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教師課堂話語與情感教學,應有情、有理、有韻。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具有駕馭語言的能力,在教學課堂融入情感教學,與學生產(chǎn)生共振,多角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語言性和思想性,從而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話語教學;情感教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同樣的課程,教師的基本功大致相當,可能由于教師教學技巧的不同,課堂氣氛也會不同,課堂教學效果也就千差萬別。如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個人拙見如下:
一、鮮活生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不應信口開河、空發(fā)議論,而應明確集中、言之有物、論之有實。教師能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習性,有意識地將已學知識貫穿于新知識的學習中,把舊的書本知識與生動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nèi)容。同時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中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fā)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
二、理趣兼長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闭Z言美是附著在堅實的內(nèi)容之上,缺乏實在內(nèi)涵的語言是空洞的,沒有思想性的,因此,提高語言藝術的前提是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基本功底。缺乏這些會降低自我在學術上的威信。有這樣一位老師,學生問其作業(yè),有時答案是c,他選成b,學生告訴他正確答案時,他又選c,這樣次數(shù)一多,便成了笑話,以致很多學生不問了。由此可見,教師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生對語文課情趣大增,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在語文教學中,形象和感性的內(nèi)容往往可以通過幽默的語言來傳達,用語言打動和感染學生。幽默、生動、富有激情的語言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幽默不僅能夠開啟學生的智慧、活躍他們的思維,還會使學生的思維、情趣與教師的教學意圖高度統(tǒng)一,使整個課堂氣氛富有和諧的美感,學生通過對美感形象的審美、玩味觸動心靈,獲得美的愉悅享受,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
三、情感共振
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yè)與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教師應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語文教師更應把“愛”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中,教學生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使他們真正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愛心和責任心的社會人。傳授知識是教師固有的責任,但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愛的知識和能力。因而教師通過語言與知識傳達一種愛意、一種做人的道理不亞于知識本身的力量。講課不是簡單的輸出,而應建立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有情,即理抒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帶著飽滿的熱情授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具體的人物形象,以情感為紐帶,激其情,啟其疑,發(fā)其思,使學生處在積極思考和探究的狀態(tài),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地使用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審美創(chuàng)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四、言之有韻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一方面要有利于學生邊聽邊思,另一方面要有助于教師傳情達意。教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朗讀技能非常重要,達到言之有韻的語言效果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多課文,尤其是詩歌,很多時候不需教師做過多的講解,只需富有深情地朗讀,就能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精神的洗禮和知識的啟迪,
有時甚至會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神奇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示范朗讀,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和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可以幫學生掌握輕、重讀和文章的節(jié)奏美。針對不同年級學生,不同文體、不同風格的文章,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隨之
變化。
教學藝術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教師課堂的話語與情感教學是課堂魅力之一。教師通過簡約的表達、深刻的分析、精確的點撥,把學生帶入廣闊的知識海洋,啟迪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趣,提高學生精神認知能力,使我們的教學真正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目的。教師語言藝術運用與情感教學藝術值得我們?nèi)パ芯俊⑷ヌ剿鳌?/p>
參考文獻:
[1]駱小所.藝術語言再探索.人民出版社,2001.
[2]朱躍生.著名特級教師精妙的課堂過度語.演講與口才,2006(324):44.
[3]于漪.語文教學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