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文學》對《文心雕龍》的接受

2014-03-25 08:38:59趙文妮
關鍵詞:姚氏研究法風骨

趙文妮

(安慶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安慶 246052)

論及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樸,人們大多只講他《文學研究法》的理論成就,殊不知姚氏的文藝思想,真正源自他的《國文學》一書。與后期的《文學研究法》相比,其《國文學》的理論建構還沒有形成,文藝美學思想大都散見于注解、案語之中,綱領式的話語確實很少,這就需要逐字逐句提煉出姚氏的文章學思想?!秶膶W》一書實為姚氏的講義之作。1909年,姚永樸應京師法政學堂監(jiān)督喬樹楠邀請,任國文教習。在此期間,出于講課的需要,他編了《國文學》(四卷),1910年由京師法政學堂印行出版。這部書擇取古代論文20篇,通過文學評點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文章學思想。其門人張瑋在《文學研究法序》中說道:“著有《國文學》四卷,翔實而簡易,典顯而精鑿?!保?](P1)“翔實”說明姚氏文章學思想在《國文學》中已基本形成,“簡易”指的是其在體例框架上不逮后來的《文學研究法》,內容上也比較粗略。劉勰的《文心雕龍》在結構上分四大部分,即文學本原論、文學體裁論、文學風格論、作家作品論。在《序志》篇中,劉勰交代了該書的成熟體例,即“論文序筆,則囿別區(qū)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2](P619),采用追根溯源式作法,考證文體的流變,“割情析采,籠圈條貫”[2](P619)則是他的情采論,屬文學風格范疇。其實在《國文學》中,姚氏就無意識地采用了劉勰這種作文方法,通過對20篇古代文章的評點,表達了其對文學本質、發(fā)展、體裁、風格的看法。不過相對于《文學研究法》而言,《國文學》在文學結構、理論系統上略遜一籌,這也正是中國評點學隨性化、感性化之所在。葉維廉在《中國詩學》中就指出了這種現象:“‘點到即止’的批評常見于《詩話》,《詩話》中的批評是片段式的,在組織上就是非亞里士多德型的,其中既無‘始、敘、證、辯、結’,更無累積詳舉的方法,它只求‘畫龍點睛’的(一如詩中的求‘眼’)批評?!保?](P5)中國的文學批評是一種圓融式的觀照,它往往強調整體感悟,不說破,而是一種直覺式、感悟式的賞鑒批評,其核心就是“點到即止”。在《國文學》20篇文論評點中,有6篇直接提到《文心雕龍》中的篇目,或直接以《文心雕龍》中的原句來闡述自己的思想,或化用劉勰思想。通過深入文本,抽絲剝繭式的解讀,有效摘取姚永樸的文章學思想,能進一步明晰《國文學》的理論層次性。

一、文學本質論:文體的起源、發(fā)展

在《班孟堅漢書藝文志詩賦論》中,姚永樸通過運用對原文注解,劃分文章層次的方式,闡述了詩賦的源流發(fā)展。他將文章分為三個層面:賦的體裁及其作用,賦的起源,賦的末流及衰微。姚氏通過追根溯源的方式探討文體的淵源流變,這種嚴謹的作文手法,也是出于其教學的需要。在其案語中,姚氏以《文心雕龍·詮賦》中的“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總領其旨,印證班孟堅有關賦的起源的論斷。對于賦,姚氏有言:“賦以不失風諭之義為正宗。”[4](P3)在這里,姚永樸堅守儒家文化立場,把“風諭”列為品評辭賦文學的標準,強調詩歌的諷諫作用,并對詞賦的發(fā)展做了一簡要梳理。姚氏認為,詞賦本屬宮廷文學,有一定的粉飾太平之嫌,揚雄也批評其“勸百諷一”,認為其乃“雕蟲篆刻”,后因漢室沒落,詞賦也走向了末路,至魏晉時“才力遠遜”,至昌黎出,“氣乃復振?!保?](P3)其對于賦體歷史源流的 考證,體現了姚永樸“通變”的文藝學思想。姚氏在《文學研究法》中,進一步強調了氣的重要性,還提出了涵養(yǎng)氣骨的兩條途徑:內養(yǎng)和外感。對于辭賦的評判,姚永樸先探討其起源發(fā)展,再探討辭賦的風格。這種做法,正是由文學本質論至文學風格論的自然過渡。與劉勰《文心雕龍》作文思路大體一致,其《序志》篇有云:“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割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2](P619)先敘述文體的來源,再解釋其流變,爾后全面考慮文采風骨?!段膶W研究法》中的思維體系,在此初見端倪。對于詩賦的衰微,姚氏將其解釋為風骨氣格的下降。這又屬姚永樸文學批評論的范疇。他還用《文心雕龍·風骨》中的一句話,來總結賦體的衰微:“錘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蔽霓o錘煉得精微而難以變更,聲調有力而不粘滯,這正是風骨的力量所在。正是由于風骨的下降,賦體一代不如一代。對于辭賦作品的評判,姚氏以“宏達”、“輕曠”、“宏深肅穆”為其美學標準,其案語有云:“孟堅惟‘知風諭’之本義,故所作《兩都賦》瑰麗,不逮《兩京》而宏深肅穆,則非平子所能及。此亦如東坡《詠石鼓》,刻意求新,欲與昌黎爭勢,究之 宏深肅穆遠遜昌黎?!保?](P4)在詞賦的風格上,姚永樸與姚鼐、曾國藩一樣,都偏重于陽剛一類,講求氣象的宏大之美,強調為文自然,“言有物”。這體現了他對桐城家法的遵從,反對“刻意求新”,“標新領異”。其“宏深肅穆”的美學標格,也歸于清真雅正的家學傳統。在案語中,姚永樸闡述了自己對文學起源、氣味、剛柔等問題的思考。這都是站在桐城前輩的基礎上得出的見解。姚永樸后來在《文學研究法》中,還用了專門的章節(jié)來介紹這些思想,其理論邏輯建樹也更加明確,如《文學研究法》中卷一有《起原》篇,卷三有《氣味》篇,卷四有《剛柔》篇。

二、文學創(chuàng)作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氣、骨、意、象

在《魏文帝典論論文》中,姚永樸整篇摘抄了《典論·論文》。受曹丕的啟發(fā),姚氏在其案語中,對“貴遠賤今”、“知言養(yǎng)氣”進一步發(fā)微,其中對于氣味的闡述,先從孟子養(yǎng)氣說開始,其后至王充《論衡·自紀》,曹丕“文以氣為主”,《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風骨》篇,顏之推《顏氏家訓》。通過對古代文學史上“文氣說”進行整理,姚氏闡發(fā)了自己的文學氣味觀。其引用劉勰《文心雕龍·風骨》“辭之待骨,如體之樹??;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4](P10),旨在說明有了氣骨,文辭才顯得蒼勁有力,有了風就有了生氣,有了氣韻,才能深入人心?!柏S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4](P10),即在講求風骨的靈動之氣,華美的辭采若無一定的風骨作為支撐,便顯得呆滯而黯淡,以此說明文氣與風骨的關系,其暗里是在強調文章的“言有物”,“言有序”,主張文章的興寄。其案語中有關氣味、風骨的思想,也成為其后來《文學研究法》的關目。

在其文論最后一篇《曾滌生經史百家雜鈔序》案語中,對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文章構思與意象之奇,姚永樸以《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一句話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5](P6)姚永樸站在劉勰的角度,說明文章的構思不在于刻意的“標新領異”,而在于“運實于虛”,“寓正于譎”,立于彪炳文章的清真雅正,遵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在內容與形式的天平上,其更加偏向于內容的合理。在這篇文論中,姚永樸教授的主要是作文之法,先讓學生通過學習《經史百家雜鈔序》了解文體的各種分類,而后具體講授寫作方法。他強調文章的本原、工夫、“涵養(yǎng)胸趣”、文學與聲律的關系等,主張文章風格的雅正、“淵穆氣象”、“言有物”、“言有序”。此外,他還提出了誦讀法教學,即精誦,廣看,分段落,觀古人評點。誦讀法也是桐城派文人頗為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姚鼐、劉大櫆、曾國藩等桐城前賢,都有關于誦讀教學的評論。在他們看來,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領會到文章的神韻,才能與古人神交。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有言:“凡行文多寡短長,抑揚高下,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學者求神氣而得之于音節(jié),求音節(jié)而得之于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jié)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奇音節(jié)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fā)金石聲?!保?](P12)同樣,在《文學研究法》中,姚永樸也花費一個章節(jié),具體講述了有關類似的文章作法。這說明了姚永樸對于誦讀式教學的重視。

三、風格論:文學的奇正、剛柔

在《李習之答王載言書》中,姚永樸將原文分為兩大層次:創(chuàng)意之大歸,造言之大歸。在案語中,姚永樸著力探討了創(chuàng)意造言之法,主張“陳言務去”,認為“創(chuàng)意造言皆不相師”,“陳言不獨在字句之間,凡意為前人所已發(fā)者,皆在務去之例”。在肯定求新的同時,姚永樸反對泥古及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并以劉勰譏陳思之“浮輕”、“永蟄”,左思之“孝而不從”,潘岳之“云感口澤”、“云感如疑”[4](P26),批評為了創(chuàng)意造言而刻意求古的作法,進而強調“文章宜通不宜難”[4](P25),主張回歸桐城家法義理上去。

在《蘇子瞻答黃魯直書》一文的評點中,姚永樸主要論證了文學的奇正。他先以揚雄愛奇,引出“以奇為尚”的由來,后以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5](P6),說明文章構思與意象之奇,并分析文人之愛奇的原因可能是“蓋文章說平實之理,庸常之事,最難制勝”,認為莊騷楊馬獨步千古,也得益于他們的“鷙悍之氣,噴薄之勢,恢詭之趣,濃郁之詞,鏗鏘之調”[5](P6);隨后話鋒一轉,以蘇軾《答黃魯直書》一句話“務使平和,至足之余,溢為怪奇,蓋出于不得已”[5](P6)為例,說明奇之難,并借劉彥和之口,說“舊練之才,執(zhí)正以馭奇;新學之士,逐句而失正”(《文心雕龍·定勢》)。姚永樸反對刻意求奇,認為初學者要“循規(guī)蹈矩”[5](P70),等到“讀書漸多,功力漸足”的時候,才可以偶一放筆,嘗試一下文章的奇崛險怪。在這里,關于文章奇正的討論,實源于姚永樸的桐城派文化背景。姚氏以桐城家法為旨歸,以古代文學理論為例,并以《文心雕龍》說法,闡述對于奇正的見解,不能不說姚氏學問之淵博。

在《姚姬傳復魯絜非書》一文的評點中,姚氏以剛柔、才學為焦點。論剛柔,姚氏先追根溯源:“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P11)隨后又引出曾國藩的陰陽四象,并對各個文體風格做一劃分。對文學風格的陽剛與陰柔,姚氏雖然沒有直接引用《文心雕龍》,但是《文心雕龍》《體性》篇、《定勢》篇均有對剛柔的論述。在才學問題上,他認為“才由于天,學主于己”,并以劉彥和《文心雕龍·神思》篇“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事類》篇“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為支撐,強調績學、洗心、修詞的合一,主張文、義、理三者兼?zhèn)洹?/p>

楊福生把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分為四個層面:文學本質論,文學發(fā)展論,文學作品論,文學風格論。在《國文學》一書中,這四個層面都有所體現,其中《經史百家雜鈔序》就體現了姚氏的文體學思想,而在這四個層面之中,有三個層面是以《文心雕龍》來闡述的。這不能不說是姚永樸對《文心雕龍》的有意接受。盡管多數人批評這部書體例不甚完善,文章學思想也不夠鮮明,但這正體現了中國古代評點學的隨意性特點。王鴻莉對《國文學》的結構體系做了深入分析,認為“這種隨篇作案語的方式,既能避免許多建構《文學研究法》時遇到的瓶頸,又可騰出功夫來講義理,品文章,一舉多得,實有可法之處?!保?]《國文學》中的一些文章學思想,也為姚氏日后《文學研究法》的編寫奠定了扎實的根基。對于《國文學》的文學史價值,董學文、戴曉華在《文論講疏的現代奠基之作——〈國文學〉》一文中,這樣評價道:“正是以這本書的思路為基礎,姚永樸才能寫出日后的《文學研究法》。這本書作為一本文論選集,可以說是《文學研究法》的配套教材?!保?]可以說,《國文學》是姚永樸文論思想的原初形態(tài),正是由于《國文學》的歷史積淀,才成就了其后來的《文學研究法》?!秶膶W》中引用《文心雕龍》的篇目,在《文學研究法》中也同樣可見,其中24目中有12目直接引用《文心雕龍》中的句子,甚至還整篇摘錄劉勰的文段,在體例上也模仿《文心雕龍》。全書由文學本原、文學體裁、文學風格、文章作法四個層面逐一展開。其門人張瑋在《文學研究法序》中曾言其“發(fā)凡體例,仿之《文心雕龍》”[1](P1)。這 些 都 體現了姚永樸 對《文心雕龍》思想的接受。

[1]姚永樸.文學研究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楊明照.增訂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2.

[4]姚永樸.國文學(上)[M].臺北:廣文書局,1982.

[5]姚永樸.國文學(下)[M].臺北:廣文書局,1982.

[6]劉大槐,吳德旋,林紓.論文偶記·初月樓古文緒論·春覺齋論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7]王鴻莉.體系的假面——姚永樸從《國文學》到《文學研究法》的轉變及其接受[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8]董學文,戴曉華.文論講疏的現代奠基之作——《國文學》[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猜你喜歡
姚氏研究法風骨
堅守與通融——《中國畫學全史》傳統史學研究法探微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7:00
研以一文章,讀出千風骨
井岡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2
風骨傲然 英雄當時
華人時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40
當歸四逆湯的婦科臨床運用
河北唐山“姚氏”嗩吶花吹傳承人的現狀與思考
藝術評鑒(2017年15期)2017-09-13 21:57:46
直言才見真風骨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2:02
徐漣老師善用“生麥芽”治療婦科諸疾
“研究法”教學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論教學中的實踐
考試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04:12:42
前瞻性研究法和經驗治療法在改善妊娠貧血和分娩結果中的效果比較
遠山的呼喚
山花(2014年24期)2014-08-15 00:49:44
黑山县| 方山县| 弋阳县| 宜阳县| 高安市| 时尚| 镇巴县| 沂水县| 定西市| 西峡县| 鸡泽县| 万州区| 八宿县| 顺义区| 新安县| 焦作市| 旺苍县| 亚东县| 福贡县| 雅江县| 永顺县| 青阳县| 台安县| 新沂市| 全椒县| 阿克陶县| 彰化县| 定结县| 正阳县| 绥棱县| 洱源县| 常宁市| 焉耆| 宣城市| 方正县| 中宁县| 涡阳县| 新宁县| 全州县| 安多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