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曉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082-02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一布置作文,有的學生就愁眉苦臉,叫苦連天,似乎寫作是一件極痛苦的事。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缺乏生活,缺乏體驗,這是學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久而久之,寫作文成了學生的一道心魔。于是就胡編亂造,亂寫一氣,甚至抄襲,作文蒼白無力,眾人一畫。面對這一現(xiàn)狀,筆者曾深深地思索,嘗試了很多方法,并認為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才是提高學生作文質(zhì)量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呢?
一、讀寫結合,教學相長
作文與閱讀教學不應該是互不相干的兩回事,應該是互為促進的有機體。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這樣的奇怪現(xiàn)象,有很多同學可以總結出很多學過的寫作方法,但是真正能夠用到自己作文中的人卻寥寥無幾,有很多同學的作文是平鋪直敘,毫無文采。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有意無意也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各自孤立起來。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會讓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分析文章的寫法,感悟作者的情感。那么教師在完成這些閱讀教學任務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把學過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不必是大作文,只需一、二百字的小文章即可,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如地運用學過的寫作手法。如學完《春》這篇課文后,鼓勵學生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描寫一段景物;學完《海燕》之后,鼓勵學生用象征的手法描繪一種植物;學習《丑石》之后,鼓勵學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個事物等等,學生可能寫得并不理想,但是只要學生能夠成文,老師就給予鼓勵表揚,日積月累,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把在閱讀教學中學過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
二、積累材料,遷移運用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這方面,我改進了自己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將每堂語文課的前五分鐘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美文賞析”。另外,可采取多樣的形式,讓學生自由閱讀作文類書籍,并在自己心愛的日記本上記下文章里自認為很優(yōu)美的詞句、動人的事例或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作文時仿寫的參考,并定期檢查,公開評講誰記得好、進步快。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同學們讀書、寫作的興趣越來越濃。有時候某個同學讀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講臺前念給全班聽,與同學共同分享,還有的同學找別人借作文書,更有甚者,專門利用周末到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作文書籍,然后在班內(nèi)互相交換,共同閱讀,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素材也逐漸多了,口頭表達能力也有所增強,潛移默化中也學到了很多寫作知識和技法,在實際寫作中,不僅內(nèi)容變得充實起來,而且也能運用很多靈活的表現(xiàn)手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寫作的過程,是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的過程。學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為沒有鮮活的材料可寫,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走向課外,學會觀察五彩繽紛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奧妙;學會接觸課外生活,感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學會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領悟人生的意義和真諦。從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yǎng),形成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果平時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卻指望著“拔苗助長”,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實際的徒勞,時間稍長,學生對寫作便失去了興趣,甚至一寫作文就頭痛。
三、引導賞析,模仿訓練
作文訓練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針對初中生閱歷淺、知識面窄、視野不開闊的特點,可以用拋磚引玉的方式,開啟思維,誘發(fā)創(chuàng)作。針對一些不好寫的訓練題目,嘗試了“佳作引路——師生點評——學生再創(chuàng)”的作文訓練形式。學生在例文的引導下,拓寬視野,活躍思維,在品評鑒賞中,學到了有利于寫作的語言技巧、寫作方法等。在老師的啟發(fā)、鼓勵下,學生進行了遷移思維,寫出了自己的作品。
對于那些實在不能自己獨立完成作文的同學,老師也要放寬標準,讓學生先學會仿寫,再進一步學會獨立完成作文。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無話可說的難題,又解決了學生不會寫的難題。在訓練中也提高了寫作能力,如此訓練,學生易產(chǎn)生寫作靈感,增強寫作興趣。
四、創(chuàng)新形式,培養(yǎng)興趣
根據(jù)各階段的寫作要求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常以“新聞報告”的方式來對他們進行說話訓練,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同學們把自己耳聞目睹的新鮮事物表達出來。讓學生說一段話或講述一件小事,在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至歸納概括能力等方面,無疑都是一個鍛煉、提高的過程。起初,學生羞紅著臉小聲說或不敢說,教師就帶頭示范。他們漸漸懂得觀察周圍的事物,從而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后來,他們都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爭先恐后地將觀察到的有意義的事物表述出來。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我還采取了激勵手段。我經(jīng)常對學生說,“要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通過這種交流,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自己習作的價值,并從中享受到習作的快樂。這樣做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更加“樂于寫作”,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發(fā)展健全人格。
另外,我還采用小練筆的方法,堅持隨課文內(nèi)容仿寫小作文,每周至少一文,定時交流,選出好的展示在“學習園地”上。同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進行文學講座,郊游寫作,寫日記。
五、評講恰當,多加鼓勵
作文評語,要感情真摯,態(tài)度中肯,作文評講中的認可、鼓勵,是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的催化劑。在作文批改中,要特別注意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通過評贊、鼓勵,激發(fā)其作文興趣。每次周記發(fā)放之前,我都要擠出一定時間,對本次周記進行點評。點評面不宜過寬,每次最好結合學生作文實際,圍繞一個重點展開。評講要動人、形式要活潑。有時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來談,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例如,一次周記有個學生文章相當不錯,只可惜標題大失水準。我利用點評時間,朗讀了這篇文章(有意識地省略了文題),在學生被感染的同時,再請他們給文章擬題。學生擬出了幾個好題,讓文章增色不少。我趁熱打鐵,相機誘導,闡明了標題的作用,也教會了他們擬題的方法,事半功倍,效果明顯。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