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峰
摘 要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何為人文?中國古代《易》學中談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庇纱丝梢娨话摺⒐糯宋氖且詡惱淼赖聻楹诵牡囊婚T學問。20世紀后的歐洲人把人文看成為“主要是培養(yǎng)人的內在道德素質的學問”。中國當代教育家認為人文其核心是“貫穿在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審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關鍵詞 人文精神;美術;培養(yǎng)
重視德育是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當代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方面比以前更有了提高和拓展。人文精神具有道德與價值傾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這些人文精神都屬于道德范疇。如何把美術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工作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集體主義精神而去開拓途徑呢?在當前的美術教育中,我認為可通過以下途徑來探討:
一、在美術課堂中利用美術欣賞,充分去發(fā)現作品中美的因素
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并挖掘作品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喚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如嶺南版第11冊第1課美術欣賞《畫家介紹》,我首先為學生介紹了著名畫家徐悲鴻的身世和他對藝術虔誠的態(tài)度、在中國美術史上的聲譽與成就。接著講述他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品質,講述他將自己賣畫的全部收入捐獻給抗日救亡前線的光輝事跡。然后我和學生們對他的油畫《田橫五百士》進行分析與討論,從油畫的構圖、色彩色調、人物形象形態(tài)等方面分析畫家如何表現齊國貴族田橫與500名壯士揮手告別、準備以身殉節(jié)的悲壯之美。進而討論這幅畫的內在精神——借古喻今,歌頌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民族精神及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通過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敬仰,進而喚起了學生濃厚的愛國熱情和民族主義精神。
二、加強學生對流行藝術(主要指網絡文化、影像和流行音樂等)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審美修養(yǎng)
流行藝術是與高雅藝術相對而言的,流行藝術是為當前大家所喜歡、所追隨的文化與方式。同樣它也是廣大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文化來源。流行藝術中的網絡文化(動漫藝術、網絡游戲、網絡影視、網絡音樂)近年來發(fā)展迅猛,在我們的媒介視覺里幾乎無處不在。它與傳統(tǒng)的架上藝術(指傳統(tǒng)繪畫、雕塑、工藝等)截然不同,流行藝術是我們信息媒體時代所產生的特有文化,它有其精華與糟粕,片面的否認和迎合都不妥當,而應客觀去對待。作為一種文化,我們應該關注流行藝術的存在與影響,并可以在美術課堂上通過藝術欣賞及多向性的聯系比較、分析討論來幫助學生正確辨別它們,區(qū)別其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修養(yǎng),讓美來凈化學生的心靈。
三、利用藝術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
美術教育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實踐活動是它的延伸和補充,在校園內外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美術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感,嚴守紀律的良好品質。如2006年我鎮(zhèn)舉行了一次“千人共繪,美好塘廈”的少先隊大型集體畫的活動,我校的16名少先隊員為了協助集體爭得榮譽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比賽那天他們頂著烈日,用膝蓋跪在白紙上一絲不茍地畫著,汗水滲透了衣衫,一滴滴地流淌在地上。繪畫活動一畫就是三個小時,學生們共同努力、共同創(chuàng)想、共同描繪著他們心中的美好家園,聽著領導給予他們的贊譽和表揚,他們開心地笑了。集體活動給予了他們合作表現的機會,也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精神。
四、了解民族藝術文化,加強學生對文化藝術的傳承
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是我國人民代代相傳的進程中所留下的印記,它具有獨特和不可替代性,有些專家甚至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是“新時代構建國家、民族現代文化的基因”④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強化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意識和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熱情。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掘和利用當地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來作為學校自己開展的鄉(xiāng)土教材。如我們學校附近的社區(qū)有一位叫羅耀德的老人,不僅年畫畫得不錯還能寫得一手好書法。他常在過年的時候幫人家寫寫畫畫,幾個學生經常跟我提起他的事。我趁星期天組織了學校的美術小組和書法小組去拜訪他,老人熱心地招待了我們,并且當眾表演了他的年畫《老鼠嫁女》的繪制過程,后來他又應邀來我校作了書法講座。學生們在羅爺爺的影響下熱情高漲,他們也作了一些年畫貼在自家的大門上。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對傳統(tǒng)藝術的認識,也添補了我校民間藝術開展的空白,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在實踐中體驗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是美術學科的特長。美術教師應關注社會發(fā)展,重視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讓美術教育與生活相互滲透,與其他學科、其他文化方式有機地結合來開展多元化的德育教育,將人文精神和人格培養(yǎng)放在德育最重要的位置。美術教師應在教學改革的春潮中努力去開辟和拓展美術教育中德育滲透新的路徑,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成長和人格的不斷完善。構建全新的美術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吳友根:《現代人文精神的內在架構》《人文論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卷)
[2]姚國華《知識分子·人文精神·大學教育》《中國人文啟示錄》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版
[3]黃毅、張澤遠:《搶救民間文化“基因”》《暸望》2003年第2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