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經典”也即十七年文學,主要指建國后五六十年代出現的小說創(chuàng)作。這種文學現象早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十七年文學是一個難點,一是因為本階段文學政治色彩濃厚,其次是因為時間久遠,和目前現實社會的現狀脫軌。本文就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探索如何對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從新的角度去重新闡釋,能夠結合當代社會實際,用新的觀點去挖掘傳統的文學經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去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以便能使教學真正可以做到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
關鍵詞:當代文學;紅色經典;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徐翔,(198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現為西安培華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中文系講師,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02
“紅色經典”也即十七年文學,主要指建國后五六十年代出現的小說創(chuàng)作。這種文學現象早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國內出版了一批具有史料性的回憶錄,產生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對當代文學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十七年文學無疑是一個難點,一是因為本階段文學政治色彩濃厚,政治批判運動比較多,導致這一時期文學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其次是因為時間久遠,和目前現實社會的現狀脫軌,很多學生認為十七年文學是教條、僵化的文學而加以排斥。這都給十七年文學的教學造成了很多障礙,這一段文學史的講述很考驗老師的授課能力,如何將比較枯燥的文學史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又能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就成了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所以,對這一段文學史的講授可以采用新的觀點去解讀。本問就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對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從新的角度去重新闡釋,能夠結合當代社會實際,用新的觀點去挖掘傳統的文學經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去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這樣的教學真正可以做到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
一、將“紅色經典”聯系現實
“十七年文學”是建國后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曾經感染了那個時代諸多的讀者,也曾經是文學批評家的重要關注對象。但是隨著與“十七年文學”相伴的閱讀氛圍離我們越來越遠,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現與核心價值觀的變化,普通讀者群幾乎是全線撤離了“十七年文學”。而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十七年文學的教學是同樣是一個難點,一是因為本階段文學政治色彩濃厚,其次是因為時間久遠,和目前現實社會的現狀脫軌,學生不感興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現在高校文學史類課程課時不斷壓縮,導致在講授這一段文學史時候往往一筆帶過。如何客觀評價這一段文學歷史,有助于對學生正確理解當代歷史和文學提供新的思路,教師如何講授,也引發(fā)了很多教學問題。如今的中文專業(yè)學生大多是90后,這些學生并沒有接觸過那個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不同的經濟發(fā)展,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都使處于21世紀的青年學生無法設身處地去理解那個歷史時期;另一方面,這一階段文學同其他時期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別,十七年文學有比較濃烈的政治色彩,而當今的文壇則流派作家多樣化,這使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候感到困難,從而產生排斥心理。如今的學生更熱衷于現在流行的一些文化,如80后作家、網絡文學等。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教學中就得對“紅色經典”做一些全新的解讀,要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在教學中可以對經典作品如《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結合社會現實以及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前沿理論進行新的解讀。
本人所在高校位于陜西省,陜西省是文化大省,更有很多著名的名勝景點,比如長安縣的“柳青廣場”,延安的“路遙文學館”等。所以中國當代文學課程學習也成為我們了解傳統文化和我省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徑??梢試L試把教學和具體的文化遺產弘揚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加深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一步弘揚陜西的文化魅力,這也是當代文學教學的一種新思路。
二、用前沿的理論包裝“紅色經典”
傳統研究者研究“紅色經典”只是站在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上選擇某個具體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闡述,很少整體把握。這種研究也只停留在作品構思、人物形象、政治教化功能等淺層次的研究上,且多以正面評論為主。進入上世界90年代,對“紅色經典”的研究漸進佳境,隨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引介,現代性、文化理論等一系列理論的引入,豐富了當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資源,開闊了當代評論研究的學術視界,學人們以一種全新的文化語境和評價視角,破除了思想僵化,從而發(fā)現了“紅色經典”研究的價值??v觀近幾年學術界的研究現狀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視:(一)人本研究。延續(xù)1980年代的人本主義思潮,一部分論者以人道主義為尺度,對“紅色經典”加以批判性重評。如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學: “人”和 “自我”的失落》; ( 二)現代性的研究?!凹t色經典”是否具有現代性的問題是近幾年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F代性這一概念在90 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以來就出現了多重闡釋;(三)敘事學的研究。進入90年代以來,對敘事學的研究不再限于敘事語法、敘事結構等靜態(tài)研究,而是將敘事學置于文化背景中,做更廣泛的研究; (四)文化研究。源自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論在80年代末進入中國以來,國內的文化研究逐漸升溫,這一跨學科、并具有實踐性、批判性和開放性的領域,為 “紅色經典”研究開拓了相對多元化的研究視角。以上的研究論點都從很多新的角度對“紅色經典”進行了全新的解讀,這些新的理論論點也可以用在實際教學中。
以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為例,傳統教學多是探討作品的思想主題、人物形象身上的英雄主義色彩等,但該作品完全可以避開政治角度,可以從“英雄”、“兒女”、“神魔”角度探討作品如何借鑒明清時期的英雄傳奇、才子佳人小說、神魔小說等類型,從而探討“紅色經典”小說其內在的審美價值即對古典小說的傳承。再以梁斌的《紅旗譜》為例,講授中可以重點分析其如何體現出民族化。該小說取材農民革命戰(zhàn)爭,題材本身就極具中國特色,小說故事發(fā)生地在冀中平原一帶,是一個傳統的“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故事,主人公身上更多體現出了傳統農民英雄的特點。這部小說可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小說具有的民族化風格,甚至可聯系新文學歷史上“歐化”和“民族化”的文學發(fā)展歷史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最后以李準的《李雙雙小傳》為例,這部小說可以重點分析作品中所蘊含的民間文化。這篇小說誕生于“大躍進”時代,主題也是歌頌“大躍進”的,但很多人們今天對這篇小說依舊津津樂道,倒不是因為其政治主題,而是因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間充滿生活趣味的喜劇性故事。原小說在人物設置上就借鑒了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間傳統曲藝,主人公李雙雙和孫喜旺的人物設置就模仿了民間曲藝“東北二人轉”的形式,一個旦角,一個丑角,兩人之間不斷互動產生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故事,這部作品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紅色經典”如何借鑒民間文化從而使自己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以上的舉例都是用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理論對“紅色經典”進行全新解讀,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逐漸去除隔膜和排斥心理,建立歷史的理解和同情意識,既在“十七年文學”中獲取有價值的思想精神和文學藝術滋養(yǎng),同時確立以“十七年文學”為參照的20世紀文學的反思和觀照視野。
“紅色經典”教學是當代文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對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從新的角度去重新闡釋,能夠結合當代社會實際,用新的觀點去挖掘傳統的文學經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去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這樣的教學真正可以做到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洪子成.文學與歷史敘述[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克寬.十七年文學的時代性思考[J]. 黃山學院學報,20020,(04).
[3]劉為欽.十七年文學研究之我見[J]. 福建論壇,2004,(10).
[4]陳思和.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