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霞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拜倫一生以圣經(jīng)故事和內(nèi)容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眾多詩歌作品。本文所論述的圣經(jīng)組詩,并不是指拜倫創(chuàng)作的全部的以圣經(jīng)為題材的詩歌,它僅指比較典型的《掃羅王的最后一戰(zhàn)之歌》、《耶弗他的女兒》和《致伯沙撒》。之所以將這三首詩歌通稱為圣經(jīng)組詩,除了它們的形成日期較為接近之外,主要是因為它們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比較統(tǒng)一的拜倫的人生態(tài)度和審美取向。這三首詩歌,雖然吟詠的是不同的人物,闡釋的是不同的思想,主張的是不同的審美情趣,但從其創(chuàng)作的根本和實質(zhì)來看,卻并沒有超出對人性的范疇。
詩歌《掃羅王的最后一戰(zhàn)之歌》的題材來源于《圣經(jīng)·舊約·撒母耳記》。拜倫以圣經(jīng)為題材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間主要集中在他成名后在英國居住的這一段時期,即1811年至1816年這大約5年的時間段內(nèi)。好在《圣經(jīng)》內(nèi)容浩繁,題材多樣,拜倫不用發(fā)愁找不到適合抒發(fā)自己胸臆的故事和人物:戰(zhàn)士和酋長們!如果弓箭和利刃,在我率領主的大軍時刺進我的心,別理會我的尸體吧,盡管我是國王,要把你們的鋼埋進迦特人的胸膛!還有,無論誰拿著我的鐵弓和盾,假如掃羅的士兵不敢正視敵人,那時就把我的血尸陳在你的腳下,讓這命運是我的,假如他們害怕。和一切人告別了,但不能和你分離,哦,我心愛的兒子,我王室的后繼!這王冠是燦爛的,王權將廣闊無邊,否則,今天就是死,讓我們死得莊嚴![1]57—58
據(jù)《圣經(jīng)》記載,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爭戰(zhàn),以色列人大敗。以色列王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約拿單、亞比拿達、麥基舒亞逃跑。掃羅被弓箭射中,傷勢嚴重。他命令身旁的人拔刀將他刺死,免得讓敵人捉住蒙受羞辱。身旁的人不敢這么做,于是掃羅就自己伏在刀上自盡了。跟隨他的三個兒子和士兵也都一同死亡。第二天,非利士人發(fā)現(xiàn)了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尸首,就割下他們的首級,剝下他們的軍裝,把掃羅的尸首釘在伯珊的城墻上示眾。
詩歌第一、二兩個段落歌頌了掃羅的英雄主義精神和面對死神的大無畏氣概。語言氣勢磅礴,抒情酣暢淋漓。詩歌的第三個段落筆鋒一轉,將描述的重心轉向了“兒女情長”。這樣的寫作方式使得整首詩歌在內(nèi)容上顯得豐富,在結構上顯得技巧,在節(jié)奏上顯得從容。
將掃羅的三個兒子說成是王室的后繼,這只是拜倫寫詩的一種虛構。事實上,由于掃羅在執(zhí)政時做了許多違背耶和華意愿的事,耶和華早已將他的王位交給了以色列人的另一位先知——大衛(wèi)。也正是由于耶和華拋棄了掃羅,不再支持他做以色列人的王,掃羅才有了這次戰(zhàn)斗的失敗。“雖然掃羅是以悲劇的角色出現(xiàn),其人格之復雜性仍令人疑惑作為士師衣缽的公認繼承人,掃羅具有很好的潛力,但他承擔的使命太重,超出了他承擔的能力?!保?]65
拜倫在這里以掃羅的故事為基礎,對英雄和英雄主義進行了熱情的謳歌。整首詩歌雖然被一種悲壯與凄美的氣氛所籠罩,但卻并不使人產(chǎn)生悲觀與絕望的情緒。失敗的英雄掃羅帶給人的是豪氣、勇敢、忘我和多情,而不是萎縮、狹隘、自私與寡義。事實上,在掃羅執(zhí)政的晚期,在對待上帝為他選定的王位繼承人這一問題上,掃羅一直心存不滿,“加上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缺陷,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結局??v觀掃羅的一生,他不愧為一位存在主義的英雄?!保?]181也許是猩猩相惜,拜倫對掃羅的這些不足之處全都視而不見,專門截取了也許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對這一失敗的英雄進行毫不吝嗇的贊美與頌揚,反映出了拜倫內(nèi)心深處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獨特的審美追求。
《耶弗他的女兒》也是一首取材于《圣經(jīng)》的故事。據(jù)《圣經(jīng)舊約士師記》記載,耶弗他的父親叫基列,母親是個妓女。基列除了耶弗他,還有幾個兒子。他們是基列和自己的妻子所生?;械倪@幾個兒子因為耶弗他出身低賤,就將他趕出了家門。當亞捫人攻打以色列人的時候,基列的長老就去請求耶弗他幫忙抗敵,因為耶弗他是個大能的勇士。
耶弗他回來后,耶和華的靈就降在了他的身上。在準備出發(fā)去攻打亞捫人的時候,基列向耶和華許愿,說:“你若將亞捫人交在我手中,我從亞捫人那里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無論什么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就必歸你,我也必將他現(xiàn)上為燔祭。”[1]49—50在耶和華的庇佑下,耶弗他打敗了亞捫人,攻取了二十座城池。當耶弗他回到自己家中的時候,他的獨生女兒拿著鼓、跳著舞出來迎接他的父親。耶弗他十分悲傷,但他既然已經(jīng)向耶和華許了愿,自然就不能反悔。耶弗他的女兒在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決意為父親和祖國獻身。她對父親說道:“父啊,你既向耶和華開口,就當照你口中所說的向我行,因耶和華已經(jīng)在仇敵亞捫人身上為你報仇。有一件事求你準許,容我去兩個月,與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終為處女?!保?]49—50
詩歌的第一個段落首先贊頌了耶弗他的女兒深明大義,說明她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選擇了死亡。第二個段落將女兒對父親的愛當成了謳歌的重點,同時也道出了父親對女兒的眷眷深情。雖然女兒眷戀于故鄉(xiāng)的山巒,對生命有著無限的留戀,但為了報答父親的愛,她寧愿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第三個段落著意渲染和描述了女兒的處子之身和純潔無瑕的思想。深明大義的女兒向父親和耶和華保證,自己的身體和思想沒有被塵世污染,自己有絕對的資格做父親獻給耶和華的燔祭。在第四和第五個段落里,善良的女兒擔心父親因為自己的死而過度悲傷,她勸解自己的父親,說她雖然死亡了,但她的死卻早已實現(xiàn)了其應有的價值。因為在此之前,她為以色列贏得了戰(zhàn)爭和自由。女兒被當做祭品獻給了上帝。“從此以后,以色列人中多了一條規(guī)矩:以色列人女子每年都要穿著喪服,為耶弗他的女兒哀悼四天”[4]128。女兒對父親的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她最后囑咐父親,在她死后,希望自己留給父親的美好回憶能緩釋父親的痛苦,雖然她本人不能再在父親膝下承歡盡孝了,但她卻愿意將自己往昔的身影環(huán)繞在父親的身旁,讓他得以享受天倫之樂。最后一句“別忘了我死的時候含著笑”雖是囑托,卻又仿佛是臨死前的吶喊,這里面包含了讓人無法忘卻的凄慘柔美之情,反映了作者對死者的美好祝愿和無限眷戀。多情的拜倫愿意相信,耶弗他的女兒在承受父親致命一擊時一定是無限幸福和滿足的,她的死因為含著笑而顯得無比美麗。
和前兩首著名的圣經(jīng)題材類詩歌一樣,《致伯沙撒》也是取材于舊約圣經(jīng)。
據(jù)圣經(jīng)記載,巴比倫王伯沙撒和他的一千大臣在一起設擺盛筵。歡飲之間,他吩咐將他的父親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擄掠來的金銀器皿拿來飲酒,不僅如此,他還贊美自己的神。耶和華對伯沙撒王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決心給他以重重的懲罰。于是,就在伯沙撒王和眾人暢飲的時候,在王宮與燈臺相對的粉墻上,出現(xiàn)了一個人的手指頭在寫字。所寫的文字是:“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辈橙鰡柋閲鴥?nèi)哲士,卻無一人能夠講解清楚其中的含義。經(jīng)皇后介紹,先知但以理被請到王前。根據(jù)但以的解釋,這段文字的意思原來是:神已經(jīng)數(shù)算到了伯沙撒的王位到此終結。當夜,伯沙撒果然被殺,滅他國的人受了神暗示的瑪代人大利烏。
拜倫選擇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詩歌,其本意當然不是為了聲討伯沙撒王的罪行。他借用圣經(jīng)中這一典故,是為了警告當局重蹈伯沙撒的覆轍,當心耶和華的手指頭有朝一日也會出現(xiàn)在他們王宮的墻上。而這一切的發(fā)生,并不是指靠違背歷史規(guī)律的人為因素,而是出于天意和民意,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涂油,即圣經(jīng)中常用的字“膏”。當一個人在耶和華跟前或王跟前蒙恩時,耶和華和王將油脂彈在他的頭上和身上。顯然,此處的“涂油”和“加冕”意義相通?!白钊?,最壞的一個”既是對當局的藐視,也是實指伯沙撒王本人。和他的父親尼布甲尼撒相比,伯沙撒殘暴有余,勇猛不足。據(jù)圣經(jīng)記載,當伯沙撒看到有手指頭在墻上寫字時,竟然嚇得“變了臉色,心驚意惶,腰骨好像脫節(jié),雙膝彼此相碰?!薄安橙雒私o但以埋披上紫袍,掛上金鏈,并宣布他在王國內(nèi)位居第三。當天夜里,巴比倫王伯沙撒被殺。六十二歲的瑪代人大流士奪取了王位”[5]21?!安橙龅氖⒀绾蜁鴮懼值墓适?,也是說明人不可以褻瀆神,否則就會受到懲罰”[6]200。詩歌的第二個段落和第三個段落已經(jīng)由對伯沙撒的聲討和譏諷開始悄然向當局的最高統(tǒng)治者轉移。真可謂一語雙關,鞭辟入里。白發(fā)和玫瑰、王冠和玩具等詞語的巧妙結合,既反映了拜倫仇視荒淫、藐視權貴的性格特征,也顯示出了詩人極高的詩歌創(chuàng)作天賦。讀后讓人過目難忘。本詩創(chuàng)作于一八一五年二月,此時距拜倫被迫離開英國到歐洲大陸漂泊時間已經(jīng)很近。詩歌尖刻而辛辣的語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拜倫和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完全不能調(diào)和的地步。
圣經(jīng)組詩闡釋的是人的本性,那么,在拜倫的眼里,人性的基本特征究竟是怎樣的呢?根據(jù)傳統(tǒng)觀點,拜倫雖然飽受生活煎熬,但卻并未失去對美好人生的追求。這樣的觀點乍看有理,其實卻未必經(jīng)得起推敲。根據(jù)拜倫在圣經(jīng)組詩中的描述,詩人對于人性在很多時候其實并未有一個明晰肯定的論斷,雖然圣經(jīng)組詩對真誠等人類優(yōu)秀品質(zhì)進行了毫不吝嗇的贊揚與褒獎。可以這樣說,圣經(jīng)組詩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人們對人性的傳統(tǒng)認識,掙脫了人性“非惡即善”和“非善即惡”的窠臼,對于我們探究人性的真相具有重要意義。
[1][英]拜倫.拜倫詩選[M].查良錚,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2.
[2]張艷.論以色列第一代君王掃羅及其悲劇命運[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5):65.
[3]劉軍.一位存在主義的英雄——論《圣經(jīng)》中掃羅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學,2008(7):181.
[4]林延麒.流傳千年的圣經(jīng)故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128.
[5][著者不詳].世界經(jīng)典名著寶庫·圣經(jīng)故事[M].全元尚,譯.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200.
[6]劉乃銀.英語詩歌《凈潔》中的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