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杰
(凱里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藝文尋珠】
侗族大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及其體驗認知基礎
張新杰
(凱里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侗族大歌作為侗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該民族愛好和平、團結向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侗族大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該民族在認識、利用和改造客觀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體驗認知是侗族大歌集體主義價值觀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侗族大歌;集體主義價值觀;體驗認知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或“嘎瑪”,意為聲音宏大的歌。它是男女歌隊在鼓樓正式對歌時唱的一種多聲部民歌。[1]其主要內(nèi)容是歌唱大自然、勞動、社會活動、人生、愛情以及友誼等。作為我國西南地區(qū)侗族人民原生態(tài)文化的載體之一,它還反映了該民族團結、友愛、向上的群體意識。
侗族大歌作為原生態(tài)文化,近年來備受國內(nèi)眾多學者和專家的關注。蔣曉音、楊曉斛、楊殿等主要從音樂形式、韻律、演唱藝術等角度研究了侗族大歌的和聲特點以及主旋律特色。[2-4]還有學者從保護和傳承方法及意義等角度研究了如何從根本上保護侗族大歌,傳承這一原生態(tài)文化。[5-7]也有學者從生態(tài)文化學角度研究了侗族大歌原生態(tài)文化的內(nèi)容和特點。[8-10]
從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侗族大歌音樂學、美學、生態(tài)學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但是,學者們似乎都忽視了侗族大歌語言學方面尤其是原生態(tài)文化意義和語言認知之間關系的研究。所以作為原生態(tài)文化的載體,侗族大歌從語言學角度看還有很多方面有待研究。
呂叔湘、丁聲樹把集體主義界定為:“一切從集體出發(fā),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思想?!保?1]賈玉新認為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群體取向,二是他人取向。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集體、社會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12]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侗族大歌原生態(tài)文化的主要特征,它來自侗族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和禮儀等社會生活。侗族大歌中團結友愛向上的群體意識,正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反映。
Langacker語言象征觀以及Lakoff和Johnson的認知體驗觀,是目前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理論,體驗認知觀的兩個重要方面已經(jīng)顯示出強大的解釋力。語言“象征觀”認為,語言的本質是象征性的,一個語法結構(動詞、名詞等)是一個語義結合體、一個象征單位,這些象征單位的音位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是象征關系;每個象征單位的意義形成是由不同的意象(image)即不同的識解(constral)方式?jīng)Q定的,各個語言單位都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形成的,是語言使用者對語境體驗認知的結果。[13,14]認知體驗觀認為,人類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賴空間關系概念,身體、大腦和環(huán)境之間互動提供日常的認知推理,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經(jīng)驗而形成的,并且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15]
根據(jù)語言象征觀認知體驗觀,我們認為,侗族大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侗民族人民世界經(jīng)驗的組成部分,是其身體、大腦和世界體驗互動的結果,是他們對客觀世界獨特的識解方式的反映。因此,要解釋侗族大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特征和意義,必須從體驗認知角度對該特征的形成過程進行深入分析。
侗族大歌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侗族人民在體驗認知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形成的語言單位,是他們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對語境相關因素體驗認知的結果。作為語言范疇,侗族大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體驗緊密聯(lián)系的。本文僅以隨機挑選的一首侗族大歌《阿荷頂》為例,分析侗族大歌集體主義價值觀形成的體驗認知基礎。
阿荷頂
女:真想不到你們今天來,
情哥個個都是好人才。
從上面看好個包頭帕,
從下面看好奴“麟頭鞋”。
身穿新衣光閃閃,
銀鏈項圈掛滿懷,
你們打扮這么好,
不知因為什么走到這里來。
男:家中無米進寨借,
沒有錢花賣草鞋。
郎銀沒有妻子到處走,
好像蜜蜂采花來。
穿著破爛沒有人幫補,
哪有銀鏈項圈掛滿懷。
我們出門不為別的事,
為找女伴才到這里來。
……
女:盤山小路細又長,
你不走我我走郎。
我來你不為吃頓飯,
想來同你配成雙。
聽說你已討別個,
吃酒吃肉都不香。
男:盤山小路細又長,
你來我往不算長。
只要你我同心一路走,
千山萬水當走廊。
山山水水腳下踩,
一缽青菜比肉香。[16]
從內(nèi)容看,《阿荷頂》這首大歌是男子們集體到女寨作客與對方寨中女主人們集體對歌所唱的歌,是侗族“月也“(村寨間的走訪寨歌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歌詞中雙方互相贊美對方的穿著打扮、長相和才能,同時涉及自己的衣著、打扮、才華、招待等方面,各自十分謙虛和客套。這種贊美對方、欣賞對方的才華和容貌而又謙恭禮讓的做法,正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典型特征。因為集體主義價值觀要求社會成員一切從集體出發(fā),把集體和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強調集體、社會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該大歌中男女雙方欣賞和贊美對方的行為,不僅僅是出于謙恭禮讓,而且是侗民族人民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具體表現(xiàn)。以集體利益為重,是侗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
集體主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遠古的中原。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在我國黃河流域,人類開始了農(nóng)耕歷程,先后經(jīng)歷了農(nóng)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業(yè)社會、戰(zhàn)爭、國家等階段。人們對國家產(chǎn)生了認同感,因為國家把不同的群體統(tǒng)一起來而且保證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人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享受人生的快樂,這便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產(chǎn)生的淵源。[17]
眾所周知,我國西南地區(qū)的苗侗等少數(shù)民族原來也生活在中原地區(qū),后來由于戰(zhàn)爭才從中原遷徙到西南地區(qū)。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他們的文化自然具有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特征。另外,我國西南地區(qū)以山地和高原為主,這些少數(shù)民族來到這里時,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歌中唱到:“盤山小路細又長,你來我往不算長,只要你我同心一路走,千山萬水當走廊?!闭f明在西南地區(qū)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中,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生存的,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克服生產(chǎn)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使集體主義價值觀顯得更為重要,通過反復的社會實踐和體驗感知,最后集體主義觀念就固化為侗族社區(qū)的一個言語單位。因此我們認為,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侗族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結果,是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及其相互關系本質內(nèi)容體驗認知的反映。
這首歌中,女方和男方代表的是侗族社會中兩大群體:男性成員和女性成員。他們是侗族社會中生產(chǎn)生活和社交活動的主體。男子們到女寨中與女歌手對歌,是侗族社區(qū)中舉足輕重的社會活動之一。因為對于侗族人們來說,“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歌唱與吃飯一樣,同等重要。同時,女歌手們贊美對方,欣賞對方的容貌、打扮和才華,男歌手們則謙恭禮讓。男女雙方互相愛慕,追求愛情和幸福,并結為夫妻組建家庭,這種謙恭禮讓行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集體主義的典型行為之一,并不是侗族歌手們的個人行為。它凸顯的是整個侗族社會不同群體對“家”(象征社會和國家)的認同,這正是侗族原生態(tài)文化中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反映。總之,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侗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及社會的實踐中獲得的人生體驗。
隨機挑選《阿荷頂》,并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的體驗認知觀,分析侗族大歌集體主義價值觀形成的體驗認知基礎,雖然是個例,但實際上所有的侗族大歌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該民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特征之一,即集體主義價值觀。因為侗族大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侗族大歌原生態(tài)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侗民族世界經(jīng)驗的組成部分,更是侗族人民在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中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等方面的諸多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體驗認知和感悟后而形成并固化的語言單位,是其身體、大腦和世界體驗互動的結果,是他們對客觀世界獨特的識解方式的反映。總之,體驗認知是侗族大歌集體主義價值觀(原生態(tài)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1]新華網(wǎng).貴州侗族大歌列入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EB/OL].(2009-11-10)[2013-04-10].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11/10/content_12426273.htm.
[2]蔣曉音.美學人類學視域中的侗族大歌——儀式與族群詩性想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6-71.
[3]楊殿斛.論侗族大歌音樂傳承[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2):21-28.
[4]楊曉.南侗“嘎老”名實考——兼論侗族大歌一詞的多重內(nèi)涵[J].中國音樂學,2008,(2):11-19.
[5]姚友賢,王玉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侗族大歌保護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理論與當代,2011,(2):50-53.
[6]胡艷麗,曾孟宇.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初探[J].凱里學院學報,2011,(2):110-112.
[7]李婷婷.侗族大歌的傳承與保護[J].大眾文藝,2011,(6):72-78.
[8]龍初凡.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J].凱里學院學報,2008,(2):16-19.
[9]肖麗婭.侗族大歌審美文化內(nèi)涵分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22-26.
[10]趙媛.侗族大歌生態(tài)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31-36.
[11]呂叔湘,丁聲樹.現(xiàn)代漢語詞典[M].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805.
[1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61.
[13]Ronald W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umeⅠ[M].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tity Press,1987:277-305.
[14]Ronald W 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s:VolumeⅡ[M].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tity Press,1991:294.
[15]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19.
[16]尤耀宏,宇曉.侗族大歌琵琶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3-5.
[17]日出照今古.小論中國的集體主義來源[EB/OL].(2006-10-09)[2013-04-15].http://blog.sina. com.cn/s/blog_77f9e3650100v8at.htm l.
Embodied Cognition of Dong Chorus’s Collectivistic Value
ZHANG Xin-ji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Kaili University,Kaili556011,China)
As the carrier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f Dong minority,Dong chorus reflects Dong people’s collectivistic value of“peace-loving and unity upwards”.Based on Langacker and Lakoff&Johnson’s embodied cognitive view,Dong chorus collectivistic value derives from Dongminority’s embodied cognition on the laws i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worldswhile they are learning,making use of,and transforming these two kinds ofworlds.Embodied cognition lay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its collectivistic value.
Dong chorus;collectivistic value;embodied cognition
J642.21
:A
:1672-3910(2014)02-0060-04
2013-08-12
貴州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12ZC041)
張新杰(1969-),男,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和中國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