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霞+彭建兵
摘 要 隨著在校蒙古族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如何加強和改進蒙古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和條件發(fā)生了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探索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徑。
關鍵詞 蒙古族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Methods to Improve Mongolia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Xia, PENG Jianb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ngolian students,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ngolian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sum up experience, improve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l and the new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ngolia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y
1 蒙古族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
蒙古族學生由于特定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方式,影響著他們心理、性格、生活和行為習慣。廣闊的生存空間使他們形成了天性純樸、性格直爽、感情表達直接、思維方式較簡單、喜歡喝酒、愛好運動、民族意識強的性格特點。他們熱情高,卻難以持久穩(wěn)定;自我意識強,但約束能力較差;他們能夠做成事情,但也常常會出錯誤;他們心直口快,喜歡打抱不平,但也容易沖動,有時不計后果,所以會帶來很多副作用。進入大學后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極大變化,由于與漢族學生在語言文字、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等方面差異較大,因此更喜歡加入到蒙古族學生組成的 “小團體”中進行交流活動,而不能與漢族學生很好地溝通交往,導致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脫離”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群體。
2 普通高校蒙古族大學生現(xiàn)狀分析
由于國家對蒙古族升學政策的傾斜,使得蒙古族大學生入學分數(shù)較低。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蒙古族學生造成了依賴心理,使得部分蒙古族大學生在學習期間缺少競爭意識。再加上蒙古族學生在入大學之前主要以本民族語言來學習和接受教育,受當?shù)貪h語教學水平的制約,漢語基礎較差。而目前在高校所有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作業(yè)、檢測考試、師生交流等)使用的語言是漢語,這樣對于蒙古族學生來講,由于文化課基礎薄弱,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習中的困難越來越明顯,有的學生甚至難以用漢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學生對遇到的問題一知半解甚至曲解,學習成績不理想,加之遠離家鄉(xiāng)與父母,心理上的變化越來越大,造成自卑或放棄學業(yè)。
3 加強蒙古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
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才能實現(xiàn)蒙古族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提高綜合素質(zhì)、掌握專業(yè)技能的目標。無論教學方法,還是學生管理模式,都要根據(jù)蒙古族學生的特點,采取針對性強、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
(1)加強正面引導,發(fā)揚蒙古族大學生民族意識中的健康、積極的成分。每個民族學生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會產(chǎn)生高度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任何民族文化、民族意識中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對于蒙古族大學生本身具有民族意識明顯增強的特點,在做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取能促使蒙古族學生民族意識中的消極因素轉(zhuǎn)化為積極因素的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把高揚的民族意識與現(xiàn)代化進程、與民族利益、民族自尊和民族情感結(jié)合起來。
(2)對蒙古族大學生要加強“八榮八恥”教育。在教育中,充分考慮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異性,采取靈活易懂的、符合蒙古族大學生性格特點的教育方式,重點培養(yǎng)他們自尊、自愛、自強、自律。由于受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信息全球化的影響,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是非顛倒、不知榮辱的現(xiàn)象,使蒙古族大學生們在思想上對這些社會現(xiàn)象產(chǎn)生許多疑惑,甚至是錯誤的認識。為了使民族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必須要以社會發(fā)展主流的道德規(guī)范教育大學生,使他們明白只有社會公德與個人良好發(fā)展一致前行,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個人才能全面進步。所以對蒙古族大學生進行“八榮八恥”教育勢在必行。
4 加強和改進蒙古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方法
(1)堅持以人為本,把握育人規(guī)律,解決受教育者的實際問題。蒙古族學生絕大部分都有較強的自尊心,民族意識很強,但是他們的自學能力、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也缺乏競爭意識。針對他們的這些特點采取適當?shù)慕逃问?,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馬克思認為:“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睂τ诿晒抛宕髮W生來說,首先通過正確對待他們的生活習俗,尊重他們的語言、文字、信仰,培養(yǎng)他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得蒙古族大學生的認同感。通過課堂教學、課外交流、個別輔導等多種方式,引導蒙古族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樹立自己奮斗目標,例如一年級要適應大學生活,二年級要進行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職業(yè)設計,三年級要深入學習專業(yè)知識,四年級進行就業(yè)規(guī)劃,使自己的大學生活既充實又有明確的發(fā)展目標。endprint
(2)關注民族學生的精神需要,滿足他們的道德、心理需求。蒙古族大學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大部分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再加上能升學到大學的學生,也是當?shù)氐膶W習較好,性格要強的學生。來到大學,他們希望能夠融入到大學的校園生活中,希望和漢族學生一樣取得優(yōu)異成績,收到別人的重視和肯定。他們中絕大部分來自偏遠農(nóng)村和牧區(qū),經(jīng)濟條件和教育條件都相對落后,家庭生活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學生的自卑心理。因此作為教育者要深入到學生宿舍、學生家庭中,充分了解農(nóng)牧區(qū)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情況,鼓勵學生爭取學校的常規(guī)獎助學金、生活補貼等。建議學校在評選各類獎助學金和安排勤工助學崗位時,應當在一定比例內(nèi)向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蒙古族學生傾斜,積極幫助蒙古族貧困學生減輕和緩解經(jīng)濟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3)建立針對蒙古族學生的學風建設體制。蒙古族大學生由于入校前蒙語授課,錄取分數(shù)較低,文化基礎較差,他們從小習慣了本民族的思維方式,思維速度緩慢,在其外部表現(xiàn)為思維遲鈍,反應慢。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如果教師不充分認識民族學生由于語言造成的思維獨特性,仍按教漢族學生的速度講課,民族學生必定跟不上,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有些學生甚至放棄了學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是研究大學生思想、行為及其轉(zhuǎn)化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作為受教育者,按照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人只有在物質(zhì)方面、安全方面、精神方面、人格方面和自我實現(xiàn)方面的需要依次得到滿足時,才能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為此要通過具體問題的實踐載體實現(xiàn)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如:建立蒙古族學生學風建設體制。適用于蒙古族大學生的教學計劃和學籍管理規(guī)定不能與漢族學生一致,不能套用固有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讓蒙古族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逐步提高他們應用專業(y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蒙古族學生進行學籍管理、課程考核、評獎評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蒙古族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可設置專項獎學金,按照“單獨評選、擇優(yōu)評定、表彰優(yōu)秀、帶動后進”的原則,獎勵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在專業(yè)學習、社會實踐等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蒙古族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王建輝,李麗輝,白亮,杜學敏.高校蒙古族學生教育管理實踐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2] 張麗婕.淺談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與教育,2010(10).
[3] 王永貴.關于我校蒙古族學生教育狀況的思考[J].山鄉(xiāng)教育來源,2007(1).
[4] 吳容,李元光,王嵐,段吉福.淺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西南民族大學,20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