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據(jù)”一詞,現(xiàn)代書面語常用?!稘h語大字典》“拮”字下“拮據(jù)”釋義為:“1.操作勞苦。2.經(jīng)濟(jì)窘迫,困窘?!逼渌衷~典釋義與此基本相同。那么,“拮據(jù)”何以會具有這樣的意義,其意義來源當(dāng)如何索解?
“拮據(jù)”最早見于《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予手拮據(jù),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毛(亨)傳曰:“拮據(jù),撠挶也?!?,病也。手病口病,故能免乎大鳥之難?!薄坝枋洲讚?jù)”與“予口卒瘏”相對,故毛氏以為“拮據(jù)”當(dāng)有“手病”之義。鄭玄箋云:“此言作之至苦,故能攻堅,人不得取其子?!笨追f達(dá)疏:“鴟鸮手口盡病,以勤勞之故?!编嵖锥藦?qiáng)調(diào)其勞作的辛苦,是對毛傳的進(jìn)一步申發(fā)。又,陸德明釋文引韓《詩》云:“口足為事曰拮據(jù)?!币馑际鞘挚诓⒆?,描述勞苦之形象?;蜓允恰笆植 保蜓浴翱谧銥槭隆薄蟠謺U釋“拮據(jù)”的意義,基本就是從這兩方面說的。如:
《說文·手部》:“拮,手口共有所作也。從手,吉聲?!对姟吩唬骸枋洲讚?jù)。”此說來自韓《詩》的注解。
《廣韻·質(zhì)韻》居質(zhì)切:“拮,拮據(jù),手病。《詩》傳云:拮據(jù),撠挶也。”此說即來自毛傳。
又,《說文·手部》:“據(jù),戟挶也?!标獟?,即毛傳之“撠挶”。(《經(jīng)典釋文》:“撠,本又作戟?!保墩f文》對單字“拮”、“據(jù)”的訓(xùn)釋,前者用韓《詩》的說法,后者毛傳的解釋,但其針對的對象其實都是相同的,即《詩經(jīng)》中的“拮據(jù)”一詞。韓《詩》所謂“手口共有所作”,只是對詩義的籠統(tǒng)概括,并不準(zhǔn)確。
據(jù)毛亨的看法,“拮據(jù)”的本字當(dāng)作“撠挶(戟挶)”。清代學(xué)者大多都把“拮據(jù)”當(dāng)作連綿詞去解釋,如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都認(rèn)為“拮據(jù)”是雙聲“連語”。這是因為“拮據(jù)”只是保留了“撠挶(戟挶)”的聲音模式,其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難以解釋。然而,如果從“拮據(jù)”的本字“撠挶(戟挶)”去解釋的話,就很容易理解“拮據(jù)”的構(gòu)詞意義。
戟,《說文》:“有枝兵也?!标且环N兵器,戈屬,長柄,頂端有直刃,在直刃的旁側(cè)有一橫出的短刃。鄭玄《周禮》注:“戟,今三鋒戟也。”《玉篇·戈部》:“戟,三刃戟也?!睆钠渫庑紊峡?,戟頭類似“卜”字形,其特點是折曲?!蹲髠鳌ぐЧ迥辍罚骸榜?guī)煶觯涫?,曰:‘必斷而足?!倍蓬A(yù)注:“扺徒手屈肘如戟形?!边@里名詞“戟”用作動詞,意即“屈肘如戟形”。
再看“挶”字?!墩f文·手部》:“挶,戟持也?!薄皰薄笔莿幼鳌俺帧钡囊环N方式。段玉裁注:“戟持者,手如戟而持之也?!?,古者戟之制,其鋒謂之援,援體斜橫出,故人下其肘翹其捥(腕)與手似之,亦謂之戟?!^有所操作,曲其肘如戟而持之也?!睆脑~源角度看,“挶”當(dāng)來源于“局”字?!对姟ば⊙拧ふ隆罚骸爸^天蓋高,不敢不局?!泵珎鳎骸熬?,曲也?!币虼?,“挶”的詞義中亦包含“曲”的特征??梢姡皰薄迸c“戟”不僅聲音相近,而且義通,其詞義特點就是“彎曲”。故許慎以“戟持”訓(xùn)“挶”。
因此,“戟挶”一詞可作這樣的分析:名詞“戟”作狀語修飾動詞“挶”,其意義即手持某物,肘臂彎曲如戟之形?!稗讚?jù)”為“戟挶”一詞的形變。清人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中說“戟挶即拮據(jù)之轉(zhuǎn)語,因又制挶字而訓(xùn)為戟持”,正好是說反了?!稗讚?jù)”當(dāng)是“戟挶”的轉(zhuǎn)語。
宋代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已經(jīng)對“拮據(jù)”進(jìn)行了正確的解釋:
《說文解字系傳》:“據(jù),戟挶也?!毙戾|注曰:“《詩》:‘予手拮據(jù)。傳曰:戟拘(通行本毛傳作‘撠挶)也。謂手執(zhí)臂曲局如戟,不可轉(zhuǎn)也?!?/p>
這里,徐鍇依據(jù)毛傳指明的本字當(dāng)“戟挶”,釋作“手執(zhí)臂曲局如戟,不可轉(zhuǎn)也”,甚確。
《說文解字系傳》:“拮,手口共有所作也。從手吉聲?!对姟吩唬骸枋洲讚?jù)。徐鍇,注曰:‘以手及口各舉衣衿之一角也?!?/p>
這里徐鍇把“拮”字所謂“手口共有所作”理解為“以手反口各舉衣衿之一角”顯然是牽強(qiáng)比附,并不可信。
《詩經(jīng)·小雅·斯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编嵶ⅰ叭缡杆辜痹疲骸凹?,戟也。如人挾弓矢戟其肘,如鳥夏暑希革張其翼時?!笨追f達(dá)正義曰:“古語謂棘為戟,故《明堂位》曰‘越棘大弓,隱十一年《左傳》曰‘子都拔棘,皆戟也。言‘如人挾弓矢戟其肘者,謂射者左手弣弓,而右手彎之,則戟其肘謂右手之肘,亦喻室之外廉隅也,如鳥夏暑又希革張其翼者?!编嵭曾B張羽翼比喻“挾弓矢戟其肘”之形,正與《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予手拮據(jù)”以鳥翼比人手肘之形相似。
近人丁惟汾《俚語證古卷三·形貌》:“孑搆,拮據(jù)也。撠挶也。”其自注曰:“指僵澀而不便屈伸謂之孑搆。孑搆為拮挶音轉(zhuǎn)?!贝藯l方言俗語的例子,亦可作為徐鍇說法的旁證。
戟挶(拮據(jù)),本指由于辛苦勞作而導(dǎo)致手足“僵澀而不便屈伸”,其僵澀之形正似戟形,然后引申泛指辛苦勞作,進(jìn)一步引申為經(jīng)濟(jì)上的窘迫。由于勞累過度導(dǎo)致肢體僵硬、曲伸不便,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
1981年晏炎吾先生在《語言研究》(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題為《釋“趌”》的考辨文章。作者從《說文》“趌”字說起,認(rèn)為“趌”為連綿詞,且趌皆可單用,系聯(lián)了一組雙聲的變體,包括:揭揭、偈偈;趌;蹶蹶;竭蹶、竭蹷;孑孓;拮據(jù)。這些詞系連到一起,沒有問題。但《說文》“趌”是否是這組連綿詞的本字,或尚可探討。
我們認(rèn)為這組連綿詞與“戟挶”密切相關(guān)。
趌,《說文·走部》訓(xùn)“趌,怒走也”,《說文·走部》訓(xùn)“趌”。那么“趌”訓(xùn)“怒走”當(dāng)作何理解?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衛(wèi)侯為靈臺于藉圃。禇師聲子襪而登席。公怒。辭曰:‘臣有疾,異于人,若見之,君將嗀(吐)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辭之,不可。褚?guī)煶?,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聞之,禇師與司寇亥乘曰:‘今日幸而后亡?!?/p>
“公戟其手”,上文已經(jīng)引過,杜預(yù)說是:“扺徒手屈肘如戟形。”從上下文,我們可以得知魯哀公當(dāng)時對禇師的不禮行為極為憤怒,故而作出這種手勢,并發(fā)狠說“必斷而足”。反過來,通過這個情節(jié),我們也可以知道,春秋時期的人表示決絕、發(fā)怒的身體語言正是“戟其手”。明代于慎行《谷山筆塵》卷《雜考》:“《左傳》:戟其手。謂舉手如戟形也,罵人狀如此?!睏畈洞呵镒髠髯ⅰ丰尅瓣帧睘椋骸耙宰笫植嫜沂謾M指如戟形,今人怒罵時猶有做此狀者?!庇郑队衿じ瓴俊罚骸瓣?,雄也?!边@種手勢因為形狀似執(zhí)兵器戟,因此仿佛手執(zhí)戟矛在示威,可以表示威武、憤怒的意義。所以,《說文》解釋“趌”的所謂“怒走”之“怒”,從語源上講,或正是來自“戟挶”的含義。
“趌”為“戟挶”之雙聲語轉(zhuǎn),因為用作跟“走”字相關(guān)的語境,故而都換作“走”旁。這與“戟挶”變?yōu)椤稗讚?jù)”的過程相似。
另外,晏炎吾先生認(rèn)為“孑孓”得名之由,“正是因為它動作疾急匆遽的緣故”。我們認(rèn)為或許可以根據(jù)“戟挶”的本義別做說解。孑孓,是蚊子的幼蟲,其體細(xì)長,游泳時肢體大幅度地屈折再伸展,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動。孑孓行動時最明顯的特征是身體大幅度地彎曲,其狀正如“戟挶”形,故而得名。古書“孑”“戟”常通用?!斗窖浴肪砭牛骸瓣^之孑?!鄙弦∥┓谒e之“孑搆”,皆可證“孑”“戟”音近義通,當(dāng)出自同一詞源。
至于晏炎吾先生認(rèn)為“拮據(jù)”的詞義特征亦是“疾急匆遽”,則顯然并非探本之論。因為“拮據(jù)”來自“戟挶”,其詞義特征是“折曲”。
此外,朅,毛傳訓(xùn)“武壯貌”。晏先生認(rèn)為《詩經(jīng)》“朅”即上文所提到的“偈”,訓(xùn)為“疾驅(qū)貌”比訓(xùn)“毛傳的‘武壯貌要真切些”。其實,如果知道“偈(朅)”與“戟”關(guān)系更密切的話(“戟”可表示威武雄壯之義,見上文),毛傳訓(xùn)“武壯貌”也是很貼切的。
侯佳利,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1級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字學(xué)、訓(xùn)詁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