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詩兵,田英良,朱滿康
摘要:本文從人生發(fā)展角度分析認為,畢業(yè)論文階段是培養(yǎng)研究生行為方法、建立高效行為方式的極佳階段;善于處理不重要、不緊急事件決定個人成長的能力,善于處理重要但不緊急事件決定個人成長的高低。著重分析將長遠事件分解為階段目標、行動設計、效果檢查的行為方式;并結合畢業(yè)論文,詳細闡述了培養(yǎng)過程和心得體會。實踐體會認為,結合論文的方法論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科學行為做事方式,養(yǎng)成“大處著眼、小處精心”的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方法論;研究生培養(yǎng);成長;畢業(yè)論文階段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3-0213-02
一、研究生及其論文階段的特點
碩士研究生絕大多數(shù)是從“校門”到“校門”,沒有過多的機會開展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自我感受和對人群行為的感悟進行行為活動。因此,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行為做事方法和方式,甚至沒有細致地思考過行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這樣,就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指導行為的極佳階段。三年制的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中,前一年半學生研究生課程學習階段,后一年半研究生進入論文階段。從教師與學生所處關系上,前一階段如同籃球“聯(lián)防”,后一階段好比“緊逼盯人”,“入門弟子”與指導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和主題進行交流、溝通。研究生論文是一個獨立的事件或者項目(Programme),其特征在于具有清晰和有限的目標;具有獨立性,即項目本身具有獨立性,實施項目的研究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適當?shù)?、相對較長周期;非封閉性,即完成項目需要借助事件之外的環(huán)境實現(xiàn)。我們認為,畢業(yè)論文對于研究生是一個難得的培養(yǎng)和培訓行為做事方法和能力的機會。
二、引入方法論的基本思考
中國傳統(tǒng)教育認為,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無良師、長無益友、老無善終”。將人生的上述階段的不幸,歸結起來是人生兩大痛苦,即“成長”與“選擇”痛苦。
在年少和青中年時代主要問題是成長,該時期如果得不到應有的幫助和引導,就會影響人生的發(fā)展的高度,或者得到的錯誤的引導,就會耽誤人生或者造成損失。而在青中年時,作為獨立的社會人,會面臨很多選擇問題。選擇較之成長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是更高層次的痛苦。與學生共處發(fā)現(xiàn),研究生具有很高的成長的熱情,即上進心;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苦惱的是不知道如何成長,或者說還沒有學會成長。盡管成長并無一個公認的標志,我們認為,它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做人,即對事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就是世界觀;另一個是做事,即能夠正確、有效地處理事件,也就是方法論。做人和做事是密不可分,但是具有獨立性。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可以用相同方法論來處理事件,只是其結果的效果不同,一個是有益于社會,另一個則是有損于社會。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做事做人,是教師永恒的主題。按照事件的時間和重要性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象限,即:
顯然,我們不希望出現(xiàn)緊急、重要的“救火”事件;不緊急而重要的事件必定是一項長期、關鍵性的事件;我們希望將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件轉換為不緊急不重要的事件,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心理壓力,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因此,對待上述事件的態(tài)度應該為:
于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善于處理不重要、不緊急事件→成長的能力;善于處理重要但不緊急事件→成長的高低。在分析上述關系之后,我們的中心工作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將重要但并不緊急的畢業(yè)論文通過階段劃分轉化為不重要、不緊急的日常工作,培養(yǎng)學生處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使之成為習慣。
三、方法養(yǎng)成培養(yǎng)
方法論有眾多觀點,各有長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目標界定、任務分解、計劃制訂、行為實施、總結、評價與修正,循環(huán)延續(xù)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類似于PDCA[1]方法,事實上,戴明的PDCA方法也是從人類行為活動總結出來的公認的行之有效、可靠的方法,只不過它明確用于質量管理,但絕不限于質量管理[2]。將這種方法引入到研究培養(yǎng)之中的具體設計為:
四、培養(yǎng)實踐
1.培訓階段。采用上述方法始于研二的下半學期進入論文選題和開題階段。第一步是在專門培訓,主題定位為“學會成長”。培訓時間為半天,這樣便于將問題討論透徹。首先是問題測試和引導階段,列舉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一:導師對研二的小張說:“一個月后我們教研室要組織召開一個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全國各地有30多人參加,你幫助把會議籌備一下?!保ɡ蠋熃o出參會人信息表)如果你是小張你立即要做的是什么,接下來要做的是什么?該問題的目標和條件比較清楚,但并無固定答案。從學生的回答和討論中可以看出對于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學生必須經過的路徑,且為本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費用問題。因此,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答案是,小張立即要做的事情是問老師“接待的規(guī)格和費用是什么”。在得到導師的回答后,接下來小張可以根據(jù)以上條件做出一個詳細的方案供導師決定,并且可以闡述方案的依據(jù)和優(yōu)點。問題二:作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和應用物理教授的朱棣文,被任命為美國能源部長,是何種條件使之能過實現(xiàn)角色轉換?該問題同樣沒有固定答案,但是可以引導出:盡管一個人所處的行業(yè)、位置不同,必然有一個共同的方法,使他能夠處理不同類型的事件,這個共同的方法就是方法論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我們通過上述關于“引入方法論的基本思考”,引導學生思考和認識采用恰當?shù)姆椒ㄕ撘I個人行為,能夠可靠、有效地成長起來。最后,我們將下述內容進行講解和討論,并以具體的事例來討論如何所述方法指導論文這一事件的設想、要求。
2.目標界定與目標分解。論文的目標即是論文在學術上要獲得的關鍵結果。學生經常是對研究目標不能有一個清晰的界定。一種狀況是將目標與研究的目的意義相混淆,即將為什么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想得到什么(研究目標)相混淆,另一種狀況是將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相混淆?;诖耍紫扰嘤枌W生如何界定目標。目標分解是將重要但不緊急事件轉化為不重要、不緊急事件的關鍵。論文目標分解是根據(jù)課題研究對象,目的是將所研究內容按照目標分解成為若干個在因果關系、時間順序上相關聯(lián)的子目標。為此,我們十分重視開題報告階段的調研和撰寫,反復討論,讓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上述方法的正確、有效(不是表面的)的運用,并指出,開題是論文好壞的關鍵。endprint
3.計劃制訂??蒲谢顒又?,計劃主要包括行動計劃和時間計劃。行動計劃就是技術路線和方案。技術路線是出發(fā)點達到目標的線路。首先必須認識我們的出發(fā)點,這就要求分析國內外狀況,目前本課題研究的基礎的發(fā)展狀況,研究目標所處的位置。其次,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進行最基礎的推演,能夠“紙上談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術線路。然后根據(jù)查閱的文獻資料進行對比,重新認識技術路線,修正和完善,甚至是推翻原有的技術路線。事實上,該過程就是一個PDCA過程,我們更強調和重視“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過多地糾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據(jù)可行、科學原則確定技術路線。
在培訓中,我們將上述過程形象地研討為:
最終確定的技術路線中步行(自行車)、公交(出租)、步行、地鐵、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術方案是在技術路線中若干行程模塊總稱,技術路線是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樣,技術方案也是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誘導學生學會“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塊之間交接點就是“節(jié)點”,節(jié)點自然構成了子目標。因此,要對節(jié)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實際上,當我們坐上公交車、地鐵時,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情,是一種常規(guī)行為。
時間計劃要依據(jù)節(jié)點細致評估,決不可有“做到那里,說到那里”的心態(tài)和習慣,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習慣。
4.行為實施。行為實施階段,我們要求辦事認真、細致、果斷,更多地強調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包括作息時間等。實施初期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該方法的運用,我們采用周例會的形式,逐個學生進行匯報、討論和指正,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循序開展,一些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基本掌握該方法。掌握的學生可以不參加周例會。一些學生可能需要2~3個月才能逐步掌握,這時,就可以取消周例會,而直接進入月例會。該過程需要耐心地輔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一旦學生“上道”,就會發(fā)現(xiàn)其看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很大提高,也會“省心”很多,體會到事半功倍的感覺。
5.總結、評價、修正??蒲谢顒优c其他社會活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確定性,是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明的過程。因此,行為活動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進行,但是具體的動作行為重復性并不強,這一點也是科研和生產活動重大區(qū)別。為了有效開展科研,總結、評價和修正工作幾乎貫穿于每一個細節(jié),并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但是,作為一個項目或者事件,其總結和評價是針對其目標而言,總結和評價研究活動的有效性,并及時對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案進行修正。該步驟通常是在月例會和周例會上集中進行,學生逐一匯報,講述計劃實施情況、調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計劃等等。由于學生基礎有限,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誘導、指導和督導。同時要求低年級的學生一同參加,讓他們在一種氣氛中熏陶,熟悉過程和方法。
五、實踐體會與總結
作為長期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普通教師,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深深感覺到學生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知識,更需要有行為做事的方法和風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體會該方法有如下優(yōu)點:
1.將學生的上進心通過方法論可以轉化為一種鼓勵成長的行為動力,潛移默化地激勵自我意識、自我成長。
2.學生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方法習慣,循序漸進地組織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動,進而自覺地運用一種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過實踐過程,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認識高度,化困惑為開明,化不知所措為獨立設計、自我把握。
當然,行為是受到意識支配的,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地激勵學生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鼓勵用于探索、合作進取、求真務實的精神。將意識和行為結合,要求學生有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目標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蘇偉倫.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趙濤.發(fā)現(xiàn)戴明[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簡介:孫詩兵,男,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教師,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教學和科研。endprint
3.計劃制訂??蒲谢顒又校媱澲饕ㄐ袆佑媱澓蜁r間計劃。行動計劃就是技術路線和方案。技術路線是出發(fā)點達到目標的線路。首先必須認識我們的出發(fā)點,這就要求分析國內外狀況,目前本課題研究的基礎的發(fā)展狀況,研究目標所處的位置。其次,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進行最基礎的推演,能夠“紙上談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術線路。然后根據(jù)查閱的文獻資料進行對比,重新認識技術路線,修正和完善,甚至是推翻原有的技術路線。事實上,該過程就是一個PDCA過程,我們更強調和重視“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過多地糾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據(jù)可行、科學原則確定技術路線。
在培訓中,我們將上述過程形象地研討為:
最終確定的技術路線中步行(自行車)、公交(出租)、步行、地鐵、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術方案是在技術路線中若干行程模塊總稱,技術路線是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樣,技術方案也是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誘導學生學會“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塊之間交接點就是“節(jié)點”,節(jié)點自然構成了子目標。因此,要對節(jié)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實際上,當我們坐上公交車、地鐵時,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情,是一種常規(guī)行為。
時間計劃要依據(jù)節(jié)點細致評估,決不可有“做到那里,說到那里”的心態(tài)和習慣,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習慣。
4.行為實施。行為實施階段,我們要求辦事認真、細致、果斷,更多地強調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包括作息時間等。實施初期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該方法的運用,我們采用周例會的形式,逐個學生進行匯報、討論和指正,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循序開展,一些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基本掌握該方法。掌握的學生可以不參加周例會。一些學生可能需要2~3個月才能逐步掌握,這時,就可以取消周例會,而直接進入月例會。該過程需要耐心地輔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一旦學生“上道”,就會發(fā)現(xiàn)其看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很大提高,也會“省心”很多,體會到事半功倍的感覺。
5.總結、評價、修正??蒲谢顒优c其他社會活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確定性,是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明的過程。因此,行為活動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進行,但是具體的動作行為重復性并不強,這一點也是科研和生產活動重大區(qū)別。為了有效開展科研,總結、評價和修正工作幾乎貫穿于每一個細節(jié),并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但是,作為一個項目或者事件,其總結和評價是針對其目標而言,總結和評價研究活動的有效性,并及時對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案進行修正。該步驟通常是在月例會和周例會上集中進行,學生逐一匯報,講述計劃實施情況、調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計劃等等。由于學生基礎有限,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誘導、指導和督導。同時要求低年級的學生一同參加,讓他們在一種氣氛中熏陶,熟悉過程和方法。
五、實踐體會與總結
作為長期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普通教師,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深深感覺到學生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知識,更需要有行為做事的方法和風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體會該方法有如下優(yōu)點:
1.將學生的上進心通過方法論可以轉化為一種鼓勵成長的行為動力,潛移默化地激勵自我意識、自我成長。
2.學生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方法習慣,循序漸進地組織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動,進而自覺地運用一種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過實踐過程,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認識高度,化困惑為開明,化不知所措為獨立設計、自我把握。
當然,行為是受到意識支配的,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地激勵學生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鼓勵用于探索、合作進取、求真務實的精神。將意識和行為結合,要求學生有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目標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蘇偉倫.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趙濤.發(fā)現(xiàn)戴明[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簡介:孫詩兵,男,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教師,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教學和科研。endprint
3.計劃制訂??蒲谢顒又?,計劃主要包括行動計劃和時間計劃。行動計劃就是技術路線和方案。技術路線是出發(fā)點達到目標的線路。首先必須認識我們的出發(fā)點,這就要求分析國內外狀況,目前本課題研究的基礎的發(fā)展狀況,研究目標所處的位置。其次,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進行最基礎的推演,能夠“紙上談兵”地描述出由此及彼的技術線路。然后根據(jù)查閱的文獻資料進行對比,重新認識技術路線,修正和完善,甚至是推翻原有的技術路線。事實上,該過程就是一個PDCA過程,我們更強調和重視“本人”的推演能力,而不過多地糾其水平的高低。最后,依據(jù)可行、科學原則確定技術路線。
在培訓中,我們將上述過程形象地研討為:
最終確定的技術路線中步行(自行車)、公交(出租)、步行、地鐵、步行的方式就是方案。技術方案是在技術路線中若干行程模塊總稱,技術路線是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同樣,技術方案也是優(yōu)化選擇的結果,也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誘導學生學會“找出路”、找方法。行程模塊之間交接點就是“節(jié)點”,節(jié)點自然構成了子目標。因此,要對節(jié)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實際上,當我們坐上公交車、地鐵時,就是一件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情,是一種常規(guī)行為。
時間計劃要依據(jù)節(jié)點細致評估,決不可有“做到那里,說到那里”的心態(tài)和習慣,而是要有“指到那里,做到那里”的習慣。
4.行為實施。行為實施階段,我們要求辦事認真、細致、果斷,更多地強調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包括作息時間等。實施初期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該方法的運用,我們采用周例會的形式,逐個學生進行匯報、討論和指正,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循序開展,一些學生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基本掌握該方法。掌握的學生可以不參加周例會。一些學生可能需要2~3個月才能逐步掌握,這時,就可以取消周例會,而直接進入月例會。該過程需要耐心地輔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一旦學生“上道”,就會發(fā)現(xiàn)其看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很大提高,也會“省心”很多,體會到事半功倍的感覺。
5.總結、評價、修正。科研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未知性和不確定性,是發(fā)現(xiàn)或者發(fā)明的過程。因此,行為活動方式可以按照一定套路進行,但是具體的動作行為重復性并不強,這一點也是科研和生產活動重大區(qū)別。為了有效開展科研,總結、評價和修正工作幾乎貫穿于每一個細節(jié),并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但是,作為一個項目或者事件,其總結和評價是針對其目標而言,總結和評價研究活動的有效性,并及時對技術路線和技術方案進行修正。該步驟通常是在月例會和周例會上集中進行,學生逐一匯報,講述計劃實施情況、調整的原因和理由、下一步計劃等等。由于學生基礎有限,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誘導、指導和督導。同時要求低年級的學生一同參加,讓他們在一種氣氛中熏陶,熟悉過程和方法。
五、實踐體會與總結
作為長期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普通教師,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深深感覺到學生具有強烈的上進心,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知識,更需要有行為做事的方法和風格。在引入本方法近十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體會該方法有如下優(yōu)點:
1.將學生的上進心通過方法論可以轉化為一種鼓勵成長的行為動力,潛移默化地激勵自我意識、自我成長。
2.學生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方法習慣,循序漸進地組織和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動,進而自覺地運用一種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3.通過實踐過程,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認識高度,化困惑為開明,化不知所措為獨立設計、自我把握。
當然,行為是受到意識支配的,在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地激勵學生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鼓勵用于探索、合作進取、求真務實的精神。將意識和行為結合,要求學生有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目標追求、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做事方法、健全的人格和善于合作勇于合作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蘇偉倫.戴明管理思想核心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趙濤.發(fā)現(xiàn)戴明[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第一作者簡介:孫詩兵,男,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教師,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教學和科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