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典綠色文明

2014-03-03 19:16肖云儒
關鍵詞:綠色生命

肖云儒

(陜西省文聯(lián),陜西 西安 710077)

中國古典綠色文明

肖云儒

(陜西省文聯(lián),陜西 西安 710077)

從生存方式、文化方式的視角對中國古典綠色文明進行梳理與思考,闡述了中國古典綠色文明的相關話題。(1)人與自然關系的元問題萬古永存。人類社會的所有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未來社會許多問題追根溯源都與人和自然的關系有關。(2)中國古典綠色文明觀念萬古長青。2 000年前中國就有了博大精深的綠色文化觀,在儒道釋三家學說中極具體系性和深刻性。(3)中國古典綠色生存實踐萬古延續(xù)。綠色生存成為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和傳統(tǒng)風尚,綠色生存的行動主義者和行為藝術家自古至今相延成脈。(4)中國古典綠色藝術精神萬代浸潤。中國文化的實踐理性以儒為主,而中國文化的藝術理性卻以道為主。藝術家及其作品,藝術理性和方法,均在天精地氣中孕育構成中國美學的重要特征。

人與自然;大生命圈;中國古典綠色文化;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藝術生態(tài)

中國古典綠色文化這個講題,是從生存方式、文化方式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個新的整理和思考。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元問題萬古永存

綠色生存觀實際上是一個永遠存在、也永遠不會最終解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目前,我們?nèi)祟惿鐣械奈镔|(zhì)文明、精神文明乃至于未來社會許多問題,追根溯源到最后都與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關,所以將其定位為元問題,也就是最終問題。

生命發(fā)生有賴于自然的“泗源涌流”。水源、綠源、物源、文源——這四源構成了人生命生存和精神生存的氧吧。我在談到秦嶺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一句被廣泛引用的話:“秦嶺是中國人的‘四庫全書’,是我們水庫、綠庫、物庫、文庫?!鼻貛X發(fā)源了中國長江與黃河兩條河流最大的支流——漢江與渭河,是兩條大河繼青海三江源之后,極其重要的水庫;秦嶺是我們的物庫——動物植物給我們提供了充足的生活資源;也是我們的文庫——大自然給了人類取之不盡的啟示、思考、感受、情愫。

中國的山水詩、山水畫主要取自自然,領先世界各國。中國有兩大神話系列:一是昆侖系列,幻想傳說著山上的各種神話;二是蓬萊系列,幻想傳說著海上的各種神話。山和水給予我們博大的想象空間。中國無數(shù)的人生故事和生物故事,無數(shù)的思考成果(如道儒釋)和感情結晶(如唐詩宋詞),皆跟大自然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

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大自然看成是人類取之不盡的物質(zhì)源泉,而且要把大自然看做是人類生命的、社會的、心靈的結構原型。只有這樣對大自然的評價才算到位。如果只把大自然當做物,那么你就容易輕視它、作踐它;若把大自然當做社會和心靈的結構原型和取用不盡的精神資源,與人放進同一個大生命系統(tǒng),你才會尊重它、敬畏它。大自然歷經(jīng)億萬斯年磨合進化,形成了一個自洽的生命體系。這個體系也是人類物質(zhì)和精神生存的結構圖式和心理原型,并以不竭的啟示營養(yǎng)著生物鏈圈、生存秩序的良性運轉(zhuǎn)。大自然的生命比人類年長無數(shù)倍。它是一個耄耋的智者,這個體系從內(nèi)在結構到運動方式,都給人類以啟示并提供了模板。人類在它們面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孩子。所以老子說“道法自然”,人類的一切最終是要效法自然規(guī)律的。

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均處于三層同構、全息、交感、互融的結構之中,并且正反雙向互動著。自然生態(tài)影響社會生態(tài)和心靈生態(tài),心靈生態(tài)又影響社會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某個人工資提不上去,心里不平衡,又老跟老婆吵架加劇煩燥,那么就很有可能出車禍,引發(fā)社會災害。因此,自然不但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生社會之源、文化精神之源,是人之基,心之本。也因此,改善生態(tài)其實是改善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的一個三維的系統(tǒng)工程。美國林務官利奧波特說過一句名言:“很多歷史事實至今還都只從人類活動的角度去認識,事實上它們都是人類和土地作用的結果。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不容置疑的是,人類各種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問題的最后啟示皆在大地、在荒野、在山林江河之中。

地球生態(tài)是個多層同心圓:物理圈(天地),生物圈(動植物和人類),科學圈(創(chuàng)新知識、技術、工具),社會圈(經(jīng)濟、制度、管理、教育、社區(qū)和軍隊),還有精神圈(價值、信念、理想、道德思考、感悟)。這五個圈層無論哪一個層面失衡,都將造成災難性后果。日本海嘯引發(fā)了核電泄露,這是生物圈失衡;技術不到位,制止不了泄漏,這是科學圈的問題;管理有缺陷,又諱疾忌醫(yī),這是社會圈的問題。其結果必然引發(fā)了日本的大災難。大都市的水泥森林埋葬了我們多少童年記憶和詩情畫意。人的焦慮、煩燥、無休無止的摩擦從哪里來?探其究竟,就是從水泥森林而來。因為我們失去了可以育化情懷的土地、山水和綠蔭。手機網(wǎng)絡各種電波電磁波又在怎么樣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物能又是怎樣越來越代替人跟人之間接觸的心能?

因而,西方學者海德格爾說:重整破碎的自然山河與重建衰敗的人類精神是一致的,精神能量有時可以替代物質(zhì)能量。中國計劃生育取得了每年少生1 300多萬人的成績,節(jié)約了千萬人的生存資源。但是踐行中央的八項規(guī)定,推動“光盤行動”之后,全國每年節(jié)約的食品可以養(yǎng)活近2億人。風氣和道德節(jié)約的物質(zhì)遠遠超過了計生政策成果!

什么是精神生態(tài)?它是指通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自身由本能的生存境界進入生態(tài)的生存境界,從而維護和促進社會和自然的生態(tài)生存。人總是在一種關系中生活,人要保護自己的各種生存需求,也要顧及周圍的人、顧及整個世界的生存需求。這是人的道德責任。

在10多年前有關人文精神討論時,我寫過一篇文章,質(zhì)疑僅僅在人文范疇內(nèi)討論人文精神是否狹隘?因為對人類關懷的最后邊界,不是在人類自身,而是在天、地、生物和人類四者的總格局、總關系中。你不關愛鳥、不關愛土地、不關愛天空,怎會有對人類最終的關愛?

人與自然的關系永遠是人類社會心靈的元問題。

二、中國古典綠色文化觀念萬古長青

2 000年前,中國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綠色文化觀,且具有相當?shù)捏w系性和深刻性。天下的“天”字,就寓意著人在天地之間,人在自然之中。這是中國人對于天、地、人三者內(nèi)在密碼的圖騰解釋。環(huán)境是個沒有主語的詞,環(huán)誰之境呢?環(huán)人之境,人才是主語。環(huán)繞在人這個主體周圍的都叫環(huán)境。我們從西語的字頭也可以看出。英語生態(tài)學Ecology的字頭eco,希臘文原意為“居所”“家園”。生態(tài)跟家園從來密不可分。

在中國遠古的蒙昧時期,天是主體,人是附屬物。到了古三代夏商周的中后期,人與天,人與環(huán)境,開始互為主體,作為一對矛盾對子存在著。屈原寫《天問》,是誰在問天呢?是人在問天?!短扉g》長詩以370多行、173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叩問大地和天空,表明屈原已經(jīng)是把人、把自己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了。柳宗元后來還寫過《天對》。他在談到長安的時候說“國都在名山之下,名山借國都以揚威”,明確指出了秦嶺與長安、城市(社會)與環(huán)境的互惠關系。

道儒釋是中國古代三足鼎立而又熔鑄一體的精神支柱。道家文化講究的是真,追求個體的理想生命,怎樣自在、怎樣真實、就怎樣生活;儒家文化講究的是善,追求社會理想的人格,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善待社會;釋呢,釋講究的是美,追求心靈的理想境界,看重美善心境對于物的超越、對行為的制約。

道主要解決人與天的問題,道法自然;儒主要解決人與人的問題,仁義天下;釋主要解決人與心的關系問題,心即是佛。這樣,中國文化就構成了天、人、心——道、儒、釋——真、善、美三層生態(tài)圈的對位互融,最終形成自然——社會——精神三層生態(tài)圈的良性循環(huán)。中國古典文化將其作為理想境界,稱為“至世之德”。如果沒有了這個至世之德,社會將會怎樣?莊子說,“夫弓弩畢戈機變之知多,則鳥亂于上,鉤餌網(wǎng)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削格羅落之知多,則獸亂于滅澤,知詐漸毒劼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辨矣。”一個社會無法辨別真善美假丑惡,活得多累?那還有什么綠色的心態(tài)和綠色的社會?

《易》提出了天人同構的生命倫理。

周易里有一句哲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里把天作為男人(乾),把地作為女性(坤)。天以父性在運動中自強,地以母性化育萬物又恪盡承天之道。天地孕育了生命,天地是人類的父母——它點出了這樣一種天人同構的生命倫理。

老子提出了天人同道的生命動律。

大生命循著一種什么樣的規(guī)律運動呢?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艘Хㄌ斓剡\行的規(guī)律行事,不能違背春種秋收夏管冬藏的規(guī)律吧?天、地又法道而行,遵循著宇宙運動的無極真理運行。道是什么呢?好像玄而又玄,其實就是自然而然!天與人都效法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這才有萬物齊一的“天鈞”和“天倪”。天鈞,一切生命都是天然均衡的;天倪,萬物萬象都是必然天成的。人們不要去追問它為什么這樣。天權、人權也都是必然的,不能用人權去擠兌天權和地權。

莊子提出了修心廉物的生命追求。

在老子“守中”、守往中氣和內(nèi)境的基礎上,莊子提倡“坐忘”,“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當你超越了形體的時候,可能反倒捕獲了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直接體悟到天地萬物之道。莊子又提出“心齋”,人要有心靈的齋閣,也就是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就在我們的內(nèi)心。每個人都有人生的前臺,更重要的是得有一個充盈的精神后院。

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共生結構。

天人合一在中國有三重含義,是自然之天、也是宗教之天、義理之天(客觀規(guī)律)。三者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是不可違拗的。人其實有四重家園,社會也有“四文”文化。環(huán)境是我們的家園,有四重含義,就是“天境”“地境”“物境”“心境”。天是明朗而湛蘭,地是綠色而潔凈,城鄉(xiāng)是美麗而溫馨,心是恬靜而高遠。此景此情是多么幸福。有一個佛家故事,信徒問和尚,你念的經(jīng)我一句都聽不懂,但為什么又愛聽?和尚說,鳥叫你能聽懂嗎,聽不懂。你愛聽嗎?愛聽。那就對了。

人作為萬物之靈長,大寫于天地之間。一方面,人具有至尊的位置,享有至多的資源,有什么理由不承擔至大的責任呢?另一方面,人是地球的家長,卻不承擔責任,不營構這個家庭,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破壞這個家庭。這叫做無德啊。

佛提出了人與境、靈與肉的生命交感價值。

佛的眾生平等理念,從文化角度講,是非常綠色的理念。眾生皆有生命,皆可普渡,是為平等。眾生因緣而聚,又彼此攝入。綠色樹蔭包裹我們,我們不是攝入了它制造的氧氣嗎?不是攝入了它制造的美感嗎?這些不是都轉(zhuǎn)化為我們美好的心情和健康的身體了嗎?如果以人之仁去待眾生,人們就會感謝它,而不是歧視它。

佛家提出善惡業(yè)報。有業(yè)、有行為,就有果報。善業(yè)有善果、惡業(yè)有惡果。佛教的“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侫、戒濫飲,雖然簡單,卻約束了人類的不當之欲、過渡之欲,以彼岸的律條和良心來約束此岸的行為。人們心里有彼岸,就會覺得有雙眼睛在注視自己、叩問自己,就會不其然而然的約束自己。沒有敬畏的民族很可怕。如果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他還能怕人嗎,當然就放縱欲望了。

佛還提出修行解脫。修行實際上是為了修身,解脫各種物欲的枷鎖而進入素樸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極樂凈土。它是與凡塵的穢土相對的。在《華嚴經(jīng)》描繪的凈土的世界里,只有自然相而沒有社會相?!跋闼髯ⅲ妼殲榱?,妙華開敷,香草布地,明珠間飾,處處盈滿?!闭宫F(xiàn)于我們面前的全是大自然生命的蓬勃。為什么對社會凈土不著一字?因為社會不凈?誰把凈土變成了穢土?是我們無度的生活欲求。人類制造了多少垃圾,當垃圾沒有被科學轉(zhuǎn)化為有用之物前,它既污染著土地和空氣,也回過頭來污染了我們的心靈。

禪宗提出追求凈土在世的生存實踐和追求禪定境界的生存理想。

西天的佛祖主張來生成佛,但經(jīng)過中國文化的入世改造,禪宗提出了此岸成佛、快樂成佛、行為成佛、立地成佛,甚至是心即是佛。放下屠刀,佛心就在你心里開花。這就給人類一個切近的期待,一個切近的承諾。你為別人的時候,別人待你以笑容;別人為你的時候,你待別人以感謝。人與人這種心的交流就有了佛意。

從易到老、莊、儒、佛、禪,從基本觀念、倫理價值、交感價值一直到生存理想和生存實踐,我們的古典綠色文明在理性層面是如此系統(tǒng)和渾刻。

三、中國古典綠色生存實踐萬古延續(xù)

中國人是一個注重實踐的民族,古代圣賢的綠色理念早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社會共識和實踐行為。綠色生存成為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和傳統(tǒng)風尚。綠色生存的行動主義者和行為藝術家,自古至今在中國相延成脈。

本文描述介紹的這些群體,我稱其為綠色生存群體。他們自覺從廟堂、從坊間、從紅塵鬧市中逃離出來,在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心態(tài)中,在自然的綠色和心態(tài)的綠色中,讓自己的心身實踐了野逸的生存。

綠色生存的自洽形態(tài)——知音文化。

伯牙、鐘子期兩個人,一個善操琴,一個善品樂。他們在大自然的高山流水中成為知音。鐘子期善于感知解讀伯牙的琴聲,大自然和藝術使他們心心相印,這種知音也使他們更愛大自然和藝術。后來沒有了鐘子期,伯牙便絕弦而去。天與人相諧導致了鐘子期、伯牙人與人的相諧,也導致了倆人心與心的相諧。知音是一種心靈的自洽與相洽。

綠色生存的進擊形態(tài)——俠義文化。

這個群體常冠以綠色的名號,叫綠林好漢、叫山寨,傳達了一種綠色文化意蘊。為什么不叫長安好漢、汴京好漢?那是首善之都,是主流社會,離心靈、精神的綠地很遠。只有遠離都城,才有山寨與綠林;也只有遠離主流之地,才能哨聚山林。他們游走在體制之外,追求自在的生活,相忘于江湖。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具有進擊性。當一個社會沒有能力維護百姓的利益時,子民們自發(fā)組織起來,以個體或者群體的方式維護公平正義,就有了綠林俠義。

綠色生存的深慮形態(tài)——狂狷文化。

明代的李贄,也就是李卓吾,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狂狷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離經(jīng)叛道,遁于自己綠色的心境中。李贄寫了一部書叫《藏書》,表明寫書不為面世,只為藏之名山。他的另一部書叫《焚書》,也是不能面世的,準備被焚毀。正因為他抱著非焚即藏的決心,才能夠自由而無所顧忌地發(fā)表個人的獨立見解。

李贄的核心主張是“真性童心”說。“真性童心”就是天然的綠色的心態(tài)。他有潔癖,尤其有精潔神癖,一生逃離社會的穢土文化,反對虛假人格。他說人生下來是最真實的,童心是最可愛最純潔的,自然而然的本性就是大道。李贄早年考過科舉,有過功利之心,考科時作了個弊,竟然就被錄取了,從此便看透了科舉和儒生。他當官,卻在公堂之上跟和尚談笑風生,或者把公堂搬到廟里去,視廟堂游規(guī)則為烏有。他當和尚,偏留一撮胡子,后來和尚也不想當了,就辭官回家,拒見鄉(xiāng)里。他不信神、不信仙、不信儒、不信道、不信鄉(xiāng)愿世俗、不信族規(guī)家教,孑然一身在天地間游走;他心上無邪、身上無非、形上無垢、影上無塵,不愧不怍,自由自在地活著,也在充實和自信中痛苦著。

綠色生存群體的成熟形態(tài)——知白守黑文化。

陶淵明是代表性人物。他的主要文化主張是“知白守黑”,在中國古典綠色生存中,可以認為是最成熟的形態(tài)?!爸资睾凇笔抢献印兜赖陆?jīng)》里的話,是古典綠色文化十分重要的一個思想。中國受儒家入世有為主義的影響太深,素來崇尚太陽、追求光明,不懂得月色和黑暗對于生命和社會的重要性。“知白守黑”從另一個角度給我們提供了進行思考和實踐的參照系。

陶淵明一生的詩歌的主題詞主要是三個。一個是“樊籠”。久在樊籠,得返自然,達人善覺,遁而歸耕。他總覺得當縣官的那五斗米俸祿是人生的一個束縛。一個是“回歸”。沖破樊籠去哪里?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回去!在他的詩里,歸鳥,歸人,歸心,歸田,歸空無之類的詞兒很多。正如現(xiàn)今網(wǎng)絡上曾瘋傳的一句話,“走慢一點,讓我們等等自己的靈魂!”如果只圖走得快而把靈魂甩后頭,剩下兩條腿在人生的道路胡亂奔跑,漫無目標,四顧茫茫,不知道自己來到什么地方?為什么來?來了要干什么?罔顧這些人生的根本問題,對根與本全糊里糊涂的,只顧跑,行嗎?所以歸去來兮,陶淵明呼喚著人們回歸心靈。還有一個是“田園”?;貧w哪里最好?綠色田園,綠色的自然家園和綠色的心靈家園。當時主要是農(nóng)業(yè)文明環(huán)境。陶淵明無功利的崇尚自然,使他成為中國古代能夠與西方哲人海德格爾的詩性哲學,也就是提出“詩意的棲居”這樣的人生理念相通的第一人。

陶淵明的名號都和光明與黑暗有關,名潛,潛隱的晦暗的,還沒有大白于天下;字號為元亮、淵明,元亮是天乍亮的那一刻;淵明,由深淵到光明,恰是知白和守黑。知白守黑才能進退自如,身心和諧,意態(tài)從容。

秦始皇乃千古一帝,功莫大焉。但他是以40年的光陰,93次戰(zhàn)爭,400萬人的生命為成本才換取了彪柄千和的功績。陶淵明連當縣令的五斗米俸祿都不要,掛印而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以零成本創(chuàng)造了一種綠色的生存樣板,也影響了中國2 000多年民族生存的歷史。秦始皇與陶淵明,一個滿足了民族的自強追求、自豪感;一個滿足了個體的生命情懷和幸福感,不是都很好嗎。這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說,中國的歷史是圣人人生觀和英雄人生觀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國歷史千萬不要忽視陶淵明這一條線。

我們常常偏向于白、偏向于光明、偏向于盛世華章,而忽視、輕視甚至蔑視黑、蔑視月色、蔑視沖淡平和和失??;我們也總是偏向有、輕視無,偏向顯性的東西、輕視隱性的東西,偏向動態(tài)的、激越的東西,輕視靜態(tài)的、適度的甚至退卻的東西,偏向器,物質(zhì)的、技術的東西,而輕視道:精神的、心靈的東西。器是什么?是存在之物;道是什么?是存在之源。同時,我們也總是偏向已知的世界,而疏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偏向于知識的灌注,而不去營構信仰空間。老子的思維是反向正悟思維。他總是從事物的反面提出問題。當所有人都說白好、光明好、太陽好的時候。他說月亮不錯、黑夜不錯。黑容易吸納陽光,冬天穿黑衣服就溫暖。因為黑能覆蓋所有的色彩,即陽光的七彩,所以包容。現(xiàn)代科學研究指出,暗物質(zhì)占宇宙總質(zhì)量的95%;可見的物質(zhì)白,只占整個世界的5%。目前,人類的活動只在這5%里邊翻跟斗,而在95%的暗物質(zhì)中有75%的能量和能源。當我們重視暗物質(zhì)時,眼前會出現(xiàn)一個廣袤的天地,有無垠的潛資源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也有無垠的潛思維等待我們?nèi)グl(fā)掘,那將會為人類提供成百倍于現(xiàn)在的能量和潛力。人類只有知道暗的無邊,才會有探索明的不竭的行動。

陶淵明歸隱田園22年,比他晚1 500年的美國人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只歸隱了2年2個月,卻被西方稱為綠色的圣人。梭羅認為,許多社會認可的進步,像鐵路、銀行、郵電、報業(yè),其實都是索債的魔鬼。雖然它們給了人類某些好處,卻也會逼你加倍償還利息。他說一個人的富有總是與其能夠做的順其自然的事情成正比。梭羅被西方重視,與歐洲近現(xiàn)代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偏向于擁白棄黑有關。要強不要弱,要進不要退,要競爭不要協(xié)調(diào),幾乎成為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西方中世紀的黑暗和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要,使早期資本主義特別崇尚普羅米修斯、丹柯這一類光明的英雄。社會大發(fā)展的時代常有一種光明主義的情結,實際上一不小心就會滑另一種傾向,那就是直線進步論、無限進步論。這是生態(tài)危機隱伏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因斯坦曾經(jīng)為此困惑過,并提出過疑問。他感到資本主義早期的直線進步論、無限進步論,與自己的有限相對論并不吻合。但現(xiàn)代普泛性輿論卻總是有利于儒家和強者、男性和陽光,而不利于老莊和女性,夜月和弱者?,F(xiàn)今社會總是強調(diào)要進擊、要超速、不要輸?shù)狡鹋芫€上,卻很少考慮到給社會營構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和寬容的心靈空間也許更重要。給人一個心靈空間,就好比給了他生命的舒張劑和創(chuàng)造的發(fā)動機。

類似的綠色生存群體在中國由古代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昨夜的星辰穿透千年光陰,仍在照亮當下的我們。在秦嶺和其他的山林之中,現(xiàn)代隱者絡繹不絕。在喜馬拉雅和昆侖山中,藏傳佛教也有不少隱士,有的在洞穴中閉關10年或20年。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延續(xù)了綠色的生存方式。筆者曾在秦嶺走訪過兩位年輕的現(xiàn)代隱者。他們是大學剛畢業(yè)的男生和女生,在秦嶺大峪人跡罕至的地方結廬,以最簡陋的衣食住行,換取最純凈的空氣和水,最綠色的心態(tài)和情緒。有一位成功的老板,每年有一段時間刻意蒸發(fā)自己,進山修為和寫書。因為現(xiàn)代社會是利益沖突交織的場所,商場更是各種競爭、沖突最集中的地方,所以他每年進山,讓自己沉浸在慢生活中,在悠閑中思考。每次下山時,他都帶回一本書和一個健康的身體。這位在市場撕殺的人,內(nèi)心渴望的卻是到最純真和最深刻的精神世界中去棲身。他用深刻的理性空間和純真的生命空間,修復疲憊和創(chuàng)傷,療救心靈中的病灶。

四、萬代浸潤的中國古典綠色藝術精神

中國文化的實踐理性是以儒為主的,讓人有為、為社稷建功立業(yè);而中國文化的藝術理性卻是以道為主的,讓人消解、超越,去山水之間;在實踐中追求儒的進擊、成功,在藝術中、心靈中追求道的超越、恬適,以取得一種生命平衡。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過:“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何哉?當然是人!所以他提出,天地、日月孕育了人,天、地與人可以并列,謂之“三才”。人類集天地之氣才創(chuàng)造了文字,創(chuàng)造了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創(chuàng)造了祭祀和藝術的種種種種,也才有了人類的精神生活。這一切都是從天精地氣來的。

海德格爾說過,只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那就是詩與藝術。因為詩與藝術視自然有生命。它們通過讓物化的世界說話,來同世界的物化作斗爭。文藝可以讓看似沒有生命的自然世界像人一樣活起來,吟詩唱歌起舞,傾訴自己的追求、感情,從而與人對話,取得和人一樣的平等地位。在藝術家心中,深山里的一棵百年大樹是有生命的——它是我們的老祖先。它以樹葉的婆娑來歌舞,以香氣來襲人,以樹形、樹姿以及和周邊景物的關系,誘發(fā)我們的審美聯(lián)想和共鳴,并融入我們的生活和感情。當開發(fā)商要把它移栽到塵霧迷漫的城市作景觀樹,樹爺爺無法適應,病得很重,人類就強制給它打吊針。它痛苦卻說不出來,也擋不住。于是文藝家站出來,用作品為大自然說話。正因此,霍克·海默說,真正的藝術是人類對彼岸渴望的最后的保存者,是保存我們跟彼岸世界聯(lián)系的最后一個通道。

中國畫精神有著天然的綠色質(zhì)地。中國畫是散點透視,西洋畫是焦點透視。焦點透視是什么?是畫家的眼睛從一個相對固定的角度所看到的客觀物象。那些被遮擋的地方,你看不到也就不能畫,否則便違反了焦點透視規(guī)律。散點透視則不同,創(chuàng)作主體的眼睛是游動的,它是從游動中來看這個世界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在移動中展開的長卷,在這個角度上被遮擋的景物在那個角度又出現(xiàn)了,不可畫轉(zhuǎn)化為可畫了。這很有點像錄相機,具有蒙太奇的動態(tài)特質(zhì)。散點透視從好多個點上動態(tài)地去看世界,其實是尊重自然的多面性和動態(tài)感,尊重客體世界復雜性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綠色審美觀。它通過視角的移動,讓物象外在、內(nèi)在的生命得到了多角度、多層面展示自己的機會。畫家以變化的目光,使大自然展示自身變幻的美麗。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都因此取得了相對的自由。這是一種對生命綠色的尊重。

中國畫論經(jīng)常談“氣韻生動”,包括山水畫在內(nèi)。氣韻生動意指大自然不但有生命,而且這生命會化育出精神和審美層面生動的氣韻來。畫家只有畫出大自然生動的生命和氣韻,才是上品。中國畫論又經(jīng)常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是從藝術發(fā)生學的角度來講的,將天人合一用于創(chuàng)作。一個主體(心源),另一個客體(造化),都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機械唯物論認為只有造化——大自然、客體才是源,主體、心靈只是流,只能是源的派生物。主觀唯心主義又認為藝術只是藝術家心象的再造,與客觀物象距離越拉開越好。這兩者都有偏頗。作品再主觀化、心靈化,總會自覺不自覺以存在于內(nèi)心的某種客觀物象作為模板,那怕對現(xiàn)實模板作了大幅度的、面目全非的提煉,甚至是抽象變形的處理,還是能尋找到、感覺到現(xiàn)實的物象在作品中遙遠而永不消逝的回音。中國很多古典山水詩、抒情詩和大寫意的國畫,特別能證明此點。中國書法更是在遠離客物象的符碼和線條中,讓人們一方面感受到象形文字源頭上的物象依據(jù);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書家心源的波光。

中國畫的欣嘗過程也不是靜態(tài)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不但要可品,還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北宋中國畫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將生命哲學動態(tài)地融進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全過程中。這時候,創(chuàng)作不僅是寫與畫,而是書畫家生命的傾訴;鑒賞也不只是品與析,而是鑒賞者的生命通過作品與作者的鳴和;更是將你的生命融進畫中,與畫里的自然風情和藝術家的心緒同行、同游、同居。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藝術生存的樣態(tài),藝術真正成為交流鮮活生命的“空筐”。這是中國藝術精神中最有創(chuàng)造智慧的地方。

如果我們對“詩言志”這個理念有正確理解,也會旁證中國文化重自然情懷和人文情懷的綠色特征。過去解讀“詩言志”,常常將它作為中國文學注重理性表達和理性教化的一個理念,似乎中國的詩歌從古以來就提倡宣揚理念和志向。但這個解釋看來未必正確。袁行霈先生在《中國詩學通論》中考證,“詩言志”的這個“志”,是大樂之情志,而不是大德之理志,是一種人生情懷的追求和向往。所以,中國古典詩歌中懷念和融入自然家園的篇章總占壓倒性優(yōu)勢?!对娊?jīng)》在三百篇“風”“雅”“頌”中,“風”收入了265篇,占到《詩經(jīng)》的80%。這些采自民間的篇章使《詩經(jīng)》流淌著一股自然之風、綠色之景。

“風”意味著什么?有什么含義?首先是自然的風聲。這種自然現(xiàn)象進入了文字之后,漸漸便用以整體地表述自然景色,如風景、風光;又以自然風雨聲的高低、強弱、清濁來表達社會的風氣、風化,如以清純之風寓社會良好風氣,以“暴風驟雨”比喻激烈的社會斗爭。繼而又演變?yōu)轱L俗、風尚,用以表述民間的生活習俗、年節(jié)習俗和時尚興衰,甚至用于表述人的文化形象和生活行為,如風情、風騷。風景、風光是自然面貌;風俗、風尚是生活習慣;風氣、風化是道德水準;風情、風騷是審美氣質(zhì)。古人從自然界選擇了這么一個綠色的詞,賦予了它多少含義,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再到情調(diào)都有?!对娊?jīng)》把大自然很多東西吸納進來,轉(zhuǎn)化為社會用詞和藝術用詞,轉(zhuǎn)化為詩三百篇的文化底色。這充分證明了“詩言志”之志的確是情志,也證明了《詩經(jīng)·國風》的質(zhì)地的確綠色。

比興當然更是建立在生態(tài)基礎上的一種流行藝術手法。《詩經(jīng)》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彼陀H的娘家人祝福新婦象桃花夭夭一樣美麗,囑咐她到了婆家,要宜其室家,孝敬公婆,象桃花灼灼其華那樣和諧相宜。陜北民歌中的比興手法更普遍,大都是從大自然的某個風物起興,抒發(fā)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慨,從自然到人生社會、到心境感情。民歌“一對對鴛鴦水上漂,人人都說咱們兩個好”,運用人人知道的鴛鴦作比興就使青年男女的愛情有了形象感和畫面感。“上河的鴨子下河的鵝,一對對毛眼眼望哥哥”,則借用鵝和鴨的大眼睛、長睫毛表達對哥哥的愛慕,使人們即刻接受了歌中的愛情信息。

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看作是歷史之謎,認為“對這一問題的最終解答,也就是自然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就是共產(chǎn)主義”。馬克思說,“這種共產(chǎn)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原來如此,共產(chǎn)主義是徹底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也就是徹底完成了的生態(tài)主義。完成了自然主義,人與自然的問題解決好了,也就有了對人的終極關懷,這也就是最大的人道,就是完成了的人道主義。所以,完成了的人道主義也就等于自然主義,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也就等于人道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與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相結合,是整個人類、也是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看來,綠色革命,早就是馬克思主義題中應有之義。

特別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人生的進步,當然還有有賴于中華文化的儒道釋三足鼎立以及其他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的交互作用,不能因為我們今天更多談到了綠色文化,就偏廢了其他各文化流派的作用。

(此文系肖云儒先生在“院士專家漢中行”大會上的學術報告)

(責任編輯:馮蓉)

ClassicalGreenCivilizationofChina

XIAO Yun-ru

(Literature and Arts Associ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77, China)

The article has combed and considered Chinese classical green civilization and its related topics as follows:(1)The elementary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everlasting from the viewing angle of survival mode and culture mode. All the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human society, and many problems in the future societ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en tracing back to their sources; (2)The concept of Chinese classical green civilization remains fresh fore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re w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green cultural outlook in China which had actuality, and profoundness in the theorie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3)China′s green survival practice is incessant forever. It became the value pursuance and traditional prevailing custom of ancient Chinese. The activists and behavior artists of green survival have lasted forming a vein; (4)The spirit of Chinese green classical arts has infiltrated into Chinese culture forever. The practical ration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is dominated by Confucianism, whereas the artist ration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is dominated by Taoism. Artists and their works, artist rationality and methods are bred in the heavenly and earthly quintessence, forming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aesthetic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 the grandiose vitasphere; Chinese classical green culture; natural ecology; social ecology; spiritual ecology; artistic ecology The

2014-02-16

肖云儒(1940- ),男,四川廣安人,陜西省文聯(lián)研究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

G0;K203

A

1008-245X(2014)03-0001-07

猜你喜歡
綠色生命
節(jié)儉綠色
生命之樹
綠色低碳
綠色環(huán)保
從地里冒出來的生命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再造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