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我國的語文教育, 從1904 年單獨設科算起,已歷百余年艱辛跋涉。如今,在中華民族繪制“中國夢”的壯舉中,伴隨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語文教育或許會迎來又一個嶄新的春天。據(jù)中國教育在線消息,北京市教委將在2016 年,把北京高考語文從150 分上調(diào)到180 分,凸顯了語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再一次將語文教育推向了風口浪尖。 如何認識今天的語文教育?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怎樣做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楊開清老師(以下簡稱“楊”)走訪了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市中小學教育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顧頡老師。
楊:顧老師,您是教育前輩,是受大家尊敬的教育專家。 您的個人專著里多次都談及了您對中學語文教育的關注, 我們今天的訪談就從您的語文情結說起,好嗎?
顧:謝謝你的信任,很高興能夠借此機會,與語文教師朋友們就語文教學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交流。 因為在成都市教科院工作,我聽了不少語文課,參與了不少語文課題研究;因為做編輯工作的原因,我經(jīng)常閱讀和修改教師們撰寫的教育論文、隨筆等;因為共同的愛好,我結識了不少語文教師文友,這使我有了很深的語文情結, 對語文教學改革一直比較關注,一直在思考,但必須說明的是,我不是語文專業(yè)出身,也沒有當過語文教師,難以系統(tǒng)、深刻地討論這一話題。就從一個門外漢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楊:顧老師您過謙了,您是四川省特級教師,有許多叫人羨慕的學術成就, 您對語文教育有很多真知灼見。請您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語文對個人發(fā)展的意義,好嗎?
語文對一個人整體素質(zhì)的奠基作用,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語文是母語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學習語文,就是接受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思想信仰、道德標準、價值尺度乃至生活方式等。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心”是由中華文化塑造的,是由從小學習的一節(jié)節(jié)語文課奠基起來的。 語文教育專家商友敬先生曾飽含深情地說,“漢語是我們的母語, 我們朝夕與共、血肉相連的母語。 這個空間,無限廣闊,無比深厚,有無窮的精神財富。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母語的空間里, 精神得到自由的飛翔, 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長,智慧發(fā)出閃耀的光芒。 ”一個人,將來無論學文、學理,無論是當高管,還是作普通人,學好語文,受益無窮,語文不好,處處受限。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相信每個人對此都會有切身體會。
我很感激中學時代遇到的幾位優(yōu)秀語文教師,使我打下了較為扎實的語文功底, 并養(yǎng)成了對語文的終身愛好。 我1973 年參加教育工作,從學校再到市教科院,我很高興一直把閱讀、寫作與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 這使我感受到了中國語言文字的力量與魅力;我在國家、省市級教育刊物上發(fā)表了80 余篇論文,出版了3 部教育專著,獲得了多項榮譽稱號,我很喜歡不懈筆耕的生活狀態(tài), 很享受這樣的教育人生。
楊:感謝您以切身經(jīng)歷生動詮釋了語文與終身發(fā)展的密切關系。 您能夠再具體地談談語文教育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養(yǎng)嗎?
顧:國家教育部2011 年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版)》(以下簡稱《標準》)前言部分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
語文教育的責任,就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就是通過語文學習所形成的知識、能力、價值觀,所涵養(yǎng)的氣質(zhì)、所形成的人格品德等。 它涵蓋了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它是具體的,可以感知,可以表現(xiàn),可以測查的,又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前者如古人所形容的才子,“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字字珠璣;下筆千言,倚馬可待”。 后者如古詩中所描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氣”與“華”是很難測量的,但卻是真實存在,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篇記述一代鴻儒錢鐘書的文中這樣寫道:他“照相機式的記憶力,淹貫中西古今的博學,滔滔不絕的口才,濃郁的機趣與睿智,淡泊寧靜毀譽不驚的人格,使得他極富傳奇色彩,風靡海內(nèi)外。 他不務虛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寵辱不驚,虛懷若谷,沒有‘大師’、‘權威’的氣勢與派頭,有的只是‘叫驢拉磨’般的讀書精神,學問修養(yǎng)。 ”這是語文素養(yǎng)的最高境界, 是大師級的水平,或許我們難以企及,但是作為語文教師, 應向著這樣的方向努力。
想特別強調(diào)的是, 語文素養(yǎng)與其他學科素養(yǎng)有些不同, 它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穩(wěn)定的能力,而非知識、技能。 可以為此提供佐證的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的一項調(diào)查結果, 在5210 名受訪者中,58.6%的表示大部分已不記得中學時代所學的知識,只有2.5%的受訪者表示還都記得。 其中,數(shù)學(46.0%)、化學(45.6%)與物理(36.9%)成為被受訪者忘記得最厲害的三門課程。 ”(為考試而學, 過半受訪者坦言已忘記中學知識,中國青年報,2013-7-25(8))很慶幸語文不在此列。 在心理學中, 能力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本領, 屬于一種心理品質(zhì), 它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也不是輕易會喪失的。這點與知識、技能不同,后者容易遺忘與生疏。 例如語文所培養(yǎng)的閱讀能力是很難被“忘記”的。它有賴于平時的積累,臨陣磨槍是絕對不行的。 語文也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開放性課程,這特別有利于自學。 十年動亂時期,我國科學技術人才出現(xiàn)斷層, 但是卻涌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知青作家和自學成才的作家,這也可以作為一個例證。
楊:語文是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也是最有爭議的學科??梢哉f,語文建科百年,就是爭議的百年。幾次大討論,您都是過來人,您一定有很深的感觸吧?
顧:確實如此。語文教學的每一點改革都會引發(fā)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篇 “《中學語文教材變臉引爭議》,魯迅作品調(diào)整成爭議焦點”的文章(中學語文教材變臉引爭議,新京報,2010-9-9(A23))曾引起巨大反響和許多猜測。 可以說,多年來,語文教學改革有意無意地承擔了教學改革的排頭兵、晴雨表,所以它的每一點改革,都如此牽動著國人的心,引發(fā)陣陣爭議與論戰(zhàn)。 遠之,有上世紀的古文與白話文之爭,有漢字存廢(是否以拼音文字取代漢字)和漢字簡化字之爭,有《漢語》《文學》分科的試驗;近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從重提工具性和“雙基”,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再到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提出和對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學習方式的倡導,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在曲折中前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顧名思義,“工具性” 就是將語文習得的知識、能力(含技能)作為“工具”,去閱讀,去寫作,去與他人進行交流。 關于能力,《標準》規(guī)定了四大能力,對知識的表述卻顯得籠統(tǒng)。 以前語文界對語文知識的內(nèi)容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八字規(guī)定,(亦稱“八字憲法”), 現(xiàn)在似乎提得少了,我認為,“八字規(guī)定”具體而可操作,仍然有其價值。
人文性,就是充分發(fā)掘和利用語文內(nèi)容中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培養(yǎng)人文素質(zhì),塑造完美人性。 在《標準》提出,“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 應結合不同教學內(nèi)容,細化其內(nèi)涵,如愛國心、仁愛之心、同情心、廉恥心、進取心、責任感、求真、向善、尚美等。
回顧新中國六十多年來語文教育改革歷程,其主要癥結就是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上左右搖擺,莫衷一是。 要么過分強調(diào)工具性,忽視其中的人文教育內(nèi)容, 使語文教學僅僅成為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教育; 要么過分強調(diào)人文性, 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使語文知識,技能的教學受到削弱,造成學生語文能力的低下。
從認識與實踐上理清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我認為,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表現(xiàn)在,工具性是基礎,是載體,人文性是工具基礎之上的生成物, 這有點像 “皮 “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上,必須將工具性放在前,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要把“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語文課一定要像語文課”。 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觀點,“什么是語文? 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所以語文課一定要有大量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活動,包括講述、閱讀、討(辯)論,演講、作文等,這是語文課的專有活動,就像美術課的欣賞、寫生、創(chuàng)作,音樂課的聽音、練唱、表演一樣。 現(xiàn)在有的語文課過于花哨,精美的課件,美麗的圖像,動聽的音樂充斥課堂,取代了師生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工具性不是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要掌握好“語言”這個工具,利用它去感知世界,洞察人性,學會思維,培育氣質(zhì)精神,提升人文素養(yǎng)。
楊:據(jù)中國教育在線消息,北京市教委將在2016年,把北京高考語文從150 分上調(diào)到180 分,要求語文學科加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 注重考查內(nèi)容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 發(fā)揮語文學習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發(fā)展。 顧老師,在當前背景下,您認為語文教育的要義是什么? 您對語文教育有什么建議呢?
顧: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 現(xiàn)在大家都感覺到,這一代的年輕人,電腦、英語可能很棒,但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了解很少,運用母語的能力不強。語言文字是文化的根,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只有漢字,神奇美妙的象形文字,才能表達東方文化的神韻。就像余光中先生說的,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 所能滿足? ……只要倉頡的靈魂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要反對那種輕視本民族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過度強化外語教學的做法,這具有“護根”的意義。
葉圣陶先生說, 學好語文就是學好 “聽”“說”“讀”“寫”四項本領。 在四項能力中,聽與讀屬于輸入,說與寫屬于輸出。 只有源源不斷而入,才能滔滔不絕而出。 所以教、學語文之法,在于習好“輸入”與“輸出”,且順序不能顛倒,厚積薄發(fā)、學以致用是其要義。
輸入首推閱讀。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薈萃了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佳作,對此首先要精讀。 當然,僅此是遠不夠的。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對課文的閱讀主要是習得閱讀的方法, 然后再用此方法(也可稱為“鑰匙”),去打開一扇扇新的知識殿堂的大門,飽覽其無限風光。書海無涯,人生有限,所以讀書要有所選擇,首推經(jīng)典名著,那經(jīng)過了時間流水的磨礪,大浪淘沙后沉淀下來的“金子”。 時代變了,我們這代人推崇的經(jīng)典名著或許已與80 后,90 后有了心靈的距離,他們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的價值追求,但是我虔信,一個人,一輩子,一定要有一個或幾個喜愛和崇拜的作家,有一本或幾本最珍愛的,反復閱讀,甚至終身閱讀的好書,你在不同時期都會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悟和收獲。 清代人張潮在《幽夢影》中有一妙喻:“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望月,皆因閱歷之深淺所得之淺深耳?!焙脮腥缱詈玫呐笥眩殡S著你的成長,給你以精神的撫慰,引導著你的人生方向,這是美麗人生不可缺少的要素。為此,語文教師自己一定要博覽群書,要慧眼識珠,積極向?qū)W生推薦好書,這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
廣讀還要與博記結合起來, 特別是在青少年時代,這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我認為,只有記住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有朋友說,看我的文章,很喜歡其中的引用,這都有賴于平時,特別是青少年時代大量背誦記憶的結果。 輸入除了閱讀以外,還包括聽和與人交流。聽包括聽課,聽講座,聽廣播,與人交談等。 語言學家說,語文的外沿等于生活的外沿。只要有心,處處都有語文學習的素材,對此,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 做學習的有心人。
輸出主要是指寫作。作文水平最集中,最直觀地展現(xiàn)了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國內(nèi)有關研究有以下共識: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克服怕寫作文的心理;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豐富生活經(jīng)歷,做好積累,讓學生有話可寫;要給以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能夠自悟其理、自改作文;要“弘揚人本,書寫自我,走出模式,張揚個性”;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多給以寬容和鼓勵。 葉圣陶先生指導子女寫作文的故事對我們很有啟示。 葉老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寫一點東西, 至于寫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么就寫什么,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逗蟋蟀,聽人唱戲,看人相罵,均可收于筆下。 葉老在指導孩子作文、 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處在于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自覺。 根據(jù)我的觀察,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是勤于筆耕并不斷有佳作的。 只有自己多寫,才能給學生以示范與指導,才能夠保持敏捷的才思,才能錘煉自己的文字功力,得到學生的尊敬、甚至崇拜,這比“光說不練”的教師的指導肯定更實在、有效。
在我多年做編輯的過程中,深感文字能力不足是當前許多教師的“軟肋”,表現(xiàn)為詞不達意,語言無味,語言不規(guī)范,文句不通順,甚至時有錯別字等。文字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學習、借鑒、練筆。對此,教師要給以方法的指導。要倡導寫“真性情”作文,倡導平實質(zhì)樸的文風和中國化的表達方式,要講究“煉”字,要多讀些精練、優(yōu)美的古文,多欣賞楹聯(lián)佳句,多品味一些精致的廣告語等。 有資料介紹, 在舊時的清華,語文的入學考試,必有一道對對子的題目。 出題者認為,通過對對子,可以全面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字功力。 葉圣陶先生特別講究錘字煉句, 講究以少勝多,一語傳神,自稱有“斟酌字句的癖習”。 他的語言有一種不雕琢,不做作的樸素美。北大著名學者張中行回憶, 當年葉圣陶對他說,“好的文章, 你在這屋念,那屋里的人聽見了,不以為你是在念文章,而以為你在說話,這就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說話必須明白,不會用長而拗口的句子,話語中有節(jié)奏,有起伏,有情感,顯個性,這些都是好文章的要素。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可以視為語文教與學成功的“金標準”。
楊: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們相信語文教育將會發(fā)生重大變革,語文教師不僅應該是知識的傳播者,能力的培養(yǎng)者,還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語文教師堪當此任嗎? 您對中學語文教師有什么寄語呢?
顧:我認為語文教師是所有學科中最不易當好的教師。因為語文除了博大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外,最大的特點是涉及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以前說文史不分家,其實文科與理科也很難分家,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古今中外、理工農(nóng)、文史哲、戲劇藝術、時事政治、最新科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知識面之寬,內(nèi)容之雜,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語文教師要做到專博相濟,除了要有深厚的本專業(yè)功底之外,還要有廣博的知識面,應是個“雜家”,最好還有點藝術、體育特長(至少是愛好者),具有藝術的鑒賞與評價能力。
語文教師要具有很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要寫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因為你是教“語言”和“文字”的,別人自然會這樣要求你。 要做到,字正腔圓,悅耳動聽;詞能達意,精煉準確;有內(nèi)涵、有文采、有特色、有幽默感等。最后,也是至為重要的,語文教師要有濃濃的人文情懷,是“經(jīng)師”與“人師”的統(tǒng)一。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文學就是人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洋溢著人世間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體現(xiàn)了最美的人性,是進行人文教育,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文章本是有情物。古人說:讀《陳情表》不感動可謂不孝,讀《出師表》不感動可謂不忠。 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是感情豐富的人。語文教育理應是飽含情感,充滿情趣,充滿生氣,充滿活力的。 語文教師要通過自己的體悟,把文中的意蘊、情感展現(xiàn)出來,達到“我即教材,教材即我”的境界,從而感染與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的人格,這不僅與教學藝術有關,更與教師自身的人格素養(yǎng)有關。許多大師和語文優(yōu)秀教師的事例, 已經(jīng)反復地證明了這一點。
依據(jù)我多年在學校工作的經(jīng)驗, 結合自己求學的經(jīng)歷,感到語文教師是最易被學生熟記,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教師,這是語文教師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享受此殊榮的同時, 語文教師更應該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在傳承民族文化和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上,語文教育仍然任重道遠,愿語文教師朋友們繼續(xù)努力!
楊:是啊,中華民族復興漸近,作為母語的語文教育不僅任重道遠,同時也會迎來生機勃勃的春天!請相信,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一定會記住老一輩教育家語重心長的叮囑,也希望您繼續(xù)對語文教育給予更多的關注。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