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醫(yī)學院 趙童穎 楊 陽(石家莊050091)
李士懋教授是第二屆國醫(yī)大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首批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全國第二、第三、第四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床中重視“溯本求源,平脈辨證”,以平脈辨證思辨體系為核心,對汗法的運用、火郁證的病機有著獨到的見解。著有《脈學心悟》 《溫病求索》《中醫(yī)臨證一得集》等17部專著。
“瀉南補北法”出自于《難經(jīng)·七十五難》:“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痹瓰椤峨y經(jīng)》論針法中的一種特殊補瀉針法,后經(jīng)歷代醫(yī)家推廣演繹,應用于臨床各科。李老運用陰陽脈診主要是遵寸尺部位的寸為陽、尺為陰的診法平脈辨證,對瀉南補北法有著獨到的認識,功效斐然。
大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瀉南補北法是根據(jù)五行生克制化理論用于臨床施治的,[1~4]主要用瀉心火,補腎水的方法,應用于肝實肺虛之木火刑金[1]和心火旺、腎水虧之心腎不交。[5]
當肝實肺虛時,實者瀉其子,肝屬木,心屬火,火為木之子,肝火亢盛,清瀉心火,以奪木之氣,抑制肝木反侮肺金,同時亦免心火擾及肺金之弊。西方肺金不足,補北方腎水,而不是補脾土,此法似乎與“虛者補其母”完全相異,但卻是此法妙處之所在。心、肝之火亢盛,唯水以制之,方可直折其亢盛之勢,且金水相生,子能令母實,故補腎水一則可以抑心、肝之火,二則可以益肺金之氣,實乃一舉兩得;另外,肝木太旺,乘土深甚,且侮金太過,直接補土恐杯水車薪,難獲良效,故補腎水而不是補脾土。
當心火旺腎水虧時,心火過盛,則反侮腎水,使腎水虧虛;腎水不足,無法上濟心火,使心火獨亢。故當瀉心火補腎水以助心腎相交。
2.1 肝實肺虛,木火刑金 病案舉例:[6]王某,女,51歲。2009年10月5日初診:五個月前因右頰淋巴纖維組織增生 (1×1 cm)行摘除術,右側面頰及眼瞼浮腫,之后逐漸減輕,半個月后又延及左側面部,并出現(xiàn)噴嚏、流涕、鼻塞、流淚、耳鳴、口干苦、寐差等癥狀。一月前出現(xiàn)雙下頜淋巴結腫大。頸部B超示:雙下頜淋巴結彌漫性病變。脈右寸旺,左關弦數(shù),尺沉細。舌淡暗,苔薄白。證屬:腎水虧,肝經(jīng)郁火擾上。法宜:滋腎水,清透心肝郁火。方宗:新加升降散合一貫煎加減。僵蠶12 g,蟬蛻7 g,姜黃10 g,連翹15 g,梔子10 g,豆豉12 g,黃芩9 g,干地黃15 g,麥冬12 g,川楝子9 g,牡丹皮10 g,皂刺7 g。2009年11月30日診:上方加減,共服42劑,腫大之淋巴結已變小、變軟,無脹痛感。其間因外感發(fā)熱,淋巴結一度又有增大,服數(shù)劑感冒藥后,繼服前方加減,淋巴結漸消。
按:根據(jù)李士懋教授平脈辨證思辨體系,此脈尺沉細,乃腎水虧虛之象;左關弦數(shù),弦主郁,數(shù)主熱,且左關為肝位,故診為肝經(jīng)郁火;右寸旺,右寸為肺位,乃木火刑金。肺開竅于鼻,伴見噴嚏、流涕、鼻塞者,亦木火刑金使然。故此淋巴結腫,當屬火結陽證。肝開竅于目,其流淚者,乃肝火上擾之故。腎水虧竭于下,無以上濟心火,滋養(yǎng)肝木,則心肝之火獨亢于上,而出現(xiàn)耳鳴、口干苦、寐差等癥。四診合參,平脈辨得其證為腎水虧,肝經(jīng)郁火擾上。法隨證立,治宜滋腎水,清透心肝郁火。方從法出,故方宗新加升降散合一貫煎,其中一貫煎滋腎水,新加升降散清心肝之火,透達郁熱,宣散熱結,而漸見收效。
2.2 水虧火旺,心腎不交 病案舉例:[7]張某,女,58歲。2004年12月10日初診。盜汗,頭部汗如洗,常頭痛,左臂痛,心煩,寐少易醒,一夜約睡二三小時。陽脈滑而略盛,按之有力,尺細數(shù),舌黯紫,苔少。證屬:水虧火旺。法宜:瀉南補北。方宗:黃連阿膠湯。黃連12 g,黃芩9 g,白芍12 g,阿膠、干地黃各15 g,生龍牡 (先煎)、丹參各18 g,桃仁、紅花各12 g。2005年1月14日:上方加減,共服28劑,汗止,寐安,脈滑略數(shù),舌尚偏黯。仍宗上方14劑。
按:患者尺脈細數(shù),即腎水虧虛,腎水不得上濟心火,使心火獨亢,當滋腎水。陽脈旺而按之有力,可知此乃心火亢盛,當瀉心火,若按之無力則為陰不制陽,虛陽浮動于上,則當滋陰潛陽。醫(yī)圣張仲景《傷寒論·303條》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贝朔骄秃盀a南補北”法之意。黃連味苦性涼,可清瀉心中余火,以解心中煩躁心中之不得安臥之癥,輔以黃芩,防止心中之火擾及肺金,金水相生,進而避免了腎水的進一步虧竭。芍藥性涼味酸兼苦,酸可養(yǎng)陰斂汗,養(yǎng)血柔肝,以緩心火亢盛,防“子病及母”而致肝木之氣盛實之弊。味苦性涼兼能滋陰利小便,可降瀉虛浮之火,引熱自小便出,以克水虧不能斂其陽而致少陰化熱之證,生龍牡益陰潛陽,阿膠、干地黃滋腎陰,以生腎水,腎水充足以制上焦心火妄動。心腎相交,則陰虛陽亢之盜汗、頭痛、煩躁失眠等癥自愈。
瀉南補北法,是根據(jù)五行生克關系而提出的一種抑強扶弱的原則,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即補其不足,損其有余。因此,瀉南補北法不僅僅局限于治療肝實肺虛和心火旺腎水虧之證,還可以應用于心火亢盛,命門火衰之上熱下寒證以及腎陽不足,水氣上逆所致的水氣凌心證。
2.3 心火亢盛,命門火衰 病案舉例:[7]周某,女,21歲。1996年11月26日初診:寐少,日約四五個小時,心煩,已2個月余。脈沉滑數(shù),尺澀無力,舌尚可。證屬:心火旺,命火衰。法宜:清心溫下,交通心腎。方宗:交泰丸。黃連9 g,官桂5 g,半夏12 g,水煎服,7劑。1996年12月3日:上方服后已能安寐,脈滑尺尚弱,繼予上方7劑。
按:患者陽脈滑數(shù),可見痰熱蘊結于上,當清心化痰,尺脈澀而無力,則知命門之火衰竭于下,當溫補腎陽。此為心火旺于上而致上熱,命火衰于下而致下寒之心腎不交所致的寐少。《韓氏醫(yī)通·藥性裁成章》曰:“火分之病,黃連為主。生用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腎交于頃刻。”故當用交泰丸清上溫下,交濟水火。方中黃連味苦性寒,入少陰心經(jīng),清心瀉火以制偏亢之心陽,心火不熾則心陽自能下降,以下交腎水;取肉桂味辛性熱,入少陰腎經(jīng),溫補下元以扶不足之腎陽,腎陽得扶則腎水上承自有動力,以上濟心火。寒熱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濟。水火既濟,交泰之象遂成,夜寐不寧等癥便可自除。正如《本草新編》所說: “黃連、肉桂寒熱實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實有并用而成功者,蓋黃連入心,肉桂入腎也。……黃連與肉桂同用,則心腎交于頃刻,又何夢之不安乎?”方中佐以半夏化痰兼以交通陰陽,使心腎相交。
2.4 腎陽不足,水氣凌心 病案舉例:[8]平某,女,36歲。2002年8月27日初診。風心病20年,二尖瓣剝離術后16年。現(xiàn)心中揪痛,氣短,心慌,胸悶,左背沉,周身不適,四肢涼,不欲食,惡心。氣自腹上攻,則胸窒悶憋痛,心下聚皰,唇木,像他人之唇。便干。脈沉弦緊滯,舌紅暗少苔。證屬:陽虛陰寒內(nèi)盛,厥氣上沖,狀如奔豚,法宜:溫陽鎮(zhèn)其寒逆,方宗:真武湯加味桂枝、炮附子 (先煎)、茯苓各15 g,白術10 g,干姜6 g,澤瀉12 g,細辛5 g,炙草7 g,半夏12 g,丹參18 g。至2002年9月28日,上方共服28劑,諸癥皆減,脈轉滑,按之減。增黨參15 g,繼服14劑。
按:患者脈沉弦而緊滯,為內(nèi)有寒飲之脈象。腎陽虛衰不能化水,而致水氣上逆沖胸,心中揪痛,故當溫腎陽化水飲以制其沖逆,方中炮附子為大辛大熱之品,可溫補腎陽,腎陽得復則氣化得行。水為陰邪, “陰得陽助則化”,進而水氣上逆之證自除,此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白術,甘苦而溫,可燥濕健脾;半夏辛溫,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二者同用,頗合“脾喜燥惡濕”之性,以緩不欲食、惡心、唇木、肢涼之癥。干姜,辛而微溫,走而不守,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濕。附子振腎陽于先,姜、術復脾陽于后。茯苓,甘淡平,入脾腎諸經(jīng),助姜、術之健脾強運,與澤瀉同用可加強淡滲水濕,使陰邪從小便而行的作用。桂枝性味辛溫,助心陽以溫化水飲,與細辛同用共同溫通經(jīng)脈,散寒行水。心主血脈,寒飲上泛沖心,“血得寒則凝”,則致血瘀不行,脈道不通,周身不適。故配丹參以活血祛瘀。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兼以補脾和胃,益氣復脈。
李士懋教授在傳承與弘揚中醫(yī)的同時,尊古而不泥古,創(chuàng)新而不忘古,經(jīng)過5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總結,反復研究經(jīng)典,不斷探索,形成了以脈診為重心的平脈辨治思辨體系?!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李教授強調(diào),辨證論治當以虛實為綱,臨證應當首辨虛實,無論何種脈象,首重沉取有力無力。沉取有力為實證,無力為虛證。正如張景岳所云:“千病萬病不外虛實,治病之法無逾攻補。欲察虛實,無逾脈息?!庇衷? “虛實之要,莫逃乎脈。”說明了脈象對證候虛實的辨別起了關鍵作用。李教授以其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深厚的理論功底,在平脈辨證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方各法,所謂方無定方,法無定法,在乎醫(yī)者匠心獨運。
[1]廖樹榮.《難經(jīng)》中瀉南補北法的應用與補母瀉子法的關系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1996,12(10):7
[2]魏連海,尚秀葵.“瀉南補北”法的意義和臨床應用 [J].針刺研究,1998(4):305
[3]彭楚湘.瀉南補北法考辨 [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11):1 920
[4]戴永生,吳筱楓,鄭婕.《難經(jīng)》五行生克理論的應用[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7):1 215
[5]崔致然,張艷.瀉南補北法臨床應用舉隅 [J].山西中醫(yī),1995,11,(1):24
[6]李士懋,田淑霄.火郁發(fā)之[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340
[7]李士懋,田淑霄.中醫(yī)臨證一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56-332
[8]李士懋.冠心病中醫(yī)辨治求真[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