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軍
【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目前被廣泛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對于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影響,相關研究較少且不夠系統(tǒng)。
【關鍵詞】教師行為;小組合作學習;影響
由于教師的教學行為不當,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許多問題,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缺乏對合作學習的價值認識,缺乏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等,導致合作學習不能真正發(fā)揮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某些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思考,以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一、分組不科學
【課堂問題】教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后,教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
【問題透視】“前后四人交流一下?!边@是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在課堂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在教師眼里,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合作學習。果真如此嗎?其實教師的這個行為沒有考慮到合作學習中如何進行科學分組的問題。
1.采用“組內(nèi)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
成功的合作小組采用的原則是“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即合作小組成員在性別、性格、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異,從而實現(xiàn)各小組成員在合作過程中的優(yōu)勢互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2.根據(jù)教學需要變換“座位編排”
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改變座位排列方式,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座位。這樣,學生不再只是面對教師,更可以直接面對學習上的伙伴;又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當然,我們也應給予合作學習充足的時間,在小組表現(xiàn)中我們應盡可能地讓不同程度、不同特長的學生盡情發(fā)揮。
二、分工不明確
【課堂問題】在一堂主題為“友情”的音樂課上,教師在舉例、講解之后,讓前后左右的學生組成小組展開討論。此時的教室頓時炸開了鍋,煞是熱鬧。可你又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交頭接耳并不是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是趁機偷懶、觀望、閑聊、被動地“傾聽”,有的干脆思想開小差,把合作討論當作與自己無關的事。而教師則站在講臺前低頭看自己的教案……
【問題透視】這種小組合作由于缺少教師事先進行組內(nèi)人員任務分工的教學行為,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學習效率低下,結果往往是好學生參與機會多,小組長表現(xiàn)多,真正發(fā)言的仍然是那一兩個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則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在科學分組的前提下,有必要對組內(nèi)人員進行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例如可在四人小組內(nèi)設小組長一人,記錄員一人,匯報員一人,資料員一人。這樣組內(nèi)各成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泛泛而談,又避免了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搭車”現(xiàn)象。
三、時機不對
【課堂問題】在一堂音樂課上,教師講到“身邊的自然音響”時,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一時間,前排學生刷地轉過身,滿教室鬧成一片??谏诼?、雞鳴聲、馬嘶聲,此起彼伏。5分鐘后,教師讓學生再次討論:除了動物的聲音,還有什么屬于大自然中的音響?教室中再次響起學生用力敲桌子、搖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聲、風聲、雨聲……
【問題透視】在這節(jié)課中,全體學生似乎都高度參與,親歷實踐,殊不知這一簡單的音樂知識點需要教師這樣大動干戈地組織全體學生多次討論嗎?不難看出這些簡單認為學生“自主探索”“集體討論”就是合作學習的觀點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我們倡導小組討論,更多的是為學生之間的互動、互補、互助提供舞臺,不顧學生的實際,不顧學習的內(nèi)容、環(huán)境的限制,盲目濫用,只能使合作學習變成“家常便飯,食之無味”。因此教師精心選擇有探討價值的內(nèi)容,合理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
1.復雜、綜合的學習任務需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有些操作性強,個人無法完成,需要同伴的配合與幫助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適合通過小組合作進行。
2.開放性、探索性的內(nèi)容需合作學習
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進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學習效果。因為一個人的思維總是有限的。合作學習一方面為每個學生提供表達個性思維的機會;另一方面便于學生在傾聽中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突破個人思維的局限,開拓自己的視野,建構問題的解決策略。
四、時間不足
【課堂問題】在一次公開課上,教師就“搖籃曲有哪些音樂特點”這個問題組織了合作學習,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沒過幾分鐘,當學生學習討論熱情正濃時,教師因擔心影響教學效果或拖延時間,就打斷了學生的討論,進入下一步的教學。學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寫在臉上……
【問題透視】在合作學習中,有時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的狀態(tài),有時學生討論的興致正濃,教師因各種原因要求結束討論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結果教師請成績好、反應快的小組代表起來發(fā)言。小組內(nèi)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只能以個人意見替代大家意見,合作學習成為“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因此,為了使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保證足夠的時間是尤為重要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提出時間要求,這個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訴學生速度的重要性。過短的時間,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對所探索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就偃旗息鼓,終止了合作學習,這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時間的充裕直接決定合作學習的效果。
五、評價不全面
【課堂問題】教師在布置了任務后,前后左右的學生立刻組成小組展開討論。教師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又似乎在計算課堂上已過去的時間,然后隨意地在各組間巡邏一遍。合作活動結束學生在匯報討論結果時,教師的評價都是:“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真不錯。”
【問題透視】在一些合作學習中我們看到教師往往布置了學習任務后就做自己的事,不去對小組進行指導和對合作過程進行評價。合作結束時的評價常常是“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真不錯?!币孕〗M某一成員的回答來評價整組學生的掌握情況,使評價以偏概全。
1.評價內(nèi)容要全面
合作學習中,合理的評價機制應該是將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并更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在合作過程中,教師不是更清閑了,而是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xiàn)場的觀察,及時進行指導和評價。例如某一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都很好,小組活動開展得特別順利,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在合作結束時,“小組合作表現(xiàn)”是評價的主要指標。教師的評價語應多用“你們小組”而少用“你”。
2.評價形式要多樣
有效的合作學習,應該做到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是對自己的總結與反思,也是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具體體現(xiàn)。小組是學習的主體,自然也是評價的主體。評價可以是對組內(nèi)整體的評價,對組內(nèi)成員的評價以及對其他組的評價。教師作為“中立者”更能從宏觀上把握全局,評價的作用是巨大的。評價堅持以正面表揚和激勵為主,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活動。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傅永曙.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論[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張斌.論合作學習及其對學生行為和態(tài)度的影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9).
[4]郭華.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假設與實踐操作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19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