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利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遼史》有三處史料記載部族之事,但并不一致,學者依據(jù)此三處史料確定的遼朝部族范圍必定會有所不同。確定遼朝部族為一種行政區(qū)劃后,可依行政區(qū)劃需要具備的要素,對三處史料記載的部族加以分析,以求劃定遼朝部族的范圍。
學者們對于遼朝部族范圍的劃定主要有三種看法:其一,島田正郎等先生依據(jù)《遼史·營衛(wèi)志下》來確定遼朝部族范圍,都認為包括太祖十八部、圣宗三十四部,分歧在于是否將遼內(nèi)四部族納入。島田正郎[1]P6-42、韓濱娜[2]、趙鳴岐諸位先生均認為不應將遼內(nèi)四部族算入,而武玉環(huán)[3]P27、張國慶[4]P13、王孝俊[5]三位先生則認為遼朝部族包括遼內(nèi)四部族。其二,程妮娜等先生將《遼史·營衛(wèi)志下》《遼史·百官志二》作為劃分遼朝部族范圍的主要史料依據(jù),都將遼內(nèi)四部族、四大部族、諸小部族視為遼朝部族。不同之處在于,程妮娜先生認為遼朝部族只由遼內(nèi)四部族、四大部族、諸小部族組成[6],舒焚將《遼史·百官志二》記載的諸國、大部、諸部都劃進遼朝部族范圍之內(nèi)[7],關樹東認為還應包括屬部,但并未指明屬部的范圍[8]。其三,肖愛民根據(jù)《遼史·營衛(wèi)志下》《遼史·兵衛(wèi)志中》,指出遼朝部族范圍包含由隨行官署、斡魯朵人戶、遼內(nèi)四部族組成的皇帝行宮部落,《遼史·兵衛(wèi)志中》所載北府統(tǒng)轄的二十八部、南府所轄的十六部[9]。
學界對于遼朝部族范圍劃定存有不同認識,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集中記載遼朝部族構(gòu)成、分類、發(fā)展、管理機構(gòu)等情形的《遼史·營衛(wèi)志下·部族下》《遼史·兵衛(wèi)志中·眾部族軍》《遼史·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對于部族相關情況的記載并不相同所致。《遼史》本身對部族范圍記載的不同,導致學者對《營衛(wèi)志下·部族下》《兵衛(wèi)志中·眾部族軍》《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三部分史料價值的認識也不一樣,進而在劃分部族范圍時,會有不同的看法。
學者們主要依據(jù)《營衛(wèi)志下·部族下》《兵衛(wèi)志中·眾部族軍》《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中的一處或兩處集中記載遼朝部族的史料來劃定遼朝部族的范圍,卻都沒有考慮所劃定的部族是否具備成為行政區(qū)劃的條件。遼朝部族屬于遼朝的行政區(qū)劃,只有具備行政區(qū)劃諸要素的部族才能被視作遼朝部族。因此,擬以行政區(qū)劃的諸構(gòu)成要素,對三處史料記載的部族進行考察,以確定遼朝部族的范圍。
五院部、六院部、品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由北宰相府統(tǒng)轄,乙室部、楮特部、突舉部隸歸南宰相府,北南宰相府俱歸北樞密院統(tǒng)轄。北南宰相府、五院部等九部大王及節(jié)度使、五院部等所轄石烈夷離堇均由作為中央機構(gòu)的北樞密院任命,故北樞密院與北南宰相府、諸部大王及節(jié)度使、石烈夷離堇之間存在行政關系。
五院部、六院部等九部轄有少至兩個多達四個的石烈,因而其層級為北南宰相府——部族——石烈三級管理層級,故這九部位于一定層級之中。既然中央與部族之間存在行政關系,那么遼朝設有各級管理機構(gòu)便屬必然。中央一級的管理機構(gòu)為北樞密院,地方管理機構(gòu)分為北南宰相府、部族節(jié)度使司、石烈夷離堇三級管理機構(gòu)。五院、六院、乙室三部為大部族,遼朝設大王管理。品部、楮特等六部為小部族,遼朝置節(jié)度使統(tǒng)轄。石烈為部族的基層組織,遼朝設夷離堇統(tǒng)之。
耶律儼《皇朝實錄·部族志》載:“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盵10]P377涅里劃定部族居住地之事,發(fā)生于遙輦時期,而五院部等九部在遙輦阻午可汗時期便已存在,故這九部當時應當有相對明確的界限。遼朝建立后,更是具體的劃定了諸部族的居住地。五院部春夏居住于五院部之側(cè)、秋冬居住于羊門甸,六院部春夏居于泰德泉北、秋冬居于獨盧金,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突舉部居住地分別為鴛鴦泊、太子墳、柏坡山與鏵山之側(cè)、徐母山與郝里河之側(cè)、郝里河側(cè)、長春州西、冗泉之側(cè)。史籍記載的諸部族居住地僅是大致范圍,并不精確,但據(jù)此尚可以知道各部當有相對明確的邊界并轄有不等的幅員。
遼圣宗曾下詔“通括南院部民”[11]P159,又《圣宗紀》稱:“樞密奏契丹諸役戶多困乏,請以富戶代之。上因閱諸部籍,涅剌、烏隈二部戶少而役重,并量免之”,[12]P114可知遼朝于諸部族均建有戶籍,各部管轄數(shù)量不等的人口。下面所述部族情況與五院部等相同,不再一一贅述。
遼太祖征服奚族后,沒有改變奚王府原有的部族組織,只是借平定胡損叛亂之機,以奚王府給役戶、諸部隱丁、流散人置墮瑰部,奚王府仍有較大的自主性。遼圣宗對奚王府進行的改造,徹底改變了奚王府原有的獨立地位。遼圣宗先將部民戶數(shù)較少的奧里、梅只、墮瑰三部合并組建新的奧里部,又以奚王府二尅分置南尅部、北尅部,后又以奚王和朔奴征兀惹敗績而將奚王府轄下的遙里、伯德、楚里、奧里、南尅、北尅六部改隸北宰相府。遼圣宗改造奚王府后,五帳分仍歸奚王直接統(tǒng)轄,姑且稱之為奚王府部。奚王府六部五帳分中的五帳分指奚六部擁有世選奚王職位的五房或五帳王族[13],即“酋長五房族屬”[14]P1318,也就是《金史》所言的“五王族”[15]P1587,五帳分至遼朝末年尚存。遼圣宗將奚王府六部改編為奚王府部、遙里部、伯德部、楚里部、奧里部、南尅部、北尅部等七部,但在遼朝仍被稱作奚六部。
遼圣宗對奚王府的改造,雖然極大削弱了奚王的力量,但并非將六部與奚王府完全剝離。遼圣宗對奚王府進行的改編,只是取消了奚王府對六部的所有權,奚王對六部仍有一定的管轄權。遼圣宗改造奚王府后,遼朝授予奚王的官職仍為奚六部大王,此時的六部由遙里、伯德、奧里、梅只、楚里、墮瑰改為遙里、伯德、楚里、奧里、南尅、北尅,依此可以斷定奚王對六部的管轄權依舊存在。史稱蕭蒲奴、蕭韓家奴任“奚六部大王,治有聲”[16]P1335,兩人擔任奚王時取得的政績亦可佐證奚王擁有統(tǒng)治六部的權力。又《蕭福延墓志》稱:“咸雍元年,以霫諸部地方千余里,□□十萬,風俗豪滑,尤為難治,朝廷議擇勛戚以專統(tǒng)□。冊公為奚王,逮至治所,軍靖□□□境之聞歡聲一振,號令嚴肅,威惠兩行。民阜業(yè)而安□,□苛吏望風而凜然”[17]P132,更可證奚王擁有對六部的管理權。
遼太祖在新設墮瑰部之后,任命勃魯恩為奚王,管理六部奚。此后,奚王均由遼朝中央政府任命。遼朝不僅直接任命奚王,而且置奚王府監(jiān)軍監(jiān)督奚兵,又設二宰相、二常袞協(xié)助奚王管理奚六部。上述事實,說明中央與奚王府六部之間存在著行政關系。公元996年即遼圣宗籍奚王府六部隸北宰相府前,奚王對奚王府六部擁有絕對的統(tǒng)轄權,除奚王、二宰相、二常袞、奚王府監(jiān)軍等由中央直接任命外,奚王府所轄六部節(jié)度使當有奚王任命。奚王府六部改隸北宰相府后,奚王不再具有自主權,奚王府六部與五院、六院、乙室三部一樣成為北南宰相府統(tǒng)轄下的大部族。中央繼續(xù)任命奚王、二宰相等職官的同時,遙里、伯德等六部節(jié)度使亦改由中央直接任命,遙里、伯德兩部統(tǒng)轄的石烈亦當設夷離堇統(tǒng)之。
以遼圣宗改造奚王府六部為界,可將遼朝對奚王府六部的管理層級分為兩個階段:其一,奚王府——部族與奚王府——部族——石烈。起自遼太祖于天贊二年(923)置墮瑰部,止于統(tǒng)和十四年(996)遼圣宗籍奚王府六部隸北宰相府。這一時期,奚王府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對遙里、伯德、奧里、梅只、楚里、墮瑰六部有絕對地統(tǒng)轄權,六部節(jié)度使當由奚王任命。此時期,可以肯定的是存在奚王府——部族兩級管理層級。奚王府六部之下是否存在石烈一級組織尚不能確定,但據(jù)遼圣宗改造后的遙里部轄有三個石烈、伯德部轄有六個石烈,可以推測這一時期遙里、伯德兩部當亦存有石烈,當時的管理層級很可能為奚王府——部族——石烈。因此,這段時間,管理層級存在兩種形式,即奚王府——部族兩級制、奚王府——部族——石烈三級制。其二,北宰相府——部族與北宰相府——部族——石烈。遼圣宗改造奚王府之后,奚王府六部改隸北宰相府,奚王府實力受到極大地削弱。管理層級根據(jù)部族之下是否轄有石烈而分為兩種形式,奚王府部等五部不轄石烈,其管理層級為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而遙里、伯德兩部均轄有石烈,兩部的管理層級為北宰相府——部族——石烈三級制。
《武經(jīng)總要》載:“中京,舊鮮卑之地,在饒樂府西南,本奚王國牙帳之地。奚部落,南距古北口,北距潢水,東即營州,千余里皆其境土,后為契丹所并”,[18]P496知奚人在被契丹征服之前便已居住在后來的中京道境內(nèi)。遼朝建立后,允許奚人繼續(xù)留居原地,因此奚王府六部居住地的大范圍是確定的,在這個大范圍內(nèi),奚王當劃定了每一部的居住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至遼圣宗時期,遼圣宗改造奚王府六部之后,遼朝似乎重新調(diào)整了各部的居住地。因為經(jīng)遼圣宗改造后,有三部有明確的居住地,遙里部居于潭州、利州之間,伯德部居住于松山與平州之間及中京道西部地區(qū),楚里部居潭州北部地區(qū)?!哆|史》沒有明確記載奧里、南尅、北尅三部的具體居住地,但由奧里是合并奧里、梅只、墮瑰三部而來,故推斷奧里部的居住地當是三部原居地,其具體位置不詳。南尅、北尅是以奚王的二尅軍置為部。曾于遼興宗時期(1031-1055)出使遼朝的宋朝使者余靖在其撰寫的《契丹官儀》中稱“又有奚王府掌奚兵,在中京之南”[19]P174,既然奚王府位于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zhèn))以南地區(qū),作為奚王的南、北二尅軍極有可能也位于大定府以南之地。奚王府部為奚王直轄,其居住地當與奚王一起位于大定府以南地區(qū)。奚王府部等七部均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地,故七部居地當有相對確定的邊界并轄有一定的幅員。
遼太祖以俘獲的諸民族俘戶而置此八部。突呂不、涅剌拏古兩部為大、小黃室韋戶,迭達迭達、乙室奧隗、楮特奧隗三部均屬奚人,品達魯虢為達魯虢戶,烏古涅剌、圖魯兩部以烏古人置為部。
突呂不室韋、涅剌拏古、烏古涅剌、圖魯四部隸屬于北宰相府,迭剌迭達、乙室奧隗、楮特奧隗、品達魯虢四部歸南宰相府統(tǒng)轄,北南宰相府隸歸北樞密院,這八部與中央俱存行政關系。八部均不統(tǒng)轄石烈,遼朝以北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層級加以管理,各部俱設有節(jié)度使。史籍載迭剌迭達部居住地在慶州南,沒有記載其它七部的具體居住地。遼朝繼承了涅里制定的部族各有分地的傳統(tǒng),故推測遼太祖在設置此八部之時便劃定了各部的居住地,其它七部當有具體的居住地。因此,八部居住地當存在相對明確的邊界,統(tǒng)轄有不等的幅員。
此四部俱為奚人部族,于遼太祖征討東、西奚時,歸降于遼太祖。遼太祖將這些降俘奚人安置于諸斡魯朵中。遼圣宗將四部從斡魯朵中析分出來,各置為部族。這四部俱隸屬于南宰相府,而南宰相府隸歸北樞密院,故可知其與中央存在行政關系。四部皆不轄石烈,位于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管理層級之中,遼朝于四部并設節(jié)度使予以管理。遼朝規(guī)定了撒里葛部、窈爪部、訛仆括部的居住地,分別為澤州東、潭州南、望云縣東。史書沒有記載耨盌爪部的居住地,遼圣宗將其從斡魯朵中劃分出來,當為其劃定了居住地。因此,這四部當存在相對明確的邊界并轄有不等的幅員。
遼朝為偵察奚人活動而從契丹八部之中各析分出二十戶戍守于奚人地區(qū),契丹八部當指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突舉部。遼朝置二十詳穩(wěn)統(tǒng)轄這二十戶契丹人,命其居住并戍守于落馬河及速魯河之側(cè)。
遼圣宗時期,因戶口蕃息而置為部,設節(jié)度使以統(tǒng)之,特里特勉轉(zhuǎn)變成為遼朝的行政區(qū)劃。該部隸屬于南宰相府,南宰相府歸北樞密院統(tǒng)轄,故其與中央存在行政關系。特里特勉部不轄石烈,位處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管理層級之中,遼朝設有節(jié)度使。遼圣宗將其升格為部族后,重新劃定了特里特勉部的居住地,令其居于橐駝岡,因此特里特勉部居住地當有相對明確的邊界并轄有一定的幅員。
遼朝抽取諸斡魯朵及橫帳大族的奴隸,分別設置稍瓦石烈、曷術石烈,專門掌管捕鳥、冶鐵之事。遼圣宗以這兩個石烈戶口蕃息,而將其升格為稍瓦部、曷術部。南宰相府直接統(tǒng)轄稍瓦、曷術兩部,作為地方機構(gòu)的稍瓦部、曷術部與中央機構(gòu)北樞密院存在著行政關系。兩部以石烈升為部族,故均不統(tǒng)轄石烈,位于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管理層級中,遼朝設節(jié)度使管理兩部。遼朝仍命稍瓦、曷術兩部居于原地,稍瓦部居住在遼水東,曷術部居于柳濕河、三黜古斯、手山,兩部存在相對明確的邊界并轄有不等的幅員。
遼圣宗以各族人戶設置此五部。遼圣宗析分四辟沙、四頗憊戶分置隗衍突厥部、奧衍突厥部,紀楠楠認為四辟沙、四頗憊“可能是某些直屬中央朝廷或皇帝本人的部民”[20]。遼圣宗將人口增長的涅剌室韋即涅剌越兀分出部分人戶而置涅剌越兀部,分別以回鶻戶、鼻骨德戶置薛特部、達馬鼻骨德部。
隗衍突厥、奧衍突厥、涅剌越兀、薛特四部均隸屬于北宰相府,達馬鼻骨德隸南宰相府,北南宰相府為北樞密院轄制,五部與中央存在著行政關系。這五部均不統(tǒng)轄石烈,位于北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管理層級之中,遼朝并設節(jié)度使管理五部。《遼史》明確記載薛特部居住于慈仁縣北,其它四部均由遼圣宗創(chuàng)置,當劃定了四部的居住地。此五部當存在相對明確的邊界,統(tǒng)轄有不等的幅員。
遼圣宗以隸屬于諸斡魯朵的諸國降俘人戶蕃息,分別設置上述十五個部族。奧衍女真、乙典女真兩部以女真俘戶置,斡突盌烏古部以烏古俘戶置,迭魯?shù)?、北敵烈兩部以敵烈俘戶置,室韋部以室韋俘戶置,術哲達魯虢部以達魯虢俘戶置,梅古悉、頡的、匿訖唐古、北唐古、南唐古、鶴剌唐古六部俱以唐古俘戶置,伯斯鼻骨德部以鼻骨德戶置,河西部似以內(nèi)附而來的河西黨項戶[21]P149置。
北宰相府統(tǒng)轄奧衍女真、迭魯?shù)?、室韋、術哲達魯虢、梅古悉、頡的、北敵烈、匿訖唐古、北唐古、南唐古、鶴剌唐古、河西、伯斯鼻骨德等十三部,南宰相府統(tǒng)轄乙典女真、斡突盌烏古兩部,北南宰相府俱隸北樞密院,因此十五部俱與中央存在行政關系。十五部均不轄石烈,位于北南宰相府——部族兩級制管理層級之中,遼朝于諸部均置節(jié)度使管理?!哆|史》載乙典女真居住于高州北,術哲達魯虢與伯斯鼻骨德居于境外。此處的境外指境內(nèi)即行政區(qū)劃以外的屬國地區(qū),亦被遼人視為遼朝的疆域,但兩部均戍守于遼朝境內(nèi),因而將兩部視作遼朝部族。其它十二部的居住地不詳,鑒于遼圣宗以諸國俘戶設置為部,推測遼朝當劃定了諸部的居住地。十五部當存在相對明確的邊界,統(tǒng)轄有不等的幅員。
依上所述,遼朝共計有51 個部族符合行政區(qū)劃需要的條件,可納入遼朝部族的范圍。遼朝部族保留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故其居住地僅有大致的范圍,行政中心亦非固定于某地。周振鶴認為其亦可視作行政區(qū)劃,“許多政區(qū)都沒有明確的邊界,只有大致的范圍,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正式的行政區(qū)劃。還有些政區(qū)的行政中心也不明確,如秦代的閩中郡,我們至今不知其郡治所在,但該郡確是秦代正式設置的政區(qū)”[22]P9。遼朝建立后,隨即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著手將原有部族改造為行政區(qū)劃,以諸族俘戶新置的部族更以行政區(qū)劃模式而設。作為遼朝行政區(qū)劃的部族,已由建遼前的松散統(tǒng)轄關系,轉(zhuǎn)變?yōu)閺娪辛Φ闹醒肱c地方關系。
[1][日]島田正郎.大契丹國--遼代社會史研究[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韓濱娜.略論遼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制度[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3,(2).
[3]武玉環(huán).遼制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
[4]張國慶.遼代社會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王孝俊.遼代人口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6]程妮娜.中國地方史綱[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7]舒焚.遼史稿[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8]關樹東.遼朝部族軍的屯戍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6).
[9]肖愛民.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兩翼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元]脫脫等.遼史(卷32)[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元]脫脫等.遼史(卷14)[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元]脫脫等.遼史(卷10)[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任愛君.契丹對奚族的征服及其統(tǒng)治方略[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0,(2).
[14][元]脫脫等.遼史(卷85)[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元]脫脫等.金史(卷67)[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元]脫脫等.遼史(卷87)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7]向南等.遼代石刻文續(xù)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18][宋]曾公亮,丁度.武經(jīng)總要(前集卷十六下)[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9][宋]余靖.武溪集[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20]紀楠楠.遼代民族政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1][元]脫脫等.遼史(卷13)[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2]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總論(先秦卷)[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