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20世紀初中國學堂樂歌之特征

2014-04-11 01:34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樂歌歌詠學堂

張 戈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9)

試論20世紀初中國學堂樂歌之特征

張 戈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9)

學堂樂歌是20世紀初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音樂文化,其一般涵蓋學堂開設的音樂課或為學堂歌唱而編創(chuàng)的歌曲。學堂樂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一系列鮮明的特征,并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文化開啟的標志。當時學堂樂歌的時代特征以救亡圖存、提倡新精神、致力于國民素質之改善、鼓勵學習新文化為主要內容,其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為“取彼國之善本,易我國之歌詞?!北憩F(xiàn)出了中西合璧的音樂特色。另外,學堂樂歌集體而歌的形式,由校內走向社會,對其后大規(guī)模的群眾歌詠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學堂樂歌;新音樂;中西合璧;集體歌唱

20世紀之初的“新音樂”標志著我國音樂歷史新階段的開始,這種“新音樂”特指通過學習西方音樂,創(chuàng)造以學堂樂歌為代表的新式歌曲。學堂樂歌的編創(chuàng)成為整個20世紀新音樂發(fā)展的開端,它的興起并不是來自中國對其本體的需求,而是以改造中國社會、實現(xiàn)思想啟蒙為目的,這種功利主義音樂價值觀的出現(xiàn)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學堂樂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一系列鮮明的特征,并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文化開啟的標志。

一、為“新精神”而“新音樂”

甲午戰(zhàn)后,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而唱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人類生活和語言關系最為密切,它比詩歌、繪畫、建筑、雕刻和舞蹈等更易于學習與傳播。音樂作為人類表現(xiàn)自身豐富情感的一種形式,其中,歌詞是以文字為載體授人以道德智識,曲調則能激發(fā)同情、感人情意,詞曲一經結合成為歌曲,便會使這種教育思想通過音樂所特有的“感情”作用讓受眾口唱心會??梢哉f,唱歌是各個藝術門類中傳達新思想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正因為它的這一特征,才使得社會各界都給予它“振興精神”這一時代重任,而學堂樂歌正是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下興起的??梢哉f,學堂樂歌從其肇始之初就負擔起了超過其原有使命的負荷,這也決定了它服務于日益高漲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運動的的必然性。與時代的要求相適應,其注重運用慷慨激昂的歌詞,節(jié)奏明快的曲調,實用主義色彩濃厚。

首先,以愛國、勵志、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為主要內容,是學堂樂歌的時代特征。面對民族危亡,救亡圖存是全民族、全社會的主流。因此,學堂樂歌以愛國、勵志、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為主要內容,以喚起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和新軍士兵的愛國熱情,這是歷史的要求。這也決定了其必須以陽剛、威武、雄壯有力的曲調和歌詞來鼓舞民眾的愛國熱情,激發(fā)斗志,以發(fā)揮音樂“吐無限之情感,能使英雄泣,鬼神驚”[1] 208的功能。這類歌曲數(shù)量最多、影響最大,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頌萊作詞的《何日醒》,黃公度作詞的《軍歌》等。鏗鏘有力的歌聲容易振奮人心,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著名音樂家豐子愷回憶當時學校中演唱《勉學》的情形:“我們學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難,人心亂動的時候,先生費了半個小時來和我們講解歌詞的意義??犊ぐ旱卣f,中國政治何等腐敗,人民何等愚弱,你們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紅種一樣。先生講時聲色俱厲,眼睛里幾乎掉下淚來。我聽了十分感動,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這樣危殆的祖國里。我們唱到‘東亞大陸將要沉沒’一句,驚心跳膽,覺得腳底下這塊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盵2] 319-320學堂樂歌中大力宣揚“富國強兵”抵御外強欺凌的愛國精神,為日后中華民族之獨立和抵御外辱的斗爭提供了最早的思想啟蒙和精神動力。學堂樂歌的廣泛傳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社會的愛國思想意識的覺醒。創(chuàng)作和詠唱富有愛國民主革命精神的樂歌成了愛國青年們宣泄對現(xiàn)實的悲憤,抒發(fā)救國熱忱,激揚民主革命斗志的最好方式??梢哉f,學堂樂歌一出現(xiàn),就承擔起了神圣而又沉重的救亡使命,從而構成區(qū)別于其他音樂文化的根本特征。

其次,學堂樂歌提倡新精神,致力于國民素質之改善。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說:“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識者所能知也?!薄敖袢詹粡氖陆逃齽t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萬不可闕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社會之羞也”[3] 103。黃子繩在《教育唱歌》敘言中也說:“故以之養(yǎng)國民之道德,則道德修;以之革社會之風俗,則風俗易;以之助一般之學藝,則學藝進;以之調社會之風俗,則全人類之品格,則性情淑,品格尚。此種能力,唯音樂足以當之……蓋體操所以強身格,音樂所以淑性情。二者既備,教育之基址立固矣。今日歐西文明,多淵源于希臘羅馬,所謂精神教育,莫不兢兢于音樂一科……固今日欲增進群治,必自改良社會始;欲陶融社會,必自振興音樂始”[4] 20。維新思想的全面?zhèn)鞑ヒ约叭珖鞯刂行W堂的廣泛設立直接推動了學堂樂歌的興起。啟蒙思想與新道德觀念可寓之歌詞在學生嬉戲娛樂間即得到傳播。沈心工在《小學唱歌教授法》中說:“唯唱歌則以道德與優(yōu)美之理想化合,以激天良,……昔孔子以詩教人,實為深得教育之原理”[4] 51。

第三,學堂樂歌鼓勵學習新文化,提倡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此類題材的歌曲有:《英文》、《電報》、《紡織》、《文明婚》、《地球》、《辟占驗》、《鐵路》、《閱報》、《博覽會》、《演說》、《地理》、《競爭》等。這些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歌名中閃耀著科學與進步的光芒,起到了良好的知識普及與啟蒙作用。另外,學堂樂歌的歌詞內容也凸顯出呼吁婦女解放,宣傳男女平等的主題。代表性作品有《勉女權》、《婦人從軍》、《女革命軍》、《女子體操》、《天足樂》、《婚姻祝詞》等。這些歌曲號召婦女要獨立自強,發(fā)揮自身應有作用,改變“男尊女卑”的不合理狀況。雖然這類題材歌曲的數(shù)量還比較少,但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有人能大膽提出這個問題,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二、中西合璧的音樂創(chuàng)作

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中西合璧”,西方音樂的強勢傳入,為中國音樂的近代化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給中國音樂造成了重大的沖擊,因此,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音樂的主旋律表現(xiàn)為“西方音樂的巨大沖擊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自身生命力的衰退”[5]9。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者在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交流與糾葛之中,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斷走向成熟。

第一,學堂樂歌最初的形式,是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入中式的歌詞,使之成為中國的歌曲。這是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征,也是我國近代音樂發(fā)展史上過渡時期的無奈之舉。早在唐代,西方的宗教圣詠就已經開始滲入中國。元代,在當時的京城大都設立的天主教堂里曾有過“詠唱”的活動。到了明代,西方音樂再一次隨著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宮廷敬獻的古鋼琴而進入中國。但是所有這些都沒能使西方音樂大規(guī)模地進入中國,而僅僅限于宮廷和一些基督教傳教士所辦的私人教會當中。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政府派遣了大批留學生出國深造,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這些人帶回了大量的關于西方音樂的信息,直到這個時候西方音樂才開始受到關注。但是這時西方音樂還是沒能廣泛傳開,也就是說西方音樂在當時還是沒有被“需求”,其原因可以從一些留洋官員的見聞錄中找到答案。清廷官員張德彝曾“往來東西各國十數(shù)年之久”,留下了大量關于西方音樂的見聞,除了對西方的樂器、演奏、歌唱等表現(xiàn)出驚奇與欣賞外,更認為“西國無樂可化民”。擔任過英、法公使的郭嵩燾也認為西方音樂“不逮中華遠甚”。從這些游歷西洋的清廷官員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對于當時初次接觸原汁原味的西方音樂的中國人來說,新的審美體驗帶來的愉悅感受僅僅限于欣賞層面,“并沒有從根本上撼動中國人民對音樂價值判斷的主導思想,文化保守主義心理依然表現(xiàn)出頑固的穩(wěn)定性和排他性”[6] 20。

第二,隨著作者創(chuàng)作經驗的積累,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覺和對域外音樂素材的主動需求。維新運動之后,西方音樂作為西方文化之不可分割的部分隨著整個社會的西學洪流進入中國。對于中國音樂的近代化而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需求,成為西方音樂大規(guī)模進入的重要前提。對西方音樂的需求來源于大多數(shù)國人對中國固有音樂之失望。匪石認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都是用于祭祀的宗廟音樂,而世俗音樂則全是靡靡之音,二者兼為亡國之樂,“世人其不言樂,茍有言,則于古樂今樂二者,皆無所取焉”[4] 36。當時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中國那種封建宗廟音樂“既以神怪不宜于民事”,“泰緩不足以揚經脈”, 因此會使得“民氣滯著,筋骨瑟縮”[7] 300。因為中國現(xiàn)有的音樂不能承擔起改造國民精神的重任,因此新音樂的創(chuàng)作成了當務之急,西方音樂開始以學堂樂歌為載體以“普遍社會性的規(guī)模進入中國大地”[8] 31。例如,學堂樂歌大多是一些進行曲式的歌曲。采用這些旋律主要是用其朝氣蓬勃、剛勁有力的特點,配以喚起民眾、反對侵略的內容,在學生、軍隊以及廣大民眾中推廣。這對于鼓舞群眾斗志,振奮民族精神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從旋律學角度分析,學堂樂歌的旋律進行以級進為主,跳動音程較少,關于和聲運動的邏輯,盡可能的淡化。在曲式上幾乎清一色的大調式,節(jié)拍上多采用和進行曲類似的四二拍和四四拍。這種旋律特征造成了旋律的通俗性,使得歌曲旋律簡單,節(jié)奏明快,瑯瑯上口,催人奮進。

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無法及時吸收西方近代音樂的優(yōu)長而獲得發(fā)展,就學堂樂歌而言,它“主要是由中國留日學生發(fā)起和推廣的”[9]28,這一群體,作為國門大開后首先學習西方音樂的知識分子,他們“對現(xiàn)代歌曲的創(chuàng)作在藝術上還缺乏必要的修養(yǎng)和經驗”[10] 40。在這種情況下,曾志忞在《音樂教育論·音樂之于詩歌》中提出:“以洋曲填國歌,明知背離不合,然過渡時代,不得已借材以用之”[1] 208。樂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為“取彼國之善本,易我國之歌詞”。于是在這個過渡的時代里,為了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需要,大量的外國音樂旋律涌入中國。這些曲調大都采用當時日本歌曲曲調或當時流行于日本的外國民歌及名作中的曲調。當然,在引進的同時,民族音樂家們或多或少地會對其旋律進行一定的調整?!缎▲B一起飛來了》是一首表現(xiàn)春光的歌曲,其旋律來自德國的民歌《離別愛人》。原曲是一首表現(xiàn)愛人離別、帶有一定傷感的作品。但是傳入中國后,對曲調進行了調整,變成了一首迎接春天到來的歡快歌曲。旋律上刪去了一些復雜的設計,整個歌曲呈現(xiàn)出明快的節(jié)奏美感。用日本歌曲《櫻花訣別》的旋律譜成的《何日醒》,是一首愛國歌曲,整個歌曲的節(jié)奏規(guī)整,多了一種鏗鏘有力昂揚向上的氣勢。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者,直接從西方音樂資源中取材,“洋為中用”,體現(xiàn)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覺,比之簡單地以“西方樂曲”“中文歌詞”更進了一步。

第三,學堂樂歌的歌詞盡顯漢語魅力。雖然學堂樂歌的旋律大多是舶來品,但我們在聆聽和演唱這些歌曲時,卻感覺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歌曲。除了旋律的改編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詞的填入。歌詞大多為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頗深的民族知識分子所原創(chuàng),表現(xiàn)的是中國的精神、中國的思想和中國的味道。如夏頌萊作詞的《何日醒》,黃公度作詞的《軍歌》、石更作詞的《中國男兒》等,都飽含著熾熱的愛國熱情。這些詞作者的文學功底深厚,他們的歌詞多是用文言文寫成,有一種力量美感的同時,還有一種中國文字的韻律美。拿《中國男兒》來說,“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我有寶刀慷慨從戎;擊楫中流泱泱大風決勝疆場,氣貫長虹。”[11] 601歌詞的結構規(guī)整,氣勢雄壯,全詞押韻,歌詞重復適當,完美地詮釋了漢語的語言魅力。當時許多樂歌詞作者都在這方面進行努力,形成一種非常別致的、且頗為統(tǒng)一的歌詞風格,即:在繼承傳統(tǒng)詩詞表現(xiàn)手法的過程中推出新風貌,在通俗淺近的語詞中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詩詞的深厚韻味。由此觀之,舶來的旋律與本土的歌詞,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也有不少的樂歌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旋律。比較有名的有《滿江紅》是根據(jù)古曲填配;《祖國歌》是根據(jù)《老六板》的旋律填配;《采茶歌》和《金陵懷古》都是根據(jù)安徽的《鳳陽花鼓》的旋律填配;《纏足苦》是根據(jù)民歌《孟姜女》的旋律填配等等。這些傳統(tǒng)曲調經過改編后,也顯得雄渾有力,符合了時代的要求。自創(chuàng)曲調的樂歌為數(shù)較少,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沈心工作詞譜曲的《黃河》和李叔同作詞譜曲的《春游》、《歸燕》、《采蓮》。此類樂歌雖然還在模仿日本和歐美歌曲的初級階段,但作為我國最早的新歌曲創(chuàng)作,深具開創(chuàng)性意義,是中國早期新音樂創(chuàng)作的啟蒙之作。

三、“集體”——“群眾”的歌詠形式

受基督教音樂影響的學堂樂歌的傳唱和樂歌為主的學校音樂教育,確立了集體而歌的合唱形式。這種歌唱的形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性和集體觀,正所謂“同班生徒,同唱一歌,調其律,和其聲,互相聯(lián)合,聲氣一致,可引起兒童之共同心”,“兒童之性,彼此各殊。音樂者有統(tǒng)一,無參差,唱則俱唱,止則俱止,漸以養(yǎng)成共同一致之習慣……”[12] 29學堂樂歌的歌詠形式對于教育學生、教化民眾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其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經歷了由“集體”而“群眾”的華麗轉身,最終,學堂樂歌走出學堂、面向社會,承擔起宣傳進步思潮、激勵群眾斗志的時代使命。

第一,“集體”的歌詠。學堂樂歌的創(chuàng)作者倍感自身所處時代的落后與屈辱,他們十分清楚教育之重要作用,“改進人民生活,一為獎進生產事業(yè),進步須遠過于人口之增加,一為衛(wèi)生知識之普遍,其他重要方法,并與二者關系密切者,當為教育的普及”,“我國政治情狀之惡劣,原因至雜,而人民未受教育,實一主因”,“辦理地方政治,改變人民對于國家觀念,及促進公共事業(yè)之發(fā)達,均將賴于教育”[13]220-221,在這樣的認識的指導下,許多新式學堂、學校如雨后春筍般設立起來,成為教育救國的重要陣地,推行德、智、體、美教育的和諧發(fā)展。音樂教育屬于美育的一部,中華民國教育部于1912年9月頒布的《小學校令》,將小學音樂課稱為“唱歌”課,于12月頒布的《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稱中學音樂課為“樂歌”課[9]24。于是,“樂歌”在學校中承擔著音樂啟民思潮的推行任務。樂歌、啟民思潮和學校三者的關系,則可以總結為“音樂啟民的工具自然是音樂,而它的手段則是學校音樂教育”[5]14。學校音樂教育選擇“集體唱歌”的教育形式,是既“能”且“愿”的結果。所謂“能”,學校教育通常為集體教育,“集體唱歌”的形式適宜在學校中開展;所謂“愿”,麇集而歌,能夠鍛煉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在集體中產生凝聚力,便于教化目標的實現(xiàn)。所以,集體的歌詠形式,是適應學校集體教育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學堂樂歌發(fā)揮教育作用之要。

近代學人以學校為平臺,以學堂樂歌為載體,宣傳救亡圖存、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思想,并以集體唱歌的形式開展對學生的教育。學堂樂歌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于受教的學子。例如,李叔同強調要“救國”更要“救人”,主張“救人”與“救國”并舉,認為“救人就必須使國民具有優(yōu)秀的精神素質,其中愛國主義的培養(yǎng),則是其精神塑造的一個重要方面”[14]97,以自己的樂歌創(chuàng)作實踐實現(xiàn)救人與救國的理想。李叔同在自己編選的《國學唱歌集》里,其中歌詞多數(shù)具有愛國主義色彩,如《離騷》(屈原)、《行路難》(李白)、《隋宮》(李商隱)、《菩薩蠻》(辛棄疾)等,再如根據(jù)黃公度的愛國詩篇《軍歌》所編創(chuàng)的《出軍歌》《男兒》《愛》《哀祖國》等,還有他自己填詞的《祖國歌》《我的國》《大中華》等等。李叔同“一方面慷慨高歌,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他又蒼涼悲鳴,蘊含對祖國生死存亡的憂慮之心”[14]97,這些歌曲通過廣大學子的集體歌詠,能夠令學子們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二,“群眾”的歌詠。學堂樂歌所包含的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等思想,是學校教育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lián)撈鹕鐣熑蔚捏w現(xiàn),“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救國于危亡當然不只是學生的責任,而是全民的、全社會的責任,所以,作為愛國主義思潮載體的學堂樂歌的傳唱、影響范圍不可能局限于學校。適應愛國主義思潮的廣泛傳播,學堂樂歌之風從沿海走向內地,從學校走向廣場,不僅成為師生們在各種集會儀式上常有的一項活動,并在社會民眾當中引起共鳴,受到普遍的歡迎?!盀檫m應學界及其他社會人士的需要,國內編印的多種樂歌集及音樂理論書籍相繼出版,在一些報刊雜志上也經常刊登樂歌作品和樂歌活動的消息,師范學堂也開始設置相關的???,以培養(yǎng)樂歌教員”?!皩W堂樂歌已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一門課程,而成為受到民眾普遍歡迎的一種藝術形式”。[15] 671903年4月底,中國教育會等革命團體在上海舉行的“拒俄大會”上,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務本女塾等校學生在蔡元培演說之后一起高唱《愛國歌》,“千人同聲,音節(jié)甚壯”,“愛國之忱隨聲而起,聞者莫不感發(fā)熱誠”[16] 107。學堂和音樂會上,合唱不僅直接為宣傳革命、鼓舞斗志服務,而且以其新穎的形式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學堂樂歌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合唱藝術之先河,而且其集體演唱的形式,便于群眾參加,又易于普及。簡潔明快的樂歌旋律與雄壯有力切合時局的歌詞內容,使學堂樂歌歌唱活動不僅在學堂里廣泛開展,還引發(fā)了廣大社會群眾的情感共鳴,并積極加入進來。在此之前,中國社會極少有諸如此類鼓舞群眾斗志,集體高歌的音樂形式。這種“集體唱歌”的形式由學堂傳入社會,對中國以后的群眾歌詠運動和精神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群眾歌詠隨著新音樂運動中的學堂樂歌,由集體歌唱開始并逐步發(fā)展壯大。通過“學堂樂歌”的傳唱,群眾歌詠方式成為中國人民音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堂樂歌時期的群眾歌詠群體還不及全民抗日時期的抗日歌詠活動那樣廣泛和氣勢恢弘,但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是不可低估的??梢哉f,如果沒有學堂樂歌的群眾歌詠的醞釀,就不會出現(xiàn)后來20 世紀三四十年代廣泛的愛國抗日群眾歌詠熱潮。學堂樂歌成為群眾歌詠的先聲,樂歌中的集體而歌的形式,是群眾歌詠的雛形與范本,群眾歌詠形式隨著早期學堂樂歌集體歌唱的形式由校內走向社會,并逐步在我國普及和發(fā)揚光大。

四、結語

學堂樂歌的興起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它的產生不是來源于我國對音樂自身的審美需求,而是以“改造國民精神”為目的而發(fā)生的。從一開始它就負荷起了遠遠超過其自身承載力的重擔,因此學堂樂歌重視歌詞的程度遠遠大過對藝術本身的重視。也就是說對于這種歌詞與旋律相結合的藝術來說,歌詞要盡可能完成對年輕人的教育目的,而旋律則成為一種輔助,主要是為了新思想更易傳播而已。正因為被賦予了這個關系整個國家命運的歷史重任,才使得當時社會各界給予了學堂樂歌的傳播及發(fā)展以超乎想象的熱情,使得學堂樂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邁出了我國新音樂發(fā)展的第一步。學堂樂歌興起的同時也是西方音樂大規(guī)模進入我國的開始,以學堂樂歌為手段的音樂教育實踐與學習西樂二者是相伴隨而發(fā)生的。通過學堂樂歌,西方音樂開始了對中國近代音樂的逐步滲透。

當然,“新音樂”作為一種文藝形式不是一個獨立封閉自約自律的存在物,而是一定文化環(huán)境與歷史條件的產物。學堂樂歌的內涵及意義只有將其融入到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才可以了解透徹,其價值不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了國民精神,而在于其對思想的啟蒙:對崇尚科學的啟蒙,對自由平等的啟蒙,對愛國的啟蒙,對謙虛學習他人的啟蒙以及對奮發(fā)向上精神的啟蒙。近代以來,音樂能夠在社會上產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學堂樂歌當居首功。另外,學堂樂歌為我國近代音樂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學堂樂歌之后,西方音樂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成為我國20世紀新音樂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梢哉f,學堂樂歌開創(chuàng)了我國音樂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并對整個近代史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 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G].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2] 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3]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飲冰室詩話[M].香港:天行出版社,1949.

[4] 張靜蔚.搜索歷史——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文論選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5] 馮長春.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

[6] 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7]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訄書重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8] 魏廷格.中國音樂界對中西音樂關系的認識(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M]∥魏廷格音樂文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9] 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10] 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11] 錢貴成.江西藝術史·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12] 俞玉滋,張援.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 陳恭祿.中國近百年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4] 劉基玫.李叔同藝術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15] 汪樸.清末民初樂歌課之興起確立經過[J].中國音樂學,1997(1).

[16] 劉平.風雷動——風雨如磐蘇報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王耀輝]

CharacteristicsofChineseSchoolMusicoftheEarly20thCentury

ZHANG Ge

(School of Histor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School music means a music culture which emerg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school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it generally included the school music class or the specialized school singing songs. It has not only formed a series of distinct features but also become the beginning symbol of the China modern music culture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First of all, it focused its main content on salvaging the country, advocating the new spirit, promoting national patriotism, encouraging learning new culture. Second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chool music was “to absorb the foreign format to replace the lyrics of our country”. This had showed the mixed music features that combined with China and Western. In Addition, the school music synthesized its collective singing ways and eventually had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massive singing songs movement.

the School Music; new Music; Chinese and Western; collective singing

2014-09-26;

:2014-10-16

張戈,男,陜西米脂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J609.2

:A

:2095-770X(2014)06-0010-05

猜你喜歡
樂歌歌詠學堂
高理紅
寄秋聲
龍榆生與錢仁康:新體樂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研究初探
秋的歌詠
學堂樂歌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之影響
學堂樂歌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滇池」
寶寶國學堂
盘锦市| 长葛市| 于田县| 高尔夫| 获嘉县| 沙河市| 南充市| 香河县| 潜山县| 临沭县| 鹤山市| 东乌| 长治县| 扶余县| 梁山县| 孟津县| 梅州市| 利津县| 远安县| 九龙坡区| 三穗县| 祥云县| 河源市| 丹阳市| 绥江县| 郸城县| 阜新市| 剑河县| 即墨市| 托克逊县| 镇雄县| 祁门县| 察雅县| 四子王旗| 连城县| 康马县| 松江区| 宁阳县| 济宁市| 吕梁市| 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