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林 杰
(1.福建農林大學 材料工程學院;2.福建農林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重視和善于學習,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偉大成就的歷史性經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提倡學習、懂得學習、樂于學習將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升自身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政治優(yōu)勢。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都十分重視學習問題。習近平在繼承前幾代領導同志關于學習思想的基礎上,不僅重視學習的實踐性和系統(tǒng)性,而且將學習同個體健康生活方式的樹立及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本文試圖從邏輯理路的角度,對習近平的學習觀做個歷史性的把握與梳理,以期在勾勒出習近平學習觀宏觀思維構架和微觀方法意識的同時,能夠從學習語境中為當下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有所裨益。
研究習近平的學習觀,應首先把握清楚習近平學習觀的邏輯構架及其要件。也就是說,應當首先研究習近平如何將學習作為一個整體,進而對其進行歷史定位與理解,即把握它在個體發(fā)展以及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性存在結構與思維語境。在習近平看來,學習不僅關系個體發(fā)展與民族振興,而且還應當在個體發(fā)展、民族振興以及終身學習三者作用與制衡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習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終身學習的理念真正滲入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
習近平在把握和理解學習時,總是將其放在現實個體全面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辯證關系中進行歷史性考察。他不是單純地談學習,而是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來把握學習的意義和對學習進行科學定位。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的個人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歷史也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1]并且,這里所說的現實的個人,還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特定生產實踐的個人。那么,我們在考察現實個體的存在時,就應當看到其不僅是一個主體,而且還是一個處在特定社會關系結構中的主體。以現實個體的主體性和結構性為視角,有助于我們把握習近平對于學習的緣起性因素的理解。
習近平一方面從增強本領的語境中來理解學習的意義及其必要性,強調“增強本領就要加強學習”[2]以及“只有加強學習,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2];另一方面,習近平又從民族振興的角度來認識提升學習能力與意識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他認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盵3]也正是基于這種“趕考”的憂患意識及“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fā)展起來后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2]的發(fā)展意識、民族振興意識,學習問題更應當成為全黨必須重視且認真對待的問題。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幾代中華兒女必須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而且它也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提升自己的本領和素質,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zhàn)和戰(zhàn)勝困難。而在民族振興意識推動下的學習,又有助于現實個體本領結構的完善優(yōu)化和素質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并且,特定的現實的個體又是特定民族、特定社會、特定關系中的個體,所以個體終身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個體本領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言又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習近平不僅認為要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與民族振興的角度來把握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而且也強調學習活動本身的歷史性與發(fā)展性。理解和把握習近平關于學習的歷史性和發(fā)展性的思想,應當在學習情境的歷史性生成與建構中進行。有必要提及的是,這里所說的學習情境,并不是就個體具體的學習過程來說的,而是就學習本身在內容與方法方面基于實踐的宏觀性結構優(yōu)化而言的。我們既要從共時性的角度來把握學習空間的拓展,又應當從歷時性的角度來思索基于實踐需要而產生的學習空間與情境的歷史性生成與變遷。
從橫向空間來看,習近平強調“三位一體”式學習情境的建構。他指出:“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2]這里有三個層次的學習情境建構。其一,學習的實踐情境建構。注重在實踐中學習,不僅是習近平所強調的一種學習觀,而且更是馬克思主義學習觀的精髓所在。毛澤東曾旗幟鮮明地指出:“許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們對于研究今天的中國和昨天的中國一概無興趣,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盵4]注重學習的實踐情境建構以及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學習,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學習觀的精髓,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學習觀的集中體現;其二,學習的經驗情境建構。不論是向書本學習,還是向群眾、專家學習,甚至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其中都蘊含著學習的經驗情境建構問題。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善于從感性的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中讓學習本身獲得視域空間及理解維度拓展的可能性;其三,學習的經典情境建構。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學習,進而在學習經典的情境中,才有助于深化學習者對于某種觀點、思想及實踐本身的理解。
而從縱向空間來看,學習情境的歷史性生成卻是基于實踐而發(fā)生的。習近平指出:“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yè)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盵2]因而,具體學習情境的建構,必須基于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實踐而不斷生成。否則,便會出現所謂的: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局面。并且,歷史經驗也證明了學習情境基于實踐歷史性生成的重要性?!霸诿恳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實現大發(fā)展大進步”。[2]
在學習的緣起與旨歸問題上,習近平不僅注重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和民族的振興,而且進一步從健康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學習的實然存在與應然意義。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和民族振興,是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行為旨歸;而讓學習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則是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在場性行為表征。行為旨歸要真正實現,必須在學習情境的歷史性生成與建構過程中,逐步將潛在且抽象的理想性行為旨歸轉化成在場性行為過程。而實現轉化的關鍵,便在于努力讓學習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習近平不僅強調“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2]而且也希望廣大青年人能夠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5]從生活方式的語境中來理解和把握學習存在的意義,是習近平學習觀的一大特色。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個人的存在是通過他們的生活方式來表現的。當然,在馬克思的語境中,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活方式是個人存在與發(fā)展的顯性表征與隱性根據的統(tǒng)一,個人的存在與發(fā)展均寓于個體表現自己生活的過程中。個體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現和看待自己的生活,同其存在與發(fā)展的彈性空間密切相關。必須指出的是,生活方式不僅僅只是一種直觀性的存在,它更包含著個體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理解和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習近平將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看待,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都豐富了學習的理論內涵以及實踐意義。眾所周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個人生活的過程同社會生產的過程是直接相關的。那么,從生活方式的語境中來把握學習時,一方面,在理論層面上使得學習同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之間形成同源同構性具有現實可能;另一方面,在實踐維度中也使得學習與社會生產生活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歷史性的張力與平衡,進而使得學習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為現實可能。
把握邏輯構架與要件,是我們理解習近平學習觀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然而,邏輯構架與要件僅僅只是一種宏觀的思維趨向與脈絡,而要進一步地把握和分析習近平的學習觀,就必須要在學習的具體語境中來挖掘習近平學習觀的豐富內涵。習近平不僅從生活情境與方式的歷史性生成與建構的維度中來理解學習本身的存在和意義,而且還從方法自覺與文化效果的角度來看待學習的對象化過程及其結構關聯。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6]從馬克思“兩個尺度”的重要思想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價值問題不僅存在而且還是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的一個普遍且根本性問題。然而,恩格斯也曾生動地指出:“廠主對工人的關系并不是人和人的關系,而是純粹的經濟關系?!话压と丝醋鋈?,而僅僅看做‘手’(hands),他經常就這樣當面稱呼工人?!盵7]資本家在生物學和人類學的意義上都是人,但作為資本家——人格化的資本,決定了他與工人之間的價值關系所具有的特殊本質。正是由于價值存在個體性和多元性,則從學習的角度理順和規(guī)整價值意向及其思維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學習對象化的過程,習近平亦十分注重思想層面上價值與方法的規(guī)整與確立。價值與方法的規(guī)整與確立,也是個體確立學習乃至人生發(fā)展方向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不僅強調“廣大青年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武裝頭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5]而且還直接針對領導干部提出:“只有學懂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特別是領會了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2]而學習和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合理的價值意向和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這對于個體進一步的學習、發(fā)展乃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對于全部馬克思主義來說,最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現實問題的正確的出發(fā)點和最基本的方法論原則。因此,最核心的問題是‘方法’”。[8]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除了有助于科學的價值意向的規(guī)整與確立之外,對于學習者思維方式方法的歷練也是大有裨益的。習近平也強調指出:“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思想方法搞正確,增強工作中的科學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斷開創(chuàng)各項工作的新局面?!盵9]可見,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不僅能夠使學習者逐步地形成正確看待和理解歷史過程、社會現實以及個體存在三者關系的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對于現實的工作過程也具有指導意義。
價值意向的規(guī)整以及思維方法的歷練,其直接指向于正確學習方向的確立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升。面對多元價值并存的當今社會,確立正確的學習方向就顯得極為重要。同時,理論思維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習過程的系統(tǒng)性建構以及終身學習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不論是正確學習方向的確立還是理論思維能力的提升,都是從思想層面來范導個體學習的過程及其成果物化。習近平不僅注重從宏觀角度、從思想層面來把握學習對象化的過程,而且還進一步從興趣與需要的角度來探究個體學習驅動的機制和學習結構的完善。
“興趣是激勵學習的最好老師。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一陣’為‘學一生’”。[2]而興趣“是個人對客體的選擇性態(tài)度,這是由于客體的生活意義和在情緒上的吸引力所致”。[10]并且,“興趣產生于需要,并不在于人自己意識到這種需要,而在于人本身確實有這種需要。由于人的規(guī)定性和需要是多維、多重、多變的,所以人的興趣有無限多樣的發(fā)展可能性”。[11]由此可見,需要是微觀層面上促使個體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而根據馬斯諾心理學理論,人的需要具有層次性,而需要的層次性又導致了人的隱性興趣結構的存在。當然,隱性興趣結構作為一種潛在,其要轉化為現實,必須基于特定實踐場的生成和行為域的拓展。但是,從歷史過程來看,興趣結構不論是潛在還是現實,其均為個體知識結構生成、拓展乃至完善的中觀驅動因素。面對學習的興趣與驅動問題,習近平主張我們應聯系實際的生活及工作過程,既要善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又應善于挖掘和培育具體的生活及工作需要中的興趣點。當然,發(fā)現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亦對興趣點的培育及養(yǎng)成有所裨益。進而,他強調我們應當以興趣作為驅動,促使自己不斷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乃至享受學習。他曾指出:“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盵2]這里所說的“干什么學什么”,即是針對具體需要而言的。同時,他也強調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認為:“你腦子里裝著問題了,想解決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會去學習,就會自覺去學習?!盵2]這里所說的“自覺去學習”,即是以問題為導向、以興趣為驅動的學習方式。而實際需要、興趣所在和問題意識,這三者及其內在關系正是不斷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日趨科學與完善的根本性因素。
個體學習過程的推進和深化,是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重要表征。正確學習方向的確立、理論思維能力的提升、實際生活需要的助推、個體趣味心理的外化,乃是學習對象化和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必要媒介。通過對習近平學習觀闡述語境的研究,不難看出,個體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個體社會化、個性化的過程,而且也是個體文化自覺和歷史使命日益彰顯的過程。具體的學習過程,不斷促使個體在社會化和個性化之間所形成的張力結構中,日益成為文化鏈條和歷史序列上的一個能動存在,并由此而獲得推動文化傳承和歷史發(fā)展的現實勢能。
習近平從個體全面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語境中來把握學習的緣起與旨歸。并且,以生活方式的獨特視角辯證地把握和理解學習的存在實質及其與社會歷史之間的張力關系。但習近平面對個體具體的學習過程及其意義時,全面發(fā)展與民族振興的語境便轉化為了文化自覺與歷史使命的彰顯。眾所周知,人是特定社會歷史過程及其文化傳承中的定在。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的人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12]525那么,就現實的具體的個人來說,其便是處于特定社會生產關系及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存在。并且,“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12]163這也表明了,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不僅進行著人的自然化,而且也發(fā)生著自然的人化。而人與自然的雙向對象化,表征的即是人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面對人的歷史存在和文化存在,習近平在談到學習時,多次強調學習歷史以及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盵13]并且,“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chuàng)未來也十分必要”。[2]當然,歷史常識和理論的學習與理解,只是推進個體文化自覺和彰顯歷史使命的必要條件,而要真正做到社會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自覺,就必須注重實踐基礎上的“知行合一”。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不論是在具體的學習還是工作過程中,都應當“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14]同時,“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并且是更重要的學習”。[2]而知行合一、實干興邦的過程,既是從學習層面推進知識結構優(yōu)化的內在動力,又是個體歷史自覺、文化自覺的內在要求和現實體現。習近平一方面強調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另一方面也從實干興邦的歷史語境與現實意義的角度突出個體學習過程中的文化自覺與歷史使命。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的工作。歷史經驗和實踐表明,推進和加強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力、凝聚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推進學習型、創(chuàng)新型政黨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經濟建設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然而,當社會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但又非全面發(fā)展時,意識形態(tài)的結構優(yōu)化、實踐指導與個體內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從習近平談學習的語境和方法中來審思當代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過程,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推進意識形態(tài)傳播語境的對接和內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意識形態(tài)問題,根子在生活和實踐,而如何把握、認識則取決于世界觀、方法論”。[15]1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的邏輯前提在于理論思維能力的提升?!耙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16]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不僅要立足于具體的社會生產及生活過程,而且也應注重科學理論本身的研究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升。
習近平在談學習時,不僅注重學習內容的歷史性與系統(tǒng)性,而且還時常從學習方法的角度來引導個體學習過程和重塑個體學習自覺。而從學習語境中來審視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時,應關注方法問題。同時,我們還應當將方法問題的探索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精髓的研究聯系在一起。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應注重思想方法的探索與研究。并且,在實踐過程探索與思想方法深化相互作用的機制下,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逐步由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精髓就在于方法本身。鄧小平同志曾立足中國實際指出:“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17]因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通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來揭示和彰顯的。當然,必須注意到,要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實質,就應當將其寓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進行考察與定位。這也說明,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不僅需要方法邏輯的抽象與凝練,而且也需要歷史脈絡的回顧與自覺。我們總是從“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如果缺乏對舊世界的批判亦或如果新舊世界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就不可能有馬克思所說的:“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盵18]這把“鑰匙”的關鍵所在,即是歷史發(fā)展的同構性、傳承性與時代性。我們只有真正做到歷史與方法意識的自覺,才能真正走近馬克思主義的本真論域。進而,才有可能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構、傳承乃至內化。
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在理論建構與學習的基礎上,應注重學習與理解語境的轉化?!耙庾R形態(tài)是用一定的話語系統(tǒng)表達和宣揚,用來指引一定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和維護一定階級利益和統(tǒng)治,自覺反映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思想體系”。[15]122因而,意識形態(tài)就其存在來說,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和抽象性。那么,我們在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過程中,就應努力做到“高勢位”與“接地氣”的有機統(tǒng)一。不僅要堅持正確的理論與實踐導向,而且還應積極推進學習與理解語境的深入和轉化。
在習近平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展開過程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我們應當根據不同的實踐情境和需要不斷地豐富學習內容、提升學習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的語境及其轉化便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聯系新時期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過程,我們應當從兩個角度來把握黨的意識形態(tài)學習、傳承及內化過程中的語境轉化問題。其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理解過程中的語境轉化問題?;厮蓠R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發(fā)展過程,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直接來源于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較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說,在思維方式、形上建構以及精神旨歸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那么,不論從歷時還是從共時的角度看,我們在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邏輯線索和語境意義表達時,均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語境轉化問題。其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與傳播過程中的語境轉化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與精華。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基于發(fā)展性問題的突顯、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斷裂性延續(xù)以及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因勢介入,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核心價值體系在理解、傳承乃至內化的過程中存在言說及理解語境假性契合的可能。
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乃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語境轉化,不僅應當看到因知識結構的不同而造成的語境轉化障礙,更應看到寓于其中的個體學習與理解的顯性認知與隱性認同的張力關系與平衡機制。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承認這種張力關系存在的合理性,又應積極基于科學且合理的頂層設計和具體且歷史的社會實踐消除因理念及思維的斷裂性共時遷移和歷時延續(xù)而造成的假性平衡。
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癥結在于學習認知結構與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歷史性參互與拓展。并且,理論學習的推進和語境轉化的實現,都必須在學習認知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結構歷史性參互運動中逐步生成。有必要提及的是,這里所說的學習認知結構與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歷史性參互與拓展,并非是從形式邏輯所強調的同一率的角度來說的,而是強調二者參互生成過程中的辯證統(tǒng)一。
習近平在談學習時,多次強調個體學習認知結構的優(yōu)化和完善。從學習認知結構歷史性拓展、過程性對接和關聯性優(yōu)化的角度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對于解決意識形態(tài)建設過程中的發(fā)展性癥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伴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和優(yōu)化而不斷發(fā)展及優(yōu)化。而特定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也是伴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因而,學習認知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結構之間的歷史性參互與拓展的發(fā)生便具有現實可能性。而意識形態(tài)結構有兩種存在形式,即內容——層次結構和理解——解釋結構。就內容——層次結構來說,“可以從功能上把意識形態(tài)分為四個基本部分:學理基礎、時代框架、價值核心和外圍觀念”。[19]從理解——解釋結構來看,又可以從內容認知、價值信仰以及策略建構三個方面來把握。那么,內里的關鍵就在于,要通過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定性分析,進而為個體學習認知結構中意識形態(tài)認知——理解格局的形成及意識形態(tài)結構本身的拓展進行歷史性的定量審視。一方面要基于具體的實踐過程而不斷豐富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構架;另一方面,也應積極創(chuàng)設對接的中介條件,使得學習認知主體面對意識形態(tài)問題時逐步在頭腦中形成問題意識、內容構架和理論格調。
總之,習近平在談論學習時,不僅從歷史與現實辯證統(tǒng)一的角度來把握學習的存在與意義,而且還從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語境中來審視個體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其學習旨歸。面對個體的學習過程,習近平既強調思想層面上理論意向的規(guī)整和價值的提升,又注重個體基于不同的認識情境和理解語境歷史的、科學的、有效的優(yōu)化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而不論是從理論學習、語境轉化的角度,還是從學習認知結構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的學習觀對于新時期推進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來說都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1).
[2]習近平.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N].人民日報,2013-03-02(1).
[3]習近平.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N].人民日報,2013-07-14(1).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
[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5.
[8]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6.
[9]習近平.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N].人民日報,2011-05-14(1).
[10]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3.
[11]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92.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7(1).
[14]習近平.充分調動干部和群眾積極性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N].人民日報,2013-07-13(1).
[15]侯惠勤,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19]劉建軍.試論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結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