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杰
(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蕪湖 241000)
《儒林外史》(以下簡稱《外史》)第一回中,吳敬梓敘寫了王冕的故事。王冕是吳敬梓心中的理想人物,其人格近乎完美。孫玉冰在《論〈儒林外史〉中的王冕》[1]中分析作者的“人文”理想,以及王冕作為母體和標(biāo)桿的作用;晉陽《〈儒林外史〉札記——評王冕》[2]和鮮述文《試論王冕》[3]或多或少列出《外史》中王冕的變化;著作如丘振聲《跋涉集》、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陳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論》等,闡釋吳敬梓“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的創(chuàng)作目的。對王冕形象和意義的研究,學(xué)界未具體與王冕的變化結(jié)合,本文旨在找出其變動,探究其對小說敘事和表達(dá)思想的意義。
《外使》中的王冕與元人王冕不大相同,吳敬梓既承寫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又對其人其事進(jìn)行較大的修改,賦予他以全新的面貌。何澤瀚說:“《外史》第一回楔子借王冕事敷陳大義,部分內(nèi)容承襲了朱彝尊這篇傳(《曝書亭集·王冕傳》)?!保?]吳敬梓也參照了元人徐顯的《稗史集傳·王冕》和明朝宋濂的《宋學(xué)士文集·王冕傳》,對照三篇傳記(下文分別稱三人傳記為徐傳、宋傳、朱傳)與《外史》,可以明顯看出吳敬梓承襲和重塑王冕形象的主要情況。
1.母親。徐傳和朱傳中沒有提及王冕的母親,吳敬梓與宋濂都將筆觸指向其母,不同的是宋濂寫她如蜻蜓點水,吳敬梓卻對她進(jìn)行濃墨重彩的描述。宋傳對他母親的記載只有三條,吳敬梓寫得十分豐富,如母親做些針線活供他到學(xué)堂學(xué)習(xí),后來無力支持而叫他替鄰居秦老爹放牛,王冕把得來的腌魚、臘肉帶給母親等等。
2.求學(xué)?!锻馐贰分械耐趺峥芍^博學(xué)廣才,與前三者有相同處,卻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相同處是王冕的勤奮學(xué)習(xí),不同處在于改變和提升了他的學(xué)識:前三傳中王冕都長于畫梅花,《外史》中卻擅長畫荷花;他不僅僅只通儒學(xué),也貫通天文、地理、經(jīng)史。
3.志趣。吳敬梓繼承并發(fā)展了王冕的志趣。《外史》基本與前三者相同,王冕不求官爵,也不結(jié)交朋友,終日閉戶讀書;與酷虐小民、無所不為的危素劃清界限;敬重秦老爹,常常與他飲酒暢談。分歧在于科舉考試,前三傳中王冕都參加科舉考試,《外史》中王冕從未參加,認(rèn)為從“四書五經(jīng)”中出題目和以八股取士不好。
4.行徑。吳敬梓與三傳都記錄了王冕的乖張行為,宋傳比徐傳和朱傳中的王冕稍微狂放些,而《外史》中的王冕只是略微張揚:戴極高的帽子,穿寬大衣襟,駕車載母游玩和高唱。三篇傳記都描述了王冕東游吳地和北上燕薊,以及歸隱后的田園生活。吳敬梓卻把游玩改為躲災(zāi),歸隱之后,略去了其山林田園間的勞作和生活情況。
傳記中的王冕無視權(quán)貴,不求富貴,學(xué)識廣博,漠視功名,喜好游玩,行為怪誕。吳敬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削減其狂傲,突顯其淡泊,使他成為融魏晉風(fēng)流與儒者品格一體的理想儒士。這對于《外史》敘事和主題表達(dá)都意義非凡。
魯迅評價《外史》說:“雖云長篇,頗同短制?!保?]吳敬梓重塑王冕過程中,綜合傳記對王冕的記載,既承襲其梗概,又將部分內(nèi)容改頭換面,添枝加葉。經(jīng)過多方面修整,大大增強了其可讀性,王冕故事宛然成為一部短篇小說。在《外史》敘事上主要有兩方面功能。
重塑王冕的過程是按照時間順序敘寫的,簡略記敘他成長過程中的幾件事:放牛、學(xué)習(xí)、學(xué)畫,卻也突出勤學(xué)和孝順的特點,重點描寫的是其成年后的事情。年幼時期是王冕性格形成的初始階段,成年后的他性情穩(wěn)定,作者理想人格已經(jīng)成熟,因而主要鋪敘他成年后遠(yuǎn)離官衙,與鄰里秦老爹交好,指謫科舉弊端,歸隱會稽山。這樣詳略適宜的敘事方式經(jīng)濟(jì)適用,下文描摹眾多人物大多與此相似。魯迅說:“全書無主干,僅驅(qū)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5]作者敘述人物時略寫其來路與離途,抓住主要事件大肆渲染,因而才能把高人隱者、朝廷官吏、醫(yī)生卜者等三教九流人物恰當(dāng)?shù)鼐幙棾梢惑w。
遲衡山是由杜少卿去表侄盧華士家引出的,幾乎不提及他的過去,簡單敘述他和朋友的交流而進(jìn)入正題:倡議修祠祭泰伯等賢人。夏總甲的話帶出周進(jìn):“……姓周,官名叫做周進(jìn),年紀(jì)六十多歲,前任老爺取過他個頭名,卻還不曾中過學(xué)?!保?]1760年的事情只在他人口中隱約閃現(xiàn),詳細(xì)描述的是他做先生時受到的怠慢,重點描繪的是他在貢院里傷心嚎哭。寫嚴(yán)貢生時,作者集中寫他虛情假意、無惡不為?!锻馐贰放c戲曲中以一出或幾出(折)推動劇情發(fā)展類似,大多都以一回、兩回、三回等繪寫人物故事。不同之處在于這些故事基本上是獨立的單元,抽出來看相對完整,類似于“楔子”中對王冕故事的描寫。如果僅把王冕的事跡如史傳般粗略地羅列出來,則顯得十分生硬,如果后文改變行文方式,勢必使楔子與全文風(fēng)格不一。
王冕故事中具體事件的改動映襯小說的情節(jié),許多情節(jié)都與這些改變?nèi)绯鲆粻t。
假意禮賢下士的時知縣和濟(jì)南府的幾個俗財主是虛構(gòu)的,他們都欣賞王冕的畫,是附庸風(fēng)雅的先聲,與鶯脰湖、西子湖和莫愁湖周圍的一群追風(fēng)逐雅的“名流”相同。鶯脰湖聚會是在婁三、婁四公子的攛掇下上演的一出鬧劇。婁三、婁四“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騷不平”[6]95,離開京師后,四方尋賢,以期留下如信陵君、春申君般的美名。
王冕通曉天文、地理、經(jīng)史,拒絕科舉仕進(jìn),疏遠(yuǎn)官吏而與秦老爹關(guān)系要好。當(dāng)聞知朝廷欲征聘他做官時,他“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連夜逃往會稽山中”[6]14。對王冕這些方面的更改絕不是閑筆,吳敬梓有小說敘寫故事的目的。遲衡山、杜少卿和莊紹光身上有王冕的影子,他們可以說是同源于王冕的三個支流。遲衡山鄙夷那些輕視經(jīng)史上禮、樂、兵、農(nóng)的八股文人,但其學(xué)識還遠(yuǎn)遠(yuǎn)不如王冕。杜少卿對功名利祿十分冷淡,裝病拒絕朝廷的征求。對王知縣態(tài)度的變化上,最能體現(xiàn)恰如王冕般蔑視權(quán)貴和結(jié)交平民的脾性。臧三爺邀請他拜謁王知縣時,他說:“他果然仰慕我,他為什么不先來拜我,倒叫我拜他?”[6]315而王知縣被罷官無處安身的時候,杜少卿卻為他提供食宿。莊紹光被“恩賜還山”后,地方眾多官吏紛紛來拜訪,他氣惱地當(dāng)夜就急急忙忙搬到元武湖,這與王冕連夜逃往會稽山如出一轍。
王冕為人作畫而得利錢是承襲歷史記載,從王母的話“我兒,你歷年賣詩賣畫,我也積聚下三五十兩銀子……”[6]9可知他也寫詩賣錢。賣詩賣畫不可閑看,不管是儒學(xué)大師,還是高人奇士,都與王冕極其相似。虞育徳是《外史》中的真儒,“吳敬梓汰除了原型身上‘猶未渾化’的因素,讓虞博士成為‘渾雅’的古儒、真儒,成為最能踐履道德意志的大儒”[7]。但是他也有類似王冕繪畫一樣的技能。虞育徳從祁太公處學(xué)會看風(fēng)水,后來憑此技藝度過艱難時期。小說末尾出現(xiàn)市井中活動的四大奇人——季遐年、王太、蓋寬、荊元,雖然深入集市,但他們身上沒有一絲市儈氣息。季遐年以寫字為生,不屑替官府鄉(xiāng)紳動筆;王太靠賣火紙筒過活,坦蕩瀟灑;蓋寬開茶館時常常在柜臺里看詩畫畫,充滿詩情雅趣;荊元做裁縫的同時,也作詩彈琴。
另外,王冕說:“一代文人有厄”,這是小說中遭難文人的開場白,緊接著就是周進(jìn)、范進(jìn)、嚴(yán)監(jiān)生、婁三婁四兄弟、蘧公孫、匡超人、牛浦郎、杜慎卿等遭厄文人先后上臺搬演?!疤炜蓱z見,降下這一伙星君去維持文運,我們是不及見了!”[6]14這是小說中真儒賢士的引言,在陳述了遭厄文人后,杜少卿、遲衡山、莊紹光、虞育徳、蕭云仙等依次登上舞臺。
吳敬梓述寫王冕故事的目的是“敷陳大義”和“隱括全文”。張維青和高毅清指出:“塑造王冕的清白形象以肯定文人的正派,這實際上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隱含著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就標(biāo)示出作者對書中人物褒貶臧否的尺度?!保?]吳敬梓對王冕的具體修改處,正是窺見《外史》思想內(nèi)涵的窗戶。
虛構(gòu)大量與母親相關(guān)的情節(jié)無不彰顯王冕的孝敬,反映作者的儒學(xué)思想。母親無奈而叫王冕替人放牛,他沒有怨言;母親遺言叫他不要做官,他哭泣著答應(yīng)。王冕依順母親,也依從儒家傳統(tǒng)。子曰:“事父母幾見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43他把放牛得來的魚肉帶給母親,載著母親游玩。史傳中王冕四處游玩,《外史》中他為躲避官府才漂流半年時間。他為“老病臥床”的母親百方延醫(yī)治療。母親亡后,“王冕負(fù)土成墳,三年苫塊”[6]11,踐行“居倚廬,寢苫枕塊”[10]的禮節(jié)。
王冕本擅畫梅花,《外史》中卻說他善于畫荷花。王冕載母游玩時的穿著是按《楚辭圖》中屈原衣冠自做的,不難看出他對屈原的仰慕?!峨x騷》中有“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句,司馬遷評價屈原“皭然泥而不滓者”(《史記·屈原列傳》),都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來象征高潔的品性。陳美林說:“這分明暗示王冕能從‘看不破’功名富貴的士人圈子中跳脫出來,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著自己純?nèi)巫匀坏那椴??!保?1]吳敬梓也塑造了一批類同王冕般品性皎潔的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虞育德、“四大奇人”等,恰如李漢秋所言:“儒家的賢人人格和奇人的名士風(fēng)韻就這樣融匯在王冕形象里。其后,賢人人格在虞博士身上得以發(fā)展;名士風(fēng)韻,在杜少卿身上得以展開”[12]。盡管他們都與時人截然不同,但還是與王冕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王冕也不像史傳中記載的過于清高孤傲,只不過穿著稍異,駕牛車載著母親游玩和高唱,絕沒有傳記中的怪誕行為。
《外史》中王冕通曉天文、地理、經(jīng)史,未曾參加科舉考試,預(yù)見科舉取士之法將給文人帶來厄運。他的博學(xué)和鄙夷科舉的態(tài)度,反映吳敬梓思想上向顏李學(xué)派靠攏的傾向?!邦伬顚W(xué)派”是清初顏元和門生李塨開創(chuàng)的學(xué)派,“主張躬行實踐,致力事物;而反對靜坐冥想,及從事于紙墨也”[13]。王冕也以詩畫賣錢,這都與全心鉆進(jìn)八股文、一心投入科舉事業(yè)的假儒形成鮮明對比。胡適曾說:“《儒林外史》是一部宣揚顏李學(xué)派的思想小說?!保?4]此觀點說得過于絕對,但基本上讓人信服:遲衡山熱心于“禮、樂、兵、農(nóng)”之事;守邊將領(lǐng)蕭云仙在青楓城種樹墾田,以增加收成,開設(shè)學(xué)堂,以啟發(fā)民智。吳敬梓注重經(jīng)世之學(xué),辛辣諷刺那些被八股科舉吞噬了靈魂的人。
“一代文人有厄”給《外史》定的基調(diào)是沉郁的,眾多士子被八股科舉吞噬了靈性,成為或者蠅營狗茍,或者品行敗壞,或者虛情假意的行尸走肉?!疤炜蓱z見,降下這一伙星君去運,我們是不及見了!”[6]14更顯示出小說戲劇性。馬丁·路德·金說:“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于不斷努力而夢想永遠(yuǎn)無法實現(xiàn)?!保?5]會有“一伙星君去維持文運”,是吳敬梓對科舉,也是對社會革新的理想。真儒對科舉進(jìn)仕的漠視,對修建泰伯祠、祭泰伯的熱心,青楓城如火如荼的改造活動,正是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安患耙娏恕眳s是他對這種理想的懷疑:“話說萬歷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此時虞博士那一輩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閉門不問世事的?;▔粕纾紱]有那些才俊之人:禮樂文章,也不見那些賢人講究。論出處,不過得手的就是才能,失意的就是愚拙;論豪俠,不過有余的就會奢華,不足的就見蕭索。憑你有李、杜的文章,顏、曾的品行,卻是也沒有一個人來問你。所以那些大戶人家,冠、昏、喪、祭,鄉(xiāng)紳堂里,坐著幾個席頭,無非講的是些升、遷、調(diào)、降的官場;就是那貧賤儒主,又不過做的是些揣合逢迎的考校?!保?]528
名士沒能挽救文壇,八股之風(fēng)依然盛行。吳敬梓困惑不已,卻又寫了季遐年、王太、蓋寬、荊元幾個市井人物。涂秀虹認(rèn)為:“作者既看到社會改造理想的難以實現(xiàn),又不忍放棄對社會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禮失而求諸野,于是,他把目光轉(zhuǎn)向社會的底層,寫出一群遠(yuǎn)離科舉名利場,不受功名富貴污染的市井平民的形象。”[16]涂氏說吳敬梓繼續(xù)追求理想和人格是有道理的,“四大奇人”都有一技之長,在市井平民間卻又逍遙自在。從另一角度看,這反映作者自覺遵從儒家的中庸理念。過度傷感是儒家所否定的,《儒林外史》記下諸多科舉八股帶給文人的困厄,在此寫市井中的奇人可視作他對儒家“哀而不傷”觀點的認(rèn)同。
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將史上人物王冕進(jìn)行了多方面修改,他被塑造成小說中的理想人物。王冕故事是一部完整的微型小說,其描述方式是《外史》的主要敘事模式,某些改變也映襯后文情節(jié)。一些修改處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傾向,他追慕的是儒家操守和魏晉風(fēng)流融為一體的人格,同時也留意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問。
[1]孫玉冰.論《儒林外史》中的王冕[J].青海師范大學(xué)民族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1):30-33.
[2]晉陽.《儒林外史》札記——評王冕[J].寧波師專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1(1):19-27.
[3]鮮述文.試論王冕[J].重慶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6(4):46-53.
[4]何澤翰.外史人物本事考略[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163.
[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0:138.
[6]吳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7]胡益民,周月亮.外史與中國士文化[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5:166.
[8]張維青,高毅清.中國文化史·四[M].濟(jì)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642.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陳戍國.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6:445.
[11]陳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論[M].北京:中華書局,1998:6.
[12]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90.
[13]李時.國學(xué)問題五百[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93.
[14]胡適.胡適文集·六[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478.
[15](美)馬丁·路德·金.馬丁·路德·金自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5.
[16]涂秀虹,等.吳敬梓與《儒林外史》[M].沈陽: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9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