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濟源大明寺歷史變遷考

2014-04-17 09:09:09姚永霞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通惠禪院濟源

姚永霞

(濟源市文廣新局濟瀆廟管理處,河南濟源454650)

濟源大明寺歷史變遷考

姚永霞

(濟源市文廣新局濟瀆廟管理處,河南濟源454650)

通過研讀大明寺現(xiàn)存金、元時期的碑刻,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大明寺六代住持的傳承,清晰地描述了這一有著2200年興衰歷史的文化圣地的演變歷程。

大明寺;彥戒師;住持傳承;歷史變遷

濟源市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這里就有人類聚居。在濟源地域,佛教、道教與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在此傳承流布,深深影響著地域文化的形成。自唐延至宋金以來,佛教不斷在濟源擴展流布并走向繁盛。歷代競相興建寺塔,如盤谷寺、香巖寺、靜林寺、彌陀寺、報恩寺、大明寺,無不是當時著名的禪林勝地。其中佛教遺珍大明寺,是河南著名的古建群之一,現(xiàn)存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余通,記載著佛教圣地大明寺的興衰歷史。這些碑刻如《故彥公戒師和尚塔》、《大明禪院恒產(chǎn)碑》、《圣旨看念藏經(jīng)之記》、《恩公勤德之碑》等透露的歷史信息,彌足珍貴。通過對《故彥公戒師和尚塔》碑刻的研究、聯(lián)系以上碑刻的記載,互為佐證,可以較為深入地探知大明寺文化傳承的歷程。

《故彥公戒師和尚塔》碑刻刊于金正隆三年(1158),鄉(xiāng)貢進士樂說撰文,邑人金汝礪書丹。該碑為當時通惠禪院著名僧人彥公戒師和尚的墓塔銘,前為序文后附銘記,碑刻記載了彥戒師自幼在通惠禪院(大明寺的前身)拜師學習、講經(jīng)說法、傳授弟子的生平事跡。該碑刻為揭示大明寺歷史發(fā)展脈絡提供了大量信息。

一、彥戒師的師承、修學等事跡

彥戒師,俗姓薛,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按碑刻記載推算,他生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崇寧五年(1106)時十八歲,來到濟源通惠禪院(今大明寺)出家,拜當時通惠禪院的首座禮忠為師。碑記對于彥戒師因何原因出家未有交待。他的入門師傅為禪院首座,既然師承禮忠首座,他的薛氏俗姓便隱去,“彥”字應為其法派傳承的排行。大觀二年(1109),彥戒師是年二十一歲。碑文中記載,“(彥戒師)年二十一歲受具戒,聽習唯識法華經(jīng)”。受具戒為佛教語,是“受具足戒”的略語,具足戒,指比丘所受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所受之五百戒。在政和二年(1116),他二十八歲時就在京師“開演教論”大會上得以授受紫衣。古代高僧經(jīng)常舉辦佛會,開演教義。佛陀在開悟時,同時救度眾生,使他人開悟,認為如此也是一種圓滿的覺行,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碑刻記述簡略,可以推測此時彥戒師因為開演教論,弘傳佛法,被皇帝推恩特賜授紫袈裟。彥戒師在當時已是得道高僧,所以有“傳大成戒以為人師”,開壇講經(jīng),傳法授徒。金正隆三年(1158),彥戒師圓寂,時年七十歲,僧臘五十。

當時的通惠禪院聲名遠播,其中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開壇講法?!豆蕪┕鋷熀蜕兴繁逃涊d,“通惠與它郡支提每歲常啟建講席,非大德上人論議精通者難以克當,在□不無名師可主之,然鮮有出彥公之右者”。雖然語言簡短,但一方面透露當時覃懷一代佛教開壇講經(jīng),傳法布道之盛,另一面顯示彥戒師的佛學造詣高深,能夠在濟源以及周邊擔當主講。碑記稱能夠主講大乘佛法的稱之為上人,即指內有智德、外有勝行的僧人,以喻其出類拔萃,在人之上,故此稱彥戒師“真大成師也”,有大德上人風范。再度反映了他在行業(yè)內矜熟釋氏之學,無人可以匹敵,經(jīng)論禪律,洞徹無遺,所以開壇講經(jīng),聽者云集。彥戒師一生宣揚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簡稱終教,亦稱實教,代表經(jīng)典有《楞伽經(jīng)》、《如來藏經(jīng)》、《大乘起信論》、《法界無差別論》等。其核心義理是真如緣起論或如來藏緣起論,主張一切眾生都是真如隨緣而立的,是平等無差別的,強調一切眾生經(jīng)過修習皆可成就佛果。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經(jīng)過三國、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總體來講是一個大乘的系統(tǒng)。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弘法方法的特點是靈活開放、貼近生活,平等與普度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大乘教義里,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

《故彥公戒師和尚塔》碑記銘文語言簡短,贊頌了彥公戒師德行高潔,佛理精通?!皞ピ諒┕葱谋?,學業(yè)彌崇,戒行超越,威儀堂堂,佛躬高潔,遠離貪嗔,勤修操節(jié),論議瑯瑯,無有出右,宜為人師,厥聲罔究,名德垂芳,流傳厥后?!贝送ū涀屓藷o不感慨彥戒師一生無上功德。根據(jù)碑文記載,彥戒師籍貫是平陽府洪洞縣,然而卻是在濟源出家,可見宋代時期濟源地區(qū)佛教興盛,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周邊州府地區(qū)。在他圓寂之后,眾多信徒舍財建塔,將之葬于濟源西鄉(xiāng)白澗一帶(白澗在大明寺西約20里)。根據(jù)史料,大明寺后佛殿之北就是歷代住持和尚的墓塔。彥戒師僅僅是一個會講經(jīng)律的和尚,在圓寂之后可能享受不了在本寺筑塔的待遇,但是眾多信徒的期許,大眾施舍錢物,為一位講經(jīng)和尚建造塔墓,使得他遠離大明寺安葬于白澗成為可能。

二、從彥戒師考究大明寺歷代住持傳承

彥戒師從出生到出家、受具戒、并授受紫衣,均在北宋王朝統(tǒng)治時期。這一時期,正值北宋末年,金兵大舉伐宋。宣和七年(1125)臘月,金兵占領五臺山,河東一帶忻州、代州、澤州、潞州以及河北真定、懷州、衛(wèi)州、浚州全部失陷,其后南進直至占領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北宋淪亡,金朝更立。在攻略黃河流域以至淮水以北的地區(qū),金代繼承宋代社會禮佛的風習,依然尊崇佛教[1]。因此,在朝代盛衰交替之際,社會動蕩不安,人們顛沛流離,需要宗教來傳達精神的寄托,于是佛教發(fā)展更為迅速,加之金代帝室的推崇和支持,每年講經(jīng)傳法、設會飯僧等佛教活動更為活躍??v觀這一時期營建的塔寺,多偏于河北、山西等地,這是金朝依托宗教加強對北宋舊都以及黃河以北地區(qū)的治理經(jīng)營的體現(xiàn)。作為宋代以來在山西以南就較為知名的佛教寺院——通惠(通慧)禪院,其社會影響不可小覷。

在金代,佛教各宗已先后形成壯大,每個寺院都屬于一定的宗派,世代相承。北宋時期通惠(通慧)禪院的住持已不可考,根據(jù)大明寺目前存留的四通碑刻,以及其它史料,可以約略探析在金代至元中后期近200年間大明寺的法派傳承,先后有六代住持接任大明寺事務。

根據(jù)清末顧鼎梅的調查記載,當時大明寺留存前三代住持塔記,同時作者又加以注解,“以第四第五代年考之,此三塔當在金代”[2],可以表明,從宋末至金代的近百年間,有三任住持。根據(jù)《故彥公戒師和尚塔》碑刻記載,當時正隆三年的院主為福照,這一時期距離金朝入主中原不過二十年。如果按碑刻記載的院主為第二代住持,那么即為福照。從碑刻內容分析,彥戒師在通惠禪院度過了一生,除了講經(jīng)論法,碑刻記載彥戒師曾度有四位弟子,他們是文珪、文琇、文璝、文瑗,均以“文”字排行,真實姓名不可考。根據(jù)立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的《大明禪院恒產(chǎn)碑》記載,當時大明禪院文璝是院主,即住持,他的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史料記載也不多。他任大明禪院住持在大定年間,筆者推測可能直至金末。院主文璝為第三代住持。

顧鼎梅清晰地記載了大明寺當時存留的還有《至元二十四年第四代住持總公塔記》(沙門惠充立石)、《延祐六年四月五代住持恩公塔記》(沙門普凈立石)等碑石名錄,僅從這些記錄可以推斷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大明寺住持傳承已經(jīng)到第四代總公。那么前三代住持應當在金代。既然我們推測第二代住持是福照,第三代住持為文璝,那么第一代住持是何人呢?

按《故彥公戒師和尚塔》碑記,彥戒師于崇寧五年來到通惠禪院出家,拜當時寺院的首座禮忠為師。古代寺院之主是住持,即方丈,以下設有四大班首,即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首座一般由住持聘請年高德勛的尊宿擔任,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禪堂中號令之權。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本寺住持為主人,相當于東堂首座;其輔助住持教導修行的,侍以賓禮,稱西堂首座,簡稱西堂。古代寺院之主——住持,有時也稱為東堂首座,而將輔助住持教導修行的,稱西堂首座。碑記對于彥戒師究竟拜的是東堂首座、西堂首座未有交待,只知道他的入門師傅為禪院首座。由此,可以推測禪院首座——禮忠,可能就是宋末金初第一任住持。慕名從平陽府來到濟源的年輕人,極有可能拜在院主門下。因為史料所限,一代住持僅為推測。

金末元初,大明禪院遭戰(zhàn)火焚毀,成為一片丘墟。立于元泰定四年(1327)的《恩公勤德之碑》(由大都大天源延圣寺住持圓覺撰文,夏城極樂寺高僧德義書丹),記述總公在金末元初醞釀發(fā)愿,歷時三十年重建寺院,從至元十四年更名前推三十年,總公擔任住持應在1248年前后。這一時期,總公有徒弟克公以及恩公,他們先后對大明寺恢復重建做出貢獻。按《至元二十四年第四代住持總公塔記》碑名推測總公大約在任四十余年,于至元二十四年圓寂。之后接任住持者為恩公,二人為師徒關系。按《延祐六年四月五代住持恩公塔記》碑名推測,恩公在總公經(jīng)營的基礎上,增修擴建,使大明禪院規(guī)模更加擴大,盛況空前。恩公回到大明寺經(jīng)營約三十年,擔任住持二十余年。碑中記載元仁宗潛邸覃懷時,大德十一年,曾駕臨大明禪院,懷孟之地,是元仁宗的湯沐邑,這一時期,恩公正在大明寺,得以結緣仁宗,仁宗曾頒布令旨保護寺院?;适医o予大明寺的恩寵和榮耀,也是寺院得以永續(xù)傳承的主要因素。

大明寺保存另一通立于元至治元年(1321)《圣旨看念藏經(jīng)之記》碑刻,碑文記載至治元年五月,皇帝派遣欽差大臣至大明禪院,命僧眾誦念佛經(jīng),為國祈福之事。再次說明當時的大明寺與元朝皇室有著密切的關系,碑刻反映當時大明禪院院主為普治??梢灾獣远鞴蠼尤握呤瞧罩巍!抖鞴诘轮妨⒂谠┒ㄋ哪?,碑刻反映院主也是普治,并有門人之語,可以確定普治與恩公也是師徒關系,當時擔任住持已經(jīng)8年多。普治主持大明寺事務,即為六代住持。由此,由宋末延至金元六代住持即為禮忠首座、福照、文璝、總公、恩公、普治。

三、大明寺寺院的宗派屬性

金代國祚雖短,但在佛教弘傳方面,如華嚴、禪、凈、密教、戒律各宗都有相當?shù)陌l(fā)展。本來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在金人未占領以前,禪宗的楊岐、黃龍二派已很興盛;金人占領中原以后,完全接受了中原佛教的影響,禪宗尤為盛行。位于黃河之濱的佛教重點寺院大明寺,仍舊沿襲了自己十方叢林的發(fā)展脈絡,寺院得以振興。大明寺歷史上屬于十方叢林,具備十方叢林的基本構架和僧家教育形式。

從《故彥公戒師和尚塔》記載來看,大明寺(通惠禪院)因為是十方寺院,可以開堂傳戒。碑刻記載大觀二年(1109),“(彥戒師)年二十一歲受具戒,聽習唯識法華經(jīng)”。受具戒是寺院開堂傳戒度弟子的重要儀式。宋代度僧制度仍沿襲唐朝舊制,出家后,先于寺院作童行者,登籍于祠部。然后經(jīng)過考試,合格者由祠部發(fā)給度牒為僧,再至戒壇受具足戒,仍由祠部給與戒牒為驗。由度僧和傳戒,可以推測彥戒師既然在通惠禪院受具戒,那么當時的寺院應該就是十方叢林。而子孫寺院是不許開堂傳戒的。

十方叢林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僧眾較多,一切寺產(chǎn)公有,且按一定的規(guī)矩接納十方僧眾。根據(jù)《大明禪院恒產(chǎn)碑》,記載當時大明禪院固有的田地,并刻碑宣告世人,充分說明寺院地產(chǎn)的公有性。而且根據(jù)《恩公勤德之碑》碑記記載,大明寺依中軸線而建,古代曾有殿宇、僧房百余間。如此眾多的僧房規(guī)模,接納十方僧眾很是便利。

從歷任住持傳承方式的不同可以斷定大明寺歷史上屬于十方叢林。子孫寺院一般住僧不多,僅由一僧或一系相承的寺主負責,住持的繼承,只有師徒關系,由住持為弟子剃度,一住持可以有眾多剃度徒,到繼承住持時在剃度徒中選任。這顯然與大明寺歷史狀貌不符。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代大明寺住持的產(chǎn)生不拘法派,選賢任能,符合十方寺院住持的繼承特點。如禮忠首座傳位福照,當時彥戒師德行也很高,但只是戒和尚,彥戒師與文璝是師徒,福照傳位于文璝,二者不具備師徒傳承關系,說明多是以選任賢能的方式產(chǎn)生住持。當然后來的十方叢林也有師徒傳承關系,如總公傳位恩公,恩公傳位普治。

大明寺歷史上的宗派屬于禪宗一派。無論通惠禪院、大明禪院,這些稱謂均鮮明地表明它的屬性。禪宗是中國佛教最主要的一個宗派,是根據(jù)初祖達摩大師依《楞伽經(jīng)》與六祖惠能大師依《金剛經(jīng)》而創(chuàng)立的宗派。宋時,禪宗大寺稱為“禪院”,天臺宗、華嚴宗的大寺稱為“教院”。禪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種,其突出的特點是屬于佛教禪宗派別的禪師們所建,最初僅供禪師們參禪悟道修行的場所。禪宗又分五個宗別,目前尚不可考證大明寺屬于何宗。

根據(jù)元泰定四年的《恩公勤德之碑》,碑銘有“既構梵宮,接物度人,燈燈不滅?!边@一短句,再次說明大明寺屬于禪宗一脈。禪宗是我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宗派,自初祖摩訶迦葉以降到達摩大師,禪學上注重翻譯佛經(jīng)和注釋佛經(jīng)。禪宗著作許多直接以“燈錄”命名,出現(xiàn)了大量佛燈錄,即傳燈錄,為禪宗歷代傳法機緣之記載。法燈是禪宗心性光明的象征,古代禪宗寺院多有巨型石燈,有燈燈續(xù)焰,其明不滅的象征寓意。

憑借歷代禪宗大德高僧的傳承,大明寺得以生生不息。大明寺院作為古文化載體,最初的時候缺乏書面記載,靠師承口口相傳。正是這些住持傳承促進了宗教的傳播流布,也使得大明寺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兼容并蓄,在歷代僧眾和地方民眾的保護中得以保留至今。

四、大明寺寺院的變遷

大明寺各個時代的稱謂不一,它的前身是漢代皇族的家廟。高后元年(前187年),漢惠帝之子劉朝被分封為軹侯。劉朝在軹國大興土木,在軹國西北角修建了宮殿區(qū),同時,又在涂溝河東岸設立了祖廟,當時叫軹侯焚修香院。軹侯焚修香院(祖廟)是大明寺最早的稱謂。其后大明寺鮮有記載,作為儒學思想載體的古軹侯宗廟,何時成為寺院,目前可考的是根據(jù)濟源延慶寺存留的《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刻,記載宋景佑元年至三年(1034—1036),因濟源縣通慧禪院(今大明寺)比丘法言蓄有諸佛舍利子數(shù)十粒,欲建塔藏置,河陽郡念定寺僧教岸遂赴延慶寺與住持僧省初商議,歷時3年鑄成舍利塔。比丘法言應該是通慧禪院的僧人,雖然比丘法言所藏的千佛之遺體練就的數(shù)十顆舍利子,沒有明確記載來自哪里,但它的存在,足可證明佛舍利當時在濟源的傳承流布。碑文為北宋進士楊虛已書丹,內容應該真實可靠,對景祐元年延慶禪院舍利塔建造的經(jīng)過備述詳盡清晰,這通碑刻至少證明早在北宋景祐年間,通慧(通惠)禪院已經(jīng)聲名鵲起。

通惠禪院這個寺院名稱延續(xù)到金代中期,第二次改名具體時間不詳,現(xiàn)根據(jù)立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的《大明禪院恒產(chǎn)碑》記載,院主文璝將當時大明禪院擁有的田地位置及數(shù)量刊刻于石碑,以為永久憑據(jù)。共計田地十頃有余,即一千余畝,可以預見當時大明禪院宏大的規(guī)模。該碑同時反映這座寺院已經(jīng)更名為大明禪院。為何由通惠更名為大明,則無交代。

金末,大明禪院經(jīng)歷了一次空前的劫難,《恩公勤德之碑》記載當時的寺院“既罹兵燼,倒為丘墟”。元至元十四年,該寺住持總公、恩公歷時三十年重建寺院,并將大明禪院更名為大明寺。佛教寺院里,大者為寺,小者稱庵,寺為佛教寺院的通稱。在這一年,重建釋迦文佛殿,釋迦文佛殿為寺院主要建筑之一。至治元年(1321)的《圣旨看念藏經(jīng)之記》碑刻,碑文記載這一時期仍稱“大明禪院”,由碑刻佐證,該寺院從西漢以來沿用的稱謂有四個,即軹侯焚修香院、通惠禪院、大明禪院、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古軹國”的中心地帶,占據(jù)了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大明寺的歷史與軹國故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軹國故城有1200余年歷史,位于濟源市軹城鎮(zhèn)東西軹城村,該城始筑于春秋時期,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秦漢延至隋唐。后來軹縣并入濟源縣,“軹”國地位下降,逐漸淪為村鎮(zhèn)。而大明寺的興盛卻沒有因之中斷,它接續(xù)著文明的遞進。明代的大明寺進行了兩次重建,一是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大明寺前殿(《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記》碑刻),一次在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重建后佛殿(《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記》碑刻)。歷代的維護和修繕,使得大明寺風采依舊,不僅在歷史長河中得以保全,持續(xù)發(fā)揮宗教功能。

從軹侯焚修香院、通惠禪院、大明禪院再到大明寺的今天,這一土地歷經(jīng)2200余年的風雨,見證了濟源的滄桑歷史,人們將其稱為軹國故城的靈魂所在,也不為過。歷史如此,讓大明寺久遠的歷史,通過碑石這一種無聲的力量,緩緩地流淌到今天。

[1]黃夏年.遼金元佛教研究[M].大象出版社,2012.

[2]顧鼎梅.河朔訪古新錄(卷十一)[O].上海天華印務館,清末—民國本.

[責任編輯任聯(lián)齊]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Daming Temple At Jiyuan

YAO Yong-xia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Jidu Temple,Jiyuan Cultural Bureau of Radio and Television,Jiyuan 454650,Henan)

On the base of studying the inscription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saved in the Daming Temple,.Six abbots hosted Daming Temple are discussed,which reveals the rise and fall of history in 2200 years in this holy land.

Daming Temple;preceptor Yan;abbot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historical changes

10.3969/j.issn.1672-0342.2014.02.001

K878.6

A

1672-0342(2014)02-0001-04

2014-02-19

姚永霞(1971-),女,河南濟源人,濟源市文廣新局濟瀆廟管理處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古籍整理、碑刻研究。

猜你喜歡
通惠禪院濟源
濟源體彩實體店全城“選美”
少林與太極(2023年5期)2023-07-14 03:03:10
黃河流域生態(tài)治理和高質量發(fā)展的典范—濟源
中州建設(2020年5期)2020-12-02 02:20:50
通惠湖水環(huán)境治理技術與效果
水資源保護(2019年4期)2019-07-09 06:52:38
濟源鋼鐵六十年積淀發(fā)展捐款三千萬元實現(xiàn)工業(yè)反哺農業(yè)
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七絕·嶺南秋晨
北方文學(2017年10期)2017-07-31 16:10:14
濟源鋼鐵嬗變之道——探尋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學
人大建設(2017年12期)2017-03-20 05:22:21
遍能法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禪院紀念館雨中揭幕
岷峨詩稿(2016年4期)2016-11-26 14:17:23
通惠東路(外一首)
揚子江詩刊(2015年3期)2015-11-14 06:15:32
通惠東路(外一首)
揚子江(2015年3期)2015-09-23 12:54:21
完美
讀者(2013年13期)2013-12-25 02:23:34
台北县| 闸北区| 屯门区| 枞阳县| 方山县| 张掖市| 读书| 大姚县| 安阳市| 乌鲁木齐市| 台山市| 鄯善县| 阜新市| 瓮安县| 涿州市| 讷河市| 如东县| 龙岩市| 余干县| 高安市| 巴林左旗| 阿拉善盟| 邯郸县| 莎车县| 洪雅县| 章丘市| 喀什市| 江川县| 辰溪县| 龙岩市| 英吉沙县| 五莲县| 龙胜| 文登市| 象州县| 中阳县| 新丰县| 仲巴县| 香格里拉县| 商都县| 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