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
一線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這種研究和改進更應該在教育現場進行。布魯納說:“自我可以——實際上必須——從‘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币话銇碚f,教師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改進教學的策略,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反思和改進離不開其他教師的參與和指導。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同伴身上學得更多,從他人身上學得更多。這樣,“研課”就成了教師研究課堂、改進教學的主要方式。因此,“研課”是我們一線教師必做的一項功課。
一、 “研課”的形式
“研課”顧名思義,就是圍繞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情境研究的活動。它是由研課組教師(可以是教研組,也可以同學科老師自由組合,一般為5~7名)共同開展制訂計劃、實施教學、檢查效果和改進提高的工作,目的在于認識課堂教學中諸種因素和諸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并用取得的認識成果改進實踐,提高行為的質量和水平。結合學校實際,創(chuàng)設四種“研課”形式:
“一課三輪上”:研課組確定教學內容→集體備課→第一名教師實施教學→研討反思、修訂→第二名教師實施教學→再反思修訂→第三名教師再實施(選擇教學水平相當的三名教師上課)?!耙徽n三輪上”是為了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打造生成性、互動性、探究性的課堂。研究時聚焦于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眼于這節(jié)課如何改進,改后效果怎樣。研究的主題是:如何整體把握三維目標?如何實現課堂教學中的“三個轉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傳授向重探究轉變)?
“三人上一課”:確定同一教學內容→選派三名骨干教師(年齡不同或教學風格不同)分別組隊研討備課→三人同時教學展示→評價反思。“三人上一課”是為了激發(fā)教師鉆研教材、創(chuàng)新設計的激情,讓教師展示不同的教學風格。這種“研課”形式實際上是同課異構,研究時聚焦課堂教學的成功之處,著眼于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參與者從中學到了什么。研究的主題是: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一人一課”:備課組集體搜集資料→主備人撰寫教學設計→主備人試教→組內研討反思→修訂并提出個性化設計。這種“研課”形式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學校實施的“資源化+個性化”備課改革,為了增強集體備課的實效性,開展了“集體備課進課堂”的活動,即“由主備人試教,同組教師觀察研討”的“一人一課”。研究的主題是:集體備課如何做到有效?
“一課三上”:教師個體教學設計→實施教學→組內研討反思修訂→再實施教學→專家指導、教者反思修訂→再實施教學。這種“研課”形式著眼教師教學能力的打造與磨練,每次區(qū)級以上示范課、公開課、競賽課都由學校組成研課組對上課老師跟蹤聽課,進行研討。
二、 “研課”的策略
1.創(chuàng)設“對話”氛圍
“研課”的過程就是圍繞課堂對話的過程。保羅·弗萊雷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對話的目的在于探討和揭示,揭示參與者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個人的教育動機;對話的基礎是相互敞開,彼此承認,以防止“自我中心主義”,克服過分的防御和抵制。首先,尊重參與者相互平等的主體地位?!把姓n”時必須明確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不是進行評價的“評判者”和被動等待評判的“接受者”的關系,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圍繞課堂展開教學對話、商討教學辦法的伙伴關系,防止做課者取悅觀眾,失去自我,“觀眾”則吹毛求疵。其次,對話意味著不同意見的參與?!把姓n”時不同意見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隨時糾正團隊思考的偏差和錯誤,只有鼓勵參與者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觀點和意見,才能在對話過程中激發(fā)智慧、凝聚共識。因此,“研課”組織者(特別是領導、專家)在“研課”過程中構成平等的關系,對話的態(tài)度具有引導和決定作用。可以說,組織者的態(tài)度和作風決定了“研課”的整體氛圍和取向。組織者必須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避免主觀臆斷,明白組織者的責任不在于拿出一個權威的意見,而是創(chuàng)設“對話”的氛圍,引導參與者發(fā)現和討論更多的教學可能和實現條件。
2.圍繞研究主題
對話總是圍繞共同關心的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沒有共同關注焦點的交流只是一種信息溝通,沒有深入對話,就難以有效研究?!把姓n”的團隊是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需要一個“偉大事物”(帕爾默語)來凝聚,“研課”就是參與者圍繞這個“偉大事物”互動和共舞,在互動和共舞中獲得成長和進步的過程——這個“偉大事物”就是“研課”的主題。如果“研課”時主題不集中,討論不深入,參與者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對感興趣的話題泛泛而談,那么對做課教師又有什么幫助呢?參與者到底可以收獲多少呢?問題即主題,困難即主題,主題主要來源于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困難?!把姓n”的主題可以預先確定,也可以在“研課”過程中生成其他有討論價值的主題。筆者參與小學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研討時,確定“研課”的主題是“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細致描寫,體會人物形象”,這是寫人記事類文章的共性。觀課后,總覺得教者是位優(yōu)秀的有經驗的骨干教師,教學設計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心細致,可是教學效果就是不理想。研討陷入了僵局。一位教師無意調侃說:“課文李時珍與弟子的對話虛假,‘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些都是作者編造的?!边@位教師一語中的,一點不錯,這篇文章對話描寫虛假,動作、神態(tài)的細節(jié)描寫也沒有什么獨到之處,再加上四年級學生對抓住言行表現人物的寫法已經有所了解,自然不再感興趣,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這篇課文到底教給學生什么呢?“研課”的主題從預定“怎樣教”轉到“教什么”,經過深入研討,確定了“學習景物描寫在敘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為教學目標。
3.聚焦課堂事件和現象
在“研課”活動中,課是什么?它是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的載體,是做課者和觀課者共同對話交流的平臺?!把姓n”主張充分發(fā)揮其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改進的功能,以發(fā)展性為取向,而不是以“鑒定評判”為取向。這樣,“研課”不是得出“好課”或“壞課”的結論,而是圍繞課堂上的事件和現象,探討原因,展開教學想象力,研究發(fā)展變化的可能性和實現條件?!把姓n”過程提倡參與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課堂上觀察到的課堂事件和現象,“在課堂上,我發(fā)現……”“在課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圍繞這些事件和現象展開對話和討論,商量可能的教學出路和辦法。這樣,“研課”的重點應聚焦于課堂上的事件和現象,從而引導參與者認識教育故事,理解教育行為,探尋教育假設,探討新的教學可能,提出新的教學辦法。
三、 “研課”的成效
為了增強“研課”的實效性,學校加強教研組建設,選好領頭雁,并制訂教研制度,學校教導處在學期初安排課務時做好統(tǒng)籌工作,將每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分別定為數、語、英的聽課日,每周三下午三節(jié)課后定為研討時間。幾年來,“研課”已成為學校教師的工作方式,悄悄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行為,使課堂教學、教師管理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1.促進教師個體發(fā)展,更促進教師群體發(fā)展
上課是教師的個體行為,而“研課”卻是教師的群體行為,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來解決教師身邊的教學問題。而這些問題既是教學改革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發(fā)展的“生長點”,教師在問題研究中領悟教學理念,改變教學行為,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實踐證明:“研課”是促進教師發(fā)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也促進學校整體改革
一次“研課”最少需要一個星期,然后通過再一次的教學實踐來驗證提出的改進是否正確有效??梢?,“研課”著眼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研課”中我們認識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適合學生學習的發(fā)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以切合學生實際為邏輯起點,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終點。同時,各研課組在“研課”活動中提出共性的問題:如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效性,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等,都是新課改中的熱點問題,學校特邀校外專家參與學?!把姓n”活動,推動教學的整體改革。
“研課”的重點是解決教師教學中真實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能有效地喚醒教師的問題意識,激發(fā)教師的主體精神,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研課”也增強了教研組的凝聚力,改變了過去那種把聽課當作任務完成的工作局面,構建了教學管理的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