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志勤
轉型課堂中導學案的使用
樓志勤
當課堂教學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理念響徹云霄,從不敢第一個吃螃蟹的我,今天在學校的推動下,總算搭乘“課堂轉型”的“末班車”,戰(zhàn)戰(zhàn)兢兢、半信半疑地試驗了一次當今最為火爆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利用導學案教學。
我有意識地用大腦、用眼睛、用手中的筆,記下這回“課堂轉型”的細枝末節(jié),并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分塊橫向比較,以期找到“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比較就得有標準,評價課堂模式優(yōu)劣的依據(jù)是什么?這當然首推課堂的效率,其次是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契合程度。
(一)預設“轉型”模式,擬定上課方案
1.我們的課堂轉型模式
我們八年級語文備課組吸取杜郎口中學的先進經(jīng)驗,借鑒昆銅中學的成功教學模式,預設我們的課堂模式為“五環(huán)自主學習法”。五個環(huán)節(jié)是:基礎知識、初讀感知、精讀賞析、質(zhì)疑問難、鞏固拓展。
基礎知識環(huán)節(jié),包括“生字注音”、“新詞解釋”、“走近作者”、“文體判定”、“背景介紹”等方面。
初讀感知環(huán)節(jié),主要圍繞下列三個問題展開:本文主要寫了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思想?劃分段落、層次,寫出大意。
精讀賞析環(huán)節(jié),是導學案的核心,設計的問題,從題型看,包括少量的選擇題、填空題,更多的是簡答題。但不管什么題型,無外乎兩個方面:思想內(nèi)容與寫作特色。
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乃在導學案預設問題之外,是讓學生根據(jù)個人不同的學習體驗,在課堂上提出疑難問題的環(huán)節(jié)。
鞏固拓展環(huán)節(jié),其實是兩個板塊:一是當堂檢測練習,目的是鞏固剛剛習得的語文知識與技能;二是課外練習,要求與本課知識相關,借此達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的目的。
2.實彈演練首戰(zhàn)之計劃
本學期語文教材的第一課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便成了我們課堂轉型實彈演練的首戰(zhàn)?!短僖跋壬肥情L文,我們計劃用三個教時完成。第一教時的任務是完成上述導學案框架中第一環(huán)節(jié)(基礎知識)、第二環(huán)節(jié)(初讀感知)以及第三環(huán)節(jié)(精讀賞析)的部分內(nèi)容(課文第一部分),第二教時的任務是完成導學案第三環(huán)節(jié)的第二部分內(nèi)容(即精讀賞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三教時的任務是完成第三環(huán)節(jié)的第三部分內(nèi)容(即精讀賞析課文第三部分)以及第四、第五環(huán)節(jié),結束全文的教學工作。
(二)細說“轉型”亮點,尋找語文趣味
1.新模式亮點多多。
第一教時結束,備課組六人馬上對導學案使用情況進行交流、探討。認為,使用導學案上課確實亮點不少,比如:
①亮點一,基礎知識,群體過關。按以往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激趣導入”、“作者簡介”、“背景介紹”,然后詞語教學等,基本由教師一人擔綱。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效果欠佳。新模式采取的措施是,讓“走近作者”、“文體判定”與“背景介紹”等小環(huán)節(jié)采用資料呈現(xiàn)的方式,印在導學案上,便于學生讀、看、記,還可以作為今后復習的系列資料;而“生字注音”與“新詞解釋”這兩個小環(huán)節(jié)被設計為課堂檢測題型,采取組內(nèi)互批、互學互教的方法,保證每個學生當堂掌握。時間省,效果好。
②亮點二,思考問題,時間充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當場出題,學生稍作思考,甚至有些老師根本就沒有時間給學生思考,便讓回答,結果是很多學生接過問題后結結巴巴不知所云。教師為了趕時間、進度,一味讓成績優(yōu)良者回答,中等生、學困生被邊緣化,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今,導學案提前一天下發(fā),思考問題的時間十分充裕,且把答案形成文字。課堂上,無論優(yōu)等生,學困生,只要課前認真完成導學案,都有可能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展現(xiàn)自我。
2.新模式硬傷嚴重。
按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一個問題拋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你一言,我一語,由此及彼,唇槍舌戰(zhàn);預設、生成、再生成,課堂是開放的、創(chuàng)新的;教師視學情而設問、因?qū)W困而解疑,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都得到充分訓練。這可是許多語文老師孜孜以求的“語文味”。而導學案畢竟是固定的,問題預設少了,學生做不到深入預習;問題預設多了,不能給“生成”留下足夠的空間。我們是首次編寫導學案,唯恐遺漏要點,索性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詳盡地編入導學案中,以致導學案的內(nèi)容偏多,幾乎滿篇皆是問題,導致學生手忙腳亂,一心跟著導學案的題目走,沒有時間“三心二意”地去深入思考,質(zhì)疑文本。這樣的課堂,無法體現(xiàn)“老師的講授針對于學生的不懂之處”的教學思想,造成老師的講授缺乏目的性、針對性與時效性:也許我們講的學生已經(jīng)明白,我們沒講的,恰恰是學生不懂、渴望了解的問題。而且,一道接一道的問題,把語文課變成了試卷分析課,變成了專做題目的理科,語文的“無趣”便產(chǎn)生了!
這可是語文課的嚴重硬傷!
(三)重拾語文趣味,痛失“主導”作用
1.重拾語文趣味
備課組的攻關項目產(chǎn)生了:如何破解語文課的“無趣”。第二教時的任務是精讀賞析課文第二部分。我們吸取第一教時的教訓,把原導學案的問題整合成四五個核心問題,投影出示;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讓小組派員展示研討結果,并允許其他組質(zhì)疑詢問。
顯然,這樣安排后,學生圍繞一個問題集中討論,你來我往,此起彼伏,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語文味”得以重拾,課堂上充滿了生生對話的精彩與靈性。
2.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哪里
然而課堂的熱鬧背后,不無隱憂:學生討論之激烈,如同沸騰的辯論賽,一發(fā)不可收拾。這時,下課的音樂驟然響起,但投影上預設的四五個問題尚未完成一半,效率明顯太低!其次,課堂如同脫韁的野馬,任由學生一路狂奔,幾乎失控。學生的主體作用顯現(xiàn)了,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令人心痛地喪失了。
(四)謀求“主導”地位,重掌課堂全局
此輪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轉型。然而我們目前的困境是,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兩者同時兼顧,不是左了,就是右了,似乎水火不容,“忠孝不能兩全”。
經(jīng)過備課組的認真分析,意識到我們走入了一個誤區(qū):認為語文課堂改革就是以學生為主自學,教師不能過多引導,否則會破壞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事實證明,缺少教師的主導與干預,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只有教師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才能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才能讓課堂教學達到最佳境界。教師要像個節(jié)目主持人,一方面要在一個個環(huán)節(jié)中穿針引線,一方面要把握時間,把握節(jié)奏,掌控全局:讓學生該讀就讀,該思就思,該談就談;安排學生一會兒進行個人自主學習,一會兒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步調(diào)一致,節(jié)奏緊湊。如此,既會有語文課該有的朗朗書聲、激情四溢,也會有辯論賽才有的唇槍舌戰(zhàn),滔滔不絕。
《藤野先生》早已上完,一個多月來,我們越來越覺得,利用導學案教學,其優(yōu)勢明顯,亮點突出:學生的預習行為變得目標清晰、有的放矢;學生的課堂思維變得活力四射、異彩紛呈。導學案有利于充分挖掘?qū)W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課堂如同舞臺,演員是學生,導演是教師。學生這群演員能否成功出演,也靠我們教師來導演。教師作為局面的掌控者,對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安排、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穿針引線,對學生學習行為適時、適當?shù)狞c撥,精煉、準確的評價等,必須有所作為,緊抓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放棄。
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不可偏廢,必須和諧地統(tǒng)一。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無謂勞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如今,“主導作用”、“主體作用”,“導學案”、“高效課堂”這些關鍵詞早已扎根我們備課組各位成員的心中,并內(nèi)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中?;仡^想想,筆者認為:
在轉型課堂中使用導學案時,務必把握好“導”與“學”的火候!
[1]張志亞《對課堂生成的幾點思考》《語文建設》2007年第四期
[2]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孫春成編著《中學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5第1版
[4]《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開明出版社1995
樓志勤,教師,現(xiàn)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