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榮+張巧玲+楊光路
[摘要] 目的 探討拉莫三嗪單藥對局限性發(fā)作癲癇患兒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方法 首次確診為部分性發(fā)作癲癇患兒41例加用拉莫三嗪治療12個月,治療前后分別觀察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 拉莫三嗪單藥治療41例患兒12個月,總有效率為92.68%,其中完全控制率為80.49%,有效控制率為12.20%,無效控制率為4.88%,不良反應率為9.51%。結論 拉莫三嗪是治療局限性發(fā)作癲癇患兒療效確切、安全性好、可單藥使用的藥物。
[關鍵詞] 拉莫三嗪;兒童;癲癇;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3-55-03
癲癇(epilepsy)是一種發(fā)作性疾病,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異常過度或同步化的活動所引起的一過性的體征及(或)癥狀,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病之一,小兒癲癇的患病率大約為3‰~6‰[1]。近年來隨著新型抗癲癇藥物(antiepilepsy drugs,AEDs)不斷產生,已經有許多抗癲癇藥物在國內上市[2]。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由于其獨特的應用優(yōu)點,在國外已經有相當文獻報道應用于成人和12歲以上兒童癲癇單藥(或添加)治療的報道[3-4],在國內LTG治療癲癇報道多為成人或12歲以上兒童,而LTG治療12歲以下,尤其是6歲以下局限性發(fā)作癲癇患兒研究較少[5]。因此,我們采用LTG單一藥物治療新近診斷的局限性2~12歲癲癇患兒41例,觀察LTG治療部分性發(fā)作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2年6月在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及內蒙古婦幼保健醫(yī)院兒內科門診就診的新診斷局限性癲癇患兒,其中簡單局限性發(fā)作26例,復雜局限性發(fā)作9例,局限繼發(fā)全面性發(fā)作6例[1],患兒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2~12歲。將41例資料完整的患兒進行自身對照研究。其本組患兒均為明確診斷為局限性癲癇患兒,診斷過程中均行血常規(guī)、血生化、頭顱MRI、視頻腦電圖或24h動態(tài)腦電圖、血液及尿液遺傳代謝篩查,除外遺傳代謝性疾病、血管畸形、顱內占位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確診為局限性發(fā)作癲癇,同時,在治療之前均未使用過任何AEDs。
1.2 治療方法
本組41例部分性癲癇患兒均給予LTG(英國葛蘭素公司,H20110023)單一藥物口服治療,治療之前,同家長進行詳細溝通,仔細介紹加用藥物的必要性、藥物的毒副作用,與家長協商后,征得家長同意后加用LTG治療。LTG起始劑量均為0.25~0.5mg/(kg·d),每周加量1次[0.5mg/(kg·d)],4~8周加至目標劑量3.0~4.5mg/(kg·d)平均劑量3.5mg/(kg·d),每日1次或分2次,服藥均在飯后0.5~1.0h進行。
患兒隨診加用LTG之前建立患兒門診隨診病歷檔案,向患兒家長說明LTG 的用藥目的,患兒每次增加藥量方法,LTG可能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出現不良反應后及時就醫(yī)或簡單處理方法。采取門診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第12個月等定期復查的方法進行隨診。每次就醫(yī)時,重點了解癲癇患兒服藥情況、驚厥發(fā)作的次數、發(fā)作表現及是否有其他不良反應;解答患兒家長提出的關于藥物與疾病等相關問題,對于出現有不良反應的患兒做出相應的處理和解釋工作。41例均隨診12個月及12個月以上,隨診脫失患兒不放入本組研究中。
1.3 治療效果觀察
所有患兒確診為局限性發(fā)作癲癇后常規(guī)檢測血液常規(guī)、血液生化、頭顱MRI、視頻腦電圖或24h動態(tài)腦電圖、血液及尿液遺傳代謝篩查,口服LTG開始治療后,分別在服藥后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第12個月復查血常規(guī)、血生化、視頻腦電圖或24h動態(tài)腦電圖,同時詳細詢問并記錄服藥情況、驚厥發(fā)作的次數、發(fā)作表現及是否有其他不良反應。
1.4 療效的判定
將療效結果分為:無效、有效、完全控制,發(fā)作頻率較服藥物前未減少或小于50%視為無效,發(fā)作頻率較服藥物前大于50%視為有效,服藥物后發(fā)作完全消失視為完全緩解。有效率與完全控制之和為總有效率[1]。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總有效率為92.68%(38/41),其中完全控制率為80.49%(33/41),有效控制率為12.20%(5/41),無效控制率為4.88%(2/41),加用第2種AEDs,1例(1/41,2.40%)出現皮疹自動停藥改用其他抗癲癇藥物。
2.2 不良反應
41例患兒中8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中乏力9.76%(4/41),嗜睡7.32%(3/41),皮膚出現紅色小丘疹2.44%(1/41),多出現在軀干部。以上不良反應多出現在服用藥物后1~2周左右出現,服藥患兒未做任何特殊處理,在繼續(xù)服藥1~2周中癥狀逐漸消失,1例患兒出現皮疹后減緩加藥幅度后逐漸消失,隨診41例患兒未見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肌酶譜異常出現。
3 討論
小兒癲癇是一種兒童時期常見慢性、刻板的、反復發(fā)作性的小兒神經系統(tǒng)疾病,常常伴有精神、行為、心理及智能障礙[1]。小兒癲癇給患兒帶來極大痛苦,給患兒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痛苦和負擔。癲癇早期診斷和AEDs的正確選擇顯得尤為重要,癲癇患兒中大約70%左右經過積極地、正規(guī)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得到緩解或治愈,但是,另有20%~30%癲癇患兒抗癲癇藥物治療不滿意,發(fā)作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患兒在使用AEDs后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使得不能堅持治療而停藥,延誤癲癇治療的時機,因此,選擇治療效果好、不良反應少的AEDs十分重要[5]。近年來新研制出來的AEDs不斷問世,使得醫(yī)生及患兒治療癲癇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改善和緩解部分癲癇患兒的生活質量。部分性發(fā)作患兒在癲癇患兒中所占比重較大,對于新近上市的抗癲癇種類繁多,國外對于兒童AEDs研究較多,國內適合兒童新型AEDs相關研究較少,選擇小兒部分性發(fā)作療效好、副作用少的AEDs十分重要。endprint
LTG是新型的二代抗癲癇藥物,LTG是一種治療譜比較廣泛的AEDs,最早1994年在美國上市,目前已經應用于大于2歲兒童除肌陣攣性發(fā)作所有抗癲癇治療。LTG的作用機制包括:抑制敏感鈉離子通道活性和抑制包括谷氨酸鹽在內的興奮性遞質的分泌,來控制癲癇發(fā)作的[6]。LTG口服吸收率達98%,口服1~6h血藥濃度達到高峰,半衰期為32h,肝酶的誘導作用小,其代謝產物主要是以糖脂化形式由尿液中排出,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較少,同時,LTG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影響較小尤其是較適合于老年人、孕婦、哺乳婦女以及兒童抗癲癇治療[6-9]。Lee 等學者隨診口服LTG 治療5~13歲癲癇患兒8例1~2年,通過物理檢測身高,檢測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軟骨細胞增殖情況等,得出的結論為LTG對于兒童的生長沒有影響[10]。Frye等學者回顧了AEDs治療自閉癥合并癲癇患兒的文獻,回顧的結果是,雖然LTG偶爾可以引起Stevens–Johnson樣反應、肝損害、無菌性腦炎等不良反應,但由于其對于兒童的智力及行為沒有不良影響,因此被認為是自閉癥抗癲癇的最佳選擇之一[11]。
本研究組共納入41例新診斷部分性發(fā)作患兒,給予LTG單藥治療12個月或以上,觀察療效,總有效率為92.68%(38/41),其中完全控制率為80.49%(33/41),有效控制率為12.20%(5/41),無效控制率為 4.88%(2/41),加用第2種AEDs,1例(1/41,2.40%)出現皮疹延緩加藥幅度,2周后逐漸消失。
觀察的41例患兒中8例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中乏力9.76%(4/41),嗜睡7.32%(3/41),上述不良反應大多在服藥1周左右時出現,服藥患兒未做任何特殊處理,在繼續(xù)服藥1~2周中癥狀逐漸消失,1例患兒出現皮疹后減緩加藥幅度后2周后逐漸消失,隨診41例患兒未見血液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肌酶譜異常出現。并沒有見到Stevens-Johnson樣反應、肝損害、無菌性腦炎等的反應,這可能與我們觀察的樣本量較少有關。
拉莫三嗪由于其獨特的應用優(yōu)點,在國外已經有相當文獻報道應用于成人和12歲以上兒童癲癇單藥(或添加)治療的報道[3-4],在國內在國內LTG治療癲癇報道多為成人或12歲以上兒童,而LTG治療12歲以下,尤其是6歲以下局限性發(fā)作癲癇患兒研究較少[5]。因此,我們采用LTG單一藥物治療新近診斷的局限性2~12歲癲癇患兒41例,觀察LTG治療部分性發(fā)作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本組治療結果表明LTG單藥治療局限性癲癇患兒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較為少見。
總之,本組研究通過LTG單藥治療部分性發(fā)作癲癇患兒,治療并觀察12個月或以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本研究說明,LTG是一個對于兒童部分性發(fā)作癲癇療效確切、安全性好、可單藥使用治療的藥物,為兒科治療部分性發(fā)作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吳希如,林慶.小兒神經系統(tǒng)疾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91-492.
[2] Hwang H,Kim KJ.New antiepileptic drugs in pediatric epilepsy[J].Brain Dev,2008,30(9):549-555.
[3] Auriel E,Landov H,Blatt I,et al.Quality of life in seizure-free patients with epilepsy on monotherapy[J].Epilepsy Behav,2009,14(1):130-133.
[4] Marianne SK,Kirsten AN,Marit D,et al.Lamotrigine therapeutic thresholds[J].Seizure,2008,17(5):391-395.
[5] 王航雁,王靜,王彬,等.拉莫三嗪單藥治療新診斷兒童癲癇的療效[J].實用兒科雜志,2010,18(9):1434-1435.
[6] Allison MC,Lea SE.Use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epileptic drug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J].Pediatr Drugs,2008,10(4):217-254.
[7] Valencia I,Pinol-Ripoll G,Khurana DS,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motrigine monotherap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pilepsy[J].Eur J Paediatr Neurol,2009,13(2):141-145.
[8] Brodtkorb E,Reimers A.Seizure control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ntiepileptic drug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epilepsy[J].Seizure,2008,17(2):160-165.
[9] Sheth RD,Hermann BP.Bone mineral density with lamotrigine monotherapy for epilepsy[J].Pediatr Neurol,2007,37(4):250-254.
[10] Lee Herng-Sheng,Wang Shih-Yu,Salter Donald M,et al.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s on the growth of children[J].Pediatrics,2013,13:211-217.
[11] Frye RE, Rossignol D,Casanova MF,et al.A review of traditional and novel treatments for seizur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Finding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ert panel[J].Front Public Health,2013,13(1):1-26.
(收稿日期:2013-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