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濤 彭小云
有學者指出:“在明代的文武關系流變中,存在武將好文、文人尚武兩大風習。這是相當值得關注的時代特征?!薄?〕這種時代特征的流變早在宋代即已肇始,如武舉、武學生多以“文”自任,熱衷于文事活動。筆者曾撰 《宋代科舉中的文武舉互換現(xiàn)象》及《宋代武舉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2〕就科舉中體現(xiàn)出的文武關系作了初步探討,現(xiàn)就宋代武舉的散文創(chuàng)作情況略作介紹,以深入其精神。
日本學者高津孝說:“北宋文學史常常是圍繞科場文學的流行而展開??茍鑫膶W的流行雖只能反映出文學之中的某一部分傾向,但北宋文學的流行自身,一方面與科舉制度有密切之關聯(lián);一方面又在變化之中,卻合乎事實??婆e考試制度所產生出來的官僚群,以他們?yōu)榛A的北宋文學也仍然流行于科場,這是不能熟視無睹的。”〔3〕話雖繞口,但意思簡單,即科舉與文學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此情形不僅限于北宋,也適用南宋,甚至整個科舉時代;不僅體現(xiàn)于文舉,也同樣在武舉得到體現(xiàn),甚至更為顯著。宋武舉錄取標準是“策論定高下,弓馬定去留”,后人接觸到武舉人最集中的就是文章,尤其是狀元的。狀元因文章獲取功名,其人未必特別在意這些文字,但如要登第則不得不認真對待,故其文為時人看重,又因茲而垂名后世。
武舉程文評判強調忠孝以及考試時間和字數(shù)的限定,故武舉人作品一則思想性強,二則較講究布局,好作品往往得到名臣及文章家肯定。如陳應龍,字定夫,福建寧德人,為人豪放英邁,精《尚書》《春秋》,又喜讀孫吳書。淳熙中(1174-1189)就試右庠(右庠即武學,右科乃武舉)。陳傅良見其作,詫曰:“此館閣人物也。 ”〔4〕周師銳(1182—1231)字仲祺,號儀父,玉峰人。少年即工詞賦,時有佳作,為士林所稱。真德秀得其文稿喜甚,稱其不獨可冠右科,在文章亦當為首選。又武學博士蔡鎬見武學生厲仲方,駭嘆道:“未省有如此文字。 ”〔5〕就存世作品來看,武舉人之文有兩個特點:一是以應用文為多,一是隨時代風氣而變。
天圣九年(1031)武舉人李瞻《縣廳壁記》:
廳壁有記,其來尚矣?;蛑^此不過記姓名、官爵與夫更代歲月而已。余獨以為不然。蓋壁記之設,異時以取質于人,俾見之者賢否美惡,必有遺議焉。宣之旌德,以唐《地理志》考之,創(chuàng)于肅宗二十年,本析太平縣之一鄉(xiāng),地狹山多,最為小邑。在昔號為訟簡,迄今四百余年,其宰賢否,尚可取質于人。余自紹熙改元季夏承乏于此,嘗聞諸耆老,有所謂練長官者,元祐間實宰是邑,為政簡易,律己廉勤,興學以養(yǎng)士,邑之名公多出其門。至今鄉(xiāng)間里巷皆能道其詳。每遇酒之清者,則曰:“此練公也。”又嘗修橋梁以濟人,亦以練公目之。以此知名不可泯,人有所議,信然矣。余感而嘆焉,雖無壁記可也,然壁記不立,亦為闕文。于是訪諸邑人,乃自寶應以來,得其姓氏之可知者,由高君以下凡五十有五人,謹勒諸石,以告來者?!?〕
本文則指出廳壁的價值在張美刺惡之意,勸誡地方官員為民辦事,留名于民心間。文簡意明,但筆法曲折,堪稱美文。前兩句敘述廳壁記之歷時已久,他人的粗淺認識,接著“獨以為不然”一轉,點明其“賢否美惡”之用;再轉到旌德縣的歷史沿革,言其地雖小,然“其宰賢否,尚可取質于人”。接著介紹自己聽來的練長官嘉政,又一轉以側面描寫練某在百姓心目中地位,不直言百姓對其評價,而是通過將誠信者和行善者都視為練公這一事實,突出其名之不泯。遂感嘆一番:以為壁記之有無,本是兩可之事,然為“以告來者”,還是勒石立記。文筆老到而樸實,略帶古文革新之味。
南宋武舉散文則注重形式美和語音流暢優(yōu)雅。乾道二年(1166)武舉王卿月《桂林題名記》:
淳熙辛丑夏六月望,天臺王清叔約客于西湖之上。程伯任、徐商老、張明仲、劉傅明、張子真、李伯寅、魏熏夫、王詠之,凡八人。于時背夏涉秋,老火益壯,縈舟叢薄,少憩是間,觴行笑歌,聲動巖谷,夕景西下,冷風襲人,殊不知有暑氣。茲游甚樂,書以記時?!?〕
氣息歡快,與李瞻之記,風光迥異。《瀘州到任謝表》:“伏念臣行能無取,牧御非長。三守塞垣,乞無善狀;再瞻天闕,忽冒親除。惟梓郡之奧區(qū),以瀘州為重鎮(zhèn),地控云南之六詔,疆連井絡之三邊。雖鳥言夷面,久被于文明;然狼子野心,每虞于猾夏。必羈縻之有道,在震疊以先聲。蓋德不足則難以服人,智不同則艱于虞敵??酌餍膽?zhàn),不專兵戰(zhàn)之勞;德裕捍邊,悉本籌邊之效。得人為貴,從古而然。系閫寄于非輕,豈臣愚之所及?茲蓋伏遇陛下曲成萬物,器使群工。謂太醫(yī)以折臂為良,嘗諸疾苦;而割劑匪養(yǎng)生之具,或用膏粱。致此孱庸,亦預推澤。臣不敢懷威是本,明信自將。不求赫赫之名,自為身計;第守平平之策,庶答上恩?!薄?〕無非是感謝圣上,自謙才不勝任,故而聽命于上,報答知遇之恩。然《困學紀聞》卷一九所錄其《澹庵制》零句:“吾寧蹈東海,獨仲連不肯帝秦。至今名重泰山,微相如何以強趙?”則憂患之心,溢于言表,傲骨錚錚可聞。
嘉定元年(1208)武狀元周師銳有《登第謝余察院啟》:
春闈鵠立,蒙收后之孟孫;天陛鴻傳,濫作充竽之東郭。所謂自天而下,不知擊地之驚。祗服寵嘉,罙深惕厲。切以出師而受于學,自古則然;選武而立之科,由唐而始。惟今所舉,視昔加嚴。命題而試之兵機,馳騎以貫其武藝。得人為盛,應詔實多。如某者才不逮中,學難語上。龍韜豹略,遺書僅得于一編;貍步虎候,薄技敢夸于七札?謾隨舉子,忙逐槐花。寧比武夫,藝穿楊葉。大比幸膺于鶚薦,南宮復與于雅題。旅進黃庭,遂麈清問。丹墀地近,密聯(lián)簪笏之班;黃屋天臨,親拜冕旒之賜。竭狂愚而靡隱,曾忌諱之不知。圣度優(yōu)容,未忍加罪。上恩隆厚,仍置在前。聽初唱于臚傳,惟驚忝冒;祝同登之士類,倍覺光榮。慚非李廣之無雙,誤占公孫之第一。靖惟侾幸,悉自吹噓。茲蓋恭遇某官襟度沖夷,議論端確。巍冠之獬豸,正直無私;問當路之豺狼,擊博殆盡。屬殿臚之策士,輔宸極以程能。升黜既本于公心,去取式契于上意。致茲凡下,亦荷甑收。某敢不益厲操修,愈堅志趣?榮進素定,愿聞先哲之談;功名自期,尚展平生之學?!?〕
主要感謝考官的公正無私,表達一展抱負自期功名的決心,詞賦氣較前人更為明顯了。“謾隨舉子,忙逐槐花”一語透露出曾應文舉不中而改武舉。
端平二年(1235)武舉朱熠,號自江,溫州平陽人?!度挝摹肥珍浧洹墩搶捸斄μ邌T奏》、《言課額虧空奏》、《議收買浮鹽》三篇文章。《說郛》三種本之卷四二有一則四六文,尚未收入,現(xiàn)迻于后:
朱熠本武臣,嘗為內夫人妹納宦官弟婿啟。理廟見之,大加賞異,特旨授文臣,后至參知政事。其啟云:“環(huán)帝座之九星,貂珥曾參于畫室;亞嬪嬙之九御,魚軒嘗綴于彤闈。俱來天上之仙游,共結人間之嘉會。所由遠矣,夫豈偶然?今弟殿長奕世近龍光月,殿斯沽于湛露;舍妹夫人十年陪鳳輦,霓裳猶璨于朝霞。水流紅葉之無心,琴續(xù)朱弦而有托。璚臺不怕雪,甫歌彩鸞之詩;玉杵曾嶋搗霜,辱娉云英之婿。”朱乃武舉狀元,溫州人,號自江。理廟微識之。
《全宋文》的收錄原則是不采殘章斷簡,或以為《納弟婿啟》為斷章。筆者推測該文是完整的,先點明男女婚姻乃“嘉會”,次表明雙方的身份,再說二人之緣分,最后托出“娉婿”主旨。從意義和結構上都無需累贅。該啟較之已收的三篇政論文更具文采,不然理宗怎會“大加賞異”?!端未渑e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已證武臣改換文臣之難,理宗此舉必大大促進武舉熱衷于文。
紹定二年(1229)武榜第一焦煥炎《率新進士謝恩表》云:
遹駿圖功,方臨軒而親策;伏螭奏對。遽錫命以疏榮。退揆朽庸,深□忝竊。臣聞兵法有不傳之術,科目求可用之才。天授一篇,漢以張良而創(chuàng)業(yè);武舉異等,唐得郭子儀而中興。況聿親宥命之基,恩蓋廣維之烈,正須英杰,協(xié)贊訐謨。伏念臣等結發(fā)讀書,困心橫慮。螢窗雪案,恥為章句之雕鐫;豹略龍韜,粗究奇正之闔辟。學思待問,時適急賢,偶角勝于名場,誤蒙恩于震陛。僥幸愧甚,稱塞何□!茲蓋伏遇皇帝陛下正位居中,宅心灼俊,常德立事,已成克紹之規(guī)模;深略神機,猶籍庶允之勵翼。旒纊采十朋之益,草萊殫一得之愚。過□□□,伏垂天獎。臣等敢不砥礪名節(jié)。趨附事功,程能課才,懋稱簡求之意;畢謀效智,仰俾耆定之勛?!?0〕
表達了及第的喜悅,對皇帝的感激以及效忠的決心,雖“恥為章句之雕鐫”,而“粗究奇正之闔辟”,對軍事學習是主動積極的,因特殊場景而套話滿篇。其第焦炳炎,“弱冠通經史,善屬文,登右科,賜武舉出身,授承節(jié)郎,有能聲,再登淳祐進士”?!?1〕其《黃山賦》也未脫窠臼:
勝地何最?黃山匪常。聳出云天之外,高參星斗之傍。怪石參差,卓爾丹青之繪;奇峰磊落,分明碧玉之妝。地產如金之藥,池燃無火之湯。原夫秀壓群山,名儕五岳。乾坤為匠,安排八面屏風;造化施工,幻出千層樓閣。碧蓮芳夏,素桔生秋。幽洞寥寥而閑眠白鹿,高山寂寂而穩(wěn)臥青牛。瞬息樵柯易爛,從容棋局以忘憂。景同壺里之天,美賽蓬萊之島。桃紅而遠勝霞鮮,泉清而人皆不老。幾多松檜之奇材,無數(shù)芝蘭之異草。許瓢垂掛,必夸茲地之幽;謝屐登臨,須玩此山之好。隱隱汯汯之晚岫,層層迭迭之晴巒。風動而山林鼓樂,春來而禽鳥爭喧。碧枕臥千秋之榻,麻衣留百世之庵。數(shù)塊丹砂耀朱光兮,何年則朽?千尋瀑布瀉銀何兮,萬古猶觀!何客無詩?何圖無畫?潭潔而白龍吟,云深而朱鶴化。啼猿驚藥兔之眠,回馬陷瓏珍之跨。天都峰外日升,擁出金盤;獅子巖前雪墜,雕成玉斝。是知偉哉仙景兮,著處都稱;巍然江石兮,獨擅其名。宛水有步云之客,中山多折桂之人。出自茲山之秀,由于岳降之神。六六奇峰,尖似狀元之筆;重重秀麗,端如學士之紳。堯舜為君,皋夔作佐。民安巖谷而自息,士俯林泉而穩(wěn)臥。定知懷世之雄才,必遇搜賢之詔播。庶衣錦而還鄉(xiāng),睹黃山而列賀?!?2〕
全文寫了黃山的峰、石、松、云四大景觀。“幽洞寥寥而閑眠白鹿,高山寂寂而穩(wěn)臥青?!庇屑毠?jié),有情趣,是出彩之筆?!昂慰蜔o詩?何圖無畫?”側寫其美。 結尾“堯舜”、“衣錦”則廟堂氣濃。其《游黃山》詩則清淡許多:“秀出云霄一丈探,諸峰高下護晴嵐。丹成兔臼香生杵,影見龍津月在潭。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無語住三三。粥魚敲動山林興,合傍浮丘去結庵?!薄?3〕僅憑一兩篇場面之文,無法判斷“善屬文”之譽確否,但“通經史”則無疑。
也有樸實之文。慶元二年(1196)狀元周虎,倜儻有大將器,身兼文武,能賦詩,工大字。開禧間(1205-1207)守和州有功,行事以忠孝為則?!毒岸ń抵尽肪硪痪泡d其《忠孝泉記》:
馬軍行司公宇在建業(yè)西門之里,東距冶城伊邇,前人規(guī)模殊未易及。惟西北一隅獨無潴水之地,郁攸之戒,每用惴焉。暇日,因續(xù)西園四望亭之北,為軒三楹,即檐之瀝鑿池,方十有六丈,以受眾溜,以備不測。穴地不四五尺,偪于地心,得泉津津。從而深之,則泓紆隨溢,清冷而甘香,以之瀹茗滌煩,頗勝他水,亦可異也。思有以名之而不得。一日,引睇冶城之顛,有屋孤起。諏之,則晉將軍卞壺望之墓傍之舍,所謂忠孝亭者是己。嗟乎!忠孝之于人,與生俱生,夫人固有之。卞氏一門顧得擅此名于天地間耶?方典午不競,官爵自尊,品流自高,紛如也。至俯首一意,惟國之憂,惟君之徇,死生禍福,不復吾計,如望之者凡幾人?父死國難,子死父難,蓋六朝以來曠未之聞。則謂父忠臣,謂子孝子,可無愧裴母之言矣。路有貪泉,行道之人恥而不飲?;⒁埠涡?,雖得官臺麓,而食息起處乃鄰英靈于千載之上。且新泉之出,與忠孝一亭下上適相近,可不挹望之之高風,仰望之之遺烈,托忠孝之美名,復皇皇乎他求哉?于是乎遂名其泉曰“忠孝”。庶后之飲此水者不懷行道之疑,而望之之流芳汲之則在云。嘉定歲庚午冬十月,臨淮周虎叔子記并書。
是文先敘公宇無潴水之地而鑿池,欲名之而不得,偶睹一屋,訊之乃忠孝亭,即就史事發(fā)表忠孝之嘆,慶幸自己能與古賢為鄰,遂名為“忠孝泉”,以激勵后人。時人謂之“文詞敏瞻,落筆若不經意,而深于運思者或愧之”,〔14〕是也。
《知不足齋叢書》本《獨醒雜志》附錄有紹興三十年狀元樊仁遠(1160)《浮云居士曾公行狀》,是存世不多的武舉人所作傳記。錄其要而品之:
靖康之難,零陵(筆者注:曾敏求父為永州零陵知縣)率民兵勤王,時天下久無事,創(chuàng)見金革,人情危懼,送車及郊者,或泣數(shù)行下。居士才九歲,初若慘惻,已乃勸行,曰:“愿自力,毋憂家?!薄帐冉浭罚瞥终?,與諸兄馳騁上下。嘗以為賈誼非有愛君之心,故痛其竄逐,至捐生以泄憤;鄧禹銳進而退速,故乘勝獨克而不免損威于栒邑;光武用人曾不能融一眚,有愧于秦穆公之于孟明。其言皆反覆激切,有補于世。……初,居士自號“浮云”,年既四十,辟所居廳事之北隅為“獨醒齋”,又號曰“獨醒道人”。既而筑堂于故園之東,名曰“歸愚”,又號曰“歸愚老人”。蓋三易其號,所見益高。
寫其少年老成,三字句勁簡,意到而筆有所隱,暗含與他人之橫向比較;青年氣盛之時,故以長句盡展其才識,鋪張洋溢,意到筆到;以三易號之事簡括其一生之變化,賞其老年之恬淡與高見,對世事之失望與無奈藏于名號的變化中,筆到而意不盡。既有橫向與世人之對比,也有縱向自己前后的對比,筆法縱橫搖曳,隨時隨情隨心而變化,若合符節(jié)。而“有補于世”也當為作者的價值觀。
紹熙四年(1193)武舉姚灼《龍溪書院養(yǎng)士田記》:
龍溪書院既成,提學方公慮其不能久也,捐鹽錢命都攝州事張自明買田以給其養(yǎng),買園以廣其居。田園既買,方公又慮其不能久也。于是法曹范公迪稟命作壇基簿三,其一留臺,其一留州,其一留書院。留書院者,使錢糧官及堂長計同司之。有侵移賣弄者,凡堂之士皆得白于州,白于堂以覆之。又慮其簿之歲久而蠹且壞也,又使買石刻之,植堂之西廡,與祠記、圖碑對峙,以詔于后。又命灼董其成而志之。灼既奉命成草,則又思:天下之事創(chuàng)始固難,保終尤不易。求詳于法,不如求詳于心。法傳之紙,有時而漫;傳之石,有時而剝。漫而更新,剝而改畫,不恃乎人之心也而可乎?然人心無常,公不勝私,蠹弊百出,則惡其籍之害己也,而沉諸淵畀諸火皆可矣。灼廣教事于侯邦,以輔成貽謀之盛意,一大美事也,而遑恤哉!近世岳麓、石鼓、白鹿之復,南岳、東湖、紫芝之創(chuàng),皆人實為之,而人實繼之。是以教養(yǎng)不絕,做成有方,人才彬彬輩出矣。州既以此復于方公,又志于石,愿與同志者共保之?!?5〕
以廣南西路兵馬都監(jiān)身份而以“廣教事于侯邦”為樂,且以岳麓、石鼓、白鹿、南岳、東湖、紫芝等著名書院相期許。
紹圣武舉人李遠,官鎮(zhèn)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歷見聞之實撰為《青唐錄》一卷,燦然可觀。其價值在于記錄了宋與藏、羌等政權的軍事、外交活動外,還是了解其地理、文化及習俗的珍貴文獻。當?shù)亍耙阅练派浍C為主,多不粒食”。當時西寧城頗具規(guī)模,“城枕湟水之南,廣二十里,旁開八門,中有隔城,以門通之,為東、西二城?!蔽锂a方面,青海湖“海廣數(shù)百里,其水咸不可食,自凝為鹽,其色青?!北髦谱骶迹骸盀o戎,漢呼蘆甘子,其人物與青唐羌相類,所造鎧甲、刀劍尤良?!倍鋰梅鸬某潭葎t令人驚嘆,“城之西有青唐水注入宗河,水西平遠,建佛祠,廣五六里,繚以瓦垣,屋至千余楹,為大象,以黃金涂其身,又為浮屠三十級以護之”,“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絕之,僧觸法,無不免者。城中之屋,佛舍半,維國主殿及佛舍以瓦,余號主之宮室亦涂覆之?!倍嗵浦鬏犝跋扔修謥砥蜓a漢官”,與宋戰(zhàn)兵敗后,“尋與妻子削發(fā)為僧尼,入城西佛舍”,以此逃避宋軍的懲罰。文字簡潔,可目為一篇優(yōu)美的筆記。
也不乏感憤激切之作。武學生周源針對臨安府毆打武學生仆從一件小事而進《論趙師罼申狀》,認為其“不經本監(jiān),不申朝廷,輒取天下之學生撻之于公庭之下,斥之國門之外,其蔑視學校,不有君父?!惫倮羲鶠椤八翢o忌憚,特為天子結怨于民,今兩生之辱,是為天子結怨于士”,而使“祖宗三百年養(yǎng)士之澤,一旦掃地”?!?7〕故“源等不肯上負圣天子教育之恩,為國遠慮,義激辭憤,誓不茍生,而郁勃之氣竟無所伸。諸生見幾而作,多已告假,所存無幾。源等亦何面復為天子學生?所存敕給綾紙隨狀繳納,其有未到者,別狀申繳?!薄?8〕對臨安知府痛斥而不留情面,酣暢淋漓;以辭去生員身份而維護天子學生的尊嚴,痛徹心扉。
從上述文章中,我們無法就題材和風格做出分類和概括(亦無必要),但有一點卻是明顯的,即關于武事的極少。目前只有周虎《清原妙道真君廟碑記》寫與金人的和州之戰(zhàn),僅著墨于因忠孝而感動神靈,“虎乃三十三戰(zhàn)”,“而無一戰(zhàn)不克”,〔19〕遂解圍。 靈異和說教色彩濃郁。另有王霆《論恢復之說疏》,認為恢復有兩個條件,“一曰規(guī)榑,一曰機會”,二者既立,“然后義旗一麾,諸道并進”,而“臣力尚壯,愿效前驅”,希望“陛下堅定而勉圖之”?!?0〕是武舉人之不多的主張恢復者,有慷慨之氣。
上文所呈現(xiàn)的宋代武舉人散文多與一般文人差異不大,現(xiàn)在需要追問原因。
首先,我們從武舉考試思考。唐代武制舉或單獨考程文,或單獨測試武藝,武貢舉則只考武藝。宋代武制舉只考文,武貢舉程文、武藝都考。宋代武舉程文考試形式分為大義和策論兩種,最初只有策論,其后增加兵書大義,于是大義和策論并行,但以策論為主。明人張岱《科目志·總論》曰:“自古取士之法,漢人以策,晉人以詞賦,唐人以詩,宋人以策論,元人以曲,奄至我明,特重制義?!贝颂幹父鞔呐e考試,但“宋以策論”同樣適用于武舉。宋人論武舉考試有句云:“豈但執(zhí)戈堪武衛(wèi),還應舞羽繼仁聲。 ”〔21〕“仁聲”,即策問的主旨。明人郎遂《華子西先生小傳》也說:“終宋之世,武舉習程文,專舉業(yè),博衣大袖,溫然儒生?!?/p>
因策論多涉時事,為防止流傳境外,國家對此嚴禁刊刻,故宋代武舉程文未有留存。幸運的是,江西詩派的陳師道有《擬武舉殿試策》,雖非正式應試而作,但卻是極為重要的文獻?!稊M武舉殿試策》,見《宋文鑒》,文繁不錄。這套模擬考試題一共有七個問題:商湯滅夏是否運用了陰謀詭計?周武王伐紂是否符合天命?晉文公為何稱“伯”而不是稱“王”?上古出兵之前,多以“刑”告誡將士,“刑”的含義有何變化?《司馬法》提出的原則,為什么后世難以遵用?墨子主張“非攻”,反對戰(zhàn)爭;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其智謀何在?兩漢都有羌人叛亂,西漢用安撫的方法,東漢用武力的方法,都平定了叛亂,其原因何在?陳師道的回答說仁義是治亂的根本,有德有能的君主應當學會“偃武修文,以德服人?!倍淞χ皇且环N象征,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用?!皩O吳之書盜術也”,是不祥和的東西。顯然是儒家仁義道德的老調,缺乏實際指導意義。當時武舉策問大致也是如此路數(shù)。
宋代的武舉策問雖未能存世,但明、清卻有不少。臺灣學者屈萬里主編的《明代登科錄匯編》收有明代武舉鄉(xiāng)、會試程文試卷十五篇,大陸顧廷龍等主編的《清代砂卷集成》有武會試卷四份,武鄉(xiāng)試卷三十四份。茲以受宋代影響明顯的明代試卷為參照,以此考察其實際評選標準?,F(xiàn)擇要選幾則評語以窺一斑。嘉靖三十一年(1152)福建武舉頭名試卷,得到如下批語:“本之以理,充之以氣,潤之以學,斷之以識。真奇作也?!薄稗o華激越,藻思精深,才美而得算多,且要汝成塞上功名耳。”“慷慨激烈之氣,誦之凜然,得士如此,可以贊。 ”〔22〕萬歷四十四年(1606)武舉會試第一名試卷得到的批語是:“攻守情術發(fā)揚殆盡,干城之選,必無出其右者。敬羨?!薄拔臉O奇,謀極遠,他日必為名將,取之?!薄斑\用元神,詞格雋古,武弁中其杰然者乎?!薄氨俸献兓?,逾出逾奇,攻守之妙,盡于此矣?!薄伴_辟變化、機用出入,文與兵兼至矣哉。 ”〔23〕另一份試卷得到“筆陣縱橫,詞鋒健勁,蓋士之有經緯者”和“酌古準今,氣健才高”的贊許。
據(jù)此,明代武舉策論的評價標準一是注重形式而不特別看重內容 (特指軍事),二是重視思想之“忠”與否。
前引宋代大儒評價武舉文章的話語,也證明宋代武舉程文標準與明代大致不差??荚囁鑫恼码m與一般散文不同,但是其價值是統(tǒng)一的,因為考試其實就是一種價值尺度的灌輸。亦就不難理解宋武舉部分散文有武舉程文標準所規(guī)定的特點而更多的與一般文人無異。
不惟散文如此,宋代武舉人詩歌亦多與文人無甚顯著差異,〔24〕此略。宋代武舉撰著或毀于當世或沒于后世,今略將其曾經成集之作勾稽一二。
1.李遠《青唐錄》一卷。右班殿直李遠,紹圣(1094-1098)武舉人,官鎮(zhèn)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歷見聞之實,燦然可觀。
2.何宏中《成真》、《同理》。 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一:“何宏中,字廷遠,先世居雁門。宣和元年(1119)武舉,廷對第二名,……著有《成真》、《同理》二集。”
3.馬擴《茅齋自敘》。 《宋詩紀事》卷四0:“馬擴,字子充,武舉。宣和四年使金,除武翼大夫、忠州刺史、湖南宣撫參議官。有《茅齋自敘》,有詩作?!蔽渑e,乃賜武舉絕倫?!度泵藭帯肪硭?、卷一0、卷三二等十一處及清厲鶚《遼史拾遺》卷一二皆曾引用《茅齋自敘》,未言卷數(shù)。
4.施子美淳熙十一年(1185)武舉,有《七書講義》四十二卷,每書先解題,敘述作者、成書及存佚情況,次分段注釋,先釋文意,后引史實參證,開武經義疏之先河。本書為應付武舉、武學考試而作,李零謂“其注文皆平庸無可觀”?!?5〕但其在軍事學上的價值已經受到國外研究者的重視,其在文獻學和闡釋學上的意義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5.黃旹《胖軒》?!栋碎}通志》卷七二:黃旹,“紹熙初(1190)武舉第四人,開禧初復登進士”,“文章政事皆有聲于時。嘗追和東坡仕祿戒知足詩,即乞沐休。又嘗撰取圣賢言行可鑒者百余條,目曰《褆身錄》,所著詩文又有《胖軒》等集”。趙蕃《淳熙稿》卷四有《胖軒》詩。
6.吳驲《宦游日記》、《嵐壁集》。 《泰順縣志·文化》:“吳驲,字由正,泰順人,嘉泰二年(1202)武舉,著有《宦游日記》、《嵐壁集》等?!薄度卧姟酚行?。
7.王霆《玉溪集》,嘉定四年(1211)武舉?!端问贰に囄闹尽分^其“有《玉溪集》行于世”。
8.華岳(生卒年不詳)字子西,自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初為武學生,嘉定十年(1217)中武舉進士,為殿前司官屬?!端问贰肪硭奈逦逵袀?,其集有“《南征錄》、《北征錄》皆不著于藝文志?!赌险麂洝罚娋邮?,即其別集。此《北征錄》皆兵家言。”〔26〕
9.林仲虎《百將》、《雜詩》。 《八閩通志》卷七二:“林仲虎,字景瞻,寧德人。慶元中(1226-1227)武舉廷試第二?!軐傥模乳L于詩,有《百將》及《雜詩》行于世家?!薄端卧娂o事補遺》云其“擅長作文,尤長于詩,有《百將詩》、《出疆唱酬集》傳世”,并錄《出疆詩》一首?;颉峨s詩》即為《出疆唱酬集》,而《出疆詩》即其一。
10.劉必成《三分詩稿》?!栋碎}通志》卷七二:劉必成嘉熙初(1237)“為武舉解元”,“明年,遂魁天下,淳祐九年,復中鎖廳。蓋以文武全才自負也。自號‘愛閑翁’,有《三分詩稿》”。
11.應節(jié)巖《平坡文集》。應節(jié)巖,字和父,平陽人,淳祐四年(1244)武舉,六年換文資,號平坡居士,有《平坡文集》?!度挝摹反嫫洹稉P州州學藏書樓記》。
12.程鳴鳳《讀史發(fā)微》并詩文二集,寶祐元年(1254)武舉狀元?!缎掳参墨I志》卷九六汪子相《程武魁傳》:“程鳴鳳,字朝陽,號梧岡,祁門善禾人。少穎異,博學洽聞。公精草書,工墨戲,有《讀史發(fā)微》三十卷、詩文二集?!痹娢亩?,不知何名。
13.林千之《云根癡庵集》?!墩憬ㄖ尽肪矶陌司牛骸啊对聘V庵集》,(隆慶)《平陽縣志》:‘林千之著,字能一?!鼻迦f斯同《宋季忠義錄》卷一三,謂其溫州平陽人,寶祐中(1253-1258)自武學賜第,改文科。歷南康軍、江陰軍教授,官樞密院編修,有《云根癡庵集》。
14.程驤《松軒集》,開慶元年(1259)武舉。 《新安文獻志》卷九六之程恕《帥干程公傳》:武學生程驤“字師孟,一字季龍。性極聰悟,凡諸經子史律歷之書,一覽輒盡其義”。致仕,于所居傍鑿池引泉構亭為游息之所榜曰“林泉風月”。嘗書座右曰:“無毀之謂譽,無憂之謂樂,無求于人之謂富,無屈于人之謂貴。”人以為名言。“所著有《松軒集》若干卷”。程明政《篁墩文集》卷一二略同。《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自號‘松軒’以見志。”
15.徐泳,字薦伯,有《橫槊醉稿》。陳傅良《止齋集》卷四一《跋徐薦伯詩集》:“吾友徐薦伯登武舉第,一日示余《橫槊醉稿》。余讀已,喜薦伯慷慨有烈丈夫氣,其詩詞視唐諸子矻矻弄篇章者多哉?!睒氰€《攻媿集》卷七0《跋徐薦伯橫槊醉稿》:“薦伯,儒者,由右學以奮論議,慷慨談兵如流,擊賊何足言。讀其詩頓挫清厲,有壯士橫槊之氣?!?/p>
而武舉王卿月病卒前,“取其所著書盡焚之,遂無傳”?!?7〕清洪頤煊《臺州札記》卷七記載:“南宋王卿月者,世居開封,父徒臺州,而為臺人,以武舉進,后又登儒科,累官至太府卿,可謂文武雙全,既精習兵書武事,又詞章瞻蔚,通古今百家,琴奕、卜筮、音律、射、醫(yī)無所不能。”則其所著書所涉種類甚多,是為宋代文化之一損失,令人嘆惋。
以上有限的著述,極少與軍事相關,多數(shù)性質為一般文人著作。更為有趣的是宋代武舉、武學生的身份認同是“文人”。
以武學生考中武舉的華岳為例。其《除夜二首》自注:“丁卯歲,夜在齋閣。因思二年以來除夕皆坐不辜之獄,復事君子道長,即有拔茅連茹之慶。”當時以從建寧返回京城到武學了,但詩中稱:“十載載春游太學,二年年夜宿圜扉。 ”〔28〕《再上皇帝書》首句自稱:“待罪國學發(fā)解布衣臣華岳?!敝辉啤疤珜W”、“國學”而不言“武學”。旁人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卷一云:“華岳,字子西,右庠諸生,以武策擢第。……因擢第為殿前司官屬。”只云“擢第”而不特別強調武舉及第。而劉時舉《續(xù)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卷一三則直呼“武學生華岳”。又,《新安文獻》卷九六:“武學生程驤,……開慶元年登周震炎榜進士?!彼^“進士”也是武舉。乾道五年武舉試題對武舉人的定位是“子大夫,儒而談兵者也”?!?9〕前引周師銳武舉中第謝啟也以“士類”自稱。
因此,我們初步得出印象:宋人不把文、武舉進士和文、武學分得很明白,常常統(tǒng)稱而不區(qū)分。這種習慣在后代也有延續(xù)。如元人余闕《青陽集》卷四《兩伍張氏阡表》:“宋之季時……有號為進士登科第者往往皆武學也。”明人余士奇(萬歷)《祁門縣志》卷三“宦達之武科”即將宋代武舉人視為“進士”。
這就提醒我們,一些文獻稱宋“進士”時也可能指其武舉出身,云“太學”也可能指的是武學生。原因有如下數(shù)端:一則,武舉及第在官方可稱“武舉進士”,可省稱“進士”;二則,很多人既考文舉又試武舉,簡單稱其進士(文舉),只是漏掉武舉身份(也有故意遺忘的);其三,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人們都視武舉、武學生為文人。實際上,宋代“進士”、“太學”有泛化的趨勢,如今之“老板”、“師傅”一類是時代觀念的反映。換言之,文舉進士、太學生在社會上地位尊崇,而被運用到其它領域。若將前述第二種情形者只視為文進士,不算錯但不全面,對深入了解宋代社會有所遮蔽。若因“進士”的常用意義是特指文舉而將只應武舉者歸入文舉則是重大錯誤。以此審視《全宋文》、《全宋詩》的小傳,未作詳細區(qū)分者很多。如林千之,寶祐中自武學賜第,后改文科?!度卧姟蜂浧湓娙?,小傳也只云“開慶元年進士”。限于時間和篇幅,本文無法逐一考證,但此項工作值得注意。
要言之,武舉人以“文人”自任,時人亦視其為文人,其價值觀及文風或均與同時代文人同步。
本文開篇提及有學者認為明代 “武將好文”和“文人尚武”風習,筆者將之視為“文人武化”和“武人文化”,并認為其始在宋。上一部分列出宋代武舉散文特征與武舉考試及武舉人身份認同之關聯(lián),算是開篇提及的學者歸納的“武將好文”風習表征之一。此種“文化”在宋亦淵源有自。
宋代武將的價值觀念與前代不同,由矜武轉而尚文。宋太宗對詩文的熱衷無以復加,在戰(zhàn)爭中也讓臣僚賦詩附和,試中者“效官之外,更勵精文翰”。〔31〕以詩能迅速升遷,遂使有感于“天下承平久,謀臣將無所用其武”而“感激讀書,欲以文儒起家”〔32〕的武將越來越多。曹彬先后伐蜀平叛,軍功甚著。其子曹瑋,“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春秋三傳》,于《左氏》尤深”?!?3〕《青箱雜記》:“曹翰,內宴侍臣皆賦詩,翰以武人獨不預。陳曰:‘臣少亦學詩,乞應詔。’太宗曰:‘卿,武人,以刀字為韻。’因以寄意曰:‘三十年前學《六韜》,英名常得預時髦。曾因國難批金甲,恥為家貧賣寶刀。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庭前昨夜秋風起,羞囝蟠花舊戰(zhàn)袍。’太宗為遷數(shù)官?!睏羁烧\、可弼、可輔兄弟三人皆名將,“讀書精通易數(shù),明風角鳥占、亡祲、孤虛之術,于兵書尤邃”?!?4〕三班借職趙眴,“習書史,美鳳儀,性勁特好學,恂恂類儒者”。永興軍路馬歩軍副都總管楊宗閔,“喜閱史,熟古今方略”?!?5〕《續(xù)墨客揮犀》卷八有一條趣聞:
慶歷中,河北大水。仁宗憂于行色。有走馬承受公事使臣到闕,即時召對。問:“河北水災如何?”對曰:“懷山襄陵?!庇謫枺骸鞍傩杖绾??”對曰:“如喪考妣?!鄙夏弧<赐?,詔閣門:今后武臣上殿奏事,并須直說,不得過為文飾。至今閣門有此條,遇有合奏事人,即預先告示。
這是弄巧成拙的事。又《宋詩話輯佚》之《詩事》:“近世武人如節(jié)度使柴宗慶作詩云:“曾觀大海難為水,除卻梁園總是村?!碧7潞圹E,不免被文士譏諷。但武官“文”化的傾向和努力是不容否定的,并逐步得到認同?!稐钗墓勗贰罚骸氨境淙硕嗄茉?。”如何伸“每春秋都試弓馬外,輒陳詩以自見”,而“守將□□王公亟嘉賞”。〔36〕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八三《后村詩話》:“先朝武人能詩者有曹翰、賀鑄、劉季孫,南渡以來有劉翰、潘檉,其警句皆膾炙人口。今又有何君,所謂出乎其類者。然使人稱詩名,不若使人誦詩句。蓋詩名在人頰舌,可以談致,詩句入人肝脾,不可以虛譽傳也。”又論曰:
元祐間最為本朝文章盛時,薦之于郊廟,刻之于金石,被至之于歌弦者,何其眾也。惟賀方回、劉季孫不緣師友,頡頏其間,雖坡、谷深嘉屢嘆,所謂豪杰奮興者耶。其后有劉翰武子、潘檉德久,尤為項平庵、葉水心賞重。此四人警聯(lián)快句,余少傳誦,老猶記憶?!?/p>
武人的詩歌能得到蘇軾、黃庭堅、葉適、劉克莊的高度肯定,其成績不可小視。
可見,整個宋代武將的時尚是努力祛除“武”的外衣,竭力“文化”,自內而外地要成為真正的“文人”。與之相映成趣的則是文人不斷“武”化。
首先是文人“武”化趨勢。穆修《河南穆先生集》卷二《上大名陳觀察書》指出文武分別之弊:“近世以來,文武異道,將相異材,為弊于時久矣。……謂儒為文,謂卒為武。茍登之為相,則不復寄以軍戎之任,而曰此文人,不卒語以武。茍拔之為將矣,則不求以儒術之學,而曰此武夫也,不當責以文。時既擇將相之具不同,人遂目文武之術為異。時之所以不得其人,人之所以不盡其用,其弊皆出于此乎?”雍煕四年(公元987年)曾下詔允許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許換武職,應者寥寥。孫何建議文武參用,于文儒之中,擇有方略之士,試以邊任委之。此后,以文臣任統(tǒng)兵官督率武將,漸成慣例。劉摯《上哲宗論祖宗任武人為大帥用意深遠》:“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jié)制,出入戰(zhàn)守,唯所指麾?!?/p>
文臣要統(tǒng)兵節(jié)制武將,不懂軍事顯然無法勝任。歐陽修就認為:“士不兼文武不足任大事?!薄?7〕文臣意識里武人不值得信任,只有文人才能帶兵作戰(zhàn),并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淖孕?。蘇舜欽云“眾人刮目看能事,著鞭無為儒生羞。”〔38〕方大琮《與袁侍郎書》則以為太過文人化不行:“國朝儒治太盛,宜于文中求武”。〔39〕而大儒如胡瑗,“其于兵事猶熟”,則“儒者烏可以軍旅末學而不講之哉”成為宋文人共識?!?0〕
于是文士研習軍事蔚然成風,晁說之《累夜讀武經總要慨然思陳叔易寄予嵩陽讀水經之句因用其韻作寄叔易此公相與唱和最多于此詩則每誦之》:
蝶笑蜂須飛有聲,梅嫌柳眼眾人青。今朝消息君知否,荒塞寒燈讀《武經》?!?1〕
在荒塞的寒燈下累夜讀軍事著作而樂此不疲,文士的熱情真是不低。其他人雖未明言曾習兵書,但詩文中還是透露出消息。如以兵法論文,如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正集卷一八《答王子飛書》:“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論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時輩未見其比?!币员ㄓ髟?,如王令《廣陵集》卷四《寄滿子權》:“我愛子權詩,苦嚼味不盡。窮思欲名狀,百比無一近。初如貪追兵,屢請忽許進。旗旄左右幢,戟劍后先刃。方爭奮先拿,忽睹斬亂狗。徐驅得平郊,萬里合一陣。偏裨走起頤,中間坐吳腔。喊呀斗志酣,仿佛窮敵讱。前軍奔走兵,后馬走斷纼。須臾聲金收,萬噪快一雋。群降挑戈矛,叩拜乞用。蒼黃請命問,竊視不敢釁?!币员ㄕ摃?,如釋道潛《參寥子詩集》卷七《觀恭師詩書以二絕句勉之》:“論書當亦似論兵,軍律非嚴事不成。”以文法評論兵法,如呂本中《童蒙詩訓》:“《孫子》十三篇,論戰(zhàn)守次第與山川險易長短大小之狀,皆曲盡其妙,擢高發(fā)隱,使物無遁情,此猶文章之妙處?!币陨鲜聦嵶C明文士們對兵書極為熟悉,至少可以紙上“談兵”。
不僅談,而且寫。如《宋史·任諒傳》:“諒力學自奮,年十四即冠鄉(xiāng)書。登高第,調河南戶曹。以兵書謁樞密曾布?!薄端卧獙W案》卷五六:倪樸“其學大略近陳同甫,談兵說劍,恥為無用之學。”文人“武”化還體現(xiàn)在教育和科舉中。除了中央和地方武學外,在沒有武學的地方學校中廣設射圃,以增強文士的武事,如廣州州學有南劍州學、金州州學校,也都辟有射圃供文士聯(lián)系射箭。南宋淳熙二年(1175)強行要求文舉進士都要試射箭,又詔令太學生“暇日習射,以斗力為等差,比類公試、私試,別理分數(shù)”?!?2〕射圃的和進士試箭不排除有現(xiàn)實的軍事需求,但仍可納入文士“武”化的范圍。張耒有詩題曰《耒病臂比已平獨挽弓無力客言君為史官何事挽弓戲作此詩》,梅堯臣更是“上馬常慷慨”。〔43〕文士習武風氣可見一斑。
在文武分途的歷史趨勢下,宋人卻又出現(xiàn)文武相互滲透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要“文武合一”自我要求,實即在承認“文武分途”的前提下向“以文馭武”(文治)轉變。這一思想轉變是我國古代政治模式的轉折,對后世及東亞都有重大影響。以往的論者對此關注不夠,故特拈出。
在社會分工不細的先秦時代,是“寓武于文”,或者文武不分。如宋代反對武舉、武學的劉敞就說:“昔先王務教胄子以道,而不及武者。”〔44〕張璪也主張:“古之太學,舞干習射,受成獻功,莫不在焉。文武之才,皆自此出,未聞偏習其一者也。”〔45〕不承認文武分途的事實,以為有“文”必然有“武”。更多的人則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文武關系。夏竦《上章盛皇帝乞應制科書》:
鉛槧方策,文之器也;辭藻辯駁博,文之用也?!津T金革,武之器也;敢毅勇捷,武之用也。
邵雍《文武吟》:
既為文士,必有武備。文武之道,皆吾家事。
翻檢宋人論述時,我們發(fā)現(xiàn)一會說文武一致,一會說文武殊途。細細分析,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首先從治國之術、之用角度看,文武有差別;但又都從屬于另一個更高層面的“道”,而這個“道”卻多用“文”表述。所以,邵雍說都是自家事。范仲淹《上呂相公書(二)》概括最為準確:“竊以文武之道一,而文武之用異。”
作為對立的文武,自然各有不同。如果偏重“武”,那就會重蹈覆轍,“五代衰亂,專尚武力,諸侯握兵,外重內輕,血肉生靈,王室如綴,此武之弊也。”若偏重文,“一旦戎狄叛常,爰及征討,朝廷渴用將帥,大患乏人,此文之弊也?!薄?6〕故宋孝宗總結:“文武并用則為長久之術,不可專于一。”〔47〕作為“術”的武有了獨立性,武舉也就有了合法性。人才特性不同,當然要用不同的方式培養(yǎng)、選拔。于是“有文選,有武選,用之于既養(yǎng)之后也”?!?8〕“文武二選,不可闕一,與其任用不學之人臨時不知應變,不若素習韜略之士緩急驅策可以折沖?!薄?9〕
武舉的設立是文武分途的必然結果,也有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影響,武的一切都是比照文而來的,其考試辦法和內容比照文舉也就自然成章了。武藝體現(xiàn)出“文武分途”,而程文則是“以文馭武”的體現(xiàn)。一道給武將的詔書竟稱:“得真儒則天下無敵。本朝以文取士,我武威揚,能使西賊膽寒者,實自科舉出也?!薄?0〕此科舉包含文武舉,但選取的標準都是“文”。楊學為認為:“科舉制的本質在于考試”?!?1〕而考試的實質則是以考試統(tǒng)一思想,宋武舉即以此改變統(tǒng)治層的成分構成。在該制度的設計規(guī)劃、具體實行都是文人起決定作用,因而其指導精神、錄用標準、操作層面都體現(xiàn)出將“文”的理念用于“武”的領域,主導軍事人才的選拔。如果說科舉在五代徹底“武人化”了〔52〕,那么,說科舉在宋代完全“文人化”也不為過。
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所以宋代士人以文人自視,可以參加文舉考試,也可以權宜參加武舉考試,如果條件許可又再試文舉,或者試中武舉或再考文舉,〔54〕這在他們看來都是“自家事”,都是文人的分內事,沒有什么奇怪的,自己的文章不是應該與其它文人有什么不同,而是自己的本來就文人文字。
在朋黨激烈和文學社團蜂起的宋代,但在文學或政治上并沒有一個獨立的武舉或武學生團體或流派。盡管有部分作者體現(xiàn)出獨特的身份意識,但作品太少,在題材、風格、造語及意象選擇上與一般文人并無顯著區(qū)別,甚至更“文”。武舉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我們提供了解剖宋代文武關系的又一樣本,雖少有大家,但整體文學水平并不低,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是文人意識而非武將本色。
〔1〕陳寶良.明代的文武關系及其演變〔J〕.安徽史學,2014(2).
〔2〕 〔24〕 〔54〕 周興濤,董克寧.宋代科舉中的文武舉互換現(xiàn)象〔J〕.文山學院學報2011(3);周興濤.宋代武舉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J〕.西華大學學報,2011(4).
〔3〕 (日)高津孝.科舉與詩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6.
〔4〕 (明)陳道.八閩通志.卷七二〔M〕.濟南:齊魯書社,2002.
〔5〕 (宋)葉適.水心文集.卷二二《厲領衛(wèi)墓志銘》〔M〕.四部叢刊初編本.
〔6〕 佚名.(嘉靖)寧國府志.卷二一〔M〕.民國八年(1919)刻本.
〔7〕 (清)謝啟昆撰.粵西金石略.卷九〔M〕.嘉慶六年刻本.
〔8〕 (宋)魏齊賢,葉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卷五下〔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
〔9〕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第315冊,第3頁〔M〕.上海、合肥: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Z〕.第346冊,第13-14頁.
〔11〕 (明)聞人詮、陳沂.嘉靖南畿志卷四九〔M〕.北京:1995.
〔12〕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Z〕.第343冊,第240-241頁.
〔13〕 北京大學古籍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第63冊,第39712頁.
〔14〕 (宋)劉宰.漫塘集.卷三《故馬帥周防御壙志》〔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5〕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Z〕.第308冊,第293頁.
〔17〕 (宋)佚名.續(xù)編兩朝綱目備要.卷一五〔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8〕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七〔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9〕 (清)馮桂芬等.道光蘇州府志.卷三八〔M〕.南京:江蘇書局道光刻本.
〔20〕 (元)脫脫等.宋史.卷四0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1〕北京大學古籍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第25冊,第16356頁.
〔22〕〔23〕 (明)汪宗元.嘉靖三十一年福建武舉鄉(xiāng)錄〔M〕.屈萬里.明代登科錄匯編〔Z〕,臺北:學生書局,1979.
〔25〕李零.古本孫子兵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71.
〔26〕 (宋)華岳.翠微北征錄.卷末〔M〕.金華: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先哲遺書》本。
〔27〕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Z〕.第266冊,第49頁.
〔28〕 (宋)華岳.翠微北征錄.卷七〔M〕.金華:光緒二十六年刻《先哲遺書》本.
〔29〕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Z〕選舉八之一四至一五,北京:中華書局,1957.
〔31〕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2〕(宋)王庭珪.盧溪文集.卷四七《故校書郎曹公行狀》〔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33〕 (元)脫脫等.宋史.卷卷二五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4〕 (元)脫脫等.宋史.卷三二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5〕(宋)劉一止.苕溪集.卷四八《宋故武功大夫貴州刺史永興軍路馬歩軍副都總管特贈右武大夫光州防御使累贈太師魏國公楊公墓碑》〔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36〕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Z〕.第331冊,第346頁.
〔37〕 (宋)歐陽修.居士集〔M〕.卷二九《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達夫楊公墓志銘》,《四部叢刊》初編本.
〔38〕(清)吳之振.詩鈔.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9〕 四川大學古籍所.全宋文〔Z〕.第321冊,第247頁.
〔40〕 (宋)黃履翁.古今源流別集.卷六〔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41〕 北京大學古籍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第21冊,第13748頁.
〔42〕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五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3〕(宋)劉敞.公是集.卷二二《圣俞墜馬傷臂以其好言兵調之》〔M〕.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1937).
〔44〕 (宋)劉敞.公是集.卷四三《與吳九論武學書》〔M〕.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1937).
〔45〕 〔48〕(宋)章汝愚.群書考索.后集卷二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2.
〔46〕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卷八《上呂相公書(二)》,蘇州:康熙歲寒堂本.
〔47〕 (元)佚名.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卷二六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49〕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七之九〔Z〕.北京:中華書局,1957.
〔50〕(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一二《贈張鎮(zhèn)等詔》〔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1〕 〔52〕楊學為.科舉制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革命〔C〕.劉海峰.科舉制的終結和科舉學的興起,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