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明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2.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管理科學學院 650500;3.駐昆明鐵路局軍事代表辦事處 650011)
有研究者對1987~2008年間我國研究心理健康的論文[注]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08(2):123-124.進行計量學分析后發(fā)現,討論心理健康的論文逐年增長,隨著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研究者逐步認識到心理健康不僅有外在狀態(tài)表現,而且還有其內部本質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內部本質特征[注]沈德立,馬惠霞.論心理健康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67-571.。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心理素質體現心理健康的內容,心理健康維護的關鍵在于提高心理素質,通過恰當的途徑和方法針對具體的心理素質各要素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為探討有效途徑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以張大均教授提出的心理素質理論作為研究理論依據,結合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研究。
心理素質的理論 心理素質是我國提出素質教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本土化概念,國內張大均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在心理素質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們基于不同水平劃分、心理機能的理論分析,及依據對專家和中學教師的問卷分析的實證探討基礎上對現代素質涵義進行的思考,概括并提出心理素質的概念。即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wěn)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chuàng)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由認知品質、個性品質和適應性三個維度構成”[注]張大均,王鑫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2012,38(3):69-74.。張大均等人不僅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概念和結構理論做出了實證研究,而且確定了學生心理素質的測量工具,認為“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益和調節(jié)效應,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重要的外顯標志之一,心理素質健全且水平高的個體更有可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動,較容易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具有自我康復的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主觀選擇與適應。因此健全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個體維護心理健康且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注]張大均,王鑫強.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2012,38(3):69-71.。研究表明,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顯促進作用[注]黃雪梅.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11):1368-1369.??筛纳拼髮W生常見的抑郁情緒困擾[注]向群英.貧困大學生抑郁心理團體輔導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10):924-925;Eghbal Zarei,Ali Akbar Shaikhi Fini etc. A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methods, behavioral,cogni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ural to reduce students test anxiety in the university of hormozga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5,2010: 2256-2261.。本研究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輔導,旨在健全其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在團體輔導中,達到促進個體全面認識自我、發(fā)掘自我,充分發(fā)揮自我潛能;優(yōu)化和完善個性心理品質,懂得控制、調節(jié)情緒;培養(yǎng)個體與社會情景的良好適應關系的輔導目的。
理工科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的研究設計 (1)采用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注]王滔. 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43.作為本研究中學生心理素質的量化評定工具,同時也作為對本研究對“心理素質”的操作性定義,及對團體輔導效果評估的主要指標。該量表的維度結構和因素的確定建立在張大均等所提出的關于心理素質的概念和結構的理論基礎上[注]王滔. 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43.。(2)心理輔導方案設計,將175個同學按照一定性別比例隨機分為6個組,每組25至28人。每組兩名教師。心理素質團體輔導的主題設計共分為認知特性、個性特征和社會情境適應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兩個活動主題。
方案中的每個活動都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活動階段,圍繞認知能力、個性特征和社會情景適應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第二階段,鞏固和練習階段。要求組員分享參與整個活動的最大收獲,并記錄在自己的活動手冊中。同時根據自己的體會,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鞏固練習,并請一位輔導小組外的同學給予記錄。一個月后對其進行隨訪。在主題訓練時,教師和學員都有活動用書,用于記錄和完成團體輔導活動的課堂分享和課后作業(yè),手冊的內容和團體輔導活動內容相匹配,整本手冊可以記錄教師和學生完成整個心理素質團體輔導的過程。輔導時間從2012年3月至6月,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鐘,共輔導9次。
本研究中對團體輔導的效應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采用“單組前后測”準實驗設計方案,對參與輔導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輔導前和輔導后的量化評定分數進行對比,為輔導方案的有效性提供依據;二是在輔導結束時,請參與輔導的學生對輔導效果進行主觀的定性評定;三是在輔導結束一個月后,對干預學生進行隨訪,同時檢查參加同學在學生成長手冊中的完成情況。
理工院校大學生團體輔導前后心理素質測評結果的差異比較 采用相關樣本t檢驗,對參與團體輔導的175名理工院校大學生在輔導前和輔導后的心理素質各項指標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發(fā)現:這些大學生經過團體輔導之后,心理素質的各項指標都呈現出積極的發(fā)展趨勢,其中認知維度、個性維度、適應維度和心理素質總分的前后測評差異均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P<0.01)。
不同性別和經濟狀況學生接受團體輔導前后心理素質測評結果差異的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參與團體輔導的175名理工院校學生中男生和女生在輔導前和輔導后的心理素質各項指標進步量(Δ=后測—前測)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發(fā)現:男生和女生經過團體輔導之后,心理素質的各項指標大都呈現出積極的發(fā)展趨勢,并且男女生的進步量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在針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團體輔導設計中,可以不考慮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參與團體輔導的175名理工院校學生中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在輔導前和輔導后的心理素質各項指標進步量(Δ=后測—前測)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發(fā)現,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經過團體輔導之后,心理素質的各項指標都呈現出積極的發(fā)展趨勢,在反映性和動力特征指標上非貧困生的進步量與貧困生存在顯著差異(P<0.05)。反映性屬于大學生心理素質中的認知維度,包含了思維的精致性和深刻性等要素;而動力特征則屬于個性維度,包含了進取心和成就動機等要素[注]王滔. 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的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43.。這說明在針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團體輔導設計中,應該就經濟困難學生這個群體在思維的精致性、深刻性,個性中的進取心、成就動機方面的素質提升做一些研究,并進行心理素質訓練,成為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中最基本和直接的模式和策略。
學生對輔導效果的反饋 學生在認知上對“自我的認識和定位更加清晰和明確”,“明白并學會自我接納的方式”,“比以前更合理的看待自己擁有的資源,不用自己的短板和別人的長板比較”。在個性特征上“樹立了真正個人意義上的自信與樂觀、學會了傾聽與分享的方法”,“在困難的階段,學會積極面對、學會積極尋找支持”。在社會情景適應方面,“能夠更好的與他人溝通交流,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在人際適應上,“學會一些溝通的技巧,學會更主動去理解他人”、同時也表現出真誠地關心他人的行為,甚至“主動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學會變換立場思考自身問題,樂于接受他人觀點”,用人際溝通的技巧積極“建立相互信任環(huán)境”。在情境適應上,愿意探索和解決問題,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懂得了回報與感恩的內涵”,最后,同學之間形成了很好的信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建立了學院、班級意外的、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自強社。
在對心理素質團體輔導方案有效性的評估結果發(fā)現,該方案具有較明顯的有效性,針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可以不考慮性別差異,但需重視對經濟困難學生思維的精致性、深刻性和個性的進取心和成就動機等方面素質的訓練。本次團體心理輔導之所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依據選取得當,為團體輔導方案設計及輔導效果奠定了基礎。心理素質是一種心理特性,心理素質包含認知品質、個性品質和適應性[注]張大均. 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3):530-536.。本研究通過對心理素質的認知品質、個性品質和適應性三個維度進行主題式的團體心理輔導,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心理素質。本次團體輔導有效性,也是對心理素質結構理論劃分合理的驗證。
其次,在學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它有利用于同學和同輩之間相互發(fā)展社會技能和不斷練習新行為[注]B.Grant Hayes. Group counseling in schools: Effective or no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001,21.3:12-21.。在本次心理素質團體輔導的活動內容設計上突出以心理素質的認知、個性特征和適應三個主題,每個主題活動自成一體,同時三個主題活動之間又相互連貫,主題活動體現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任務,在活動形式上,體現互動性、相互分享和自我體驗結合為主的形式。
第三,重視團體輔導中教師和學員自我效果評估。領導者活動目標、成員分享、互動和體驗環(huán)節(jié)進行自我評估,對輔導活動的效果做評價。成員對活動任務、自身活動表現、活動收獲進行自我評估,并承諾在實踐中加以完善。自我效果的評估促使領導者和學員增強了對心理素質輔導活動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和意識,并針對評估中的不足之處不斷改進,這無疑強化了輔導的整體效果。
第四,加強輔導后學員自我實踐環(huán)節(jié)。對輔導結果的效果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來自于個人層面的行為改變上[注]樊富珉. 團體咨詢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11-319.。在心理素質團體輔導學員中要求同學手冊中記錄新體驗和新收獲,并在課余生活中加以體驗并嘗試改變。在所有輔導完成的1個月后,對參加心理素質團體輔導的學員做了隨訪,所有的同學都認可本次心理素質團體輔導的效果,有70%的同學承諾自己在實際生活有所改變,嘗試了新方法,這是心理輔導的最終目的也是本次心理素質輔導的最終效果。
當然,本研究作為一項試圖從心理素質理論到團體輔導實踐的探索性研究,尚存在局限性及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在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的研究背景下[注]楊玉宇,李鵬,周文.國內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2(14):87-93.,針對心理素質提高而實施的團體輔導,其效果的評估更多地是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來開展,故沒有專門設計對照組,對團體輔導效果的論證存在實驗效度問題。其次,在團體輔導周期結束時,以及輔導結束一個月后,通過心理測量及訪談的技術手段,對干預的效果進行了定量及定性的評估。但是,干預效果的長期效果如何,目前仍然缺乏證據支持,有待于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