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萍,王秀銀
(1.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宜昌443002;2.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宜昌443002;3.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納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和文藝批評家。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國圣彼得堡一貴族家庭,曾流亡德國、法國和英國,于劍橋大學接受教育。又于1945成為美國公民,并繼續(xù)他的執(zhí)教及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由于納博科夫酷愛蝴蝶收集,在鱗翅目昆蟲研究學者中也頗有名氣,人們往往會由他漂移的一生聯(lián)想到遷徙飄飛的蝴蝶,甚至他的作品也有著蝴蝶般絢麗的光輝和迷人的神采。
如果說納博科夫的一生是一只“流浪的蝴蝶”(《20世紀西方文論》,P255),那么《洛麗塔》則是一只充滿了誘惑又美麗、悲情又詩意的亦真亦幻的蝴蝶藝術(shù)之標本。小說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亨伯特的回憶錄:主人公回憶了自己是如何癡狂地愛上了一個年僅12歲的名叫洛麗塔的少女,并與之發(fā)生了父女戀情。亨伯特的性偏好為世人所不容,甚至被認為是變態(tài)的“戀童癖”,然而他對洛麗塔的感情卻無比真摯,直至親手殺死誘拐和利用洛麗塔的劇作家奎爾蒂,甘愿用生命為洛麗塔的“毀滅”而復仇。在納博科夫的筆下,這段特殊的戀情變得如此的優(yōu)美而又荒誕,悲情而又滑稽,帶給讀者非同尋常的審美享受和深入人意的精神愉悅,由此《洛麗塔》的審美價值得以充分凸顯。下面我將結(jié)合具體文本對《洛麗塔》的審美價值作較詳實的分析。
“人的需要的多種多樣,決定了價值的多樣性。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對象對人產(chǎn)生的是實用價值,滿足人的倫理標準的思想、行為有著社會倫理價值?!覀兯_定的美學上的美是一種價值,但又是有著特定意義的價值,即與人的審美需要相對應的價值。所以,這種價值可以稱為審美價值。”(《美學原理》,王旭曉,2000,P55)顯然,我們所說的審美價值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其他功利價值如實用價值、認識價值、道德價值、政治價值、宗教價值等是完全不同的(雖然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學(藝術(shù))審美,正是要引領人不斷超越日常生活,領略本真生存的光華,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無限神性的世界。就此而言,文學審美是所有追尋詩意本真生存讀者的永恒渴求?!?文學審美:讀者永恒的心靈渴求,馮惠玲,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2)就文學作品來說,它是作品帶給讀者的一種毫無功利的,自由的審美體驗。
學者王曉旭在《美學原理》中對審美價值的分類作了這樣的闡述:“對審美價值分類的依據(jù)是價值載體和主體感受的特點,以及這種特點產(chǎn)生的基礎——審美主客體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不同的歷史性關(guān)系。根據(jù)這種分類原則,歷史上的價值類型基本上可分為優(yōu)美、壯美、崇高、悲劇、悲情、滑稽、喜劇……”(《美學原理》,王旭曉,2000,P57)審美價值類型是對在審美活動中歷史地形成的各種不同特征的價值事實的分類。審美領域是一個絢麗多姿、五彩繽紛的世界,在我們面前所出現(xiàn)的眾多審美對象中,不論其在物態(tài)上,還是在格調(diào)上、風姿少、意蘊上,都是很不一樣的,有的氣勢恢宏,有的炯娜多姿;有的光怪陸離,有的婉約輕盈、有的粗礦,有的細膩等等。審美對象的不同范疇,也會相應地對欣賞者引起不同的心理反應,或使人心胸開闊,或使人心情舒暢,或催人淚下,或讓人蔑視,或讓人輕松,或讓人驚愕等等。因此,美的不同范疇或者說審美價值類型,也就成了美學家們關(guān)注的問題。下面作者將結(jié)合具體文本展開對《洛麗塔》的所蘊含的審美價值的分析。
從價值載體來看,凡能使人感到優(yōu)美的對象一般具有小巧、輕緩、柔和的特點。(《美學原理》,王旭曉,2000,P58,)作為文學作品,不同于雕塑或建筑等空間藝術(shù),其審美價值可以一眼必知;文學作品是由文字構(gòu)成的時間藝術(shù),語言構(gòu)成了審美價值的直接載體,而且讀者對其所產(chǎn)生的審美體驗只有在閱讀過程的字里行間隨機捕捉,直至讀完整部作品,才能對其蘊含的審美價值有所判斷。
語言的色彩是由作者使用的語句和語詞的類別來決定的,納博科夫擅長在敘述中大量使用描寫句式、色彩斑斕的形容詞和形象鮮活的比喻,使得整部小說折射出抒情詩一般的光芒,濃烈而耀眼,其敘述如一只只美麗的蝴蝶撲朔迷離,異彩紛呈,帶給讀者心曠神怡,優(yōu)美如歌的審美享受。
比如在描寫意大利詩人薄伽丘對勞倫的愛戀時,納博科夫這樣寫道:
“他對勞倫一往情深,而這位勞倫當時還只是一個淺色頭發(fā)尚未成年的12歲姑娘。她在風中奔跑,披著花粉和灰塵,滿身花朵,一路散發(fā)著芳香,從沃克茲美麗的平原向我們跑來了?!?P11《洛麗塔》李紅蘭譯)
又比如當享伯特第一次帶著洛麗塔駕車穿越一大片48個州的領地急速行駛時,仍不會忘記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沿途所看到的北美平原的鄉(xiāng)村美景:
“在耕耘過的原野上,小小農(nóng)舍的屋頂上,能看到毫無用處的景色緩緩擴散,斜陽在一片刺眼的白光之中發(fā)出,像剝了皮的桃子一般的暖融融的光芒,給灰色的云鑲上花邊,與遠處含情默默的薄霧融成一片?!?《洛麗塔》李紅蘭譯,P147)
“萬籟無聲的炎熱中午,四周是一片長滿三葉草的荒原,克勞德·洛雷因筆下的云層遙遠渺茫,化進霧蒙蒙的藍色天空,只有大塊積云在灰不灰白不白的背景上襯托得十分醒目。要不,就像艾爾·格雷科筆下嚴酷無情的地平線……四周全是不斷變化的白色雨柱,以及粗狂豪放的玉米地,整個畫面像把扇子似的展開,這是卡薩斯的某個地方?!?《洛麗塔》李紅蘭譯,P148)
“夜晚,體積龐大的卡車點綴著五光十色的燈,像一棵棵巨大的圣誕樹,赫然出現(xiàn)在漆黑的夜幕之中……”(《洛麗塔》李紅蘭譯,P149)
這些色彩鮮明的風景、動感鮮活的人物,廣袤的原野,迷人的夜色都在納博科夫詩意的筆下熠熠生輝,以其句試的流暢,詞語的鮮活、震撼的比喻無不孕育著令人神往的力量。
總之,《洛麗塔》的語言有著抒情詩一樣的精巧、輕緩和柔和。讓讀者感覺似乎不是在讀一本蘊含了所謂不道德因素的小說,而更像是在讀一首抒情長詩,細膩、輕緩、柔和的審美體驗油然而生,使得讀者幾乎是以一種欣喜的柔情來感知主人公的情感流動的。
然而,當在讀者還沉浸在作者用優(yōu)美如詩的語言構(gòu)筑的迷宮時,又分明感受到內(nèi)心隱隱的孤獨與絕望,這種孤獨與絕望來自于男女主人公人生前景的暗淡與虛無。這就是《洛麗塔》帶給讀者的荒誕體驗,即該小說所蘊含的荒誕審美價值?!盎恼Q作為一種審美價值類型,是西方現(xiàn)代社會與現(xiàn)代文化的產(chǎn)物?;恼Q的本義是不合情理與不和諧,它的形式是怪誕、變形,它的內(nèi)容是荒謬不真?!?《美學原理》,王旭曉,2000,P85)荒誕的產(chǎn)生有其社會根源,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粉碎了西方理性主義的說教,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類社會藍圖成了虛無的幻影;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科技加著人在社會、文化、心理方面的全面異化。荒誕感就是人對自己與世界分離的感受。
小說《洛麗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有著明顯的荒誕心理和行為。因其少年時初戀女友阿娜貝爾的病逝,在亨伯特年幼的心靈上留下了痛苦與絕望的烙印,致使他在成人后也無法在心中抹去阿娜貝爾的影子,他甚至一直以十來歲的早慧少女為自己的愛戀對象,一次偶遇,年僅十二歲的洛麗塔使得他再也無法抑制對“小仙女”的狂熱追求。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他做出了種種荒誕的選擇。首先,雖然他本不打算租住黑滋太太(洛麗塔的母親)的房子,但因為在樓下的花園一眼看見了洛麗塔,便即刻決定住下來;其次,在朝夕相處之后,身為寡婦的黑滋太太以情書的形式向亨伯特表白想要嫁給他的心愿并表示如果他拒絕就要被驅(qū)逐出門,亨伯特再一次做出了荒誕的選擇,決定與他討厭的黑滋太太結(jié)婚,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可以天天接觸到他心愛的洛麗塔;再次,他全然不顧已成為洛麗塔繼父的身份,一心想著怎樣除掉追求洛麗塔的絆腳石——黑滋太太?!奥妍愃?父親和女兒融入這片樹林吧!自然的解決辦法就是除掉亨伯特太太?!?《洛麗塔》,于曉丹譯,P82)甚至想到了謀殺黑滋的種種荒誕的細節(jié)。后來,黑滋太太在識破亨伯特與其結(jié)婚的真相后沖出房間突遇車禍,當場身亡,與其說是天意,到不如說這正是荒誕的一幕,荒誕傳達出一種更深沉的不可言語的悲,透視出面對荒誕的人的無助與絕望。接著,亨伯特又荒誕地選擇帶著洛麗塔過著寄宿無數(shù)汽車旅館的流浪生活,然而,無論亨伯特怎樣小心翼翼,他心愛的洛麗塔還是被奎爾蒂騙走了,亨伯特做出了最后一個更為荒誕的選擇,就是親手殺死奎爾蒂為洛麗塔報仇雪恨,并隨即采取了行動,最終死于獄中。
亨伯特種種荒誕的表現(xiàn)與感受,反映著人們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的不滿、焦慮、迷茫甚至絕望,同時又憑借荒誕的形式透視出了人類對自身的完整性,自身的自由和身心的解放的潛在追求。非理性的荒誕的心理活動與同樣荒誕的行為,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議總讓人陷入一種哭笑不得的尷尬困窘的境地,同時又給予在荒誕中生存的人以反抗的勇氣和力量??梢哉f作者用極為優(yōu)美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極為荒誕的故事,讓讀者在享受語言盛宴的同時體會到人類生存的困窘與無奈,荒誕與反抗。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P297)在文學作品中,作為審美價值的悲劇則是指主體的悲劇感受,即主體把從悲劇作品中所獲得的痛感上升為對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的領悟,是一種超越悲痛后的審美愉悅?!堵妍愃肥且徊勘瘎∽髌肥俏阌怪靡傻模敲窗凑蒸斞赶壬恼f法,在《洛麗塔》中,作者究竟把人生中何等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了呢?
首先,讀者會不自覺地想到女主人公,12歲的洛麗塔,本應天真無邪、快樂純潔地度過她的少女時代,可是舉不勝數(shù)的諸如廣告、電影、流行音樂等越來越追求感官享受的快餐化的“現(xiàn)代文明”卻悄無聲息地蠶食著她稚嫩的身體與靈魂。其次,讀者就會想到男主人公,亨伯特,一位具有紳士風度、博學的中年教授對理想中的愛的唯美追尋本沒有錯,可是他卻偏執(zhí)地迷戀上12歲的少女,為了逃避世俗道德的譴責和對唯美愛情的維護,他選擇了流浪,孰知這現(xiàn)實的世界是多么大的一張網(wǎng),處處有誘惑、陷阱和障礙??梢哉f他逃得越遠離死亡越近。即便他能逃脫世俗的阻礙卻無法逃脫內(nèi)心的魔障和命運的安排,最終還是用自己手中的槍把敵人和自己一起送上了斷頭臺??梢哉f,從亨伯特對唯美愛戀的苦苦追尋中,從他不斷地、深深地懺悔中,從他殺死罪不可赦的奎爾蒂的槍聲中,我們聽到了人性中美好的聲音,可還沒等它完全閃現(xiàn),已被撕得粉碎。隨著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每個人都會陷入不同的生存迷霧而無法自拔和無所適從,甚至走向自我毀滅,這不得不引起讀者對人生真諦和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
《洛麗塔》被當作悲劇來讀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它又何從談得上是喜劇呢?魯迅先生還說過:“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币簿褪撬洪_蒙蔽事物本質(zhì)的虛假面具,暴露其渺小空虛、卑鄙可恥、毫無價值的本來面目,讓人在譏諷的笑聲中明視人性中的弱點和社會骯臟的一面。
在《洛麗塔》中,作家有意設置了罪惡的奎爾蒂這一角色,他以有才華的又英俊的劇作家的身份閃亮登場,卻以充滿淫穢和暴力的丑惡姿勢收場,并毫無懺悔之意,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錢崇拜和人性的泯滅,死到臨頭還以為金錢可以換來死里逃生。殊不知正是他不擇手段想得到的金錢把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他的所作所為的真正目的無不與他的假象相悖,一個卑鄙無恥、充滿私欲、貪得無厭而又妄自尊大、自作聰明的美國上流社會的偽君子的丑惡嘴臉躍然紙上,他的罪有應得、咎由自取的下場讓讀者拍案叫好,他的種種丑態(tài)引起人們陣陣嘲笑,但人們的笑聲并不輕松,而是一種沉重的笑,它使人們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掩蓋下的罪惡,和埋葬這種罪惡的道路的艱難曲折。作者也正是在對其進行無情的嘲弄與譏諷之中使讀者得到了肯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暢快淋漓的審美感受。
在歐洲,最早提到“崇高”概念的是古羅馬時代修辭學家朗吉諾斯的《論崇高》,作者認為藝術(shù)應具有崇高的風格,并指出“崇高的風格是一顆偉大心靈的回聲”(《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一卷,第87頁)??梢?,崇高的思想來源于崇高的心靈,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種境界,崇高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英國著名美學家博克在《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認為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懼的東西,如晦暗與朦朧、空虛與孤獨、黑夜與沉寂等,都是構(gòu)成崇高的要素,當人從心里生發(fā)出這危險與痛苦不能加害于自己的感覺時,就是崇高感??傊绺卟辉谟趯ο螅谟谌祟愖陨淼木?,是人對自身力量勝利的愉悅,對自我使命的崇敬。就審美經(jīng)驗而言,它使主體受到震撼,帶有莊嚴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或痛苦,使人在審美觀照時產(chǎn)生強烈而持續(xù)的激動不已的感覺,體會到一種驚心動魂的審美感受,并伴有驚心動魄的情感跌宕。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流露,偉大的作品更是作者“一顆偉大心靈的回聲”。對《洛麗塔》的崇高審美價值的解讀必然要從其所傳遞的思想內(nèi)核說起,這部小說續(xù)雖然是個悲劇,同時又包含了與世俗道德背道而馳的內(nèi)容,但真是這樣的悲劇和沖破世俗道德的勇氣才讓人從心里感到真實和崇高。誰的心里都會有一個潘多拉盒子,一但打開,就無法收場。作者勇敢地打開了了人們內(nèi)心里一直深藏的人性的潘多拉盒子,并酣暢伶俐地描述了打開后人性自由與魔鬼禁錮的掙扎!面對奇特內(nèi)容的《洛麗塔》,猶如面對人性的潘多拉盒子,僅僅糾結(jié)于其表層道德主題的范疇顯然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盒子閃現(xiàn)的是人性的光芒和作者追求人性自由與審美極致的崇高,以及在讀者心里激起的對自身力量勝利的愉悅之情和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崇敬之感。小說中的男主角亨伯特雖然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但似乎對事業(yè)、名利、政治等現(xiàn)實問題很漠然,他更在乎的是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感受與渴望。更確切點說,他應該是個脫離了日常生活,從一切世俗平常事務中獲得釋放的自由的生命個體。他滿腹詩書,才氣橫溢,卻過著遠離世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流浪生活。年少時與阿娜貝爾的一段愛情悲劇給亨伯特的內(nèi)心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雖然年齡在增長,愛情卻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年的記憶,直到遇到洛麗塔,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那團生命的原始烈焰再也無法克制。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得以延續(xù)的原始動力,它本應屬于人性的自由王國,不應該受到世俗的種種約束。然而現(xiàn)代機器的轟鳴聲已然打攪了它的清靜,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從現(xiàn)代人被趕出賴以生存的土地又被驅(qū)進程序精確化的各種工廠開始,人性就開始異化,對金錢的崇拜、對權(quán)利的追捧、對名利的角逐等等幾乎成了大多數(shù)現(xiàn)代都市人的人生目標,有誰又哪有時間去追尋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和反思生命的真諦。納博科夫筆下的亨伯特做到了,他一生顛沛流離,嘗盡心酸,不為別的,只為追尋人性的自由;他甚至有沖破世俗道德的勇氣和決心,為此他寧可一個人承受著孤獨與痛苦、黑暗與沉寂甚至死亡,也要堅守心中的那一份唯美的愛戀。讀者亦隨著主人公驚心動魄的情感跌宕,體會到一種慷慨激昂的審美感受,有對人類自身精神的震撼、有對世俗道德的痛楚、有對世間黑暗的恐懼、也有有對自我使命的崇敬、更有人對自身力量勝利的愉悅,這就是《洛麗塔》帶給讀者的崇高的審美體驗。
滑稽是具有“喜”的意味的審美價值類型。王曉旭在《美學原理》中有這樣的闡述:“這種‘喜’也伴隨著笑,但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悅、快樂。它是在直觀某種有外在偽裝而實質(zhì)上是被歷史實踐否定的東西時,所產(chǎn)生的對對象的嘲弄,并在此中肯定著自己的信心也理想?!?王曉旭《美學原理》,2000,P75)可以說滑稽之“喜”產(chǎn)生在“悲”之后,即滑稽的對象被人欣賞,對人具有審美價值,是在人類已經(jīng)掌握和理解人與物的正常尺度,并有了對自身本質(zhì)的理解和駕馭的力量之后。滑稽感的笑有時是善意的戲謔,有時又是對丑陋與錯誤的自我炫耀進行的直接諷刺與貶斥。
《洛麗塔》的四個主要人物都各自不同程度地透露出了滑稽的一面,首當其沖的當然是洛麗塔的單身母親黑滋太太,小說中黑滋太太是亨伯特與洛麗塔“愛情”路上的絆腳石,亨伯特稱她為:“老母牛、令人憎惡的媽媽”等等,滑稽的是她本人也視自己的親生女兒為情敵,她不厭其煩的像亨伯特抱怨洛麗塔的反叛行為,如在填《子女發(fā)展指南》調(diào)查表中用了10個不好的形容詞描述自己的女兒:好斗、爆烈、愛吹毛求疵、不可信、沒耐心、易怒、好管閑事、無條理、消極反抗以及固執(zhí)難管,而對30個用于表揚的形容詞卻置之不用,她嫉妒女兒的年輕美貌、唯恐女兒搶走自己的心上人,為了單獨和自己心儀的“溫文有禮的歐洲紳士”——瀟灑迷人的亨伯特獨處,也擔心這位溫文爾雅的學者型的愛人會被洛麗塔的粗俗嚇走,他故意把女兒送到野營地卻只是為了消滅情敵,同女兒爭寵,最后等來的卻是英俊迷人的愛人愛上自己親生女兒的消息,氣急攻心突遇車禍一命嗚呼。雖然她悲劇式的命運令人同情,但她浮華虛榮,一心只想進入上流社會的種種媚俗之態(tài)卻不時引起讀者陣陣好笑,如為了顯示出自己“高雅”的藝術(shù)品味,房間里擺滿了各式歐洲藝術(shù)復制品;為了證明自己“有學問”,與亨伯特談話是總是“精心挑選字眼”“聽起來像一位‘語言學’教授的語調(diào)”(《洛麗塔》李紅蘭譯,P33);為了炫耀自己正進入上流社會,總是拉近與劇作家奎爾蒂的距離,殊不知奎爾蒂其實是一個人面獸心,且早對自己女兒垂涎三尺的惡魔。如此種種,在讀者感嘆其悲慘遭遇時又忍不住為她嬌柔做作、本末倒置的言行感到滑稽可笑。其次是主人公亨伯特,高大英俊,有著歐洲男子的成熟風度,同時又是一個精通歷史、文學和音樂的博學學者,他表面上沉著冷靜,溫文爾雅,有極強的控制欲,內(nèi)心里則敏感脆弱、欲火難滅,反而受控于年僅12歲的洛麗塔,任其謾罵、捉弄和擺布,總顯得笨手笨腳,在情感上也最終不能自拔。再次則要數(shù)反面人物奎爾蒂,打著著名劇作家的名號,處處行騙,做著卑鄙骯臟的地下交易,卻處處顯擺他“紳士”而又“藝術(shù)”的偽面孔,最滑稽的是他臨死的那一幕,當亨伯特來找他復仇,他佯裝醉酒,任憑擺布,如他按照亨伯特要求“詩一般正義”地宣讀自己的死刑判決書,每讀一段都要想評論家一樣評論一兩句,宣讀完畢時還要補上一句“不錯,先生,是首好詩。不過,依我看這大概是閣下最好的詩了吧?”(《洛麗塔》李紅蘭譯,P306)如此滑稽可笑的言行舉動著實讓讀者感到啼笑皆非。最后要數(shù)小說中年齡最小的主角,洛麗塔,年僅十二歲的她,在亨伯特的眼中是一個天使般的“性感少女”,“在洛麗塔的身上,溫柔如夢的孩子氣和古怪的粗俗兼?zhèn)?。?《洛麗塔》李紅蘭譯,P39)十二歲對于一個普通女孩來講是充滿童真的年齡,然而在洛麗塔的身上,從性感的穿著到粗俗的語言無不散發(fā)出幾分成熟女孩的氣色,更讓人覺得滑稽的是她有意無意之中對亨伯特的捉弄與逗趣,全然不像一個十三歲少女的模樣,似乎讓讀者全然混淆到底是亨伯特誘惑了洛麗塔,還是洛麗塔捉弄了亨伯特呢?作者用如此滑稽的筆調(diào)引起讀者在似笑非笑之余,不由得開始對情感、欲望乃至生命進行哲思。
納博科夫自己在《論一本叫做<洛麗塔>的書》一文中說:“對本人來說,小說作為作品存在,僅僅因為它能給人帶來我魯莽地稱作審美快感的東西。這是一種與其它感覺相聯(lián)系的狀態(tài),在這里唯有藝術(shù)才是衡量標準?!钡拇_,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納博科夫把對《洛麗塔》創(chuàng)作意圖和評價標準歸結(jié)為某種純粹的“審美快感”,并用飽含詩意的語言,充滿迷幻的描述向讀者傳遞一種至上的審美愉悅。作為閱讀主體,讀者從最初的好奇到最終折服于作者精妙的藝術(shù)手法,并不由自主地陶醉于這片唯美的藝術(shù)領地,甚至開始質(zhì)疑執(zhí)拗的道德評判,獲得了關(guān)于人生真諦、生存困境、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和感悟。在這優(yōu)美與荒誕融合,悲劇與喜劇疊加,崇高與滑稽互現(xiàn)等審美愉悅之中,讀者獲得了暢快淋漓的審美享受,而《洛麗塔》則凸顯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并實現(xiàn)了藝術(shù)的永恒。
[1] 王旭曉.美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洛麗塔[M].李紅蘭,譯.海拉爾: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
[3] 聶珍釗,陳智平.20世紀的西方文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 胡龍青,姜紅.悲情而唯美的《洛麗塔》[J].飛天,2010(10).
[5] 高繼海.論《洛麗塔》的唯美主義[J].世界文學評論,2006(2).
[6] 李燕楠.欲望的誘因和悲劇的命運:基于伯克的美與崇高理論的《洛麗塔》研究[D].碩士論文,2013.
[7] 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何岳球.《洛麗塔》:納博科夫的“變態(tài)”蝴蝶[J].外國文學研究(5),2008.
[9] 繆靈珠美學譯文集:第一卷[M].繆靈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0] 馮惠玲.文學審美:讀者永恒的心靈渴求[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