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大家都在學習貫徹,都在談論改革,首都基礎教育的各項改革也在廣泛論證和積極醞釀中。德育怎么改?我想主要還是聚焦在學校管理方式的變革和育人方式的變革上,把學生的發(fā)展權和選擇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角。
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角,從邏輯上看,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無論是從我們教育的目標、對象、手段還是過程來看,學生都是主要的參與者,也是最終的受益者,以學生需求為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以學生發(fā)展為德育工作的落腳點,也是我們一直倡導和推崇的。教育的終極追求就是要使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但是,從實踐來看,又似乎不是這樣的,或者說是很難做到這一點。在以往的一些德育活動中,唱主角的往往是管理者和老師,學生更多是來配合搞活動、搞儀式的。在學生眼中,我們的學校教育更多的是“說教”、“灌輸”、“應該和不應該”、“可以和不可以”。從一些學校的管理崗位和管理制度設立的初衷來看,就是把學生視作看管的對象,到處是“禁止”、“嚴禁”和“不許”的條款,缺少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活力和人文的關懷。
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角,需要學校德育在管理方式和育人方式方面要有根本性的改變,無論是在學校管理制度的設計上還是具體工作的推進上,無論是在教師的育人理念上還是教學實踐上,無論是德育的目標內(nèi)容上還是手段方法上,都要有學生視角,著眼學生需求,服務學生發(fā)展,真正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課堂——交流重于講授。在學校,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交流與溝通的最佳場所。課堂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主動探究的“校園樂土”。學生不喜歡老師的一言堂,不喜歡表演式的課堂;學生喜歡讓他們說真話、動真心、傳真情的課堂,喜歡師生相互尊重的對話式、互動式的課堂。他們不喜歡像木偶或者道具一樣被老師刻意點綴在活動的某一處,不喜歡目光呆滯、神情木然地聽大人們沒完沒了地講話,不喜歡總怕他們在活動中出差錯而一遍又一遍地叮囑。他們喜歡自己策劃、自己創(chuàng)造,挑戰(zhàn)自我,出奇制勝的教育活動。
教師——身教重于言教。在校園里,學生和老師朝夕相處,老師每一個關切的眼神,每一個點撥的動作,每一句親切的話語都向?qū)W生傳遞著道德的信息?!把詡魃斫獭贝嬖谟诟改?,更存在于教師身上,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的權威超過了家長。教師為學生道德發(fā)展提供了可供進行社會觀察和社會學習的對象,許多人在成年后回憶,對他的人生發(fā)展影響最大的是小學或中學時候的某個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一位老師從未告訴過學生做人到底應該怎樣,但是,卻用戰(zhàn)勝困難、笑對人生的經(jīng)歷,為學生詮釋“堅強”兩個字,讓學生終生難忘,這是人格的魅力、榜樣的力量。
教育——體驗重于獲得。在教育中,參與實踐、體驗教育的過程遠比知識的獲得來得重要和影響深遠。學生渴望貼近社會生活、激發(fā)實踐和體驗欲望的教育。社會的大課堂鑄就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多給學生一點走向社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鍛煉體驗的機會,讓他們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與家庭,投入社會懷抱,參與,實踐,體驗,收獲,提升,在體驗中精神境界不斷升華。比如,學生作為志愿者,在為孤寡老人和孤殘兒童的服務中,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和幫助別人的快樂;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yǎng)了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這都遠比獲得一些具體的知識來得重要。
學?!罩赜诠芾?。學校對于學生來說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學生們又希望學校是個什么樣的地方?肯定不希望是看管所、訓練營、管理處,應該是學習的樂園、文明的校園、安全的家園。這些年來,情況也正在悄悄發(fā)生改變,我們的學校開始更多地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走上前臺,談自己喜歡的德育;有些學校開始設立學生發(fā)展中心、學生服務處、學情中心、咨詢中心,有了更多為學生服務的部門,來了解學生的需求,體現(xiàn)了為學生服務的導向。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