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榮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柳宗元是中唐著名思想家之一,兼通三教而統(tǒng)合儒釋,詩文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故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文學史上,千百年來,其作品不斷地被人闡釋、傳播和接受。最近出版的楊再喜先生之博士學位論文《唐宋柳宗元傳播接受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對柳氏其人、其文在兩宋時期的傳播接受史做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爬梳和深入的理論思考,創(chuàng)獲良多,筆者讀后深受教益。比如,書中分析影響柳宗元文學傳播接受的三個因素時,指出子厚對待儒、道、釋三教的態(tài)度與其文學傳播接受有著極密切之關系(第 12-14頁),就頗有見地。茲以被南宋范晞文稱為唐人五絕之冠的《江雪》在禪林的傳播接受為例,續(xù)貂于此,不當之處,盼楊先生和各位方家多加批評指正。
對《江雪》在世俗文人創(chuàng)作中的接受傳播,陳文忠、殷學國二先生分別做過個案研究(參陳氏《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第83-94頁,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殷氏《唐詩經(jīng)典影響史的三個層次——柳宗元〈江雪〉影響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第102-106頁)。其實,兩宋以來,該詩在禪林也廣為流傳。
較早引用《江雪》詩句上堂說法者是兩宋之際的普崇禪師(其人生卒年不詳,為北宋臨濟宗黃龍派僧人草堂善清禪師之法嗣)。據(jù)《嘉泰普燈錄》卷10《慶元府育王野堂普崇禪師》載,師在舉巴陵和尚(即顥鑒禪師,五代宋初人,云門文偃禪師法嗣之一)、雪竇和尚(即重顯禪師,980-1052,世稱云門中興之祖)論六祖大師“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之著名話頭時有頌曰:“非風非幡無處著,是幡是風無著處。遼天俊鶻悉迷蹤,踞地金毛還失措。阿呵呵,悟不悟?令人轉(zhuǎn)憶謝三郎,一絲獨釣寒江雨。”(《大藏新纂?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79冊,第354頁中。)顯而易見,最后一句是對《江雪》“獨釣寒江雪”的化用,最大的改動是把“雪”換成了“雨”。
嗣后,則有以《江雪》全詩作為頌古之偈者,如《嘉泰普燈錄》卷28載西禪此庵靜禪師《竹篦》偈曰:“千山鳥影滅,萬里人跡絕。孤舟篛笠翁,獨釣寒江雪。”(《大藏新纂?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79冊,第471頁下。按,元道泰集《禪林類聚》卷16“槌拂”條此偈則作:“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跡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參《大藏新纂?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67冊,第96頁下。未知孰是?)南宋臨濟僧居簡(1164-1246)《北磵居簡禪師語錄》卷1謂師舉“龐居士問馬大師:‘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大師云:‘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睍r有頌云:“千山鳥跡絕,萬里人蹤滅。扁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保ā洞蟛匦伦?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69冊,第666頁中。)南宋法應集,元代普會續(xù)集《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4載南宋臨安府凈慈寺肯堂彥充禪師之頌古曰:“千山鳥飛滅,萬里人跡絕。扁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保ā洞蟛匦伦?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65冊,第497頁下。)清釋超永編《五燈全書》卷80謂潤州夾山汝汾恒禪師(其人為清初玉林通琇之法嗣,屬臨濟派僧人)上堂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佛?門曰:干矢橛。師曰:千山鳥飛絕,萬境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保ā洞蟛匦伦?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82冊,第435頁上。)雖說諸禪師引《江雪》來作頌古之偈時都或多或少在文字上有所更改,但基本上沒有重構(gòu)詩境,大都保留了柳詩原有的孤獨峭拔、幽寒奇絕之個性風格。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元初曹洞宗僧人釋從倫的《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該書卷2評唱北宋禪僧投子義青(1032-1083)“丹霞燒佛”之頌古偈時,在原封不動引《江雪》詩后申述云:“正當此時,萬境消沉,十方黯黑,干剝剝兮滴水冰生,冷清清兮撼頦打戰(zhàn)。非止古巖苔閉,緊掩柴扉,飛走驚危,俱難覷向。忘情懷之計較,絕凡圣之階梯?!钥招脑聼o圓缺,枉被迷云取次遮?!保ā洞蟛匦聟d續(xù)藏經(jīng)》第67冊,第282頁下-283頁上。)所謂“絕凡圣之階梯”,實指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而《江雪》頭兩句“絕”、“滅”之境,李漢超先生曾參以子厚《送琛上人南游序》“經(jīng)之大莫極于《涅槃》”,故認為它們與《大般涅槃經(jīng)》關系密切(參《柳宗元《〈江雪〉旁證——唐詩札記之二》,《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1期,第156頁);“性空”則指般若性空,據(jù)《金剛經(jīng)注解》卷2陳雄注引柳宗元之語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大藏新纂?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24冊,第783頁上),可知柳氏對般若空觀也深為折服。而《江雪》一詩,從佛教境界論講,既充分肯定涅槃寂滅,又注重緣起性空,空有不二,合乎中道。這正是它被后世禪林接受的思想基礎。
《江雪》除了作頌古之用外,也用于上堂說法、朝參暮請(即早參晚參、晨夕參扣)。如清釋行元《百癡禪師語錄》卷1曰:
上堂。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云:有約不來過夜半。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云:閑敲棋子落燈花。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云:千山鳥飛盡,萬徑行蹤絕.。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云:蓑衣竹笠翁,
獨釣寒江雪。(《嘉興大藏經(jīng)》第28冊,第3頁下。)
此處說法是按臨濟宗開山祖師義玄法師(?-867)“四料簡”來引導學人之悟入,即“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和“人境俱不奪”。人者,主觀存在也;境者,客觀存在也。奪與不奪,因?qū)ο笞陨淼膶嶋H情況而定。行元前兩種料簡所引詩句出自南宋著名詩人趙師秀七絕《約客》之后兩句,后兩種料簡則全部襲用《江雪》,但文字略有改動。
清蘊上禪師撰《鄂州龍光達夫禪師雞肋集》曰:
值雪小參:瓊鋪宇宙,玉砌乾坤,處處呈普賢境界,頭頭露舍那全身,情與無情,一寒徹骨。他方此界,水凍冰生。正恁么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遂以杖作垂釣勢云:眾中莫有不顧危亡底么?眾無對。乃云:過也,過也。便下座。(《嘉興大藏經(jīng)》第 29冊,第159頁上。)
《磬山牧亭樸夫拙禪師語錄》卷2又曰:
因雪晚參:千山鳥飛絕,萬境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遂以拄杖作釣勢云:眾中若有錦鱗,不妨沖風破浪。一僧才出,師收釣云:慣釣鯨鯢沉巨浸,卻嗟蛙步輾泥沙。便下座。(《嘉興大藏經(jīng)》第40冊,第505頁下。)
于此,二位禪師說法方式基本相同,都先以《江雪》來印證眼前雪景(觸物即真),再以身體的姿態(tài)語言(假杖以作垂釣)啟示學人,最后總結(jié)告誡禪者應破除一切執(zhí)著。換言之,《江雪》本身就像《中阿含經(jīng)》卷 54《大品阿梨吒經(jīng)》所說“筏喻法”之“筏”(參《大正藏》第1冊,第764頁中-下)一樣,僅是開悟?qū)W人的工具而已。
禪林對《江雪》既有整體引用,也有部分引用,而部分引用時多取后兩句。如明釋通明就寫過《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為雪舟禪衲賦》(《嘉興大藏經(jīng)》第31冊,第660頁上-中),清釋定冽《溈山古梅冽禪師語錄》卷2則曰:“普賢菩薩失其境界,拾得寒山燒火有分,只如‘孤舟箬.笠翁’,為甚‘獨釣寒江雪’?”(《嘉興大藏經(jīng)》第39冊,第805頁上。)有時又把《江雪》末兩句濃縮為一句而化用之,清釋上睿(1624-?)《北京楚林禪師語錄》卷 5即云:“過去心不可得,孤舟獨釣寒江雪。”(《嘉興大藏經(jīng)》第37冊,第547頁上。)釋如一(1616-1671,黃檗宗僧)《即非禪師全錄》卷6又云:“野老謀生何太切,孤舟獨釣寒江雪。拋鉤直欲引獰龍,誰擬盲龜與跛鱉?!保ā都闻d大藏經(jīng)》第 38冊,第651頁上。)
由于《江雪》與柳宗元另一名篇《漁翁》的釣者形象有某些共通性,故后世禪林傳播接受《江雪》時,在語匯、詩境方面偶有統(tǒng)合二者為一體者?!段鍩羧珪肪?3載潭州龍牙云叟住禪師(1620-1676,臨濟宗僧人)示眾之詠曰:“風凜冽,漁父掉舟波上立。時把綸竿挈,釣來多是寒江雪.?!保ā洞蟛匦伦?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82冊,第367頁上。)釋達珍編《正源略集》卷15謂揚州平山麗杲行昱禪師晚參時自唱《漁父詞》曰:“鼓抴煙波一釣翁,自南自北自西東。銀絲直釣寒江雪,鐵笛橫吹別浦風。紅蓼岸,白蘋叢,水光山色有無中。儂家不管塵寰事,欸乃一聲天地空?!保ā洞蟛匦伦?yún)d續(xù)藏經(jīng)》第85冊,第90頁下。)尤其最后一句,從《漁翁》“欸乃一聲山水綠”化出,脫胎換骨,直接點出了佛家的性空思想、平等思想,也十分契合柳氏原詩所說的“無心”觀,即不執(zhí)著之自由、超然境界。當然,合《江雪》、《漁翁》為一者,是從宋人開始,喻良能《次韻陳侍郎李察院瀟湘八景圖·江天暮雪》即云:“獨釣寒江晚來雪,憑誰畫我作漁翁。”(《全宋詩》第43冊,第2705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最后要說的是,《江雪》進入禪林的原因,除了前面所說該詩表現(xiàn)的佛教境界外,還有三點至關重要:一與柳宗元自身的佛學修養(yǎng)有關,他對禪學、天臺、凈土、律學思想都有較深入的了解。這點,張勇博士已做過較全面的分析(參《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觀研究》第59-117頁,黃山書社2010年版),我就不多置余喙了。二與蘇軾的高度評價有關。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前集卷5引《洪駒父詩話》云:“東坡言鄭谷《雪》詩,特村學中語。子厚此詩,信有格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保ㄖ腥A書局1982年版第89頁。)范溫《潛溪詩眼》則說:“子厚詩尤深遠難識,前賢亦未推重。自老坡發(fā)明其妙,學者方漸知之?!保üB虞《宋詩話輯佚》第328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而東坡本人,詩禪俱妙,廣交當時禪林名宿,酬唱甚多,影響甚大。三與兩宋以來盛行的文字禪有關。兩宋以來的禪僧,不但上堂說法、朝晚參請時廣說詩偈,還創(chuàng)造了頌古這一禪林特有的新詩體。值得注意的是,禪林無論自創(chuàng)新偈還是引用前代名詩,唐詩都是首先參考的對象之一,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鳌畎住冻l(fā)白帝城》(參清釋性統(tǒng)錄《別庵禪師同門錄》,《嘉興大藏經(jīng)》第39冊,第348頁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參南宋《虛堂和尚語錄》卷2,《大正藏》第47冊,第966頁中-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關于這首詩在禪林的傳播接受,參拙撰《讀藏札記三則》,《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2期,第20-23頁)等,都在禪林中廣泛傳唱。因此,唐詩的傳播接受史研究(宋詩亦然),禪宗語錄(包括日僧語錄)也是不可忽視的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