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男,楊文華*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3000193)
楊文華,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為天津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瘀血證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蒲翰】茖W術帶頭人。 從事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40 余年,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血液病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 尤其對再生障礙性貧血、 白血病、淋巴瘤、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獨特建樹。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的一種疾病,大多數(shù)患者體內可檢出抗血小板自身抗體[1],其特點為皮膚、黏膜出血,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和壽命縮短,骨髓內巨核細胞數(shù)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礙,患者血清或血小板表面常存在針對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自身抗體。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部分嚴重患者并發(fā)顱內出血危及生命。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 “虛勞”、“血汗”、“肌衄”、“血證”、“發(fā)斑”、“紫癜病”等范疇。 《景岳全書·血證》指出:“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 損者多由于氣,氣傷則血無以存”, 指出火盛和氣傷為出血的基本原因。盡管ITP 的病因復雜, 但其共同的病理變化可概括為熱毒熾盛、迫血妄行;熱灼陰津、陰虛火旺;氣虛不攝、血溢脈外;瘀血阻滯等幾個方面。 急性型ITP 多見于血熱妄行、 陰虛火旺; 而慢性型多見于氣虛不攝、 瘀血阻絡, 臨床多見急性型ITP 轉化為慢性型ITP,故此病遷延日久,易于反復,耗傷臟腑氣血,氣為血之帥,氣虛則不攝,以致血溢脈外發(fā)為瘀斑瘀點[2]?,F(xiàn)將楊師論治ITP 的經(jīng)驗總結如下。
楊師認為導致ITP 的病因概括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情志過極、勞倦過度、瘀血阻滯等。 脾氣虧虛、氣不攝血是病機的關鍵。 脾主統(tǒng)血、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虧虛則運化失職,氣虛不攝則血溢脈外,而致出血。 反復出現(xiàn)皮下瘀點或瘀斑,色澤淡,月經(jīng)過多或經(jīng)期延長,伴體倦乏力,神疲懶言,納呆,食后腹脹,便溏,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細弱。 健脾益氣、攝血止血是治療大法。
急性型ITP 易出現(xiàn)血熱妄行: 多表現(xiàn)為皮膚紫癜,色澤新鮮,起病急劇,紫斑以下肢最為多見,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發(fā)熱,口渴,尿黃,便秘,常伴有鼻衄、齒衄,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兼以益氣健脾。常用藥物為金銀花、連翹、黃芩、浙貝母、玄參、牡丹皮、醋龜板、生地黃、茜草、仙鶴草、側柏葉炭、三七、藕節(jié)、生地榆、白茅根、女貞子、旱蓮草、山藥、白術、蓮子、遠志、芡實等。
見于急性期熱灼津傷或持續(xù)性ITP, 病情反復易感,臨床多表現(xiàn)為:紫斑較多、顏色紫紅、下肢尤甚,時發(fā)時止,頭暈目眩,耳鳴,低熱顴紅,心煩盜汗,鼻衄齒衄,月經(jīng)量多,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以滋陰降火、清熱止血。 常用藥物為:醋龜板、茜草、側柏葉炭、仙鶴草、白芍、生梔子、知母、石斛、玉竹、黃芪、玄參等。
多見于慢性ITP, 臟腑氣血功能損傷, 脾氣虧虛、氣不攝血,血溢脈外,導致氣血兩虛,臨床表現(xiàn)為:斑色暗淡,多散在出現(xiàn),時起時消,反復發(fā)作,過勞則加重,可伴神情倦怠,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苔白,脈弱。 治以益氣健脾攝血,常用藥物為:黃芪、黨參、白術、當歸、甘草、茯苓、遠志、芡實、山藥、龍眼肉、山茱萸、菟絲子、續(xù)斷、醋龜板、茜草、仙鶴草、側柏葉炭等。
多見于慢性ITP,氣虛不攝、血溢脈外,溢出之血即為瘀血,形成瘀血阻滯,臨床表現(xiàn)為:肌衄、斑色青紫,鼻衄、吐血、便血。 血色紫暗,月經(jīng)有血塊,毛發(fā)枯黃無澤,面色黧黑,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弦。 治以活血化瘀止血,兼以益氣健脾,常用藥物為:桃仁、紅花、雞血藤、白芍、川芎、當歸、黃芪、白術、茯苓、芡實、山藥、醋龜板、茜草、藕節(jié)等[3]。
出血急、量多時須急投止血藥物以治其標,待出血減輕后再治本, 但血熱妄行之血, 宜清泄血分之熱,勿急止?jié)?,否則致瘀,加重出血。
臨床運用健脾益氣止血藥物時, 切忌不可妄用溫補壯陽藥物,如鹿茸、巴戟天、制附子之類,否則可誘發(fā)出血,或使出血傾向加重。
因出血部位、出血臟腑不同,依據(jù)鼻衄、齒衄、肌衄、咳血、尿血、便血、皮膚出血等特點選方用藥,上部出血加引血下行藥物,如牛膝、代赭石等;下部出血加升提藥,如柴胡、升麻、荊芥穗等。
遵循《血證論》“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法,應做到止血不留瘀,消瘀忌破血,寧血勿傷陰,補虛忌溫陽的用藥規(guī)律。 清熱涼血不宜用寒涼藥,易礙胃;失血過多宜加補氣藥,以防氣隨血泄,陰脫陽亡;離經(jīng)之血,外傷之血應予化瘀,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同時加行氣藥,氣行則血行。
據(jù)中醫(yī)學“黑能勝紅”的理論,故凡遇臨證多種出血癥狀均可加入黑色的炭類止血藥物,如黃芩炭、棕櫚炭、荊芥炭、側柏葉炭、蒲黃炭、血余炭、生地黃炭等。 大量實驗表明,炭類藥物可增加血小板,增加凝血酶原,收縮毛細血管,改善凝血時間,促進血液凝固,改善凝血因子缺陷等功能。
患者無論初發(fā)、復發(fā)或難治性、急性、慢性ITP,都應在辨證分型基礎上運用中藥湯劑治療。 使用激素治療期間,若患者出現(xiàn)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癥狀,通常在補脾止血藥物基礎上配合青蒿、地骨皮以退虛熱。
楊文華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ITP 臨床療效顯著[4]。提出分部、分層治療,全程服用中藥湯劑的基礎上, 西藥首選激素治療ITP[5],激素可選擇美卓樂(天津天藥藥業(yè),4 mg/片)或阿賽松。 激素減停規(guī)律:根據(jù)血小板計數(shù)及臨床癥狀,以判斷減藥速度及劑量, 劑量越小, 減藥速度相對較慢。 應用激素時應注意保胃補鈣, 必要時配合使用胃黏膜藥物,如膜固思達(浙江大冢制藥,0.1 g/粒)1片/d,口服;碳酸鈣D3片,1 片/d,口服。 若激素無效或血小板極度減少,出血嚴重,可予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 待血小板計數(shù)恢復后停藥; 復發(fā)性或難治性ITP 可選擇環(huán)孢素(新賽斯平)治療,用量不宜過大,每日50 mg,Bid;再加入保肝藥物,以免損傷肝腎功能,并定期監(jiān)測肝腎功能情況;若血小板極度減少,出血傾向明顯難以控制者可予輸注血小板懸液(天津市黃河道中心血站,200 IU/袋)。
ITP 患者,起居方面: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并加強必要的防護, 避免創(chuàng)傷而出血。 避免劇烈運動及外傷,平時活動要避免關節(jié)受傷,一旦受傷應固定并局部冷敷處理。 衣著方面:應選棉質、柔軟、寬松的衣服,以避免刺激加重皮膚紫癜或瘀斑;春冬之際或氣候急劇變化時候應避免受涼、 感冒, 以免誘發(fā)ITP。皮膚護理:注意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搔抓引起皮膚感染,若出現(xiàn)感染癥狀,應注意抗病毒、抗炎治療。飲食方面: 避免進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形成口腔血泡甚至引發(fā)消化道出血;多食富含維生素C 的食物,須禁煙酒;出現(xiàn)發(fā)熱者可予蔬菜水果或中藥湯劑退熱; 若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應禁食與水,待出血控制后可間斷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6]。強調ITP 患者應注意飲食的“三宜”和“三忌”,宜吃花生皮、藕、大棗,忌吃海鮮、羊肉、辛辣食物。
劉某,女性,5 歲。 主訴:周身間斷散在新鮮出血點2年余,加重1 周。 于2013年3月12日就診。 癥見:神清,精神可,面部及雙下肢散在出血點,色鮮紅,壓之不退色,納呆,寐可,二便調。 舌質紅,苔薄,脈數(shù)。 患者于外院行骨髓穿刺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應用甲潑尼龍片(天津天藥藥業(yè),4 mg/片)、丙種球蛋白(四川遠大蜀陽藥業(yè),0.5 g/瓶)、環(huán)保素軟膠囊(杭州中美制藥,10 mg/粒)藥物,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20×109/L, 今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2.45×109/L,血紅蛋白:119 g/L,血小板計數(shù):12×109/L。 西醫(yī)診斷:慢性、難治性ITP。 中醫(yī)診斷:紫癜病。 辨證:氣不攝血證。 治療:滋陰涼血止血藥;自擬處方:側柏葉炭20 g,浙貝母20 g,醋龜甲20 g,女貞子20 g,旱蓮草20 g,牡丹皮12 g,三七粉6 g, 茜草20 g, 白茅根30 g, 仙鶴草30 g,砂仁6 g,烏賊骨20 g,茯苓15 g,山藥15 g,每日1 劑,水煎服,每次150 mL,日2 次;西醫(yī)治療:維持甲潑尼龍片(4 mg/片)日2 次,配合膜固思達(浙江大冢制藥,0.1 g/粒)1 片,日1 次,口服;鈣片1 片,日1 次,口服。二診(2013年3月19日):患者家屬代訴未見新鮮出血點,腹瀉,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查血常規(guī)示血小板計數(shù):27×109/L,激素用量同前,患者久病體弱,脾虛不能運化水谷,治療應益氣健脾,兼以止血,上方減側柏炭、女貞子,加芡實15 g,炒白術12 g,陳皮10 g,用法用量同前。 三診(2013年3月27日):患者腹瀉好轉,感冒2 d,伴咽干、口渴、咳痰,皮膚散在出血點,舌質紅苔薄,脈數(shù)。 查血常規(guī)示血小板計數(shù)40×109/L,患者外感實邪,根據(jù)急則治標原則,治療以祛風清熱解毒為主,兼以健脾益氣止血,上方減芡實、陳皮,加女貞子15 g,灑山茱萸15 g,金銀花15 g。 激素用量同前。 四診(2013年4月3日):患者周身未見明顯出血點,未述明顯不適,納少,舌質紅,苔白,脈數(shù)。 查血常規(guī)示血小板計數(shù)92×109/L,調整激素用量,改為2 片、1 片交替服用,患者脾虛不欲食,治療須益氣健脾,中藥減女貞子、玄參,加雞內金、炒薏苡仁各15 g。 現(xiàn)減至每周激素3 片,血小板計數(shù)155×109/L,后停用激素,每周隨訪,隨訪1年,血小板計數(shù)升至265×109/L。
[1]王兆鉞.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fā)病機制與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9,25(12):1 141-1 144.
[2]張 蕾.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yī)臨床研究進展[J].心理醫(yī)生雜志,2012,212(3):523-524.
[3]盧學春,朱宏麗,姚善謙.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分型施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8,16(5):1 232-1 236.
[4]楊文華,高 宏,王興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0 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8):1 004.
[5]侯 明.成人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11):151-155.
[6]汪四海,曹承樓,李雪苓.韓寧林教授治療特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經(jīng)驗[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31(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