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 李春海
【摘 要】目的:探討腰椎CT掃描、MRI檢查在腰椎間盤突出中的影像學特點。資料與方法:選擇2006年1月-2009年1月有臨床癥狀患者35例,42個腰椎間盤。經(jīng)過CT掃描、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其中15例經(jīng)手術證實。結果:CT占94.2%.MRI占97.1%。
【關鍵詞】椎間盤移位;X線計算機;核磁共振成像
【中圖分類號】R68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55-01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腰腿痛的常見病因。腰椎間盤病變是導致患者下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的最主要原因[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35例中,男28例,女7例。年齡20-61歲,最長病程5年,最短3個月。臨床表現(xiàn)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下肢放射痛。腰部運動障礙。兩側或一側下肢麻木。坐骨神經(jīng)痛及下肢串痛感。當馬尾神經(jīng)受壓時,可出現(xiàn)大小便障礙[2]。
1.2 檢查方法
CT掃描;應用GE單排螺旋掃描機,仰臥屈膝位,層厚2cm,層距3cm,電壓120Kv,電流50-120mA時間2S.
MRI;應用Siemens Symphony 1.5T磁共振掃描儀,取仰臥位,包括TSE矢狀面,T1WI,T2WI及橫斷面T2WI。掃描參數(shù);T1WI:TR400ms, TE10ms。T2WI:3500ms,TE120ms掃描視野(FOV)280mm×280mm.矩陣256×256.
1.3影像分析 由2名有經(jīng)驗的影像醫(yī)師對每位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記錄CT、MRI表現(xiàn)。
2 結果
2.1 CT掃描 目前,CT已成為診斷本病的一種重要方法,文獻報道CT診斷椎間盤突出的準確率為83%~100%[3,4],且為非侵入性檢查,具有無痛、無并發(fā)癥和后遺癥等優(yōu)點。椎間盤突出的CT表現(xiàn)主要有:(1)椎間盤后緣正中或偏側有局限性突出的軟組織密度塊影,突出物的CT值(61~121HU)高于硬膜囊的CT值;(2)鄰近的硬膜囊或神經(jīng)根受壓移位,是椎間盤突出的典型CT表現(xiàn); (3)髓核脫出:脫出的髓核突破后縱韌帶后形成碎塊,常嵌頓在側隱窩內[4],髓核脫出久者可產(chǎn)生鈣化。CT還可以有以下特殊征象:(1)Schmor1s結節(jié);(2)真空現(xiàn)象,椎間盤內含氣的低密度影,且邊緣整齊清晰、無硬化。此外在CT圖像上還可清晰地顯示椎體骨質贅生、椎管或側隱窩狹窄、黃韌帶肥厚、上下關節(jié)硬化等伴隨異常。本組35例病人中,有33例出現(xiàn)腰間盤突出的CT征象,占94.2%,其中椎體后緣出現(xiàn)CT值低于椎管而稍高于硬膜囊的軟組織影15例,占42.8%。同時壓迫硬膜囊有25例,占71.4%。壓迫一側椎弓根的有8例,占22.8%。有椎管硬膜囊間脂肪層消失的20例,占57.1%。有2個椎間盤突出的7例,占20.0%。
2.2 MRI 35例中有34例出現(xiàn)腰椎間盤突出的MRI征象,占97.1%。在CT顯示的征象基礎上又發(fā)現(xiàn)有椎間盤退變27例,占77.1%。椎間盤纖維環(huán)撕裂7例,占20.0%。椎間盤脫出2例,占5.7%。
3 討論
3.1腰椎間盤周圍相關正常結構,影像表現(xiàn)
CT的橫段像上,椎體在骨窗下顯示為薄層骨皮質包繞的海綿狀松質骨結構。由椎體、椎弓根和椎弓板構成椎管骨環(huán),硬膜囊居椎管中央呈低密度影,與周圍結構有較好的對比。黃韌帶附著在椎弓板和關節(jié)突的內側,正常厚2mm-4mm。腰段神經(jīng)根位于硬膜囊前外側,呈圓形中等密度影,兩側對稱。側隱窩(lateral recess)呈漏斗狀其前后徑不小于3mm,側隱窩內有穿出神經(jīng)根。椎間盤由髓核與纖維環(huán)組成,其密度低于椎體,CT值為50HU-120HU表現(xiàn)為均勻的軟組織密度影,稍高于硬膜囊。骨髓腔因骨髓內的脂肪成分而表現(xiàn)為低密度。在軟組織窗上,中等密度的肌肉、肌腱、關節(jié)軟骨和骺軟骨在低密度脂肪組織的襯托下也能清晰顯示;
在MRI方面: T1WI和T2WI腰椎各骨性結構的皮質呈低信號,而骨髓呈高或等-高信號。椎間盤在T1WI上信號較低不能區(qū)分纖維環(huán)和髓核,在T2WI上纖維環(huán)為低信號,髓核為高信號,脊髓在T1WI上中等信號,高于腦脊液信號;在T2WI上腦脊液信號高于脊髓信號。韌帶、肌纖維軟骨和空氣均呈低信號。肌肉和透明軟骨呈中等偏低信號。骨髓因含脂肪成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較高信號。MRI能清楚顯示腰椎椎體、椎管、椎間盤并能顯示椎管內軟組織,包括韌帶、硬膜囊、腦脊液和脊髓等結構[5]。
3.2 CT、MRI影像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是青壯年多發(fā)病,20-50歲者多發(fā),男女比4-6:1,20歲以內占6%。因外傷及椎間盤纖維環(huán)退變、撕裂、髓核脫出、壓迫脊髓及神經(jīng)根而發(fā)生一系列腰腿痛癥狀。腰間盤突出的檢查方法較多;
CT掃描發(fā)現(xiàn)率較高,椎管、椎間盤、硬膜囊脂肪層有不同的CT值,在CT圖像上能清晰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的CT表現(xiàn):(1)直接征象為椎間盤軟組織密度影從椎體后緣或側后緣突向硬膜囊。(2)間接征象為硬膜囊外則脂肪層兩側不對稱或消失。神經(jīng)根水腫或硬膜囊湮滅;
MRI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最可靠方法,不僅能直接顯示CT所顯示的病變,并能更清晰顯示其突出方向和程度。利用病理生化特性在T2WI上椎間盤信號降低可以提示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纖維環(huán)上出現(xiàn)高信號提示有纖維環(huán)撕裂。用多序列還可以發(fā)現(xiàn)脫出髓核的部位,對術前的定性定位很有意義。MRI敏感性97.1%與積水潭屈輝教授文獻報道相近[6]。
綜合上述二種檢查方法各有特點, CT密度分辨率高,無影像重疊,顯示骨的病變和軟組織改變優(yōu)于X線平片。脫出的髓核鈣化更明確。MRI的多方位、多參數(shù)、多軸傾斜切層和病理生化等可充分顯示腰椎間盤突出情況。對骨髓、骨關節(jié)和軟組織病變的顯示較CT更具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劉慶余等,腰椎間盤MRI改變及臨床意義,臨床放射雜志,2008,2,220-221。
[2] 吳在德 主編 外科學,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875-877。
[3]Schipper J,Kardaun JWPF,Breakman Ret al.Lumbardisc herniationdiagnose with CT or Myelography?Radiology,2002,165:227.
[4] 沈復興,劉洪光,張繼方,等.腰骶椎間盤突出的CT表現(xiàn).中華放射學雜志,1986,20(1):24.
[5] 吳恩惠 主編 醫(yī)學影像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