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明
(宿遷學(xué)院教師教育系,江蘇宿遷 223800)
解析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及其在古代朝鮮的受容
付春明
(宿遷學(xué)院教師教育系,江蘇宿遷 223800)
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言辭犀利、分析透辟,具有很強(qiáng)的說服力,朝鮮李朝時期的文人趙龜命、崔有淵受其影響也作了兩篇侯公說項羽辭。與蘇軾擬辭相比,趙文可稱為一種“叛逆式接受”,在文章結(jié)構(gòu)、論說立場、中心觀點上都體現(xiàn)了革新精神;而崔文在文章框架、核心論點上對蘇文都有所借鑒,可稱為一種“支持式接受”。
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古代朝鮮;受容
《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是蘇軾依據(jù)歷史事件杜撰而成的說辭。他在文前并敘中簡析地交待了作文緣由:“漢與楚戰(zhàn),敗于彭城。太公間走,見獲于楚。項羽,常置軍中以為質(zhì)。漢王遣辯士陸賈說項羽請之,不聽。后遣侯公,羽許之,遂歸太公。侯公之辯,過陸生矣。而史闕其所以說羽之辭,遂探其事情以補(bǔ)之,作《代侯公說項羽辭》?!保?]6657
文章開首并沒有直切主題,論述侯公勸說項羽送還劉邦父親太公的言辭,而是先設(shè)想在劉邦派遣著名辯士陸賈剛?cè)裾f項羽歸還太公失敗而狼狽逃回這樣的不利情勢下,侯公這樣一個無名之輩是如何說服漢王讓其再次去項羽處勸歸太公的。接著才進(jìn)入主題,并層層推進(jìn)地論述侯公是如何成功地說服項羽歸還太公的。
侯公是如何說服劉邦讓自己再次去項王處勸歸太公的呢?侯公先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劉邦的立場上,述說太公被拘于項羽處一事讓其日夜憂慮,再進(jìn)一步將造成漢王憂慮的罪責(zé)歸于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臣子身上,這樣說,自然觸動了劉邦的心弦,一語中的,讓其無限感慨。接著侯公就順勢而下,提出愿意帶騎卒十人,早晨出發(fā)至項羽處,傍晚即把太公接回。但換來的卻是劉邦的懷疑和一通謾罵,原因是前日派遣著名的辯才陸賈去游說項羽歸還太公,結(jié)果陸賈“智窮辭屈”,不僅未能把太公迎回,自己也狼狽不堪。接下來,侯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劉邦不再相信有臣子能勝任迎歸太公一事的心態(tài)和將導(dǎo)致的嚴(yán)重后果,最終,侯公以戰(zhàn)國時期趙國平原君門下的無名小卒毛遂自薦去楚國游說聯(lián)楚抗秦立下汗馬功勞,以及趙王武臣被燕軍俘獲,派去交涉的趙國使者連續(xù)幾次被燕人殺掉后,其手下一個做飯的小卒自告奮勇地去燕國的兵營說服了燕將,把趙王接回了趙營的歷史典故,說服了劉邦讓其前往項王處勸歸太公。
那么,侯公又是如何說服項王歸還太公的呢?在正式開始勸歸主題之前有一個序幕:侯公先是針對前日項王拒絕陸賈歸還太公一事大膽指斥項王不體恤楚人,這無疑激怒了項王,但侯公看似為項王著想的善意斥責(zé)也引起了項王追問他何出此言的興趣。侯公并沒有立即回答項羽的發(fā)問,而是采取迂回策略,乘機(jī)闡明自己此番游說的公正無私的立場:并不是如項羽所想偏袒漢王一方,而是對楚漢雙方都有利,這一游說立場不僅緩和了項王對自己的敵視態(tài)度,而且為即將開始的正式游說贏得了主動。
亮出游說立場后,侯公才繼而回答指斥項王不體恤楚人的緣由,當(dāng)然,也是他勸說項王歸還太公的第一個理由:劉邦不重父子之情,故拘留太公作人質(zhì)并不能達(dá)到要挾劉邦的目的,反而有損于項王聲譽,故對楚國也不利。那么侯公是如何闡釋這個論點的呢?他先指出漢王志在奪取天下,而不僅僅局限在想做一個孝子,況且當(dāng)今形勢是漢王占據(jù)天下三分之二,項王與漢王一決雌雄的關(guān)鍵在于漢王與諸將士的謀略與作為,而漢王的父親太公在楚漢之爭中無足輕重。接著侯公指出,在這樣的局勢下,項王虜獲了太公,而禍福系于是否用之得當(dāng),如果用之不當(dāng),還不如沒有虜獲的好。接著指明漢王實際是一個不顧父子之情之人,當(dāng)項王要葅醢太公時,漢王卻說“必欲烹之,愿分羹焉”[1]6659,非但如此,對待自己的親生子女也是毫不憐惜,彭城戰(zhàn)敗漢王為了逃跑得更快,將兩個孩子推下車去,這些鐵的事實都說明漢王志在天下,不重親情。所以,侯公最終得出結(jié)論:項王不歸還太公,是徒有虛名而未得到實利的不體恤楚人的做法。
接著侯公擺出勸說項王歸還太公的第二個理由:項王八年爭霸天下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失去了仁義禮智,而送還太公可以挽回信義。侯公是怎樣展開論證的呢?他先是列出了項王在反暴秦、群雄并起的紛爭中具有的優(yōu)勢和勢不可擋之勢,然后話鋒一轉(zhuǎn),早應(yīng)該建立統(tǒng)一天下偉業(yè)的項王歷經(jīng)八年之戰(zhàn)反而“智窮兵敗,土疆日蹙”[1]6659,繼而追問項王失敗原因何在。面對急切想要聽取建議的項王,侯公有的放矢地采取總論——分論——再總論的說理方式澄明自己的觀點。在總論中,侯公言簡意賅、一語中的,指出仁義禮智是戰(zhàn)勝敵人、奪取天下的必備資本和工具,而項王卻偏偏“棄資委具”[1]6659。在項王“何謂棄資委具”[1]6659的追問下,侯公逐一分述了為何言項王失去了仁義禮智:所謂失去“仁”,指項羽入函谷關(guān)后“燔燒屠戮,酷甚于秦,秦人失望”[1]6660;失去“信”,指在西進(jìn)入關(guān)之前,劉邦、項羽曾在楚懷王面前約定,先入函谷關(guān)者為王,而劉邦率先進(jìn)入關(guān)中,不僅沒能成為關(guān)中王,反而被項羽分封到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失去“義”,指項王將義帝分封到偏遠(yuǎn)的南楚之地長沙郴縣后,將其秘密誅殺;失去“智”,指由于多疑和輕信,項王沒能重用范增、陳平、韓信這樣的賢才。相反,漢王卻將仁義禮智四者都收歸在其囊中。侯公將項王丟棄不用的仁義禮智卻被漢王一一拾起并加以利用的截然不同的行為置于鮮明的對比屏幕下,凸顯了項王失去仁義理智所付出的慘重代價。最后,侯公得出結(jié)論:在當(dāng)今漢強(qiáng)楚弱、民心趨向漢王的形勢下,項王所倚靠的資本也只有太公一人,如果不歸還太公,不僅不能挽回失去的信義,而且會加劇楚漢相持的態(tài)勢,更為糟糕的是,可能會激怒包括漢將士在內(nèi)的所有漢人,這將把項王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在聽完侯公勸歸太公的兩點主要理由后,項王并沒有完全心悅誠服,而是提出了如若歸還太公只會增加劉邦氣勢的疑義。侯公斷然回答:“不然。臣聞懷敵者強(qiáng),怒敵者亡。大王于漢,有足懷而制之,乃欲怒而斗之,臣意天溺大王之衷,將遂孤楚矣?!保?]6660寥寥幾句卻擲地有聲。為了完全打消項王的顧慮,侯公作了兩方面的假設(shè)。一方面,他先是假設(shè)了項王同意歸還太公,并虛擬了項王派遣的護(hù)送太公歸漢的使者面見漢王劉邦時說的一番和言善語——主要表達(dá)想與漢王“捐忿棄瑕,繼平昔之歡”[1]6660的意圖;侯公還進(jìn)一步作出了假設(shè)和推論:在這樣情形下,漢王還不解甲罷兵以報答項王大義的話,則蠻不講理,那么項王因此可以率領(lǐng)士卒攻打漢王,這類似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背信棄義的晉惠公遭報應(yīng)被秦國擒獲一樣。另一方面,侯公虛擬了在項王拒絕歸還太公,侯公未完成使命而歸的情形下,漢王在漢軍面前慟哭著發(fā)出的將與項王勢不兩立、決戰(zhàn)到底的憤激言辭,并將此時的漢王比作鞭楚平王之尸的伍子胥。
項王的疑慮被解除后,本該立即歸還太公,但不料又出現(xiàn)了一個小插曲,項王提出讓侯公先回去讓漢王罷兵后再將太公送回。侯公又?jǐn)嗳环穸隧椡醯南敕?,他以楚漢相爭時的王陵母為例:王陵歸附劉邦后,項羽劫持其母,企圖招降王陵,不料其母為了支持兒子事業(yè)伏劍自刎,以斷絕兒子的掛念。侯公指出,恐怕太公會像王陵母一樣慷慨就義,這樣就會錯失和漢王言和的良機(jī)。最后,侯公再次為項王分析了漢強(qiáng)楚弱的局勢,建議項王立即送歸太公,與漢王劃鴻溝慰藉,兩分天下,并推測年邁厭戰(zhàn)的漢王會世代臣屬于楚國。結(jié)局是,項王將侯生引為上客,大宴三天而歸之,而立功回漢的侯公也被漢王贊譽為天下辯才,封為平國君。
從以上分析可見,蘇軾的整篇擬辭分析透辟、言辭犀利,具有很強(qiáng)的說服力,充分反映了蘇軾辯才無礙,見識過人。另外,蘇軾的擬辭從體裁上講應(yīng)歸為論說文,但卻借鑒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寫法,他不僅以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視角,生動地展現(xiàn)了侯公勸歸項王歸還太公的整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結(jié)局,而且采用了線性結(jié)構(gòu),圍繞項王是否應(yīng)該歸還太公這一矛盾沖突構(gòu)成了全部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一應(yīng)俱全。正是因為蘇軾的這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寫法,使得整篇文章波瀾迭起,搖曳生姿,獲得了中外許多文人的贊賞和喜愛。
《蘇東坡文集》在蘇軾生前即已傳入高麗王朝,且在高麗文壇掀起一股“蘇軾熱”。這種“慕蘇”情結(jié)也影響了朝鮮朝的許多文人,他們甚至對蘇軾的某些文章進(jìn)行再創(chuàng)作翻新。檢索整個《韓國文集叢刊》,蘇軾的《代侯公說項羽辭》在朝鮮就有兩篇擬作,均出自朝鮮李朝時期的文人筆下,一篇是趙龜命(1693~1737)的《侯公說項王辭》,另一篇是崔有淵(1587~?)的《侯公說項羽說》。
2.1 趙龜命的“叛逆式接受”
趙龜命的《侯公說項王辭》開篇就介紹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jī):“蘇子瞻補(bǔ)侯公說項王辭,曼衍齟齬,不足以動敵國之聽。夫奪人俎上之肉,全而歸之,而使德之者反疑,其所居傾國,是必有巧智詭辯險絕驚人者,試逆其意而為之說。”[2]151“曼衍齟齬”是趙龜命對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的總體評價,這一評價有其道理,從上文分析也可發(fā)現(xiàn),雖然蘇軾的擬辭有一波三折、考慮周詳之美,但行文確有“曼衍”之嫌。最明顯的即為文章開篇并沒有直接切入主題——侯公說項羽辭,而是不惜用了兩段筆墨虛擬了侯公說服劉邦讓自己再次去項王處勸歸太公的言辭,游離了文章主題。而“齟齬”之病在蘇軾擬辭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侯公本人的說辭前后矛盾,侯公當(dāng)面稱贊項羽舉大義、誅暴秦的賢明,但接著便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在于失去仁義禮智,前后不一致顯而易見。在指出蘇軾擬辭不足之處后,趙龜命擺出了自己反其意而行之的論說立場。
綜觀蘇軾擬辭的立場是褒劉貶項的,雖然蘇軾借侯公之口向項羽表明此番游說并不偏袒漢王一方,是公正無私的,但從其言辭可看出他實際上是站在漢王一邊的,這一點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對項王失去仁義禮智的論說,而且他對項羽的評價是“陰忮不仁”[2]151。相反,侯公對漢王則是一味地稱贊,不僅夸其具有仁義禮智的美德,而且連劉邦的不重親情也被其贊為志在奪取天下、不為親情所狹隘。與蘇軾相比,趙龜命擬辭的立場是褒項貶劉的,他借項王之口評價劉邦是“堅忍譎詐人也”[2]151,而借侯公之口評價項羽不僅“仁惠”[2]151,而且“神武震于四海,漢王是二者,皆不如大王”[2]151。
在此論說立場上,侯公論述了自己的核心觀點:“彼仁惠不如大王,威武不如大王,而所以網(wǎng)羅天下之人心而屬之己者,徒以名義之假借也。夫德內(nèi)也,名外也。蓄之內(nèi)者,喻于人也遲。暴之外者,欺于俗也速。”[2]151侯公認(rèn)為項羽之所以經(jīng)過四年的楚漢之爭由強(qiáng)轉(zhuǎn)弱,關(guān)鍵在于劉邦善于假借虛假的“名義”騙取民心,而項羽即使具備仁惠的德性也只是“德內(nèi)”,而且“喻于人也遲”。“名義”一詞應(yīng)指名聲與道義,出自《韓非子·詭使》:“官爵所以勸民也,而好名義、不進(jìn)仕者,世謂之烈士。”[3]646而“德內(nèi)”一詞出自《韓非子·解老》:“德者,內(nèi)也。得者,外也。”[3]187而與孟子同時而略早一些的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告子也曾講過“仁,內(nèi)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nèi)也”(《孟子·告子上》)[4],趙龜命所言“夫德內(nèi)也,名外也”[2]151,似乎從此出。由此推斷,趙龜命此論點主要受告子、韓非等法家思想影響。
接著,侯公舉例說,劉邦為被項羽派人殺死的義帝發(fā)喪,并以項羽大逆無道的罪名號召天下共討之一事就是欺騙天下人的耳目,而且慨嘆天下人也容易被愚弄。宋代吳龍翰在《烏江項羽廟》一詩中也因此事替項羽不知使用政治手腕惋惜:“漢提義帝作張本,當(dāng)日君輸?shù)谝换I”[5]。當(dāng)然,這也與韓非所說的統(tǒng)治者要善于運用權(quán)術(shù)的思想不謀而合。接下來,侯公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今漢王請歸太公也是騙取民心的伎倆,并進(jìn)一步分析如果項羽一怒之下殺死太公,那么劉邦將打著“吾非報吾私仇,為天下之君父報仇也”[2]151的正義旗幟號召天下討伐項羽,侯公認(rèn)為這一計謀不僅愚弄天下,也愚弄項王。因此,侯公繼而向項王建議不如乘此機(jī)會歸還太公,以獲取民心,并指出如若不如此,后果則是中了漢王的計謀而讓自己處于不義,并且惡名遠(yuǎn)揚、內(nèi)政不穩(wěn),一交戰(zhàn)就會被漢王打敗。侯公最后指出歸還太公為項王反敗為勝之關(guān)鍵,游說大獲成功。
綜上,趙龜命的擬辭不被蘇軾所采用的褒劉貶項的立場及仁義禮智的儒家觀點所局限,而是轉(zhuǎn)換立場、另辟蹊徑,借用中國告子、韓非的法家思想迅速地?fù)糁袉栴}要害,并將看似異常復(fù)雜的問題簡潔有力地解決。
2.2 崔有淵的“支持式接受”
崔有淵在其《侯公說項羽說》開篇也介紹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jī):“蘇東坡作侯公說,擅名萬古,不佞見而喜之,竊效顰焉,觀者恕之。”[6]與趙龜命不同,崔有淵極為欣賞蘇軾的擬辭并試圖“效顰”,當(dāng)然,這種措辭不乏謙虛和謹(jǐn)慎。但從整個文章布局來看,作者顯然是效仿了蘇軾,采用了侯公說服漢王讓其去項王處勸歸太公——侯公面見項羽后亮出其游說立場、緩解了項王的敵對態(tài)度——侯公正式進(jìn)行勸歸——勸歸勝利結(jié)束,項王禮送侯公、太公歸漢的基本框架,但與蘇軾擬辭相比,崔有淵的擬辭結(jié)構(gòu)更為簡化,不像蘇辭懸念迭起、一波三折。
與蘇軾、趙龜命的擬辭偏袒一方的書寫立場不同,崔有淵的擬辭較少主觀色彩,作者盡量以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對待所評論的人與事,對主要的評論對象劉邦、項羽二人沒有流露出褒貶任何一方的好惡情感,只是實事求是地評價其所作所為。
崔有淵擬辭的核心觀點與其不偏不倚的書寫立場對應(yīng),采用了《周易》中剛?cè)嵯酀?jì)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周易·蒙》曰:“子克家,剛?cè)峤右病保?],即指剛強(qiáng)與柔和的互相補(bǔ)充,使恰到好處。崔有淵借侯公之口說出了自己的中心論點,剛?cè)嵯酀?jì)乃為帝王之道。為了進(jìn)一步增強(qiáng)其論點的說服力,侯公先是以春秋末期的晉國正卿智伯、吳國國君夫差以及秦朝開國皇帝秦始皇因窮兵黷武而導(dǎo)致滅亡的歷史事實作為能剛而不能柔的典型例證。接著,侯公針對項王,指出其“能剛而不能柔”的一系列行為:屠襄城、坑秦卒,烹煮勸諫的韓生、殺害劉邦的部下王陵之母等;同時,也指出了項王柔和的行為所產(chǎn)生的良好效果,即以項王準(zhǔn)備坑整個外黃城的時候,一個叫佘人兒的十五歲的孩童到楚營面勸項王,項王采納了其建議,外黃城避免了被毀的災(zāi)難,項羽也因此獲得了梁地數(shù)十城不攻而降的戰(zhàn)績。
然后,侯公以周武王剛?cè)嵯酀?jì)使天下歸周的史實向項王建議了一條能剛能柔、獲取天下的帝王之道,他讓項王先要為絕祀帝王建祠廟,祭奠韓生、王陵母親之墓,送還漢王的父親與妻子,然后再布告天下,倡導(dǎo)孝道。侯公認(rèn)為,這樣能使天下人服膺項王之高義,而蔑視漢王之不孝順,特別能使天下懂得禮義的將相背棄漢王而投靠項王,使講究孝道的士卒背棄漢王而歸家贍養(yǎng)父兄,這樣最終會使?jié)h王勢單力薄,項王獲取天下。
崔有淵的擬辭雖然采用了《周易》中剛?cè)嵯酀?jì)的思想作為自己的核心論點,并且在論證中側(cè)重強(qiáng)調(diào)項王“能剛不能柔”——項王缺乏柔和仁慈的一面,這與蘇軾擬辭中所提出的項羽失去仁義有共通之處,只不過崔有淵并沒有對項羽剛強(qiáng)暴虐的一面持否定態(tài)度,而是主張要剛?cè)峒媸┎拍艹删偷弁踔馈?/p>
綜上,蘇軾的《代侯公說項羽辭》在朝鮮的受容可以歸結(jié)為模仿與革新。相較而言,趙龜命的擬辭可稱作“叛逆式接受”,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他直切主題,徹底拋棄了蘇軾在擬辭中引入的小說的寫法,并且指斥其“曼衍”;在論說立場和中心論點上,他都反其意而行之,表現(xiàn)了其大膽的革新精神。而崔有淵的擬辭可稱作“支持式接受”,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他基本采用了與蘇軾擬辭類似的框架,也借鑒了蘇軾小說式寫法,只不過文章設(shè)置的懸念不如蘇軾復(fù)雜多變;在論說立場上,他采取了中庸之道——對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不作褒貶評價,這與蘇軾不同;但在中心論點上,即便聰慧地選擇了含有樸素辯證色彩的剛?cè)嵯酀?jì)的思想,但和蘇軾的“仁義禮智”的儒家思想仍有相通之處。另外,作為朝鮮李朝時期的文人,趙龜命、崔有淵都沒有被當(dāng)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程朱理學(xué)所局限,并且大膽地跳出了蘇軾擬辭中采用的儒家的仁義禮智觀點的藩籬,從個人獨有的被海德格爾稱謂的“先結(jié)構(gòu)”中確立自己的闡釋立場和觀點,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周易》中的具有樸素辯證法色彩的剛?cè)嵯酀?jì)的思想,以及戰(zhàn)國時期前后期法家代表人物的學(xué)說都從其“先結(jié)構(gòu)”中調(diào)撥出來并為其所用,這也體現(xiàn)了朝鮮文人可貴的創(chuàng)新精神。
[1]郭預(yù)衡.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2]趙龜命.東溪集[M]∥民族文化推進(jìn)會.韓國文集叢刊:第10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88.
[3]韓非子[M].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97.
[5]政協(xié)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委員會.千古英雄項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143.
[6]崔有淵.玄巖遺稿[M]∥民族文化推進(jìn)會.韓國文集叢刊續(xù): 22.首爾:景仁文化社,2006:546.
[7]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2.
責(zé)任編輯:柳克
An Analysis on Advices of Substituting Hougong to Give to Xiang Yu W ritten by Su Shi and Its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in Ancient Korea
FU Chun-ming
(Depart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The words in Advices of Substituting Hougong to Give to Xiang Yu Written by Su Shiwere sharp and the analysis was incisive,having great persuasion.Two literarymen named Zhao Gui-ming and Cui You-yuan in Korean LiDynasty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Su Shiand wrote two essays aboutadvices of Hougong to give to Xiang Yu individually.Compared with Su Shi’s essay,the creation of Zhao Gui-ming could be called a kind of“rebellious acceptance”,which reflected an innovative spirit in the structure,stand,main viewpoint,while the creation of CuiYou-yuan imitated Su Shi’s essay in the structure and key viewpoint,which could be called a kind of“supported acceptance”.
Su Shi;Advices of Substituting Hougong to Give to Xiang Yu;ancient Korea;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I207.6
A
1009-3907(2014)01-0065-04
2013-08-12
宿遷學(xué)院科研基金項目(2013ky10)
付春明(1981-),男,湖南邵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