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寶華
20世紀西方音樂概覽(之八)民族主義音樂(二)
——英 國
文/張寶華
在16世紀和17世紀,英國音樂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普賽爾(Henry Purecell,1659-1695)以后,差不多整個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音樂默默無聞,成了德國人所說的“沒有音樂的國土”,這一時期,意大利和德國音樂主宰著英國。盡管在此期間,英國文學界出現(xiàn)了拜倫(1788-1824)、雪萊(1792-1822)等偉大詩人,而音樂界卻沒有一位享譽世界的大作曲家。直到19世紀末,英國音樂才重新登上世界舞臺。
從20世紀上半葉英國音樂的發(fā)展過程看,主要有以下四個階段:
1. 開始:以帕里、斯坦福和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1934)為代表。他們的音樂帶有英國風格,但受德國影響很大。他們還稱不上20世紀英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但卻為民族樂派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其中最突出的是埃爾加,其代表作管弦樂《謎語變奏曲》(1899年)和清唱劇《杰龍修斯之夢》(1900年)被譽為英國音樂開始復興的標志。埃爾加熱愛英國,熱愛英國的文化和自然風光,這種精神有時也與他贊頌大英帝國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如他創(chuàng)作的《希望和光榮的國家》(1902年)、《加冕頌歌》(1902年)等。他的軍隊進行曲《威儀堂堂》(1901年)第一首,多年來一直是新聞片中不列顛皇室鏡頭出現(xiàn)時必不可少的配樂。
2. 發(fā)展:這一階段以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1872-1958)和霍爾斯特(Gustav Holst,1874-1934)為代表。他們比埃爾加進了一步,自覺、成功地使用地道的英國語言,使民族主義傾向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發(fā)展。其中,沃恩·威廉斯是20世紀上半葉英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也是20世紀英國民族主義音樂典型的代表人物。
沃恩·威廉斯:在長達50多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中,沃恩·威廉斯寫出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三首諾福克狂想曲》是以民間主題為基礎寫成的;《塔利斯主題幻想曲》則是根據英國 16世紀宗教音樂家湯姆斯·塔利斯(T·Tallis,1505-1585)的贊美詩寫成的;他還寫過不少歌劇,有《牲口販》《戀愛中的約翰爵士》《奔向大海的騎士》《毒吻》等;他根據英國作家班揚(J.Bunyan,1628-1688)的小說《天路歷程》而寫的同名道德劇也很有名;而沃恩·威廉斯的最大成就在于他的九部交響曲,其中以《倫敦》交響曲(第二) 、《田園》交響曲(第三)和《D大調交響曲》(第五)最為著名。沃恩·威廉斯還寫過不少室內樂曲、彌撒曲、協(xié)奏曲(如《云雀飛翔》)以及一些電影音樂和芭蕾舞劇(《柯爾老王》《圣誕之夜》《婚禮的日子》等),他的《南極》交響曲(第七)就是根據他為電影《南極的蘇格蘭人》(曾獲1949年布拉格電影節(jié)一等獎)所寫的配樂改編而成的。
沃恩·威廉斯還經常致力于音樂普及活動。他與霍爾斯特等人編輯的《英國贊美詩》影響極大,在出版50周年時印數(shù)已達500萬冊;他還親自參與籌備英國農村傳統(tǒng)的由合唱隊和器樂演奏能手聯(lián)合舉行的表演賽會,參加演奏,并為賽會作曲(《塔利斯主題幻想曲》就是在這種賽會上首演的)。他認為,這種場合最適合傳播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最便于在民間音樂生活中灌輸純粹的音樂藝術。
1958年8月26日,本來安排早上要在倫敦愛樂樂團為沃恩·威廉斯《e小調交響曲》(第九)錄音,可是就在這天早上,86歲高齡的作曲家突然在他倫敦的寓所中平靜地去世。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是20世紀最杰出的英國作曲家之一。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于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魻査固爻錾碛谝魳肥兰遥募易逯性霈F(xiàn)過不少優(yōu)秀的音樂家。1874年9月21日,霍爾斯特出生在英國的切爾特漢。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霍爾斯特很早便對音樂發(fā)生了興趣,他的父親也想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鋼琴家。他在幼年時一直跟隨父親學習鋼琴。1893年,19歲的霍爾斯特考取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后因手指患神經炎而改學長號,從音樂學院畢業(yè)以后,他曾在幾家劇院里擔任長號手和合唱指揮;1905年,他擔任了圣保羅女子學校的音樂教師;1907年又擔任了倫敦莫利學院的音樂教師;1919年,霍爾斯特受聘擔任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他到了美國,在密執(zhí)安、哈佛等大學講學。晚年的霍爾斯特辭去了一切教學職務,專心于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
霍爾斯特是一個成績卓著的作曲家。他的創(chuàng)作不乏現(xiàn)代的表現(xiàn)手法。但卻沒有那種炫耀式的空洞與怪誕。在他的作品中,民間音樂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音樂含蓄、意境耐人尋味。1900年,他創(chuàng)作的《芭蕾組曲》獲得了巨大成功。1916年,他根據朋友巴克斯為他講解星占學的印象,寫成了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這部作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作品,曲中運用了大膽的藝術想象力和新穎的管弦樂、和聲與配器技巧,表現(xiàn)了宇宙間那種神奇莫測的境界。
霍爾斯特一生創(chuàng)作過多部歌劇和舞劇,還有20多首管弦樂作品。其中除著名的《行星組曲》外,較著名的還有歌劇《十足的傻瓜》、交響詩《埃格敦荒野》和為弦樂隊而作的《圣保羅組曲》等。
1934年5月25日,霍爾斯特在英國倫敦逝世,終年60歲。
3. 折中: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曲家有布里斯、布什、沃爾頓、蒂皮特、布里頓等。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英國作曲家的作品開始偏向于折中。雖然作品中保留有一定的民族因素,但已經不那么突出,作曲家們采用了更多現(xiàn)代的手法。
4. 合流:戴維斯、伯特韋斯特和貝內特可以說是這一階段的代表。盡管他們有些作品仍有某些英國特點,但總的來說,在音樂風格上已經很難與歐洲其他國家相區(qū)別。
綜上所述,如果從英國民族音樂發(fā)展角度來看,沃恩·威廉斯和霍爾斯特所代表的“發(fā)展”階段最能體現(xiàn)20世紀英國民族主義音樂的特征。
(責任編輯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