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德麟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 江蘇 淮安 223001)
【書 評】
傳統(tǒng)考據(jù)方法之典范運用與當代發(fā)展
——評程中原先生《黨史國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證據(jù)法》
荀德麟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 江蘇 淮安 223001)
程中原先生,從事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30多年,洞關悉節(jié),綜核貫通,成就卓然,是當代中國史研究的著名專家。他不僅主編了迄今最具權威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還著有《張聞天傳》《歷史轉折的前奏:鄧小平在一九七五》《轉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國》《歷史轉折三部曲:前奏·決戰(zhàn)·新路》《中國的成功之路》《國史研究論》《中國道路的奠基和開創(chuàng):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等。每一書出,研讀者爭閱,或生岱頂俯瞰之暢,或有撥云破霧之功,或具振聾發(fā)聵之效,或呈頑石點頭之妙。
《黨史國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證據(jù)法》一書,是程先生從事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的總結之一,是黨史與國史重大疑難問題研究的方法論專著。
程中原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史研究的名家,當然是基于他德、學、才、識的卓越。然而,從先生的治學歷程、研究成果來看,30多年間,他陸續(xù)對黨史國史七大疑案令人信服的成功破解(包括搜集證據(jù)、鑒別真?zhèn)?、辨析關聯(lián)、解釋內涵等),猶如滄海獲驪珠、珠峰登極頂,為他贏得了崇高的學術聲望,擔任了高校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寫組第一首席專家的重要職責。由此考量,筆者認為,程先生在研究方法上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以及嫻熟而靈活的運用,也是非常關鍵的。
關于歷史學研究的方法,從儒學宗師孔子作《春秋》,到“春秋三傳”,馬、班《史》《漢》,乃至乾嘉學派、近現(xiàn)代巨擘,前賢論述林林總總,而其中之專門性論著,如劉知幾之《史通》、章學誠之《文史通義》、梁啟超之《中國歷史研究法》等,皆赫然名作,為歷史研究者所必修。
在前賢的歷史研究方法論著作中,對于廣征博采、窮其本源、立準資料的問題都有相當精辟的論述。劉知幾要求治史者須“博采”“善擇”,所謂“博采”,即“征求異說,采摭群言”[1];所謂“善擇”,即“博聞舊事”,“擇其善者而從之”[2]。何為善者?就是真實的、正確的資料。古書向有真?zhèn)?,史料不僅有真?zhèn)?,而且有正誤。因此,鑒別史料包括辨?zhèn)巍⒄`兩個方面。梁啟超先生說:“史料以求真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誤,二曰偽,正誤辨?zhèn)?,是謂鑒別?!盵3]69如果說,收集資料是基礎,那么,辨別其真?zhèn)巍⒖级ㄆ湔`則是關鍵。這一步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更難、更重要。材料不真實、不準確,寫出的史書不僅不能取信于當今,而且勢將傳訛于后世。所以,“善治學者不應以問題之大小而起差別觀,問題有大小,研究一問題之精神無大小,學以求真而已,大固當真,小亦當真”[3]77。
由于我國古、近代都曾出現(xiàn)過偽書、偽史,所以,歷代學者在辨別經(jīng)史等資料之真?zhèn)畏矫孀隽舜罅抗ぷ鳎〉煤艽蟪煽?,也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在資料的真?zhèn)握`辨識方面,更產(chǎn)生了以考據(jù)學為標識的乾嘉學派。清代考據(jù)學的發(fā)展,使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歷史學、地理學、歷算學、目錄學、版本學、??睂W、辨?zhèn)螌W、輯佚學等傳統(tǒng)學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他們所總結概括的“書證、物證、理證”辨?zhèn)握`方法,影響并服務于很多學科。
時至今日,這些方法對黨史、國史的研究,特別是對史料史實的研究、歷史復雜問題的研究等,依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學方法。
然而,由于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屬于現(xiàn)當代史的范疇,同古、近代歷史、文獻研究相比,又有其差異性和特殊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有很多疑難的復雜的問題,或當事人、知情人還活著,或資料浩繁而真?zhèn)握`雜陳、差異很大,在披沙揀金、去偽存真方面,難度更大,工作量也更大;同時,又有一些重大的繞不開的歷史問題,因資料散佚、當事人作古、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等因素,而令研究者彷徨瞻顧,愁苦難解。
程先生從事中共黨史研究工作是從研究中共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曾任黨中央總書記的張聞天開始的。在張聞天研究中,程先生遇到了兩大難題:在查閱1932年的黨內刊物《斗爭》時發(fā)現(xiàn)了署名“歌特”的三篇重要文章(《文藝戰(zhàn)線上的關門主義》《在走向粉碎四次“圍剿”的路上》《論我們的宣傳鼓動工作》),“歌特”是誰?成了一大難題;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黨中央總書記是在何時何地進行,以怎樣的方式完成的?這是第二大難題。為了破解這兩大難題,程先生綜合運用了四種方法:
第一,人證,即口述歷史、證言,包括大量回憶錄、訪談錄。在“歌特”是誰的研究中,訪談者就達數(shù)十人之多。
第二,書證,即書面的、文字的證據(jù)。這是歷代學者在校勘古籍、考訂史料中辨?zhèn)未嬲?、厘正訛誤時常用的方法。在書證方面,程先生把各類檔案資料、報刊書籍作為最主要的內容,并對其真實性、可靠性、正確性,進行必要的考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破解“歌特”是誰的研究中,程先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有一些詞語的使用很獨特,是張聞天的“個人慣用語”。他不避繁難,對張聞天1932年發(fā)表的54篇署名文章中的用語進行計量分析,從若干詞語使用頻率的比較中確認,“歌特”的“個人慣用語”就是張聞天的“個人慣用語”,歌特與張聞天是同一個人,歌特是張聞天的化名。
第三,物證,即以實物來考證歷史事實或文獻資料。因為有些歷史事件是否真實,既無法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論定,又沒有足夠的文獻資料作為佐證,如有實物資料加以論證,也同樣是理想的選擇。在很多情況下,各種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文物和其他歷史實物,在歷史研究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除了實物之外,還包括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程先生在解決第二大難題時,就曾經(jīng)到云、貴、川三省交界的“雞鳴三省”地域作深入的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從而使這一難題的解決取得最終突破:1935年2月5日在云南扎西縣(今威信)水田寨附近的高坎(或花房子),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黨中央總書記。
第四,史證,即聯(lián)系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思想發(fā)展,理論觀點的源流影響,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不同事件人物的比較、對照,國際國內大事的影響等。在“歌特”是誰的研究中,程先生還把“歌特”文章放到張聞天思想體系的發(fā)展演變中去考察,放到1931—1935年黨從第三次“左”傾路線到遵義會議實現(xiàn)偉大歷史轉折的過程中去考察,并盡可能弄清楚中央領導核心內部思想、策略以及路線上的一致與分歧,組織上的聚合與分化,從而在更深廣的層次上,更有力地論證“歌特”即張聞天。程先生認為:“這是正確認識和解決現(xiàn)當代歷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時需要應用的重要證據(jù)?!盵4]13
程先生的“史證法”,不僅涵括了古代學者考訂史料真?zhèn)握`時所廣泛采用的“理證法”,而且大量地運用“關聯(lián)法”來進行“放大”“顯微”,從而最終成功地破解了難題?!袄碜C法”與“關聯(lián)法”的結合所形成的“史證法”,是歷史研究方法上的最新總結、最新發(fā)展?!笆纷C法”需要研究者占有更加深廣的資料,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具備更加縝密的思維,才能實現(xiàn)。
一般說來,解決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中遇到的需要考證的問題,運用上面說到的人證、書證、物證和史證中的一兩種方法就可以了。“遇到特殊的、疑難的問題,則需要人證、書證、物證和史證這四種方法才能解決?!盵4]13
在20世紀初期,一代學術巨擘王國維運用現(xiàn)代考古學的成果,結合《史記》《漢書》等文獻史籍資料,對漢代邊塞和烽燧的考實、玉門關址、樓蘭及海頭城位置的確定,西域絲綢之路的探索以及漢代邊郡都尉官僚系統(tǒng)的職官制度的排列等漢晉木簡所涉及的一系列相關問題,逐一作了詳盡的考釋,并由此創(chuàng)立了“二重證據(jù)法”,即“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研究方法。陳寅恪先生概括“二重證據(jù)法”在20世紀初的發(fā)展:“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5]二重證據(jù)法,對20世紀中國學術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和考據(jù)學的重大革新。程先生借用“二重證據(jù)法”的概括,把他成功解決黨史國史重大疑案的這四種方法稱為“四重證據(jù)法”?!捌湟x是從四個方面尋找史料并進行考辨、考釋,使之成為證據(jù),得出結論或者證實結論?!盵4]13
“四重證據(jù)法”是程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從破解張聞天研究的兩大難題中概括出來的。此后,又綜合運用“四重證據(jù)法”成功解決了中共黨史上的五個重大疑難問題:遵義會議以后張聞天擔任的職務是不是中共中央總書記?魯迅致中共中央祝賀紅軍勝利的是“東征賀信”還是“長征賀電”?鄧小平怎樣通過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協(xié)助進行1975年整頓?華國鋒對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是阻撓還是拖延?胡喬木有沒有參與起草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程先生的這些研究成果,早已成為“一錘定音”的結論,成為黨史國史研究者的普遍共識,并被廣泛采用。
宋代司馬光在編修完成《資治通鑒》這一編年體歷史巨著的同時,作《通鑒考異》三十卷,闡述所用史料是經(jīng)過真?zhèn)握`的考證的。俗話說:“無錯不成書。”盡管《資治通鑒》也還有錯誤和不妥之處,但其治學之嚴謹,史德、史學、史識、史才之超卓,后世實罕有其匹。由此也深知去偽存真、實事求是多么難能而不易!
程中原先生善于學習借鑒前人治學心得、成功經(jīng)驗,并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黨史國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證據(jù)法》一書,豐富了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寶庫,嘉惠后學,是對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同時,從《黨史國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證據(jù)法》一書中,我們也處處感受到程先生異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堅韌不拔的治學精神。這對當下的浮躁學風,對觸目可見的“注水”文章,也是一種嚴肅的批判。
[1] 劉知幾.史通·卷五·“采撰”[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2] 劉知幾.史通·卷十·“雜述”[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3]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程中原.黨史國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證據(jù)法[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5]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M]//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8-249.
責任編輯:仇海燕
“現(xiàn)當代學人研究”征稿啟事
本欄目以20世紀人文科學著名學者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學術成就、學術道路、治學方法等進行回顧與總結,但求客觀、公正、嚴謹。來稿既可是一組文章,對研究對象作較為全面的評述,也可是單篇文章,對研究對象作重點評析。文章篇幅請控制在10 000字以內,符合《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排規(guī)范,并提供打印件及電子文檔(E-mail:hysyqhy@163.com)。
本 刊 編 輯 部
K061
A
1007-8444(2014)05-0690-03
2014-05-05
荀德麟(1950-),編審,主要從事地方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