們都是平衡的。請用隨形結構法說明它們是怎么平衡的。一個合格的結構法,理所當然能說明每一個楷書的平衡原理。在隨形結構法中,可以找到類似的結構,其中也有解析,如《九十二法》中“易、乃、力、毋”下云:“體雖宜斜,而字心必正”,這只是個不痛不癢的注釋,根本就沒有指導作用:字心如何正?有什么標準?用什么方法?都沒有,“字心必正”實實在在只是一句空話。同在《九十二法》中“才、斗、井、豐”下云:“橫短直長”。一個簡單的橫短直長,是“斗”字的平衡原理嗎?可以說,絲毫不相干,半點原理也沒有。由此看來,隨形結構法無法說明這4個字的平衡原理,這就足以證明:隨形結構法沒有識字(識別楷書)的功能。一個結構法不能識字,那不是天大的笑話嗎?它還是結構法嗎?

圖3、圖4中,分別在(1)、(2)里寫了結構稍有差異的“上”、“七”二字,請用隨形結構法的原理,判斷兩個“上”、兩個“七”的優(yōu)劣。一個合格結構法,本身就是經典結構的組合法,評判結構的優(yōu)劣就是它的功能。而隨形結構法卻沒有這個功能,拿不出任何理論。

認識筆畫的輕重,掌控結構的平衡,辨別結字的優(yōu)劣,是一個合格楷書結構法必須具備的功能。而隨形結構法一條也不具備,也就是說,隨形結構法根本就沒有合格結構法的功能。新楷書結構就是沿用的這種毫無結構法功能的結構法,能不陷入擱淺的尷尬嗎?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隨形結構法算不上合格的結構法,那么四家結構法中的楷書結構和現(xiàn)今各家編寫的楷書教材中的楷書結構為什么都那么完美?

隨形結構法,是研究楷書結構的一種方法,研究者試圖用它來詮釋楷書結構,因為是書法家和理論家推崇的,自然會引起盲目服從,所以,多少年來,從來也沒有人提出過異議,更沒有人提出過反對。

誰都知道,楷書發(fā)展到唐朝,已臻完美。不管是探索期四家法中的楷書,也不管是現(xiàn)今楷書教材中的楷書,都是按唐楷書寫的,根本就與隨行結構法無關。試想:一個從理論到實踐都證實沒有楷書結構功能的所謂的法,它能指導出完美的楷書來嗎?

三、中軸線是楷書結構的生命線

凡是學過楷書的人,都會知道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回宮格,它們都是幫助初學臨帖者看準結構的工具。不管怎樣結構的字,只要用上了它,結構就一目了然了。如此看來,這些格子就應該是地地道道的楷書結構分析器。前人為什么要用這些格子去教學生臨字?其中難道沒有玄機嗎?

用一種簡單的格子,能把成千上萬的楷書都分析得一清二楚,這正是以一對百、對千、對萬,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最好方法,其中百分之百地隱含著極大的玄機。

通過篩選和考究,我們選用了田字格。田字格是以橫豎兩根中線垂直交叉于正方形格子中心點的格子,泛泛一看,只是個簡單的指示方位、導引寫字的普通格子。橫中線,只有指示方位的作用,然而,當你仔細觀察豎中線時,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它與橫中線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能指示方位,更重要的是:由它分割出來的左右兩部分,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對應雙方,左邊筆畫的方位,完全能制約和決定右邊筆畫的方位,如果右邊的筆畫不應對左邊筆畫的方位、自由的擺放,左右的結構就不合理,甚至造成全字不平衡。對應的左邊為啟始方,右邊為應對方。下面以“小”為例,稍作申述:

圖5(1)中的“小”,右邊應對方的點,按照左邊啟始方的位置擺放,所以整字結構合理、左右平衡。但(2)與(3)中,右邊應對方的點,都沒有按左邊啟始方的位置擺放:(2)中的點過近,整字左重右輕,左右不平衡,結構不合理;(3)中的點過遠,整字又出現(xiàn)左輕右重,左右也不平衡,結構不合理。

沿著這條思路,將不同結構的字放進田字格,反復實驗、反復分析,越來越看出豎中線的重要性了:原來每一個字都是以這根豎中線為中心構成的!

然而,田字格只是個虛設的指示方位的格子,豎中線當然也是虛設的。這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那根豎中線,不僅是田字格的中線,而更重要的是與田字格的豎中線重合的一根楷書結構的中軸線,這根線存在于每一個楷書中。發(fā)現(xiàn)了楷書結構的中軸線,便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楷書的每一個字,都必須是結構合理的站穩(wěn)的。要結構合理、要站穩(wěn),就必須左右平衡;要平衡,就離不開中軸線。

發(fā)現(xiàn)中軸線以后,立刻就發(fā)現(xiàn)了筆畫的輕重,不僅如此,而且同一個筆畫在不同位置,重量還不相同。圖5中,“小”字的左右兩點,離中軸線等距時,左右重量就相等,(2)中右點比左點離中軸線近,右邊就比左邊輕了,(3)中右點比左點離中軸線遠,右邊就比左邊重了。由此看來,筆畫的輕重變化規(guī)律是與離中軸線的遠近密切相關的:

筆畫的分量以中軸線為起點,向左右兩邊對稱展開:靠中軸線越近,分量就越輕;離中軸線越遠,分量就越重;中軸線是極點,分量為“0”。

由于筆畫的輕重以離中軸線的遠近而定,所以不同筆畫,不以大小論輕重:不管何種筆畫,在離中軸線等距時,等重;不等距時,遠的重,近的輕。

由于筆畫的形態(tài)不同,確定筆畫輕重的方式有區(qū)別。一類筆畫,如“丶”、“丨”、“亅”等,因為它們的整體與中軸線等距,便以它們所在的位置確定它們的分量;另一類筆畫,如“一”、“”、“”、“乚”、“”、“丿”、“”等,因整體與中軸線的遠近不一,都以離中軸線最遠端確定分量;如果這些筆畫跨中軸線,也以離中軸線最遠端確定分量:

圖6(1)中的“一”,左右離中線等距等重。(2)中的“乚”,只計右邊離中軸線遠的分量。(3)中的“”,只計右邊離中軸線遠的分量。(4)中的“丿”,只計左邊離中軸線遠的分量。

認識筆畫的輕重以后,圖1中(1)、(2)、(3)、(4)的八個筆畫的輕重就是小菜一碟了:(1)中的點離中軸線遠,“亅”在中軸線上,“丶”比“亅”重。(2)中的“丿”離中軸線遠,“丿”比“”重。(3)中的“丿”與““”離中軸線等距等重。(4)中的上“一”跨中軸線,左右等重,下“一”雖與上“一”等長,但右端離中軸線遠,故下“一”比上“一”重。

因為認識了筆畫的輕重,圖2中4個字的平衡,圖3、圖4中“上”、“七”的優(yōu)劣立刻便可以詮釋了:

圖2(1)之“刀”:“橫折鉤”的“橫”,跨中軸線,左右等距等重,撇由中軸線出,直抵邊框,正好與由邊框到中軸線的“橫折鉤”的“折鉤”等距等重,所以刀左右等重,平衡。

圖2(2)之“少”:左右兩點等距等重;豎在中軸線上,“0”重;“丿”跨中軸線,左右等重,所以“少”左右平衡,合理。

圖2(3)之“夕”:首“丿”與“橫折撇”的“橫”等距等重,“橫折撇”的“撇”跨中軸線,左右等距等重,點在中軸線上,“0”重,所以“夕”左右平衡,合理。

圖2(4)之“斗”:首“丶”在中軸線上,“0”重;次“丶”與“豎”離中軸線等距等重,“橫”跨中軸線,左右等重,所以“斗”左右平衡,結構合理。

圖3中(1)、(2)的“上”,都可站住,但相比之下,(2)的“上”比(1)的“上”更佳:(1)中“上”豎在中軸線上,小橫在中軸線右,右比左稍重;(2)中“上”,豎在中軸線稍左,小橫至中軸線稍右,左右正好等重,平衡。

圖4中(1)、(2)的“七”,都可算平衡,但兩相比較,(2)中“七”更佳:(1)中“七”,“豎彎”的“豎”在中軸線上,“0”重,而“彎”橫過中軸線右,右比左重;而(2)中的“七”,“豎彎”的“豎”在中軸線左,微重,“彎”橫過中軸線右,微重,左右分量相當;故(2)中的“七”比(1)中的“七”更平衡、更完美。

“刀”、“少”、“夕”、“斗”,因歪斜或特殊,自有楷書結構研究以來,從來就沒有被具體而合理化地解釋過它們是怎樣平衡的,至于兩個結構稍異的“上”、與“七”的優(yōu)劣,更是沒人比較過。為什么?因為沒有法,這就從反面證實:隨形結構法的確不是結構法。然而,一旦識別筆畫的輕重以后,這些無解的難題都成了小菜一碟、輕而易舉便解決了。為什么?因為我們在發(fā)現(xiàn)中軸線以后,又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楷書結構秤。

中軸線不僅把整字的占地平面分割成啟始和應對兩大關聯(lián)塊面,而且這兩大塊面又與中軸線組合成一桿楷書結構秤。楷書是筆畫經典,結構嚴謹、重心平穩(wěn),能穩(wěn)穩(wěn)站立的字。它的完美結構和分割,是美學和力學相結合的產物,字字都是完美的藝術品??瑫苓_到如此精妙的地步,根本就是因為有這桿結構秤。

有了這桿秤,就不須再“悟”了,不管什么結構的字,它的好壞優(yōu)劣,一稱就知道了。不信嗎?請看我們稱下面的六個“寸”:

圖7(1),“一”左右等距等重(下同),左“丶”比右“亅”遠離中軸線,左太重,左右失衡,不合理。

圖7(2),左有點,豎在中軸線上,“0”重,左右失衡,結構不合理。

圖7(3),與圖(2)相反,右有“亅”,點在中軸線上,“0”重,左右失衡,不合理。

圖7(4),左“丶”與右“亅”離中軸線等距,左右等重,左右平衡,結構合理。

圖7(5),“丶”與“亅”同在中軸線右,左右嚴重失衡,結構不合理。

圖7(6),左“丶”與右“亅”離中軸線等距等重,左右分量平衡,但因“丶”太下,違背傳統(tǒng)書寫規(guī)律,結構欠佳,也不足取。

由6個“寸”中,能評判出最佳結構(4)來,全憑稱。中軸線兩邊,筆畫分量達到平衡,結構就合理;不平衡,結構就不合理。不過,所有組合都必須符合傳統(tǒng),否則,哪怕是左右達到了平衡,如圖7(6),也不能成立。

由此看來,楷書的每一個字,都是用楷書結構秤稱出來的。不過,在稱量時,既沒有用斤兩,也沒有用刻度,而是憑視覺去稱中軸線兩邊的結構分量,因此,我們把這種稱量法命名為視覺平衡法。

視覺平衡法有兩種,一為對稱法,二為對應法。對稱就是兩邊對等或相當。對稱結構的字,只要使對稱的兩邊,在中軸線兩邊達到相同、相近、差不多的部位,結構就合理了。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對稱的美,并且用對稱法創(chuàng)造了不少文字。對稱是平和、穩(wěn)定、完美的,是中和、中庸的體現(xiàn)。

在對稱的基礎上,人們又創(chuàng)造了對應法。對應是對稱的延伸和發(fā)展,它能使不平衡、不穩(wěn)定的物象達到均衡、平穩(wěn)、和諧。這種平衡法不是天然的,是人為的,創(chuàng)造的。圖7中的“寸” ,左邊的點和右邊的豎鉤 ,單純從大小的分量上看,肯定是不對等的,“亅”肯定重于“丶”,應該是不平衡的。但是,在楷書結構秤上,筆畫沒有固定的分量,用視覺平衡法,人為的移動點畫,當“丶”與“亅”在離中軸線等距時,左右平衡了,得到(4)的“寸”。這個合理的“寸”,就是人為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

圖2中(4)的斗,雖然極簡單,但在左右平衡上卻是極刁鉆的,如果不利用對應法,巧妙的移動點畫,怎么能解釋它的平衡?

為了進一步闡述對應法,下面以“左”、“有”為例,作進一步剖析:

圖8(1)的“左”,是正確寫法?!白蟆睘槎虣M長撇,左撇極重,為了應對其重量,將“工”右移,使末橫右端靠近右邊線,恰好與左撇尾達到對應處,此時,“工”大部分在中軸線右,“工”右重,其分量正好與左撇達到視覺平衡,故“左”整字左右平衡,結構合理。圖8(2)的“左”是錯誤寫法:左撇長,左重;“工”居中,雖然“工”左右等重,但整體左重右輕,結構不合理。

圖9(1)的“有”,是正確寫法?!坝小遍L橫短撇,長橫左右平衡,撇短,左略重,將“月”稍右移,使其大部分在中軸線右,“月”左輕右重,分量正好達到與左撇視覺平衡,故“有”整字左右平衡, 結構合理。圖9(2)的“有”,寫法錯誤:左有撇,稍重,“月”居中,只是“月”左右等重,但整字左重右輕,結構不合理。

對稱法和對應法,是以中軸線為中心,稱量楷書結構的兩種方法。所有合理的楷書結構都是這兩種方法稱出來的。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我們已經揭示了楷書結構的奧秘。中軸線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第一次從根本上認識到,能平穩(wěn)站立的楷書,必須是左右平衡的,其結構必須是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分布的;中軸線的發(fā)現(xiàn),也使我們第一次認識到,每一個筆畫都是有分量的,分量的輕重不是以筆畫的大小為依據,而是以離中軸線的遠近為依據;中軸線的發(fā)現(xiàn),更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楷書結構秤和視覺平衡法,讓我們科學地稱量出每一個分割合理、結構完美、完全是藝術品的楷書來。因此,完全可以說:中軸線就是楷書結構的生命線。

四、揭開楷書結構的奧秘

有人也許要提出疑問:“楷書結構的研究已經一千多年,結構法也提出了不少,一直也沒有把結構說清楚,單憑一桿楷書結構秤,就說揭開了楷書結構的奧秘,可能嗎?”

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完全可能?!?/p>

其實,方法的眾多,時間的漫長,都不是正確答案的依據,最關鍵的是,方法是不是正確的。不對型號的鑰匙,千把萬把也是多余的。合適的鑰匙,只有唯一一把??瑫Y構秤,就是唯一一把揭開楷書結構奧秘的鑰匙,它能圓滿地詮釋所有的新楷書結構。

(一)獨體字結構

獨體字千姿百態(tài),字字獨立,隨形結構法對它無能為力,以致到今天為止,獨體字還是一字一結構法??瑫Y構秤分析準確,稱量合理,無須作任何努力,便順理成章地將獨體字分為對稱和對應兩大類型,然后依法稱量。

獨體字結構中,對稱結構的字很多,對稱的字,用對稱法稱。因為方法簡單,而且前已論述,這里就不贅述了。

對應結構的字,用對應法稱?!暗丁薄ⅰ吧佟?、“夕”、“斗”、“上、“七、“寸”,都是對應結構的字,都是用對應法平衡的。

要合理地稱量楷書的各種結構,光憑簡單的筆畫的輕重,是不夠的,還必須遵循下面四條平衡法則:

(1)、在中軸線兩邊,筆畫不分大小,等距便等重;不等距時,近的輕,遠的重;距離相近,即可平衡。

(2)、在中軸線兩邊,不計筆畫的多少,可以是一筆,也可以是兩筆,還可以是多筆,只要等距便等重,不做加法。

(3)、在中軸線兩邊,主要對應筆畫平衡以后,不超出對應筆畫間的小筆畫,可以不計其分量。

(4)、在中軸線兩邊,主要對應筆畫如果分量未能達到平衡時,可以用超出對應筆畫外的筆畫補充不足分量,可作加法。

以上四條平衡法則,不是憑空捏造的,是在認真研究經典楷書結構及體察了古人稱量法則后,總結出來的。下列幾例,稍作說明:

圖10(1)中的“止”,中豎在中軸線上,“0”重,下橫左右離中軸線等距等重,小橫的最右端正好與左豎離中軸線等距等重,故整字十分平衡、完美。

而圖10(2)中的“止”,右小橫的長度長,比左小豎距中軸線遠,故右重左輕,結構不佳;而圖10(3)中的“止”,右小橫的長度短,比左小豎與中軸線的寬度小,故左重右輕,結構不佳。

圖10中的3圖,正好說明法則(1)的等距等重,不等距時,近的輕,遠的重。

圖11(1)中的“月”,左撇起筆比右“”離中軸線稍近,但撇尾處又比右“”離中軸線稍遠,故左右可算“距離相近,即可平衡”,中間二小橫雖都在左,但因主要對應筆畫平衡了,中間的筆畫不計分量,故“月”左右平衡,結構合理。

圖11(2)的“尤”,首橫左重右輕,不平衡,故末點稍右,補充右的分量,令其平衡;撇由中軸線出,稍平,讓出撇下空檔后直抵邊框邊,令“乚”至中軸線出,直抵邊框邊,與撇對應,使左右平衡,結構合理。

圖11(3)中的“我”,“—”左重右輕,使右點稍右,補充不足分量;左“亅”與右“”為主要對應筆畫,左“亅”不及右“”距中軸線遠,左比右輕,不平衡,故將超過“亅”的“”左伸近邊框,使其與“”等距,用以補充“亅”的分量,故“我”全字平衡,合理。

圖12(1)中“馬”:上部首橫在中軸線兩邊等距等重,二、三橫可與首橫等寬,也可稍窄,左有豎,與橫等寬,不加重,故上部左右等重平衡;下部左點與右“”正好與中軸線等距等重,故下部平衡;另三點,左二點與右點等距等重,右三點在中軸線上,0重;此三點在不計分量之列,也平衡,可見“馬”十分平衡、合理。

圖12(2)中“巴”:“乚”由左至右形成下包圍之勢,而且左右在中軸線兩邊等距等重,全字已平衡,其它筆畫都在已平衡筆畫之中,按第二、第三法則,可不計分量。

圖12(3)中“也”:“乚”也形成下包圍之勢,但與“巴”中“乚”不同,因它的左邊比右邊距中軸線近,左輕右重,然而,首筆“乛”超出“乚”左,且最左端近左邊框處,恰好達到與中軸線右邊最右端等距處,故“也”左右也平衡,結構合理。

不要以為獨體字簡單,其實那是誤解,因為它不像其他結構有專指,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不管怎樣變化,總離不開上下、左右的范圍。而獨體字沒有方位特指,它字字獨立,千姿百態(tài),比其它結構都繁雜,所以隨形結構法對它毫無辦法,分不了類,只有楷書結構秤才能合理地把它分成對稱和對應兩大結構,并且能依法合理地稱量。

(二)上下結構

上下結構的字,在今人編寫的楷書教材中分為:上寬下窄,上窄下寬,上下窄中間寬,組合型,上中下結構,有一家還分為九種,實在繁雜。分類要合理、合法、適用,說明問題就行,不是越細越好。

金、帝、業(yè)、當,上寬下窄;

姜、真、善、黑,上窄下寬;

暮、黨、賣、暴,三段式。

以上三個類型,雖各有異,但都對稱,應并為對稱型。

省、聖、昏,上寬下窄;

集、然、羌,上窄下寬;

著、衰、尋,三段式。

以上三個類型,名目雖異,但同為對應型。對應之字,應以對應法處理:

圖13(1)中的“省”:左右點等距等重,中豎“0”重,“丿”左重右輕,故“目”稍右移,使其大部分在中軸線右,分量恰好與左撇分量相當,形成左右整體平衡,結構合理。

圖13(2)中的“聖”:上部“耳”大“口”小,為使左右平衡,“耳”右傾,令上橫過中軸線,加粗“口”的筆畫,令其稍寬大,使其最寬處與“耳”的“”左等寬,造成視覺平衡;下部“王”“緊頂”“”下,且令其稍偏右,略補右邊分量,至此,左右平衡,合理。

圖13(3)中的“昏”:上部“氏”的“”與“—”左右等距等重,左“し”分量不及“”重,故“し”改為“”,并令“”靠近左邊框,形成與“”等距等重,上部便對應平衡。再使“日”居中緊貼“氏”中空當,加重穩(wěn)定度,全字即平衡,合理。

由以上三字看,對應之法靈活多樣,沒有固定模式,可以是個別筆畫的變化,也可以是部分部位的移動,還可以調動全字的各個部位。但總的目的是:一定要使左右兩邊在視覺上達到平衡。

圖14(1)的“集”:上部左小右大,故將右邊左移,使小部過中軸線,令左右最寬處離中軸線等距,上部即平衡,下部左右對稱,令緊貼上部,左右即平衡、合理。

圖14(2)中的“然”:此字左右結構雖然不同,但視覺上十分平衡,上部左右最寬處與中線等距,下部對稱,所以無須作任何處理。對應法是將左右不平衡的結構人為地處理平衡,不是把本來就平衡的字整得不平衡。

圖14(3)的“羌”:上部左右對稱,只須將下部處理平衡了即可。為了達到平衡,令左撇稍平直抵邊框附近,一者加大左部分量,二者讓出撇右下部位置,“乚”左移至中軸線出,增大主筆位置,使“乚”與“丿”離中軸線相近,全字即平衡,結構合理。

圖15(1)的“著”:上部“卝”左右平衡,只要“者”平衡了,全字即平衡?!巴痢弊笥业染嗟戎?,“丿”下長,左重,將“日”稍右移,對應“丿”的分量,至此,全字平衡,合理。

圖15(2)的“衰”:上二段對稱平衡,下撇由中軸線出,因右有“”、“”,故將下腳“”稍左移,令其左右筆畫分量相當,并使左邊的“丿”與右邊的“”在中軸線兩邊距離相近,這樣,全字即平衡,結構合理。

圖15(3)中的“尋”:上“彐”左右等距等重,中“工口”令以中軸線為中心靠攏,使左右等距等重,下“寸”令點與“亅”離中軸線等距等重,全字即平衡。

上下結構的字,站穩(wěn)為第一,所以,不管怎樣的上下結構,都必須重心平穩(wěn)??瑫Y構稱就是一桿以中軸線為中心、使左右平衡、讓字字都能站穩(wěn)的科學結構秤,正切中上下結構的要害。但是,決不能因此忽略了上下結構的傳統(tǒng)寫法:上緊下松,留白均勻;比例就是法則。

(三)左右結構

左右結構的字,數量非常多,解放后各專家們編寫的教材中,分類也很多:讓右、讓左、左右平分、左右穿插、左長右短、左短右長、左中右等,有一家竟多達十一種。分類繁、解釋繁,是這些教材的共同特點。除此以外,還有各式圖形,為了簡潔、扼要,僅錄其中主要三圖:

以上三圖,是當下公認的左右結構的典型圖形。中國文字,從誕生時起就是表現(xiàn)人、表現(xiàn)人的情感的。獨體字恰似個體的人,千姿百態(tài),個個俊美。左右結構,就是表現(xiàn)家庭、表現(xiàn)夫妻、表現(xiàn)戀情的。仔細研究左右結構的字,對照三個圖形,完全沒有把這三種結構的內在關系表現(xiàn)出來。

下面,先研究兩個左右結構的字。一個是“林”,一個是“竝”。這兩個字非常典型,只要把它們的寫法弄清楚了,左右結構就搞清楚了。

“林”由兩“木”組合。如果按兩個原形的“木”組合,必然靠不攏,不像一個字。為了組合合理,兩“木”不僅都向中軸線緊靠,而且左“木”還自改原形,上部右伸,右下緊收,整體呈右傾斜式。為了變成這一形體,連筆畫也改變了:橫變“右尖橫”,豎鉤變豎,捺變點。

“竝”,“并”的異體字,由兩“立”組成。如果由兩個獨立的“立”組合,必然靠不攏,不像一個字。為了組合合理,兩“立”不僅向中緊靠,而且左“立”必須改變原形,收縮右下部,使整體呈右傾斜式。為了達到此形態(tài),還改變筆畫寫法和部位:上點右移,上橫改“右尖橫”,下橫改提。

研究“林”、“竝”的組合,得到左右結構的規(guī)律:左邊收斂,呈右傾斜式;右邊舒展,盡力左抱。為了組合的需要,可以改變形體和筆畫。

“林”、“竝”,本來是對稱的字,因為左右組合,改變了形體和筆畫,不對稱了。由此肯定,左右結構的字,只有對應結構,沒有對稱結構。

下面是兩個“林”、兩個“竝”的寫法:

通過“林”、“竝”的研究,左右結構的字,左右兩部分是不能各自獨立存在的,相互之間是團結、依靠、擁抱的,尤其是左邊部分,是不能獨立站穩(wěn)的,是緊緊倚靠右邊的,它們就是一個家庭,有不少字,左右兩部分是緊緊摟抱在一起的,根本就無法將它們分開。所以上三圖用一根豎線把左右兩邊“一刀兩斷”分開,根本就是錯誤的。這三圖應該改為如下三圖:

斜線表示左右的結構形式,“S”表示左右兩邊互有穿插。

肯定有人忍不住要問了:“你不是說,不管怎么結構的字,都必須用楷書結構秤平衡。左右結構的字為什么不用楷書結構秤?”

其實,這里的提法和前面是一致的,完全不矛盾。所謂讓右、讓左、平分,就是把左右兩個塊面合理地拼成一個“無縫”的板塊,并且使這個板塊在中軸線兩邊的分量達到平衡。這既是在拼接,更是以中軸線為中心在稱量:

讓右:左邊小、右邊大,令小的左邊讓大的右邊,使大的右邊超過中軸線與小的左邊拼接成一個整體,這樣,這個拼接的板塊,左右兩邊便自然離中軸線等距、平衡;

讓左:右邊小,左邊大,令小的右邊讓大的左邊,使大的左邊超過中軸線與小的右邊拼接成一個整體,這樣,這個拼接的板塊,左右兩邊便自然離中軸線等距、平衡;

平分:就是左右大小、分量一樣,以中軸線為中心進行拼接,達到左右分量平衡。

應該說,自有楷書結構理論以來,以前各家認識最統(tǒng)一、最正確的就是讓右、讓左、平分之說。這些提法中,已經隱含了中軸線,一是將左右兩個塊面合理地拼接成一個板塊,二是將這個板塊以中軸線為中心擺放,使左右達到平衡,實質上,這個拼接的過程,就是稱的過程,拼接好了就稱好了。由此看來,只要按新三圖結構,左右結構必然合理、平衡。

下面,以舊圖式法和新圖式法,將讓右、讓左、平分,各列兩例,以驗優(yōu)劣:

不管是讓右、讓左、平分,只要按舊式圖法書寫,左右就必然不緊密、就顯得松散、不像一個字。只要按新式圖法書寫,左右就必然團結、依靠、擁抱、不可分離,平衡、合理。這就足以說明,舊三式圖是錯誤的,新三式圖,才是正確表示左右結構的圖形。

左右結構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平分情況:

這種平分的特點是:左邊的筆畫多,右邊的筆畫少,甚至兩邊筆畫數相差懸殊,形成極大的反差,如“亂”已經達到十一比一。這樣的結構,可以在道教文化中找到注腳,太極圖的黑白雙魚,就是有與無的例證。這樣的左右結構,我們可以用虛實兩大塊面來稱,虛和實,有和無是兩個塊面相等、平衡;其實,楷書結構秤也能合理的稱量:

請看,三字的右邊雖只有一筆或兩筆,但它們的重量卻是整個半邊的重量,左邊的筆畫雖多,也只有半邊的重量。可記得平衡規(guī)則(2):“在中軸線兩邊,不計筆畫多少,只要等距便等重”?

左中右結構的字,看似比左右結構復雜,寫法其實一樣,如不嫌繁,可再加一斜線:

(四)包圍結構

二面包圍:在四面中包圍兩面,沒有對稱型,只有對應型。

“廠”、“廣”、“尸”、“疒”、“虍”等包圍,雖略有區(qū)別,卻有一個共同點,左邊都有長豎撇,左重,處理方法基本相同:將被包圍部分右移,使其大部分在中軸線右,令其最寬處超出包圍部分右邊最寬處的垂線,與左長撇形成對應平衡。實質上,這就是用楷書結構秤在稱。下面選其中三例,以作驗證:

圖23、圖24、圖25的(1),都是錯誤寫法,個個結構都不合理,左重右輕,重心不平穩(wěn);而所有的(2),都是按照楷書結構秤平衡結構的,所以重心平穩(wěn),結構合理。

“”、“勹”亦為二面包圍,右重,被包圍部分也須左移,令其大部分在中軸線左,加重左邊重量,使左右達到平衡。請看“司”、“甸”:

圖26(1)的“司”:“”被中軸線平分,左右平衡,但“”左輕右重,不平衡,故而全字不平衡。(2)的“司”,“”左輕右重,故將“”左移至左邊與中軸線右“”等距處,左右便等重,平衡。

圖27(1)的“甸”:“田”被中軸線平分,左右平衡,但“勹”左輕右重,故全字不平衡。(2)的“甸”,“勹”左輕右重,但將“田”左移,使其左邊達到與中軸線右的“勹”等距,左右便等重,平衡。

“辶”的包圍,也適合楷書結構秤平衡法。以下用“近”、“逢”、“避”三字為例,逐一說明?!板痢钡陌鼑?,主要要解決“”與主體的對應平衡。一般說來,主體部分都比“”大,從分量上看,其一是大得不多,如“近”;其二是大很多,如“逢”;其三是大非常多,如“避”。不管大多少,只要用楷書結構秤,字字都能平衡。

“近”:“斤”比“”稍重,故使“斤”小部分過中軸線左,不僅“斤”的右邊分量減輕,也加重了左邊分量,令左右達至視覺平衡,因平捺左比“”寬,右在“斤”的最寬處出捺,捺比“斤”寬,故全字平衡、合理。

“逢”,“夆”比“”過重,令其小部過中軸線左,使整體達到視覺平衡,令橫捺由“夆”最寬處出,全字自然平衡、合理。

“避”:“辟”比“”重很多,故左移,令“”基本過中軸線左,使左右在中軸線兩邊達到視覺平衡,結構自然合理。

“辶”包圍:上部必須基本平衡,下部平捺總體應比上部略寬,所以右邊捺一般在上部最寬處的垂線下出。早出捺必短;晚出捺必長。

三面包圍:與兩面包圍大不一樣,“匚”、“冂”、“凵”、“門”等包圍,已經形成穩(wěn)定邊框,而且平衡,站穩(wěn),所以,只要將“包入”部分均勻植入,便結構合理。一個字的平衡,是靠中軸線兩邊的分量達到相等,而兩邊的分量,當然是左右邊框處最重,中間部分因靠近中軸線,分量自然小。所以,兩邊近邊框部分平衡了,整體就平衡了。

“幾”、“戊”似有不同,但稍一分析,其實與上面的三面包圍一樣:

圖29(1)的“風”,左豎撇靠近邊框,正好與右邊“”在右的鉤等距等重,其中小筆畫都在對應筆畫之中,根據平衡法則(3),不計分量,所以“風”全字平衡。

圖29(2)的“威”,左豎撇與右“”正好等距等重,上橫左重右輕,以右上點補足分量,因包圍部主要在中軸線左,所以以右“”加重右邊分量,令左右平衡,故整字平衡,合理。

四面包圍的字,左右兩豎重壓兩邊,總體已成平衡之勢,包圍中的結構,只要均勻即可。邊框附近,分量大,決定全局;中間部分,分量小,無礙大局,平衡法則也規(guī)定不計分量。

以前的楷書結構法,不同結構用不同結構法,不同結構只有差別,沒有關聯(lián),沒有統(tǒng)一性,總體不成體系。因此,各結構沒有共同的原理,沒有共同的平衡法則,沒有共同的評判標準。所以結構法不識筆畫的輕重、不懂結構的平衡、分不清結字的優(yōu)劣,自然不是合格的結構法。

用同一桿結構秤,平衡所有的結構,看似簡單,實則就是這個簡單,才成就了揭開楷書結構奧秘的視覺平衡法。一桿秤稱出來的結構,結構原理和法則必然相同,評判標準也必然相同,各結構間不僅有同一性,而且必然形成體系,能辨結構優(yōu)劣;凡是符合楷書結構秤的字,必然結構合理,合乎傳統(tǒng)。

五、楷書的藝術

楷書的藝術,是結構的藝術,是線條的藝術,更是創(chuàng)造的藝術。

楷書的結構,與楷書結構秤分不開,有了這桿秤,才能認準筆畫,平衡每一個字。

楷書的每一個字,必須左右視覺平衡。對稱型的字,以對稱法平衡;不對稱的字,以對應法平衡。對稱是少量的,對應是大量的。對應把大量根本就不對等、不平衡的字人為地演化平衡,實在是人類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

對稱是平穩(wěn)、和諧、完美、安詳、莊重的,然而,過多的對稱會令人感到單調、累贅、乏味。如果所有的楷書都對稱的話,那將是多么令人厭煩,還有什么藝術可言?

對應就不一樣了,它照樣會讓人感到平穩(wěn)、和諧、完美、安詳,同時,它還會給人變化、活潑、靈動、新鮮之感。對應是對對稱的創(chuàng)造。對稱和對應的交互使用,不僅使楷書的平衡成為現(xiàn)實,而且使楷書結構的多樣性,也成為現(xiàn)實。

然而,這只是楷書結構的平衡法則,是楷書結構的普遍規(guī)律,只能使楷書結構達到平衡、合理、規(guī)整、精確,還不能使楷書成為真正的藝術品。只有加上了楷書書寫的獨特個性、變化線條,楷書才真正成了精美的藝術品。

其一,楷書的橫畫,天生就左低右高,這特有的傾斜度,自始至終造就了它與平衡和對稱的矛盾和沖突,哪怕是一個最簡單的“一”,它的左右都是不能真正對稱的、平穩(wěn)的,但它給人的視覺效果卻又是對稱的,是平衡的。

由于橫畫的傾斜度,造成在結構秤上有左重右輕的感覺,為了視覺平衡,往往將與長橫交叉的中豎稍稍右偏:

這種寫法,實際已打破了對稱。這就是對稱中的不對稱,這就是變化。其實這樣的寫法,還貫穿在其他結構的小豎畫中:

不僅如此,有時甚至將整個結構的大部分略向右移動一些:

由此看來,楷書的對稱不是絕對的,可以有一定的偏差:右比左重。

其二,楷書中左右對應的筆畫,從來都是左小右大,左輕右重,如“文”、“元”、“戊”、“氏”、“風”等字中的“丿”與“”、“乚”、“”、“”,就連相同的豎,也約定俗成的被寫成右豎比左豎略粗大一些,如“日”、甘”、“曲”、“同”、“國”中左右的豎。這些左右根本就不對稱的筆畫,就是造就楷書天生就不能真正對稱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三,楷書研究筆法的變化,字法的變化。同一字中,相同的筆畫要筆筆變,字字不同:

以上四字中,任何一個每筆都不同:“三”的三橫,絕不一樣;“田”的三橫三豎,截然不同;“曲”的三橫四豎,筆筆變化;“聿”的五橫兩豎,筆筆變化。

在同一篇作品中,相同的字要字字變,字字不同。

楷書的這種字法和筆法的特有追求,是它始終都在不斷求新、求變的內在依據和原動力。

天生就不對稱、不平衡的筆畫,內在就要求多變的筆法和字法,偏偏要用以對稱為基礎的楷書結構秤來統(tǒng)領,來組合,這就是楷書結構的一對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雙方。

一個要對稱、平衡、穩(wěn)定;一個反平衡、破對稱、求變化。這一對矛盾的斗爭和共容,催生了楷書藝術的璀璨奇葩,它變化多端,它千姿百態(tài),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矛盾體:你說它對稱嗎?它又不對稱;你說它平衡嗎?它又不平衡。

楷書的藝術,是分割的藝術,是平衡的藝術,更是變化的藝術。

猜你喜歡
等距中軸線楷書
漫畫北京中軸線(三)
《穿越北京中軸線》簡介
行走中軸線 尋找城市靈魂
中國收藏(2023年6期)2023-06-08 21:13:31
擬凸Hartogs域到復空間形式的全純等距嵌入映射的存在性
楷書的筆勢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54
楷書
保持算子束部分等距的映射
硬筆楷書3500字
硬筆楷書3500字
等距延拓以及相關問題
城固县| 军事| 仪征市| 莱芜市| 松溪县| 称多县| 沾化县| 垣曲县| 麻城市| 紫云| 孟津县| 南华县| 福泉市| 太白县| 土默特右旗| 连平县| 高要市| 重庆市| 定日县| 渭源县| 香河县| 安平县| 时尚| 平舆县| 金山区| 丹寨县| 邵东县| 顺平县| 文昌市| 红桥区| 平邑县| 镇雄县| 左权县| 简阳市| 乐都县| 石柱| 抚远县| 临海市| 大宁县| 普格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