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述評

2014-04-17 04:10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7期
關鍵詞:小學校學制學年

鄭 憲 恒 胥 箏 箏

(1.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2.紹興文理學院紡織服裝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述評

鄭 憲 恒1胥 箏 箏2

(1.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2.紹興文理學院紡織服裝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1912—1922年,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的教育部門先后頒布各種教育法規(guī),對教育進行改革,美育上升到教育宗旨的地位。在此背景下的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開啟了民國學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賦予了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價值以美育的內涵,出版了一批益于“涵養(yǎng)美感”“養(yǎng)其美感”的圖畫教科書。但這一時期的圖畫課程改革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脫離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脫離學情;圖畫課程內容專注于技能練習,教學法較少;師資缺乏。這些問題嚴重制約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實施效果的真正發(fā)揮。

1912—1922年; 普通中小學校; 圖畫課程; 進步意義; 問題

辛亥革命勝利后,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于南京成立了。為了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頒發(fā)《普通教育暫行辦法》[1](P.1)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1](P.3),著手對教育系統(tǒng)進行全面改革。北京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7—8月召開中央臨時教育會議,討論并通過了“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9月2日公布了這一教育宗旨;該會議還決議重訂學制系統(tǒng)。此后,組織人員參照日本學制,草擬了民國學制系統(tǒng)的結構框架——“壬子學制”,于1912年9月3日正式頒布。此學制頒布至1913年8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又陸續(xù)頒布了各種學校法令規(guī)程,統(tǒng)稱為“壬子·癸丑學制”,又稱“1912—1913年學制”,這個學制系統(tǒng)一直沿用了10年。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從1915年初開始到1916年初對“壬子·癸丑學制”進行局部調整,但隨著反對帝制斗爭的勝利,這些調整被全部廢止,1916年10月重新施行了“壬子·癸丑學制”,整體的結構和框架基本保持不變,直至1922年北京政府頒布《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壬子·癸丑學制”廢止。受美育主義教育宗旨的影響,這一期間,普通中小學校的圖畫課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一、“壬子·癸丑學制”下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的重新確立(1912—1914)

1912年2月,蔡元培發(fā)表了《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率先對民國教育方針的整體構想進行了理論闡述。1912年4月,蔡元培又發(fā)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系統(tǒng)地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對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后來,北京政府教育部召集了一批留學日本和歐美的歸國人員,于1912年7—8月召開中央臨時教育會議,會上討論通過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P.10)的“四育并提”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公布了這一教育宗旨。該教育宗旨提高了美育的地位,可見政府對美育的認同和支持。教育宗旨開始從國家教育層面糾正清末中學教育偏于升學的現(xiàn)象,反對清末旨在進行升學預備的“文實分科”,注重普通教育及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

“壬子·癸丑學制”最初是希望以歐美學制為藍本的,但因為當時從歐美留學回國缺少專習教育的人才,對歐美教育缺乏了解,這樣才轉向研習日本學制。在參照日本學制的基礎上,結合當時中國的教育實際經驗,形成了基本以模仿日本學制的“壬子·癸丑學制”。在“壬子·癸丑學制”下,教育部門對普通中小學校的圖畫課程教學目的、任務、課時、教學內容和范圍都作出綱要性規(guī)定,以這些規(guī)定為基礎開展了普通中小學校的圖畫課程改革。

1.小學校的圖畫課程

1912年1月1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發(fā)《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規(guī)定初等小學校圖畫課程為隨意科,沒有授課時數,但規(guī)定“加授圖畫、手工、唱歌之一科目,或數科目時,每周各科目課一時間。其時間可減他科目之時間以充之”。[1](P.3)高等小學校共四學年,圖畫課程為必修課,前兩學年每周一課時,后兩學年每周兩課時。

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在總綱中明確了小學校的目標:“小學校教育以留意兒童身心之發(fā)育,培養(yǎng)國民道德之基礎,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識技能為宗旨。”[2](P.64)小學校分初等小學校與高等小學校。初等小學校圖畫課程為必修課,但仍規(guī)定了“遇不得已時,可暫缺手工、圖畫、唱歌之一科目或數科目”[2](P.64)。高等小學校圖畫課為必修課。該法令還規(guī)定小學校圖畫課程教員為??普虇T。

1912年11月,教育部制定《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在第十六條規(guī)定:“教授各科時,常宜指示本國固有之特色,啟發(fā)兒童之愛國心,自覺心,并引起其審美觀念?!薄皥D畫要旨,在使兒童觀察物體,具摹寫之技能,兼以養(yǎng)其美感?!盵2](P.66)可見,小學校圖畫課程的目的以技能學習為主,美感教育為輔。初等小學校圖畫課內容:“首宜授以單形,漸及簡單形體,并使臨摹實物或范本。”[2](P.66)初等小學校分四學年,第一學年未規(guī)定圖畫課時和內容;第二、第三學年每周一課時,內容為“單形、簡單形體”;第四學年男生二課時,女生一課時,內容均為“簡單形體”。高等小學校圖畫課內容:“首宜依前項教授,漸及諸種形體,并得酌授簡易幾何畫。教授圖畫,宜就他科目已授之物體及兒童所常見者,令摹寫之,并養(yǎng)其清潔縝密之習慣?!盵2](P.66)高等小學校分三學年,各學年圖畫課程男生每周二課時,女生每周一課時,第一、第二學年內容均為“簡單形體”,第三學年為“諸種形體”。

1914年12月,《教育部通咨各省請飭師范及小學校注重國文手工圖畫音樂文》[2](P.69)中對美育的重要性作了進一步闡述,要求各省師范學校及小學校注重圖畫課程教學,指出圖畫課程在教育上有著重要位置。該文件敘述了當時不重視美育的情形,提出了解決師資缺乏的辦法。文件還說明1912年公布的《小學校令》中初等小學?!坝霾坏靡褧r,可暫缺手工、圖畫、唱歌之一科目或數科目”,是“為有特別困難情形者而設”,不可任意“汰去”,要求“各學校務宜設法加課,以期完全”。[2](P.69)要求各師范學校對圖畫師資的教學不可偏廢,應酌情設專修科,增加對圖畫師資教員的培養(yǎng)。

2.中學校的圖畫課程

1912年1月1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規(guī)定中學校共四學年,圖畫課程為14門必修課程之一,每學年每周一課時。

1912年12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規(guī)定圖畫課程為13門必修課程之一,還規(guī)定了中學校圖畫課的教學目的:“圖畫要旨在使詳審物體,能自由繪畫,兼練習意匠,涵養(yǎng)美感?!盵2](P.91)中學圖畫課教學內容為“圖畫分自在畫、用器畫。自在畫以寫生畫為主,并授臨畫之法,又使自出意匠畫之。用器畫當授以幾何畫”[2](P.91);規(guī)定中學校前三學年每周教授時數為一課時,第四學年每周二課時,女子中學校四學年每周教授時數各為一課時;規(guī)定“中學校教科用圖書,由校長就教育部審定圖書內擇用之”[2](P.92)。為了提供課程實施的物質條件,《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要求普通中學校除了應備普通教室外,還應具備“博物、物理、化學、圖畫等特別教室”。[5](P.674)

在《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學科及程度”的基礎上,1913年3月,教育部公布《中學校課程標準》,以提高中學的教學質量與水平,適應當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其中規(guī)定四個學年都設立圖畫課,課程時數為:第一至三學年每周為一課時,第四學年男生為每周兩課時,女生為一課時,各分學年教學內容略有變化。第一、第二學年的教學內容為“自在畫、臨畫、寫生畫”,第三學年是“自在畫:臨畫、寫生畫,用器畫:幾何畫”,第四學年是“自在畫:意匠畫,用器畫:幾何畫”。[2](PP.343-345)“盡管這份課程標準,沒有具體安排各階段教學時間的分配,也沒有提出教材、教具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因而還很不完善,但它畢竟是我國近代第一次正式頒布的普通中學‘課程標準’”[3](P.252),它與《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學科及程度”結合,共同規(guī)定了中學圖畫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要點和范圍。

二、袁世凱教育逆流下的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設置(1915—1916)

1915年開始,袁世凱為了進行復辟,開始了教育改革。該年初先后頒布《特定教育綱要》和《頒定教育要旨》,確定了新的教育宗旨,推翻了民國元年制定的“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在學校領域內恢復讀經課程,中學再次實行“文實分科”。其中《特定教育綱要》以政府文件的方式規(guī)定“改革小學、中學學制、改初等小學校為二種:一名為民國學校,以符義務教育之義;一名預備學校,專為升學之預備。中學校分為文科、實科,以期專精深造”。[4](P.10)該綱要對中學“文實分科”進行了說明:“現(xiàn)宜取法德制,分為文科、實科二種,或分校,或一校兼?zhèn)涠?,視生徒之志愿以入學,不特適于天性,且學科有所偏重,造旨自有專長,將來畢業(yè)后出任事業(yè),能力較優(yōu),自足為社會之中堅人物,即升入專門大學亦易深造,較現(xiàn)制實為便利?!盵4](P.11)同年,在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委員會第一屆年會上,《湖南省教育會提議改革學校系統(tǒng)案》也提出中學“文實分科”,但該提案未得到采納。此后,教育部先后頒布《預備學校令》《國民學校令》《高等小學校令》《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以推動相應的課程改革。但隨著復辟帝制的失敗和袁世凱的病亡,這些法令在頒布后沒多久即告廢止。

1.小學校的圖畫課程

1915年教育部規(guī)定了小學教授之注意點,認為各省小學的教授法多不合宜,關于圖畫課程教授法,該文件規(guī)定“圖畫科宜注意用具整理觀察問答”。[1](P.128)

1915年7月,教育部同時頒布《國民學校令》和《高等小學校令》[2](P.73)?!秶駥W校令》將1912年9月頒布的《小學校令》中設立的“初等小學校”改稱為“國民學?!?,國民學校的學制四年,圖畫課是所開設的八門正式課程之一,但仍規(guī)定了“遇不得已時可暫缺手工、圖畫、唱歌之一科目或數科目”。[2](P.71)《高等小學校令》規(guī)定高等小學校修業(yè)年限為三年,圖畫課是所開設的11門必修課程之一。[2](P.73)

1916年1月,教育部頒布《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其中對國民學校圖畫課程的教學目的、內容、方法、時數等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皥D畫要旨,在使兒童觀察物體,具摹寫之技能,兼以養(yǎng)其美感?!苯淌趦热荨笆滓耸谝詥涡?,漸及簡單物體,并使臨摹實物或范本”。國民學校圖畫課程的目的仍跟之前小學校一樣,以技能學習為主,美感教育為輔?!敖淌趫D畫,宜就他科目已授之物體及兒童所常見者令摹寫之,并養(yǎng)其清潔縝密之習慣?!钡谝粚W年不設圖畫課,未規(guī)定課時和內容;第二學年每周一課時,內容為“單形,簡單形體”;第三學年每周一課時,內容為“單形,簡單形體”;第四學年男生兩課時,女生一課時,內容為“簡單形體”。[5](P.788)

1916年1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其中規(guī)定第一、第二學年圖畫課程教學內容為“簡單形體”,第三學年為“諸種形體”,各學年每周圖畫授課時數男生兩課時,女生一課時。[6](P.96)

2.中學校的圖畫課程

1915年11月,教育部公布《預備學校令》,其中規(guī)定:“預備學校以注意兒童身心之發(fā)達,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盵2](P.74)“預備學校附設于中學校。”[2](P.74)預備學校的學制分兩期,前期四年,后期三年,在前后兩期七年的學習中,每個學年都將“圖畫”課作為正式課程設立。

三、“壬子·癸丑學制”重新施行后的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設置(1916—1922)

雖然袁世凱復辟失敗,政策的倒行逆施得以糾正,1916年10月,“壬子·癸丑學制”得以重新施行,但是北洋軍閥政府繼續(xù)實行專制統(tǒng)治,復古主義逆流仍然存在,這導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這種社會狀況下,中小學圖畫課程還是進行了微調,但因為政治的動蕩、社會的不安定、教育自身的問題導致實施效果不佳。

1916年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第二屆年會決議通過《中學教育改良辦法》案,強烈批評中學“文實分科”,重新申明“中學校本以完足普通教育為原則”,重新施行“壬子·癸丑學制”,[7](P.881)雖然其整體的結構和框架基本保持不變,但是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混亂使得教育實施阻力重重。

1919年5月,教育部頒布《女子中學課程及女子師范學科文》,女子中學共四學年,在每學年都設置圖畫課程,是13門必修課程之一,每周一課時。第一、第二學年教學內容為“自在畫”,第三、第四學年教學內容為“自在畫、用器畫”。[6](P.102)

四、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的進步意義

總的看來,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與清末普通中小學堂圖畫課程有相似之處,都有模仿日本的痕跡,這體現(xiàn)了學校圖畫課程的繼承性,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更有穩(wěn)定性。相較于清末,不同之處在于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逐漸規(guī)范,實施狀況要相對好一些,學校圖畫課程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1.開啟了民國時期學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辛亥革命的勝利使得中國迎來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發(fā)展時期。國內民族資本主義自身的發(fā)展需要以及歐美日本學校美術教育發(fā)展的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促進了民國初期普通學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先后成立,不斷頒布學制系統(tǒng)文件,“壬子·癸丑學制”將美育作為教育宗旨來推行,進一步提高和明確中小學圖畫課程的地位,從立法角度使圖畫課程的地位得以確立。1912年11月教育部制定的《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以及1913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學校課程標準》,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課程標準,雖不完善,但它們開啟了我國課程標準制定的先河。

清末“癸卯學制”時期,學校圖畫課程還未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1912—1922年壬子·癸丑學制”下的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比“癸卯學制”下的普通中小學堂、學校的課程設置規(guī)范,學校圖畫課程在教學目的、任務、課時、教學內容和范圍幾個方面都相應作出了改進,普通中小學校的圖畫課程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和細化,初步探索了民國時期學校圖畫課程的基本框架體系。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在圖畫課程改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此,民國時期的普通中小學校美術教育拉開了帷幕,1922年設置“壬戌學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設置“戊辰學制”,普通中小學美術教育經歷了不斷的發(fā)展與變革。

2.賦予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價值以美育的內涵

在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教育方針中,“美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培養(yǎng)人由現(xiàn)象世界走向實體世界的‘津梁’,起到了溝通隸屬政治之教育與超逸政治之教育的重要作用”。[8]“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雖然也肯定了美育的地位,以國家教育宗旨的形式確立了美感教育的地位,但是,由于“四育并提”教育宗旨中刪除了世界觀教育,美育“不再是世界觀教育的途徑,不再是連接實體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的‘津梁’,不再是提升受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手段,而變?yōu)閮H僅是完善道德的手段”,[8]以至于在后來的具體教育政策推行和實踐中,“至美育一層,加入中小學校、師范學校教則內,俾知注意”[9](P.303),美育被認為只是在中小學校開設一些音樂、圖畫課程。但從圖畫課程的角度來說,美育在教育宗旨中的確立無疑會推動圖畫課程的發(fā)展。在頒布的中小學校圖畫要旨中,突出了“涵養(yǎng)美感”“養(yǎng)其美感”的重要性,學校圖畫課程體現(xiàn)出新的教育目的,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圖畫課程成為培養(yǎng)全面素質人才的一個組成部分,提高了學校圖畫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賦予了圖畫課程價值以新的內涵。這樣,在圖畫課程中注入“藝”的成分,一定程度上給圖畫課程注入了活力,推動了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體現(xiàn)出對受教育者德智體美諸方面和諧發(fā)展的追求。范源廉認為“手工圖畫唱歌諸科。此類科目淺視之,似僅屬于外部之技能,然教授果得其宜,則皆足以養(yǎng)成生徒勤勞、整飭、剛強、優(yōu)美之諸德,及共同一致之精神者也”。[10](P.312)

新文化運動前后,蔡元培利用擔任各種職務的機會,以實際行動宣傳和踐行美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學者也積極宣傳和踐行美育。1919年秋冬,“吳夢非、豐子愷等目睹文化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大好形勢,聯(lián)絡本校和愛國女校的幾位同志,發(fā)起成立了中華美育會,以聯(lián)合當時全國的藝術工作者和大中小學教師,共同推進新藝術運動”[11](P.93),并在1920年4月20日創(chuàng)辦、出版了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雜志《美育》月刊*《美育》雜志先后出版了七期,第一期出刊于1920年4月,第二期出刊于1920年5月,第三期出刊于1920年6月,第四期出刊于1920年7月,第五期出刊于1920年8月,第六期出刊于1921年7月,第七期出刊于1922年4月。。這一雜志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有力地推動了美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吳夢非主編的《美育》雜志,明確將美育界定為藝術教育,將實施、發(fā)展美育作為‘藝術教育運動’。其所謂‘藝術教育’是建立在藝術教育學科設立基礎上的……美育以藝術教育的形式付諸實踐。其‘藝術教育’,在圖畫、音樂、手工等具體科目的基礎上施行,具有具體的藝術教學內容,注意藝術技能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盵12](P.133)

3.出版了一批益于“涵養(yǎng)美感”“養(yǎng)其美感”的圖畫教科書

1912年1月1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guī)定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一律禁用,各種教科書“務合乎共和民國宗旨”,“凡民間通行之教科書,其中如有尊崇滿清朝廷及舊時管制、軍制等課,并避諱抬頭字樣,應由各該書局自行修改,呈送樣本于本部及本省民政司、教育總會存查。如學校教員遇有教科書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隨時刪改,亦可指出呈請民政司或教育部通知該書局改正”。[1](P.1)雖然這一時期在教育宗旨中提倡美育主義,但這一時期的教科書在新文化運動前主要是延續(xù)清末的教科書編寫方式,主要是鉛筆畫和毛筆畫帖,也有少數水彩畫帖、鋼筆畫帖等其他畫帖,大多數是供學生臨摹的范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根據《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中學校課程標準》《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編撰出版了一些中小學教科書,不但有各類鉛筆、毛筆習畫帖,還有專門的圖案教科書、寫生水彩畫教科書、油畫教科書、肖像畫教科書。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全套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圖畫》,其中有李維純、余翰繪畫的鉛筆畫帖八冊、汪洛年繪制的毛筆畫帖八冊,該套教科書“奠定了民國初年中小學新式教科書的基礎”[13]。中華書局編輯出版了《初等小學毛筆習畫帖》(共八冊)、《新制中華初等小學鉛筆習畫帖》(共三冊)、《新編中華初等小學毛筆習畫帖》(共六冊)等。這些圖畫課程教科書的編纂、出版、發(fā)行、使用,有助于提升學校圖畫課程的教學效果。

五、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

這一時期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實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yǎng),有助于提高當時圖畫課程的教學質量。但在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改革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后來1922年新學制中對包括圖畫課程在內所有學科課程進行改革的原因。

1.課程改革脫離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脫離學情

第一,當時的圖畫課程難以滿足當時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普通學校圖畫課程的要旨、目標、課程內容與實施方面,基本移植了日本明治時期的學校圖畫課程的架構,這在課程內容上尤為明顯,中小學校圖畫課程中的“自在畫”和“用器畫”便來自日本的圖畫課程內容。杜威評論了當時中國教育模仿日本教育的情況,指出:“吾人試觀中國的教育,實根源于日本,是直接模仿日本的教育,間接模仿德國的教育,而不懂得要確定一國教育的宗旨和制度,必須根據國家的情況,考察國民的需要,而精心定之。決不可不根據國情,不考察需要,而胡亂地仿效他國,這是沒有不失敗的?!盵14](P.439)

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已經意識到教育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脫離一般群眾的經濟狀況,所以要求教育服務于實業(yè)發(fā)展,也采取了諸如設置實業(yè)學校,或者在普通學校設置實業(yè)科,但是實際情況是學校教育仍然與社會脫節(jié)。當時一些學者也對學校教育脫離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1913年黃炎培發(fā)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指出“茍于普通諸學科不能使之活用于實地之業(yè)務,此外,管理訓練亦未能陶冶之,使適于實際之生活,而徒專設學校,增設學科,譬猶習運動者,感寬袍大服之不適也,特制一種運動用衣襲于其外,乃其里衣之寬大如故,可乎哉?夫里衣茍猶是寬大也,將何從襲此特制之衣?襲矣,亦安能達其適于運動之目的?彼不從事于普通諸學科之改良,而徒專設學校增設學科,何以異是”[15](P.295)。這種情況,導致“乃觀今之學子,往往受學校教育之歲月愈深,其厭苦家庭鄙薄社會之思想愈烈,扦格之情狀亦愈著,而其在家庭社會間,所謂道德身體技能知識,所得于學校教育堪以實地運用處,亦殊碌碌無以自見”[15](P.294)。對學校教育各學科的設置,黃炎培提出應切實采用實用主義目的,認為圖畫課程“雖簡單之形體,亦參用實物寫生。如繪筆示以筆,杯示以杯,鳥示以鳥之類,(或用標本)尤勵行聯(lián)絡他科方法”[15](P.298)。

第二,課程設置缺乏伸縮余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城市之間教育水平差距極大,在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上沒有給予各地伸縮的余地,過分統(tǒng)一的學校圖畫課程顯然不符合各地實際,這必然影響和束縛各地圖畫課程的普及和美術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教育部門頒布的課程法規(guī)對學校課程實踐的指導作用大打折扣,許多中小學校實施自己的課程計劃,盲目設置選修科目,其中有些課程并非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來開設,根據教師特長而設置課程的現(xiàn)象也不少,如“某中學因某教師精于美術,慮難安插,乃設一圖畫手工音樂科,而報名者寥寥”。[16](P.90)

第三,課程設置與學情不符。這一時期普通中小學圖畫課程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循序漸進地安排課業(yè)內容,但是仍然存在與實際學情不符的情況。小學圖畫學科內容設置與學生需要脫節(jié),1917年賈豐臻在其《今后小學教科之商榷》一文中提出了小學校各科改進之法,對于圖畫手工課程,提出“圖畫手工亦與職業(yè)教育有直接間接之關系。圖畫宜注重圖案畫寫生畫,以其與將來之職業(yè)最為接近。蓋圖案畫熟習之后,若機織,若窯業(yè),若建筑,若土木,若機械等,隨在皆息息相通。而寫生畫,能使人見物即記,無境過情遷之患,凡文字語言所未能達者,皆可由是而達焉,并與人生地理鄉(xiāng)土地理相關系,故尤為職業(yè)教育上所不可廢。若夫毛筆畫鉛筆畫水彩畫,雖為初學圖畫之過程,美術觀念之要需,然竟不若圖案畫寫生畫之適切于職業(yè)教育,故不得不特別注重焉”[17](P.167)。中學“取消文實分科制,硬性劃一單科課程,不利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及能力的發(fā)揮;把普通中學當成升學的預備,使落榜的學生既不能升學也無力謀生”。[18](P.280)課程改革脫離學情,導致在圖畫課程教學方面,“毫沒有一點自動力創(chuàng)造性,五年級的圖畫,還不及初受教育的一年生有意思”。[19]

2.圖畫課程內容專注于技能練習,教學法較少

《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雖然在中學校、小學校的“圖畫要旨”中提出“涵養(yǎng)美感”“養(yǎng)其美感”的教育目的,賦予了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價值以美育的內涵,符合美育主義的教育宗旨,但當時圖畫課程仍是“使詳審物體,能自由繪畫,兼練習意匠”以及“使兒童觀察物體,具摹寫之技能”,學習內容為“自在畫”“用器畫”“單形”“簡單形體”“諸種形體”和“簡易幾何畫”,這也使掌握繪畫技能成為主要的培養(yǎng)目標,并未認識到欣賞或鑒賞的價值??梢?,課程政策的制定者希望通過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來實現(xiàn)美育的目的。

早在1905年,李叔同發(fā)表《繪畫論》一文,認為圖畫按描寫方法分類為自在畫、用器畫之類,“凡知覺與想象各種之象形,假目力及手指之微妙以描寫者,曰自在畫。依器械之規(guī)矩而成者,曰用器畫”[20](P.20)。李叔同認為“自在畫”包括日本畫和西洋畫,日本畫是日本國內融合中國傳統(tǒng)繪畫和西洋畫之長的繪畫派別作品,西洋畫指明治維新后從歐洲學習的“鉛筆畫、擦筆畫、鋼筆畫、水彩畫、油繪”[20](P.21);“用器畫”包括幾何圖、投影圖、陰影圖、透視圖[20](P.21)??梢?,李叔同認為的“圖畫”包含了當時繪畫的各個技能門類,在民國初期法定的中小學圖畫課程內容中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情況。這一時期法定的中學校所教授“自在畫”,是當時對用鉛筆和毛筆兩種工具畫法進行臨摹和寫生的繪畫統(tǒng)稱,包括臨畫、寫生畫、意匠畫;“用器畫”以訓練學生對基本幾何形及由基本幾何形復合構成的應用幾何形圖案的認識,包括幾何畫一種;小學校所教授內容為“單形”“簡單形體”“諸種形體”和“簡易幾何畫”等??梢?912—1922年我國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教學內容專注于技能練習,內容單一,學習資源匱乏。

在開展圖畫課程教學的普通中小學校,圖畫教學方法較少。1916年,蔣維喬在《教育雜志》上發(fā)表了《湘省教育視察記》,介紹了長沙楚怡小學校的課程教學情況,其中在圖畫課程上,“授初小一年級生圖畫時,教師另備放大之圖,粘于黃板,令各生仿繪,不用影畫,又使自為記憶畫。二年級以上重寫生畫。四年級以上,重參考案畫,均極合法。圖畫用紙,以本國連史紙裱成。”[1](P.306)周予同在其專著《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中認為,“大抵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八年(1919年)以前,中等學校的教授法大都采用講演式的注入方法。不僅國文、史地等科專靠教師說明,就是物理、化學等科,也都是由教師示范實驗,作為說明的輔助,學生不過是一群旁觀者而已。學生的作業(yè),除作文及演算外,只有圖畫、手工、體操等科,由學生參加動作,但也不過是模擬的動作??傊?,一切教授的好壞,完全視教師對于教材準備是否充分與言語說明是否明晰為標準,學生學業(yè)的所得,也全由于教師的授與”。[21](P.448)這些情況的存在必然使學生圖畫的技能學習目標難以達成。

3.師資缺乏

中國近代學校圖畫課程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美術人才,不論是實業(yè)的發(fā)展,還是學校師資的需要,都要求具有一定美術素養(yǎng)和美術能力的人才參與其中。這一時期的圖畫課程師資,雖較清末圖畫師資在數量上有所增加,在質量上也有所提高,但仍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叭勺印す锍髮W制”實施后,根據《劃分高等師范學區(qū)案》將全國劃分為六個高等師范學區(qū),各設六所高等師范學校,一些省市也調整或建立了省立或市立的中師,為各級學校培養(yǎng)了大批教育師資,但相比較于龐大的適齡學生數,學校數量太少,培養(yǎng)的師資完全不夠基層學校的需要。1916年侯鴻鑒在《廣設師范學校以培養(yǎng)師資》一文中指出“以鑒參觀各省教育而論,如直隸、山西、河南等省,師范學校之數,不及中學校之半。福建則師范學校僅三校,中學校且十四校,大抵各省中學校,多按舊府屬而設置,師范學校,則應目前之需要而增設數校耳。故師范與中學之比較,每不及三分之一,然則師范畢業(yè)之人既少,服務之人又往往不克遵守章程而行,于是教育普及之希望日遠,師資缺乏之遺憾終莫能補也。”[1](P.495)當時政局紊亂,教育經費不足,教師工資待遇較差,也導致圖畫師資的嚴重缺乏。師資的緊缺導致圖畫課程不能開設或者有名無實。各校真正嚴格執(zhí)行法定規(guī)章制度進行課程設置的很少,敷衍了事的居多,有的學校將圖畫課程作為正式課程或副科安排進課程計劃中,但在具體的各學段課程實施中難覓圖畫課程的蹤影,民辦的中小學校開設圖畫課情況也是各異。師資的缺乏導致圖畫課程實施阻力重重,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

結語

受美育主義教育宗旨的影響,1912—1922年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在改革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這些改革開啟了民國學校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賦予了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價值以美育的內涵,出版了一批益于“涵養(yǎng)美感”“養(yǎng)其美感”的圖畫教科書,這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不失為一種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與促進了我國普通學校圖畫課程的發(fā)展。但由于圖畫課程改革脫離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脫離學情,圖畫課程內容專注技能練習,教學法較少,師資缺乏,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普通中小學校圖畫課程實施效果的真正發(fā)揮。

[1]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張援,章咸編.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教育法規(guī)匯編(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呂達.課程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曲曉明.近代我國中學文實(理)分科演變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

[5]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6]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課程(教學)計劃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桂玉,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8]吳洪成,樊凱.簡論民國初年教育宗旨的嬗變——由“五育并舉”到“四育并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9).

[9]我一.臨時教育會議日記[A].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0]范源廉.論教育當注重訓練[A].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1]王震編.二十世紀上海美術年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12]譚好哲,劉彥順等.美育的意義——中國現(xiàn)代美育思想發(fā)展史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3]胡知凡.民國初期的中小學圖畫教科書[J].中國美術教育,2013(4).

[14]杜威.平民主義的教育[A].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15]黃炎培.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A].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6]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17]賈豐臻.今后小學教科之商榷[A].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18]曲鐵華.1922年中學課程改革及其反思[A].楊玉厚主編.中國課程變革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9]研因.舊教育的弊害一般[J].教育雜志,1922年第14卷第3號.

[20]李叔同著,行癡編.李叔同談藝[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1]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 師 語)

2014-06-19

鄭憲恒,男,山東萊蕪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G40-015

A

1671-1696(2014)07-0023-07

猜你喜歡
小學校學制學年
舒蘭市第二實驗小學校
哈爾濱新區(qū)師范附屬小學校
小學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fā)與有效實施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全國第17屆可拓學年會”征文啟事
第二屆星火學年
美國小學校車
楊浦區(qū)老年大學舉辦2015
——2016學年期末匯報演出
“癸卯學制”與晚清女子教育
中國近代的學制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