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敏
呂梁學(xué)院汾陽師范分校,山西 汾陽 032200
生態(tài)翻譯學(xué)是進入21世紀翻譯界興起的一種新興的翻譯研究途徑,是清華大學(xué)教授胡庚申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研究范式?!胺g適應(yīng)選擇論”是生態(tài)翻譯學(xué)的理論基礎(chǔ)。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即原文原語和譯本所展現(xiàn)的整個世界包括語言、社會、交際文化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相互作用的整體)對譯者的適應(yīng)和選擇具有制約作用,翻譯過程可以看作是譯者選擇與譯者適應(yīng)交替進行的過程。
另外,生態(tài)翻譯學(xué)還提出了翻譯應(yīng)在三維(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上做到“多維度適應(yīng)和適應(yīng)性選擇”。語言維是指譯者在語言層面上對其形式的選擇性適應(yīng);文化維是指譯者對于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和闡釋;交際維是譯者關(guān)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yīng)性選擇。
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很好地踐行了生態(tài)翻譯學(xué)理論。他充分意識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影響翻譯行為的因素錯綜復(fù)雜,并沒有哪個理論可以為譯者提供標(biāo)準化的參數(shù)來進行參照。何時要背叛原文,何時要忠實于原文,沒有一個標(biāo)準。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中心地位,淘汰不合適的翻譯,留下他認為最恰當(dāng)?shù)姆g。
通過對比分析《生死疲勞》原文與譯文,可見翻譯生態(tài)學(xué)理論可以比較全面地解釋葛浩文的翻譯思想和翻譯策略。以下將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在語言層面上,有時語言系統(tǒng)和目標(biāo)語言系統(tǒng)會發(fā)生碰撞,譯作就會出現(xiàn)語篇斷裂的現(xiàn)象。譯者就會采用中間語言(一種雜合語言)將源語言和目標(biāo)語言的各元素綜合起來考慮。而這種綜合并不是簡單的混合。譯者需要通過分析語言的差異,找到兩種語言彼此相通的地方。下文將對語言層面上比較突出的語言轉(zhuǎn)化問題進行討論。
語言是隨著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語言。由于不同國家文化和語言的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翻譯缺失的問題,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發(fā)現(xiàn)其譯文在語言上的缺省,采取適當(dāng)?shù)难a償策略和手段,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方法,盡量彌補缺失,讓讀者更好地領(lǐng)會原作內(nèi)涵與意義。
1.增額翻譯
增額翻譯是指譯者在用目的語譯出原作詞的基礎(chǔ)上,適當(dāng)增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譯文中增譯出源語讀者認為理所當(dāng)然的,然而目的語讀者不了解的信息。
例1原文:第二年初春,她就為我生了龍鳳胎。(莫言 2006:12)
譯文:The following spring she gave birth to a boy and a girl,what they call a dragon and phoenix birth.(Goldblatt 2008:14)
評析:“龍鳳胎”先是被直譯為 “a boy and a girl”,而后釋譯為“他們通常稱作龍鳳胎”。它不僅向讀者表明詞匯的內(nèi)涵,還增加了一些額外的內(nèi)容以利于讀者的理解。
例2原文:“白氏,你好好想想,這缸財物,是不是西門鬧埋下的?你好好想想,還有什么財寶埋在哪里?不要怕,你說出來,沒有你的罪過,一切罪過都是西門鬧的。”(《生死疲勞》第五章第四回)
譯 文:“Think hard, Ximen Bai, did your husband, Ximen Nao bury this urn?And while you’re thinking about that, what else did he bury?Tell us,there’s nothing to be afraid of, since you’ve done nothing wrong.Ximen Nao is the guilty one.”
評析:在例文中,源語篇靠語義連貫成篇,并沒有出現(xiàn)連接詞。譯者通過and,not to mention,since等連接詞把原作中隱藏的邏輯關(guān)系很好地銜接起來,這樣使得譯文邏輯清楚,自然順暢。
2.欠額翻譯
譯者通過減詞、省略、概括等手段傳達隱含在原作語境中的意義,這樣可以使譯文的結(jié)構(gòu)更加精煉,意思表達更加明晰。
例 1原文:配上一個濾光鏡,高速攝影,推,拉,全景,特寫,天地變化,那瓦片與迎春的額頭碰撞的瞬間破裂成數(shù)片,飛向不同的方向,血珠子隨后飛起。(《生死疲勞》第二十七章)
譯文:All you need is a light-filtering lens and a high-speed camera that you use to get a full shot or a close up’’.
評析:這段譯文使用了概括省略的手法。譯者沒有按照原作來直譯,而是根據(jù)讀者的語境,省略了中文中的推,拉,天地變化等詞,避免了重復(fù)累贅,便于讀者一目了然。
例2原文:我用腳踢他們的腿,他們一聲不吭,仿佛他們的腿上沒有神經(jīng)。(莫言2006:7)
譯文:I showed my displeasure by kicking them in the legs, but elicited no response;[…](Goldblatt 2008:7)
評析:中國人常用缺根筋兒或沒有神經(jīng)這樣的明喻來形容某人考慮問題或做事不夠周全。然而在英語文化中卻沒有這種意象存在,如果直譯出來,這個意象會令目標(biāo)語讀者感到茫然。因此譯者采用意譯法,換了另外一種方式表達。雖然缺失了原文意象,但卻避免了晦澀。
葛浩文的翻譯總體上是在與原文形式保持一致的基礎(chǔ)上盡量向譯文讀者靠攏,他通過順化、異化、釋義、省譯等策略避免了中西文化沖突,減輕了譯文讀者的閱讀障礙,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葛浩文的譯文地道自然,措辭精煉;話語富有節(jié)奏,松弛有道,能使譯文中事件發(fā)生的進展節(jié)奏與原作保持一致;省譯了許多與消極文化相關(guān)聯(lián)的部分。
1.釋義
釋義是指譯者在翻譯一些具有典型民族地域特色的詞語(成語、典故)時會舍棄原語文化中的具體形象,直接解釋原語的意思。
例1原文:[…]雙手抱在胸前,對著怪物連連作揖,一邊作揖,一邊倒退[…](莫言 2006:13)
譯文:With his hands cupped in front of his chest as a sign of respect,he said a prayer and backed up.(Goldblatt 2008:15)
評析:“作揖”在中國古代是用于男人間表示尊敬的行禮方式。為了讓譯文讀者知曉它的具體姿態(tài),譯者沒有直譯,而是通過具體形象的詞解釋了作揖的言內(nèi)涵義。
例2原文:我看到洪泰岳滿臉僵硬的線條頓時和緩起來,他借坡下驢地說:(《生死疲勞》第三章 第二回)
譯文:I saw the tautness in Hong Taiyue"s face fall away.Like a man climbing off his donkey to walk downhill, in other words, using her arrival as a way forward,he said:
評析:這句中“借坡下驢”是一個中國成語,意思是憑借有力的地勢趕驢。比喻利用有力的形勢或條件辦事。這個成語對于譯入語讀者來說無疑是陌生的,因此譯者在譯文中又增加了“in other words,using her arrival as a way forward,”在翻譯原文的前提下又對其加以增詞解釋,進而彌補了譯入語讀者的文化空缺。
2.順化
順化是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用帶有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來翻譯原語詞語,也就是盡量向譯入語讀者靠攏,這樣會使譯文比較生動地道,自然流暢。
例1原文:下輩子有緣再見,伙計們!我勾了一下扳機,槍沒響,臭火。(《生死疲勞》第五章 第三回)
譯文:Maybe we"ll see each other in the next life.Gentle-men!I pulled the trigger.Nothing happened.
評析:伙計在舊時是指店里的店員或者長工,現(xiàn)在指同伙。西方讀者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很難理解。譯者用gentleman(意思是彬彬有禮,談吐高雅的男士)這個西方讀者熟悉的形象代替了原語文化形象,便于讀者理解接受。
3.異化
異化強調(diào)保留原語文化,即以原語文化為歸宿。
例 1原文:這小子乖巧,跪在地上就叫奶奶,把我娘喜得不行,念一聲“阿彌陀佛”。(《生死疲勞》第二章第二回)
譯文:He was a clever little one.As soon as he saw her, he fellto hiskneesand cried out,“Granny,”which thrilled my mother, who chanted“Amita Buddha”.
評析:中國人信奉佛教的居多,而英語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譯者為了保留傳統(tǒng)的中國佛教色彩,保持原汁原味,采用了貼近原文的譯法,譯為Amita Buddha。
從交際維方面,譯者成功地向讀者很好地傳達了文章內(nèi)容及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翻譯的成功在于正確的翻譯策略,符合適者生存的法則。這也正是葛浩文譯文在翻譯界得到認可和推崇的原因。中國作家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這樣可以吸引讀者注意,然而這些典故和成語卻提升了翻譯的難度。對于譯者來說這些典故和成語并非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如果加以解釋,反而會削弱小說的力量。葛浩文在翻譯這部作品時對其進行了大膽的刪除或改寫。留強汰弱,把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展現(xiàn)在西方讀者面前。另外,譯者在翻譯《生死疲勞》時刪除了原作中的一些比較露骨的性描寫。譯者主要是考慮中西方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西方讀者會出于好奇,從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獵取異域文化和窺探中國的政治特征。葛浩文認為:“西方讀者更注重當(dāng)代中國的改革發(fā)展,他們希望了解文學(xué)家眼中的中國社會。另外,西方讀者對批判政府的,帶有諷刺意味的或者唱反調(diào)的作品尤其感興趣?!?/p>
至今,莫言作品在文學(xué)界取得如此高的地位,莫言本人也被西方讀者所熟知,在國際文學(xué)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其成功主要在于譯者,選擇葛浩文這樣一位深諳中西文化的杰出譯者來介紹中國文化。譯者也選擇了符合生態(tài)翻譯學(xué)理論的翻譯策略,使得譯文得以被西方讀者認可。正是得益于葛浩文的譯作,西方讀者才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1]羅嶼.葛浩文:美國人喜歡唱反調(diào)的作品[J].新世紀周刊,2008,(10):120-121.
[2]莫言.生死疲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胡庚申.翻譯適應(yīng)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6,108.
[4]邵璐.翻譯學(xué)的建構(gòu)主義方法論[J].翻譯季刊,2007,(46).
[5]胡安江.中國文學(xué)“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以美國漢學(xué)家葛浩文為例[J].中國翻譯,2010,(6):10-16.
[6]季進.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J].當(dāng)代作家評論,2009,(6):45-56.
[7]胡庚申.關(guān)于“譯者中心”問題的回應(yīng)[J].上海翻譯,201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