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民,高 晴,吳 雋
(1.蘇州市吳文化研究會,江蘇 蘇州 215000;2.蘇州廣播電視總臺 總編室,江蘇 蘇州 215006;3.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黨委辦公室,江蘇 蘇州 215104)
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教育發(fā)展中的里程碑—蘇州工業(yè)??茖W校建筑科的創(chuàng)設
高福民1,高 晴2,吳 雋3
(1.蘇州市吳文化研究會,江蘇 蘇州 215000;2.蘇州廣播電視總臺 總編室,江蘇 蘇州 215006;3.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黨委辦公室,江蘇 蘇州 215104)
1923年,蘇州工業(yè)??茖W校為適應當時中國建筑發(fā)展的需要,在全國高校首創(chuàng)建筑科,這是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教育史上一個里程碑事件。建筑科創(chuàng)辦后,許多專家、學者及名匠來校任教,為現(xiàn)代中國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很多高級實用人才,實現(xiàn)了晚清以來中國人創(chuàng)建自己的建筑學科的夢想,因而載入中國建筑教育的史冊。
建筑教育史;蘇州工業(yè)??茖W校;建筑科;高等教育
1923年9月,位于江蘇省蘇州市三元坊的江蘇公立蘇州工業(yè)??茖W校(以下簡稱“蘇工?!保┙ㄖ瞥闪?,此舉開我國高等學校創(chuàng)辦建筑科之先河,是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在蘇工專首任校長劉勛麟、代校長鄧邦逖等有識之士的支持下,參加籌備并被聘任為科主任的是1920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即后來的“東京工業(yè)大學”)建筑科的蘇州人柳士英,還有與柳士英一起留日且同校并較其晚一年畢業(yè)的劉敦楨(字士能)、早一年畢業(yè)的朱士圭,此三人號稱“三士”,他們共同策劃創(chuàng)辦蘇工專建筑科并執(zhí)教。①據(jù)1989年11月5日《滄浪》第6期(蘇工專上海校友會編?。﹦髻t的《有關建筑科的二三事》載:貝聿銘先生于1985年回國時,曾與陳從周先生討論到貝壽同參與1923年蘇工專建筑科創(chuàng)建事。貝壽同(1876—1941),字季眉(季美),蘇州人,1909年留學德國柏林夏洛頓堡工科大學建筑科,是第一位留學歐洲學建筑的中國人。1914年回國后,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技正,當時新式監(jiān)獄的建筑很多是由他主持設計的,還兼任北京大學工科講師、交通大學京校副主任等職,設計了大陸銀行北京分行大樓等建筑。1928年至1934年任南京政府司法行政技正期間,先后兼任蘇州市政府專門委員、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是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設計先驅(qū),培養(yǎng)了一批建筑設計精英。此
后,留日并與“三士”同校的黃祖淼又加入其中。蘇州建筑名匠姚承祖、畫家陳摩等也應聘講授“營造學”和“美術”。這樣的辦學力量在當時非常雄厚,完全具備了創(chuàng)建建筑科的條件。一時學者、名家云集,傾力辦學,不遺余力。
晚清的洋務新政曾經(jīng)為興辦近代教育作過諸多嘗試,但是工業(yè)教育的缺失還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被發(fā)現(xiàn)的。鄭觀應在《皇清經(jīng)世文三編》第二卷《西學》中對過去的近代教育提出了反思:“廣方言館、同文館雖羅織英才,聘請教習,要亦不過只學語言文學,若夫天文、輿地、算學、化學直不過粗習皮毛而已,他如水師武備學堂,僅設于通商口岸,為數(shù)無多,且皆未能悉照西洋認真學習……況督理非人,教習充數(shù),專精研習曾無一人,何得有杰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雹訇愔乙芯帲骸痘是褰?jīng)世文三編》,上海書局石印本,光緒二十三年(1897)。
“建筑”的概念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營造”,它是近代西方建筑理論、技術被引入中國的標志。中國古代房屋皆由 “工匠” “梓人”打樣營造,建筑技藝一直是師徒相傳,世代相襲。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后,興鐵路、開礦山、建工廠等需要土木工程技術和建筑設計人才,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教育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興起了。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教育起步較晚,有系統(tǒng)地采用“建筑”一詞以及借鑒國外的建筑教育體系,則是在《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頒布以后。早在1898年籌議設立京師大學堂時,康有為就在《請開學校折》中明確提出:“近者,日本勝我,亦非其將相、兵士能勝我也。其國遍設各學、才藝足用,實能勝我也,今各國之學,英精于德,國民之義,亦倡于德。日本同文比鄰,亦可采擇。請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盵1]
1902年清廷頒布了中國近代由國家規(guī)定的第一個學制系統(tǒng)文件—《欽定學堂章程》,此學制亦稱“壬寅學制”,此學制雖未及實行,但在其中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里首次提出了設置“建筑科”。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正式施行的學制,借鑒了日本的教育體制。其中《奏定高等農(nóng)工商實業(yè)學堂章程》(1903)中的“高等工業(yè)學堂”設“土木科”和“建筑科”。與此相應,1910年高等農(nóng)工商部實業(yè)學堂開設“建筑課”,由留日歸國的張锳緒講授“建筑新法”,雖開課時間僅半年,但此為有關建筑教育的最早記載。辛亥革命之后,南京政府和北洋政府又先后頒布“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壬戌學制”(1922),都是“癸卯學制”的延伸和細化。
整整二十年過去,建筑教育的實現(xiàn)處于“雷聲大而雨點小”的境況,遲遲未有開先河者,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方面:1.缺乏建筑學人才,不具備實施條件;2.近代以來,中國很多重要的項目均由洋人壟斷,一般的工程項目本土原有的結構工程師也可勝任;3.在中國的傳統(tǒng)意識中,歷來把建筑設計與施工營建視為一體,屬“末技”,沒作為一門值得細究的“學問”。
令人欽佩的是蘇工專的前身之一—“蘇省鐵路學堂”曾嘗試施行過高等建筑教育。據(jù)《學部咨(札)江蘇巡撫(學司)蘇省鐵路學堂建筑科學生勿庸由部復試文》(宣統(tǒng)二年五月初二(1910年6月8日))稱: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間,籌建滬寧鐵路的蘇路公司在蘇州省城開辦“蘇省鐵路學堂”。學堂內(nèi)課程分“建筑” “營業(yè)”兩科(1908年9月又辦“測繪科”),其“建筑科”程度與高等工業(yè)??葡嗨?,定三年畢業(yè),為六學期,共得學生20人。到宣統(tǒng)元年(1909)十一月,延請郵傳部唐紹儀候補侍郎到校命題考試,共得畢業(yè)生19名在案。但經(jīng)復核,由于初辦,“學堂所授課程、學生入學資格、在堂年限”,有些方面“不與高等實業(yè)學堂定章相符,毋庸由本部復試”。[2]
即便如此,也無先例。該學堂的監(jiān)督(校長)龔杰,曾入學上海廣方言館,“精天文算學”[3]。《張謇日記》《張謇自訂年譜》中記載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丙子張謇54歲時,“出任蘇路公司協(xié)理”和“創(chuàng)辦鐵路學堂于吳縣”②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蘇州史志資料選輯—2003年刊》(總第二十八輯),蘇州市史志資料選輯編輯部,2003年,第272頁。;另據(jù)錢寶琮年譜“(1907年)2月考入蘇省鐵路學堂土木建筑??啤盵4],可以認為該學堂建筑科1906年籌辦,1907年2月開辦,進而視其為蘇工專建筑科之前身。中國著名的數(shù)學史和天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錢寶琮和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潘鎰芬就是該學堂建筑科、測繪科的學生。③當時的學生還有朱復(啟明)、胡衡青、居秉悌等。見錢永紅:《一代學人錢寶琮》,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72頁。另查閱《近代哲匠錄》,1950年中國建筑師登記會員戚鳴鶴,江蘇吳縣人,也畢業(yè)于蘇省鐵路學堂建筑科。
蘇省鐵路學堂于1912年并入辛亥革命前建立的“蘇省官立中等工業(yè)學堂”,成立“江蘇省立第二
工業(yè)學?!?,設土木、機織、染色三科。而建筑科自1921年籌辦,在1923年學校升格更名為“江蘇公立蘇州工業(yè)??茖W校”時正式成立,學校設置的專業(yè)也由此增加為四科。
無論是嘗試還是規(guī)范舉辦的高等建筑教育,為什么開先河者都在蘇州呢?分析其原因如下:1.從歷史看,蘇州歷來是江南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有崇文重教的良好傳統(tǒng)。2.從近代的發(fā)展來看,上海崛起后,蘇州開埠,較早接受新理念,新式學堂發(fā)展快。1906年滬寧鐵路建成,加快了蘇州的工業(yè)化進程,江浙滬發(fā)達地區(qū)的建筑市場在國內(nèi)率先起步,社會上對建筑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3.蘇州“香山幫”遐邇聞名,從明永樂年間的蒯祥營建故宮,到江南私家園林,傳統(tǒng)營造技藝先進,杰出匠師眾多。4.蘇工專是江蘇僅有的兩所公立工業(yè)學校之一(另一所是“南京工專”,設有機械、電氣科),教學有一定的基礎,當時蘇工專土木科和同濟大學工科土木部都開設“建筑學”課。5.關鍵是新型人才,如柳士英那樣的有理想、有抱負、立志報國的清末民初海外留學的一代精英,正好到了歸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由此,興辦建筑教育的條件終于具備。
當時北洋軍閥統(tǒng)治著江浙,兵燹不止,社會動蕩。蘇工專首創(chuàng)的建筑科,創(chuàng)業(yè)維艱,教材和教學設備奇缺,開始僅有柳士英從日本帶回的《近代建筑》和大量住宅、醫(yī)院、學校、劇院及裝飾圖案等資料。盡管如此,為實現(xiàn)其教學目標—“培養(yǎng)全面懂得建筑工程的人才,能擔負整個工程設計到施工的全部工作”①張鏞森遺稿,王蕙英整理:《關于中大建筑系創(chuàng)建的回憶》,見《建筑師24》,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建筑師》編輯部,1986年版,第100頁。,仍開設了34門課,平均每學期有6門新課,甚至還設有第二外語。這對于一所三年制學校來說,教學及學習要求是很高的。1923年初,時任江蘇省教育廳土木科指導員的茅以升視察該校土木科狀況后曾評價:“對于土木專門知識頗為完備,惟每周鐘點總數(shù)太多,恐學生資質(zhì)稍遜者不易追隨。”②《訓令》(第346號),《江蘇省教育公報》1923年2月。大概后來開辦的建筑科也是如此狀況。所開設的34門課程中普通課5門、專業(yè)課29門,其中25門皆與工程相關。蘇工專一方面深受日本建筑教學體系的影響,另一方面為適應自身“實業(yè)??茖W校”的定位,發(fā)展出了一套注重實際工程技術培養(yǎng)并適當兼顧藝術形式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教學質(zhì)量較高,被認為其特色與蘇州園林一樣,在于“小而精”。
柳士英為人正直,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堅持操守,深受師生愛戴。他強調(diào)學以致用,反對空談,譬如治建筑史,則力求在古代社會背景中,探索建筑風格演變源流,并從歷史經(jīng)驗中吸取教益,以為今用。劉敦楨,同樣治學嚴謹,課余調(diào)研蘇州古建筑,事必躬親,或冒屋塌之險,或登脊梁查始建之年月,或攀朽木探構造之精奇,寒暑無阻,惜時如金。測繪古建時,對不甚盡責之生必正言厲色以訓教,而對學生之生活、工作條件,又備極關注,親自安排,誠不可多得之嚴師與寬厚長者。姚承祖,世襲營造,技藝超群,經(jīng)驗豐富,在蘇工專任教時提供許多家藏秘笈、圖冊,編寫講稿,如享譽海內(nèi)外的《營造法原》,其時就為教材之一。
蘇工專建筑科自1923年起,每年招收一個班學生,學制三年,至1926年共招收了4個班,其中第一、二班分別畢業(yè)于1926年(14人)和1927年(4人),共計18人③資料反映不一。據(jù)本文查閱《蘇工專校友名錄》,建26屆15人,劉壽锜、劉煒、盧詠沂、徐傳鈞、宋麟生、汪遵憲、汪克柔、汪原熙、濮齊材、姚蘇鳳、龔景綸、薛惟翰、吳文華、周英、周曾祚;建27屆3人,李壽年、吳乃銘、吳保益。。第三、四班則于1927年底隨蘇工專建筑科遷往南京,進入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等九所院校合并成立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中,以蘇工專建筑科為基礎,在工學院內(nèi)設立的建筑科。1928年4月“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更名為“中央大學”。原蘇工專第三、四班學生就成為中央大學建筑科(1932年才統(tǒng)一改稱為“系”)的第一、二屆畢業(yè)生(1930年畢業(yè)6人,1931年畢業(yè)5人)④1930年畢業(yè)6人,顧久衍,江蘇吳江人;劉寶廉,江蘇武進人;錢聃壽,江蘇武進人;滕熙,江蘇無錫人;楊光煦,江蘇武進人;姚祖范,江蘇武進人。1931年畢業(yè)5人,沈政修,籍貫不詳;錢樹鼎,江蘇吳縣人;張鏞森,江蘇吳縣人;趙善余,江蘇吳縣人;鄭定邦,江蘇吳縣人。。所以,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系的歷史可追溯至蘇工專的建筑科。當時柳士英因參加蘇州市政籌備工作未能隨校去南京任教,由劉敦楨帶領部分教師、全部學生和設備等去南京。⑤至于朱士圭和黃祖淼的去向,據(jù)1930年調(diào)查的《中華留日東京工業(yè)大學同學錄》,朱士圭,字叔侯,江蘇籍,時任職于無錫市政公所;黃祖淼,浙江籍,時任漢口市工務局技正。對于朱士圭的生平,還可補充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務局檔案《1951年建筑師登記申請書》,朱時年59歲,曾在上海、蘇州、南京、重慶開業(yè),從事建筑師工作。除蘇工專外,還曾在南京工專、中華職業(yè)學校、大夏大學和湖南大學任教授,專教建筑學科。20世紀50年代他還與施求麟等人合編了《門窗圖集》一書。
第一代蘇工專建筑科雖僅存四年半時間,但它與中央大學建筑科是我國近現(xiàn)代高等建筑教育發(fā)祥
地,分別是高等??坪痛髮W本科建筑教育的首創(chuàng)者。它實現(xiàn)了晚清以來中國人一直想實現(xiàn)而沒有實現(xiàn)的“夢”—創(chuàng)建自己的建筑學科,從制訂“章程”到實踐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且為將國外的建筑教育體系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盡管以往曾有人開過建筑課或建筑班,但是學科和教學成體系地引進則為蘇工專建筑科始創(chuàng),它是中國建筑教育的起點,不僅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批29名建筑師,而且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成為中國第一個大學建筑系—中央大學建筑系,具有承前啟后、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1928年留美歸國的梁思成、林徽因創(chuàng)辦的東北大學建筑系,則是中國大學中第二個建筑系。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梁思成在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支持下又創(chuàng)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后改為“營建系”),等等。
1947年,經(jīng)鄧邦逖校長與蔣驥、劉敦楨、胡粹中(蘇州美術專門學校(即“蘇州美?!保﹦?chuàng)始人)等共同謀劃,終于復辦第二代蘇工專建筑科,1918年留日歸國的蔣驥擔任建筑科主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蘇工專發(fā)展迅速,建筑科又委蔣孟厚為主任(后任西安交大建筑與環(huán)保系教授)。延聘其建筑彩繪曾獲巴黎博覽會獎、參與過中山陵和靈谷寺塔建造、滬寧鐵路蘇州車站最早的設計者朱葆初,留日歸國的程璘,留美歸國的王雪勤等任教。1950年丹陽正則藝術??茖W校建筑科由沈元愷、楊卜安等帶隊并入。學校還經(jīng)常邀請滬寧兩地名師黃家驊、張志模、丁志樑、李德華、吳一清等來校講學。1951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省立蘇南工業(yè)專科學?!?。同年,陳從周應蔣孟厚之邀,兼任學校副教授,講授“中國建筑史”和“中國營造法”課程。陳從周課余研究考察蘇州古典園林、古建筑和名人故居,在蘇期間完成了《蘇州園林》《蘇州舊住宅》《江浙磚刻選集》《裝修集錄》《漏窗》等書及若干古建筑調(diào)研報告。直到1956年全國院校調(diào)整時,蘇工專土木、建筑兩科師生與東北工學院等四所院校土建系一起合并為“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學院”(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歷時9年,又培養(yǎng)了大批建筑人才,為我國高等建筑教育建設再次作出貢獻。
[1] 康有為.請開學校折[M]//康有為論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306.
[2] 璩鑫圭,童富勇,張守智.實業(yè)教育·師范教育[G]//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6-148.
[3] 張元濟.張元濟書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56.
[4] 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蘇州市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1875.
(責任編輯:時 新)
A Milestone in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in Suzhou Technical School
GAO Fu-min1, GAO Qing2, WU Jun3
(1. Suzhou Wu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uzhou 215000, China;2. Offce of Editor in Chief, Suzhou Broadcasting System, Suzhou 215006, China;3. Offce of Party Committee,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In 1923,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was founded in Suzhou Technical School to meet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was the frst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among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ationwide at that time, and was a milestone in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history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Numerous experts, scholars and famous craftsmen taught in the department since its foundation, which brought forth lots of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s architecture. The department realized a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dream harbor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a part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history.
architectwal education history;Suzhou Technical School;architecture department;higher education
G649.29
A
1008-7931(2014)05-0020-04
2014-01-06
高福民(1951—),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市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蘇州文化;高 晴(1981—),女,江蘇蘇州人,編輯,研究方向:蘇州文化;吳 雋(1978—),男,江蘇蘇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