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鄰避沖突參與動機及其治理:基于三種人性假設的視角

2014-03-19 09:10:25趙小燕
關鍵詞:動機人性沖突

趙小燕

鄰避沖突參與動機及其治理:基于三種人性假設的視角

趙小燕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鄰避沖突作為一類特殊的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在我國頻繁發(fā)生?;凇敖洕恕薄ⅰ罢稳恕?、“社會人”三種人性假設,可以發(fā)現公眾參與鄰避沖突的動機。相應地,只有居民的經濟人、政治人和社會人的人性訴求得到合理的回應,才能有效地化解鄰避沖突。而利益補償機制、決策參與機制、社會信任機制及社區(qū)化解沖突機制將有效地回應公眾的人性訴求,是治理鄰避沖突的重要機制。

鄰避沖突; 人性假設; 環(huán)境治理

環(huán)保部發(fā)布的相關數據表明,目前在我國因環(huán)境問題引發(fā)的沖突事件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0%,環(huán)境沖突與傳統的征地沖突、勞資沖突被稱為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三駕馬車”。在各類環(huán)境沖突事件中,鄰避沖突具有容易發(fā)動、且議題容易激化并升級的特點,因此正成為當下新興的、發(fā)生頻率較高的一類環(huán)境沖突事件。鄰避沖突是由于鄰避設施的選址、興建以及運營所引發(fā)的民眾與建設方、政府之間的沖突。而鄰避設施(Not In My Backyard,直譯為“別在我家后院”)通常是指那些有環(huán)境污染威脅的設施(如垃圾處理廠、發(fā)電廠、醫(yī)院等),這些設施能為全體居民帶來較大的生活便利,但它們往往也會引致比較嚴重的負外部效應(何艷玲,2006:93-103)。從前些年北京和廣州居民反對建立垃圾焚燒廠以及大連反對PX項目,到2013年剛剛發(fā)生的成都和昆明市民抗議石化類項目、上海松江民眾抵制電池廠項目,不斷上演的群體事件表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正逐漸步入鄰避沖突多發(fā)的“鄰避時代”。

西方發(fā)達國家城市化開始較早,鄰避沖突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對沖突的誘因進行闡釋。學者們分別從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視角對引發(fā)鄰避沖突的原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為鄰避沖突的有效解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但是,這些研究很少關注公眾的沖突參與動機對沖突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無法深入地揭示沖突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一切行為根源于動機,動機是驅使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產生各種行為的動力。而人性假設理論對人的行為動機進行了深刻且豐富的闡釋,是研究人性動機的重要理論。因此,本文基于人性假設理論分析了公眾參與鄰避沖突的復雜動機和真實訴求,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沖突的治理機制。

一、 理論基礎:人性假設理論的闡釋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關于人性假設的理論層出不窮,如政治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復雜人假設,另外還延伸出組織人、道德人、文化人等多種人性假設理論。這些人性假設為明確人性的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幫助。但是,相對于具體的、有獨特個性的人而言,各種假設都有其特殊的局限性,很難用單一因素對人性進行全面的闡釋。因此,任何一種人性假設不在于它的對錯,而在于它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裴廣一,2011:35-39)。公眾參與鄰避沖突的動機十分復雜,而“經濟人”、“社會人”、“政治人”動機是鄰避沖突中凸顯的三種人性動機。

(一) 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關于人性的基本假設,其創(chuàng)始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展現出的經濟人假說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第一,經濟人具有自利性,每個人參與經濟活動的目的在于尋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第二,經濟人具有理性特征,經濟人會按照市場變化、所處環(huán)境及利益傾向做出決策,從而使其經濟行為符合經驗特征,并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此外,另一位古典經濟學家約翰·穆勒則在《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決問題》一書中也指出,經濟人能夠通過成本—收益或趨利避害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yōu)化選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使古典經濟學跨出自己學科的邊界,廣泛運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如貝克爾將“經濟人”學說運用到了婚姻、家庭等較為普遍的人類日常生活中。貝克爾認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無論婚姻狀態(tài)如何,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人類活動的唯一目的;他也提出“效用最大化”應取代“利潤最大化”,并作為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人類對利益的追逐被定義成人們面對約束所做出的反映一系列欲望、期望、偏好的選擇(臧得順,2009:11-19)。

(二) 政治人假設

關于政治人的解釋,學界習慣于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亞里士多德關于政治人假設是在分析古希臘城邦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時提出來的?!罢巍?Politics)是由“城”(Polis)衍化而來的,因此“人類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這一假設也能夠被解釋成“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按照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對“政治人”進行的各種分析,“政治人”具有三方面特征:人是合群性和群居性的動物;人具有利益協調能力,即是“政治能力”的動物;人是具有合作精神的動物。因此,以“政治人”的人性假設為基礎的民主政治主張:1.人類具有“合群性”;2.如果每個人都具有人性并且具有能力分辨?zhèn)惱碇刃?,那么在理論上每個人都有能力管理社會政治組織;3.管理政治組織主要依靠“法治”而非“人治”;4.按照自然的本質,人人都具有同等的價值,因而也就應該具有同等的權利。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拉斯維爾和卡普蘭在其合著的《權力與社會》一書中曾將政治人的動機與政治人的欲望結合起來對政治人的特性進行過闡述,并指出:政治人是這樣一種人,他們要求關乎他們所有價值權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權力決定權力,還把別人也當作提高權力地位和影響的工具,政治人是追求權力最大化的人(汪波,2007:11-19)。

(三) 社會人假設

“社會人”假設的理論基礎是人際關系學說,這一學說是由霍桑實驗的主持者梅奧提出來的,代表人物是梅奧和馬斯洛。梅奧認為,只講求經濟利益的“經濟人”假設是不科學的。他提出,人不僅是一個“經濟人”,且首先是一個“社會人”,人具有社會性的需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也強調“社會人”假設,即從人的社會屬性出發(fā)分析人的問題,并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1995:344,56)。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指出,“人不是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是在一定條件下現實生活、并能夠根據經驗觀察的發(fā)展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1995:66)。此外,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經濟社會學也主張人的任何行為都處于一定的人際網絡關系之中,并且直接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榮譽、贊揚、地位和權力都離不開他人的認可。因此,人們除了做出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經濟行為,還會從事源于虛榮心、光榮感、責任感、憐憫仁慈之心、對親族之愛或單純由于習俗的行為。

二、 貫穿鄰避沖突的三種人性動機

大量鄰避沖突案例顯示,“經濟人”、“政治人”、“社會人”動機是鄰避沖突中凸顯出的主要人性動機,對沖突參與行為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因此,本文將結合三種人性假設理論對公眾參與鄰避沖突的動機進行具體分析。

(一) 經濟人動機

鄰避設施最大的特點是能為全體居民帶來較大的生活便利,是社會所需要的。鄰避型設施根據其服務功能分為:交通能源設施、廢棄物處理設施、化工生產設施、社會服務設施。能源類設施和工業(yè)生產類設施是工業(yè)發(fā)展和經濟增長的基礎條件,廢棄物處理設施為快速城市化和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保障,而社會服務設施則為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鄰避設施也往往會引致比較嚴重的負外部效應。如P.M.Sandman指出,鄰避設施可以導致居民財產貶值;設施的成功設置會降低社區(qū)阻止其它不想要的土地利用的能力;噪音污染、交通堵塞、異味等類似影響會導致居民生活水準降低;社區(qū)品質降低;社區(qū)服務壓力增大從而導致社區(qū)預算額外增加(Sandman,1986:442-465)。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通常由鄰避設施周邊的居民承受。作為理性“經濟人”,鄰避設施周邊的居民必然對個體的利益和損失進行權衡。就利益而言,鄰避設施周邊的居民從鄰避設施中獲得的是其為大眾帶來的公共利益,鄰避設施產生的利益越大或者越為公眾所需要,居民對鄰避設施的接受程度越高。如通過對比監(jiān)獄、垃圾填埋場、焚化爐以及高放射性廢料處置場等鄰避設施,Jenkins-Smith等發(fā)現居民的接受程度與居民自身的“需求程度”直接相關,對設施的需求度高,居民的接受程度也相應提高,反之越低(Jenkins-Smith & Kunreuther,2005)。在對個體獲得的利益進行理性分析的同時,居民也會對鄰避設施給自身帶來的成本和損失進行計算,如生命健康遭受損害的概率、財產的貶值程度等。在對收益和成本進行比較和權衡后,居民會發(fā)現即使鄰避設施能給自己帶來一定程度的利益,但有限的利益通常不足以彌補設施帶來的損失,收益和成本嚴重不對稱。另外,鄰避設施具有利益的分散性與成本的集中性特征,即利益并不由周邊居民獨享,而成本卻集中由他們承擔,這同樣是理性經濟人無法接受的。

(二) 政治人動機

基于“政治人”假設,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參與政治生活和政治決策是人的天然本性,公眾既有參與政治生活的意愿,也具備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在鄰避沖突中,作為政治人的公眾在面對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鄰避設施時表現出強烈的政治人動機,希望實質性地參與決策之中并獲得更多的決策權力,從而更好地維護自身權利。如居民通常自發(fā)地、主動地學習有關鄰避設施的各種知識,積極搜集鄰避設施的技術及風險方面的信息。但是,鄰避設施選址的政策制定方式習慣于采用“決定—宣布—辯護”(Decide-Announce-Defend,DAD)的決策模式,即作為決策制定者或推動者的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傾向于封閉決策信息,獨占規(guī)劃中的信息,否定外界知情的權利,當決策完全確定后再將決策結果告知居民。政府采取這種決策方式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鄰避設施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嚴重的負外部性,居民如果較早知道相關決策信息很有可能采取強烈的抵制行動。為了推動鄰避設施能順利建成,政府認為封閉式決策是交易成本最低的途徑。二是由于鄰避設施本身具有高技術性、高復雜性的特點,決策者通常認為,普通公民對于這種設施的了解是“無知的”,不能理智地處理復雜的技術問題;而政治精英和技術精英們在處理此類復雜的決策時具有更高的技術和更強的能力。政府和建設方排斥與公眾互動、阻礙決策權力共享的行為必然壓抑和限制公眾作為“政治人”的參與需求,引發(fā)公眾與政府和建設方的強烈對抗。美國學者Ibitayo和K.D.Pijawka對該國各州處理危險、廢棄物的鄰避設施選址相關的決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后發(fā)現,設施選址周圍公眾的及時和持續(xù)參與場址的決策過程,與最終選址的成功具有較高的相關性(Ibitayo,1999:379-389)。這也充分體現了政治人參與政治生活和政治決策的傾向。

(三) 社會人動機

居民參與鄰避沖突與自身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網絡及從實踐中獲得的社會認知密切相關,因此,居民參與鄰避沖突具有明顯的社會人動機。居民參與鄰避沖突的社會人動機具體體現為三個層面:第一,居民的社會認知影響了其沖突參與行為。大量的鄰避沖突案例表明,居民們參與鄰避沖突并不是因為鄰避設施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以及嚴格的環(huán)評程序,也不是因為這些設施已經出現了安全隱患并被公眾察覺,而是公眾基于過去的經驗產生一定的社會認知,即這些鄰避設施發(fā)生危險的概率極大。公眾之所以在主觀上夸大鄰避設施的風險,除了根源于鄰避設施自身的客觀風險以及人們對科學技術的不確定性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公眾對政府的極端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則源于公眾與政府交往失敗的經驗以及通過其他社會渠道獲得的關于政府的負面認知。這說明,公眾參與沖突的行為決策所依賴的重要依據——對鄰避設施的風險判斷是社會構建的結果(郭巍青、陳曉運,2011:95-118)。第二,鄰避沖突的發(fā)生具有極強的社會動員效果。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提出,相對于大集團而言,小集團的行動能力往往更強。鄰避設施負外部性的承擔者一般處于一個共同的、相對狹小的社區(qū)范圍內,其動員過程中會引進更多的地域性認知,其領導者可以通過被居民所熟知的“訴苦”或“受難”敘述來建立行動認同(黃巖、文錦,2010:97)。因此,在鄰避沖突中,社區(qū)居民具有非常強烈的凝聚力和集體行動意識,居民更容易通過基于一定地緣關系所形成的社會網絡進行有效的動員和組織。第三,鄰避沖突中的個體在進行沖突參與決策時面臨較強的社會壓力,不參與抗爭卻坐享抗爭成果的搭便車者通常受到周圍人的指責,這種壓力對于居民的行為決策具有較大的影響。在顧及到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個人的行為決策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訴求,而且也要顧及周圍人的看法和意見。如Oberholzer-Gee等發(fā)現居民對鄰避設施是否支持及支持的程度,會隨著他所感知到的小區(qū)支持度發(fā)生變化,當小區(qū)對于鄰避設施的支持度被認為非常低時,居民會保持沉默,居民投票時一般會傾向于支持被其他人期望的決策行為,從而出現策略投票的想象,并進一步放大現實的反對比例(Oberholzer-Gee & Kunreuther,2005)。

三、 鄰避沖突治理機制的構建

貫穿鄰避沖突的三種人性動機是激發(fā)居民參與沖突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居民的經濟人、政治人和社會人的人性訴求得到合理的回應才能有效地化解鄰避沖突。而利益補償機制、決策參與機制、社會信任機制及社區(qū)化解沖突機制將有效地回應公眾的人性訴求,是治理鄰避沖突的重要機制。

(一) 利益補償機制

基于經濟人假設,居民在獲得滿意的經濟性補償的情況下,鄰避效應的發(fā)生概率和危害程度會減小。對利益受損的少數人進行補償、形成“環(huán)?;仞仭蓖ǔ1徽J為是化解鄰避沖突的重要途徑。對鄰避設施周邊居民進行利益補償需要重點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補償的方式,二是補償的數額。就補償的方式而言,通常存在兩種方式:金錢補償,包括減免物業(yè)費、垃圾處理費等;非金錢補償,包括在小區(qū)周邊建立供附近民眾免費或打折使用的公共設施,如公園、圖書館、運動中心、游泳池等。就補償的數額而言,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通常涉及補償標準的確定和居民損失的衡量。在實踐中應該通過建立相關的制度和程序對補償標準及損失的測算等關鍵性問題進行界定,并得到周邊居民的認可。國外在鄰避補償問題上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借鑒,如美國一家智庫“卡圖研究院”(Cato)設計了一套市場化的解決方案,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是津貼原則,一律由政府支付津貼作為對社區(qū)及居民的補償,這些津貼主要用于提升鄰避設施周邊社區(qū)的公益、環(huán)保設施和服務;第二是多點原則,即提供鄰避設施的多個備選地點,而非一個;第三是公開拍賣原則,即將鄰避項目和相應的津貼款項,在備選地點中進行公開拍賣,拍賣價格逐步提高,直到有社區(qū)愿意接受該鄰避設施。通常拍賣價格有一個極限,即項目方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在這個極限價格之下居民最后接受的價格是認為能夠補償其利益損失的價格。如果達到極限價格水平仍無社區(qū)愿意接受,則說明該設施造成的損失極大,已經超過了項目方愿意支付的水平,此項目會因為沒有達到社會最優(yōu)效益而被取消。

(二) 決策參與機制

基于政治人假設,在鄰避設施的決策過程中應全程引入居民參與,為鄰避沖突的相關各方(包括民眾、政府官員及專業(yè)人員等)提供了解、溝通的平臺。決策參與對于緩解鄰避沖突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參與決策能夠滿足“政治人”參與政治生活的本性,體現其參與的價值,并使其權利受到應有的尊重,從而有助于化解居民的對立情緒,緩解鄰避情節(jié)。Lidskog指出,公眾參與可以增進彼此信任、提高選址過程的公平性,使公眾最大限度地接受經過多次聽證會溝通討論形成的最終方案,提升決策的公眾認可度,最終增加了鄰避設施選址的成功機會( Lidskog,1997:239-249)。Kuhn & Ballard對加拿大四家污水處理廠的選址策略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即使按照嚴格技術標準建立的兩家處理廠仍然發(fā)生了激烈的社會抗議浪潮,而另外兩個基于廣泛且有效的公眾參與原則進行選址的處理廠則順利建成投產,未引起居民抗議(Kuhn & Ballard,1998:533-545)。第二,“政治人”不僅具有政治參與的意愿,同時也具有政治參與的能力?!罢稳恕蹦軌蜃龀龊虾趵硇缘臎Q策判斷,其政治參與對于鄰避決策的改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Kraft等在對美國近百次鄰避設施選址聽證會研究后發(fā)現,人們對鄰避運動的傳統認識存在偏差,鄰避運動的參加者既不是對鄰避設施相關的科學問題一無所知,也不是完全被狹隘的地域思想和過激情緒所支配,其中很多人對于與鄰避設施相關的風險知識非常了解,而且也能夠理性地討論這些可能對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的鄰避項目,聽證會中大多數人的發(fā)言都是公正平和的(Kraft & Bruce,Lary,1991 :299-328)。

(三) 社會信任機制和沖突的社區(qū)化解機制

居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社區(qū)的高度動員效果都是鄰避沖突發(fā)生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這些因素充分體現了居民的“社會人”動機。因此,建立政府的社會信任機制,同時引入社區(qū)化解沖突機制,是解決鄰避沖突的重要思路。

首先,要建立政府的社會信任機制。對于如何促進政府信任機制的建立,日本和臺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如日本把焚燒發(fā)電廠建在市中心大阪環(huán)境事業(yè)局附近,而臺灣地區(qū)環(huán)境行政機構的辦公地點也都常設在焚燒發(fā)電廠內以利監(jiān)督,這些舉措增加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緩解了鄰避沖突的發(fā)生。

其次,應建立沖突的社區(qū)化解機制。相對于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而言,社區(qū)組織在化解沖突時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如社區(qū)組織對居民的情況較為熟悉,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與社區(qū)組織的接觸也是最多的,因而社區(qū)居民對社區(qū)組織通常具有較強的信任感。社區(qū)組織可以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經常了解和傾聽社區(qū)居民的不滿,并通過說理、勸解等方式引導居民理性認識鄰避設施,特別注重強調設施的公益性。目前,應當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居委會、業(yè)主委員會、物業(yè)管理公司等社區(qū)組織化解鄰避沖突的作用。首先,社區(qū)居委會是由社區(qū)居民集體選舉產生,是領導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自治組織。社區(qū)居委會可以經常、定期地深入居民中征求居民意見,將居民的各種訴求和呼聲及時地向政府反映,同時也將政府的想法傳達給公眾,以發(fā)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作用,在政府和社區(qū)成員之間構建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其次,業(yè)主委員會和物業(yè)管理公司均是基于業(yè)主的委托,為維護業(yè)主的利益而產生的組織。當業(yè)主利益受到侵害時,業(yè)主委員會和物業(yè)管理公司有責任與鄰避設施的修建方進行談判,或者將業(yè)主的意見反饋到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避免因業(yè)主自發(fā)組織抗議行為而造成沖突升級。

四、 結 語

鄰避沖突是伴隨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而出現的社會沖突,中外學者均認識到鄰避沖突的發(fā)生機理十分復雜,沖突的化解面臨著較大的困境,甚至有學者提出鄰避沖突是無解之物。但是,筆者認為,只要深入了解公眾參與鄰避沖突的動機,才能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敖洕恕?、“政治人”、“社會人”三種人性動機對公眾的鄰避沖突參與行為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基于三種人性動機提出的利益補償機制、決策參與機制、政府信任機制和社區(qū)化解沖突機制將有效地緩解鄰避沖突的發(fā)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性是十分復雜的,僅僅三種人性動機并不能全面說明公眾參與沖突行為的動機,而且人性假設會隨著時間、環(huán)境、群體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和特征。因此,文中提到的三種人性動機并不是試圖對公眾參與鄰避沖突的所有動機進行闡釋,只是通過鄰避沖突中凸顯的三種人性動機的分析向成功解決鄰避沖突問題邁進一步。

另外,我們也應看到,雖然社會轉型期中不斷發(fā)生的社會沖突極大地挑戰(zhàn)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但正如科塞所述,我們所關心的不是社會沖突的“分裂作用”,而是其增強群體適應和調適能力的結果。作為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類典型沖突事件,鄰避沖突的治理實踐將對提高政府的沖突治理能力、改進政府治理模式具有積極意義。通過文中分析不難發(fā)現,社會沖突發(fā)生的根源通常在于沖突雙方因角色差異而無法理解并回應對方的需求,特別是作為公共事務管理者的政府不能從公眾的角度理解其多樣化的訴求,決策模式趨向剛性。因此,政府如果能克服傳統的沖突管理模式,更多運用治理的理念,提高公眾的話語權,充分回應公眾的訴求,將在較大程度上緩解社會沖突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郭巍青、陳曉運(2011).風險社會的環(huán)境異議——以廣州市民反對垃圾焚燒廠建設為例.公共行政評論,1.

[2] 何艷玲(2006).“鄰避沖突”及其解決:基于一次城市集體抗爭的分析.公共管理研究,4.

[3] 黃 巖、文 錦(2010).鄰避設施與鄰避運動.城市問題,12.

[4] 馬克思恩格斯(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 裴廣一(2011).人性假設與當代管理實踐.學習與探索,1.

[6] 汪 波(2007).政治學基本人性假設的再探討——論“政治理性人”的基本邏輯.浙江社會科學,6.

[7] 臧得順(2009).從波蘭尼到格蘭諾維特:“社會人”對“經濟人”假設的反撥與超越——兼議新經濟社會學的最新進展.甘肅行政學院學報,6.

[8] Pijawka K.D.Ibitayo(1999).Reversing NIMBY:an Assessment of State Strategies for Siting Hazardous-Waste Facilities.EnvironmentandPlanningC.Government&Policy,17(4).

[9] H.C.Jenkins-Smith & H.Kunreuther(2005).Mitigation and Benefits Measures as Policy Tools for Siting Potentially Hazardous Facilities:Determinants of Effe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In Hayden Lesbirel & Daigee Shaw (eds.).ManagingConflictinFacilitySiting.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10] Michael E.Kraft & B.Bruce,C.Lary(1991).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NIMBY Syndrome:Public Response to Radiocative Waste Disposal .TheWesternPoliticalQarterly,2.

[11] R.G.Kuhn & K.R.Ballard(1998).Canadian Innovations in Siting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Facilities.EnvironmentalManagement,22.

[12] Felix Oberholzer-Gee & Howard Kunreuther(2005).Social Pressure in Siting Conflicts:A Case Study of Siting a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in Pennsylvania.In Hayden Lesbirel & Daigee Shaw (eds.).ManagingConflictinFacilitySiting.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13] Rolf Lidskog(1997).From Conflict to Communic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 as a Solution to Siting Conflicts in Planning for Hazardous Waste.PlanningPractice&Research,12.

[14] Peter M.Sandman(1986).Getting to Maybe:Some Communications aspects of Siting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SetonHallLegislativeJournal,2.

TheMotivationofPublicParticipationandtheGovernanceinNIMBYConflict:ThePerspectiveBasedonThreeAssumptionsofHumanNature

ZhaoXiaoyan(Lecturer,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In recent years,as a kind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 NIMBY conflicts occur frequently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China is entering “NIMBY era”.Western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Foreign scholars explained the causes of NIMBY conflict from different angles,but few schola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motiv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nflict which help to explain the root causes of confli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NIMBY conflict based on three assumptions of human nature and accordingly proposes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NIMBY conflict.

NIMBY conflict; assumption of human nature; governance of environment

■責任編輯:葉娟麗

■作者簡介:趙小燕,湖北經濟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湖北 武漢 430205。Email:zxy601@163.com。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g343)

猜你喜歡
動機人性沖突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功能與人性
動機不純
論幼兒的動機特點與良好動機的培養(yǎng)
怀化市| 榕江县| 子长县| 麟游县| 宁国市| 元朗区| 贵港市| 南汇区| 醴陵市| 六盘水市| 五大连池市| 顺平县| 汉沽区| 金溪县| 松桃| 沙河市| 正镶白旗| 北安市| 桃园市| 麻栗坡县| 石泉县| 东平县| 兖州市| 北安市| 织金县| 阿瓦提县| 西宁市| 宿州市| 司法| 定陶县| 伽师县| 南城县| 南江县| 襄汾县| 卫辉市| 沂南县| 中江县| 开阳县| 年辖:市辖区| 新津县|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