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源 劉精山 黃文禮
人民幣國際化前景
◎ 文/張源 劉精山 黃文禮
一個良好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世界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重要條件。當前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不適應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各國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地位的顯著提升,特別是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迫切希望人民幣可以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我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不斷上升的經濟實力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人民幣開始在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中廣泛使用,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制約各國相互交易和活動的機制或規(guī)則,特別是制約各國貨幣和信用工具相互交易的機制和規(guī)則。
由于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沒有規(guī)定本位貨幣,沒有統一的貨幣匯率制度,也沒有統一的國際收支調節(jié)機制,因此該體系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并非是一個完美的體系,存在著諸多的缺陷。
1.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缺乏約束
首先,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發(fā)行幾乎沒有限制,美元輸出為轉嫁風險提供了便利。其次,截至2011年,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一直維持在60%以上(見圖),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也仍然占據著絕對優(yōu)勢地位。然而美國的GDP僅占全球GDP的25%左右,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遠遠超出了其經濟實力。
2.核心—外圍式的貨幣政策制訂形式導致各方權利與義務不對稱
當前在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以美國和歐洲為主的發(fā)達國家,其制定和實施的貨幣政策總是以本國的經濟狀況為出發(fā)點, 維護本國利益的,這樣就形成貨幣政策制定者與貨幣政策接受者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3.多元化但仍不健全的國際收支調節(jié)手段
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下,世界各國調節(jié)國際收支失衡時可以選用匯率機制、利率機制、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機制、國際融資等多種手段,但是目前的經濟組織和體系均不能合理有效地實現調節(jié)功能。正由于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引發(fā)了全球經濟的失衡和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與此同時,其存在的這些缺陷和問題,也為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契機。
全球經濟的失衡表明當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不再適應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特別是美國發(fā)生次貸危機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凸顯出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迫切需求。國際社會和學術界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1.保守的貨幣體系:維持和鞏固現行的美元占主導地位的國際貨幣體系
盡管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種種缺陷,但由于一些新的方案或改革并未考慮當前各國不同的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階段等實際情況,在短期內很難實施改革或用新的體系取代現行體系。所以國際社會應共同協調,維持現存體系的平穩(wěn)運行。
2.激進的貨幣體系: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體系,包括特別提款權和世界單一貨幣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建立超主權貨幣體系,它可以解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種種弊端,使得國際貨幣的發(fā)行不受控于任何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的約束。與主權國家脫鉤的國際儲備貨幣可以較好地對全球流動性供需進行調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國際貨幣體系發(fā)展的長期趨勢。但單一貨幣體系的形成需要具備眾多條件,并且該體系的實施意味著對現行美元、歐元、英鎊等國際貨幣的顛覆,因此,在中短期內建立超主權的單一世界貨幣幾乎不可能。
3.改良的貨幣體系:強化區(qū)域貨幣合作,實行多元化的國際貨幣
多元化的儲備貨幣體系是基于最優(yōu)貨幣區(qū)域理論提出的構想。歐元的誕生與實踐使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變?yōu)楝F實,對構建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起到了明顯的推進作用。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加快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將向美、歐、亞三極貨幣共同充當全球儲備貨幣的格局轉變。國際貨幣的發(fā)行規(guī)則將由幾個主權國家協商決定,能夠更好地代表全球各經濟體的利益。人民幣在東亞區(qū)域作為貿易結算貨幣有助于增強人民幣在區(qū)域金融合作中的地位,而中國參與地區(qū)金融合作也有助于人民幣成為區(qū)域的儲備貨幣。
1.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公共產品特性
國際貨幣體系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滿足貨物、服務或其他交易支付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交易準則或達成的協議,是對某一貨幣或貨幣單位在國際范圍內發(fā)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根據這一定義,國際貨幣體系作為國際規(guī)則和協議,具有全球公共產品的特性,而國際貨幣作為公共產品的一種,同樣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2.基于全球公共產品視角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1)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在其供給過程中同樣存在“搭便車”現象和“集體行動的困境”。在改革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問題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尖銳沖突,同時發(fā)達國家之間也存在矛盾,即使是發(fā)展中國家內部也會產生“搭便車”現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關系到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既得利益者,同時也牽涉到利益受損方。這個過程是各國綜合實力的博弈過程,同時也是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過程。在沒有新的力量出現的情況下,國際儲備貨幣層面的改革、國際協調機制的完善和國際金融組織的改進都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就目前形式來看,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的根本性改革短期內不會發(fā)生。未來可能形成以美元、歐元和亞洲某一貨幣組成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也相當于供給全球公共產品,這對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均有益。
(2)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具有內在自我約束力和外部相對穩(wěn)定性。一方面,非儲備貨幣國在選擇外匯儲備時有了相對較多的幣種選擇,就會避免單一外匯的匯率風險。另一方面,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發(fā)行國從本國利益出發(fā)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也會考慮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有利于增加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性。多元化儲備體系是遵循市場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對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改良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而來,并不是對原有體系的徹底否定,受到的政治和經濟阻力都會相對較小。
(3)世界經濟格局決定國際貨幣體系, 區(qū)域經濟多元化促進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從中長期看,隨著美國實力的不斷衰落,國際儲備貨幣格局將走向多元化,屆時將不存在絕對的主導貨幣,幾大儲備貨幣勢力旗鼓相當,它們之間激烈的競爭客觀上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
(4)全球經濟和金融實力的版圖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意味著從根本上推翻現行貨幣體系,建立超主權的國際儲備貨幣不可能實現。但金融危機極大地削弱了歐美的經濟和金融實力,為改革當前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提供了一個機遇,比較現實的是進行部分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
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同期的世界平均增長水平。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世界GDP總量10%以上,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雄厚的經濟規(guī)模和外匯儲備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支撐。盡管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但我們要順應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變革的趨勢,努力推進人民幣的區(qū)域化以及國際化。
1.人民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具有穩(wěn)定性
在現行的國際儲備體系下,主權信用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其穩(wěn)定性就以主權信用貨幣與實際經濟在全球的占比來衡量。
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大于通貨膨脹率與國債收益率之和,說明人民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具有穩(wěn)定性。這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提供了良好條件。
2.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
貨幣國際化進程一般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級(周邊化和區(qū)域化)階段,貨幣發(fā)行國是國際債權國家,憑借貿易順差為主的經常賬戶順差積累了儲備資產,貨幣主要應用于貿易計價和結算;在人民幣國際化初級階段,國際收支帶來的充足外匯儲備是貨幣國際化重要的價值支撐。以貿易順差為主的經常賬戶順差,有利于中國成為世界債權大國,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后期的資本輸出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
第二階段是高級化(全球化)階段,貨幣發(fā)行國由債權國轉變?yōu)閭鶆諊瑢ν廨敵龃罅控泿?,為國際市場提供大量流動性,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化戰(zhàn)略應定位于加快成為亞洲區(qū)域的關鍵貨幣,進而成為與美元、歐元相競爭的國際貨幣,即遵循先“周邊化”、“區(qū)域化”、后“全球化”的發(fā)展路徑。
3.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與成本
在我國目前尚未實現資本賬戶可自由兌換以及金融市場并不健全的條件下,人民幣國際化將會給我國經濟帶來一定的成本和風險,將會給我國現行資本賬戶帶來巨大壓力。同時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以及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人民幣國際化猶如一把“雙刃劍”,雖然有一定的成本和風險,但是其收益也是巨額的。
(1)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從歷史經驗看,一國貨幣國際化的過程是該國國際地位逐漸提高的過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力,逐漸改變長期以來中國“貿易大國、貨幣小國”的狀況。
(2)減輕巨額外匯儲備的壓力。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在國際收支中人民幣可以直接作為國際清償力,無需過多的外匯儲備。
(3)降低人民幣的匯率風險,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轉移匯率風險,特別是對從事跨境貿易的國內企業(yè)來說,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有利于降低匯率損失。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到更為廣泛的領域,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yè)從中受益。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人民幣已經具備成為國際貨幣的條件和具有實施性較強的國際化路徑。并且對比人民幣的收益與成本可以發(fā)現,雖然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具有一定的成本和風險,但是相對于客觀巨額的收益而言,其成本是可以忽略的。未來全球經濟將呈現出美、歐、亞三強格局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伴隨著世界貨幣體系變革的加速,中國應該準確定位人民幣的發(fā)展目標,使之成為亞洲區(qū)域的關鍵貨幣,進而與美元、歐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
*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09731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編輯:黃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