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海,夏玉玲
(延邊大學(xué)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中文系,吉林 延吉 133002)
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之一。這種思維方式在《易經(jīng)》中得到充分發(fā)揮,隨后不斷豐潤。借助于這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學(xué)者們的研究領(lǐng)域逐步拓寬到中國古代哲學(xué)、農(nóng)學(xué)、醫(yī)學(xué)以及文學(xué)藝術(shù)等諸多方面,對于我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對于古代詩歌、辭賦的鑒賞,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打開了獨特的新視角。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的不朽之作。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歷來為學(xué)術(shù)界所鐘愛,他們從各個角度研究《古詩十九首》。例如,有的從《古詩十九首》產(chǎn)生前后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歷程角度探討其在詩學(xué)史乃至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有的以性別視角為突破口來探討《古詩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識和生命意識;還有從表現(xiàn)技巧角度研究《古詩十九首》中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如比興手法)和意象特征,進而發(fā)掘《古詩十九首》與《詩經(jīng)·國風(fēng)》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等,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目前很少有人從思維角度入手研究《古詩十九首》中的詩歌。對此,筆者擬從《古詩十九首》中的取象思維角度討論如下。
所謂取象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物象,以想象為媒介,直接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事理或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的思維方法”。[1]構(gòu)成取象思維方式有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物象”、“想象”和“比附推論”。其中,以具體物象為載體是核心,比附推論是本質(zhì)特征,想象則是推知抽象道理和表達情感的媒介。取象思維方式,“其本質(zhì)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直接推論的邏輯方法”。[2]簡單地講,“物象”就是所見、所聞、所感。因此,古詩詞中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均可作為物象。取象就是選取一定的具體物象的過程。早在原始時期,中國已經(jīng)產(chǎn)生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神話,表明人們已經(jīng)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這種思維活動。之后,我國的古代詩歌、辭賦中更是大量運用想象這一思維活動,并日臻成熟。“比附推論”是溝通具體物象和抽象事理的橋梁,它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必須以物象和想象為基礎(chǔ)才能得以實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反復(fù)觀照所選取的具體物象,然后運用想象逐步分析,自然地推論出一定的事理。而想象的兩端,可有聯(lián)系,也可毫無關(guān)聯(lián)。
在原始時代,人們最初只能識別單獨個體,隨著思維的不斷發(fā)展,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某些物類的相關(guān)性,并由此漸漸產(chǎn)生了表示某類事物某些共同性質(zhì)的詞語。例如,用“象石頭”表示“硬”這種特征,用“象太陽”表示“熱”、“圓”的特點。其中,“硬”、“熱”、“圓”等抽象概念都是從“石頭”、“太陽”等具體實物中抽取出來的。這表明,原始時期人們已經(jīng)具備了初始的取象思維能力。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和延續(xù)性,經(jīng)過不斷地發(fā)掘,這種思維方式在《易經(jīng)》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運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卦象和卦爻辭當(dāng)中,如乾、坤二卦中,乾為天,坤為地,因此又用乾來比附君、父、陽剛,用坤來比附臣、母、陰柔。再如,《易經(jīng)·剝·六二》爻辭:“剝床以足,蔑貞兇?!薄按病币话銥榘采硇蓓帲@里將其引申為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床腳被砍掉,表明根基已經(jīng)動搖,敗象已露。這時候如果不尋求彌補措施,結(jié)果肯定兇險。這就將“床”這一物象的不幸處境,與君子在為人處世要遵循消長盈虛的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通過想象,然后比附推論,意在告誡問占者采取一定的主動措施,即“要結(jié)交強有力的大人物”,[3]才能改變目前狀況。由此可見,取象思維方式是一種含蓄、委婉地表達思想觀點或者闡釋客觀事理的思維方式。
取象比附與比興手法聯(lián)系緊密。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比興是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而其賴以成立的邏輯支點便是取象思維方式。比興最先見于《周禮·春官·大師》:“太師教六詩:曰風(fēng)、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但未給出具體的解釋,及至后代研究才有了一些相應(yīng)的闡釋。現(xiàn)摘錄梁代劉勰和宋人朱熹的解釋如下:
“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義。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4]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5]
劉勰的意思是比即比附,興即起興,二者都需要借助外物闡明道理或是表達感情,也就是說比興得以成立的一個基礎(chǔ)是要有一個借助外物的過程,而這個借助外物的過程便是“取象”的過程。朱熹的解釋最顯著的特點是申明了“比”和“興”的含義。按照朱熹的觀點,“比”即比喻、比附;“興”是指詩人因客觀事物而產(chǎn)生靈感進而吟詠低唱,故大多置于詩歌初始。“葉嘉瑩先生認為此‘物’不僅包括自然界之‘物象’,也包括人世間之‘事象’。”[6]這里將“物”劃分為“物象”和“事象”:前者的著重點是取事物形貌狀態(tài)方面的相似之處,而后者則并不僅僅停留在對事物表面形態(tài)的描摹上,它常取事物意義上的相通點。
中國古代許多詩歌繼承和運用了取象思維方式,如《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痹娬麻_篇便取桃花初開枝葉繁茂之象,通過想象,比附推知女子出嫁時正值韶華,容貌艷麗。再如,《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兩句,以北方的馬依戀北風(fēng),南方的鳥筑巢朝南的這種本能表現(xiàn)取象,通過想象,比附推論出行人遠游在外不能拋卻的思鄉(xiāng)之情。
最早選錄于南朝梁蕭統(tǒng)的《昭明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以下簡稱《十九首》),由19首無名作者的抒情短詩組成。自其傳世以來就一直得到詩論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十九首》往往可與《詩三百》相提并論。處于同一時代的劉勰評曰:“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7]鐘嶸在《詩品》卷稱其“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一字千金”,[8]而且提出“(古詩)其源出于《國風(fēng)》”。[8]《十九首》所取得的造詣在漢代文人五言詩中是最高的,是古代五言詩中的瑰寶。
綜觀《十九首》,游子和思婦是其中最主要的抒情主體?!妒攀住分兴鑼懙挠巫优c思婦的生活,正是漢末文士四處漂流與精神失落的真實寫照。他們有著求取功名的強烈意愿,也希冀一朝進入君王朝,但黑暗的統(tǒng)治使得他們在政治上慘遭排擠,經(jīng)濟上陷入困頓,家園殘破、仕進無門的他們進退維谷。他們是敏感的、多情的,也是惆悵的、痛苦的?!霸凇妒攀住防?,表現(xiàn)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綜合起來,有這兩種不同題材的分別,但實質(zhì)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盵9]時代的哀思與愁苦,生活中的失意與不平充溢詩人的胸膛。生活在風(fēng)雨飄搖的東漢王朝的士人們筆下所描繪的無疑是最普遍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
《十九首》雖語言精練、篇幅短小,但內(nèi)容充實、意蘊豐富,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取象思維方式的運用?!妒攀住分胁⒎撬性姼瓒歼\用了取象思維方式,也沒有通篇都運用取象思維方式的詩章,但取象思維方式的確存于其中,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就是其表現(xiàn)。這些詩歌或運用取象思維方式傳達男女之間的相思,含蓄委婉,不顯莽撞;或運用取象思維方式抒寫行客望歸之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或運用取象思維方式訴說面對現(xiàn)實所產(chǎn)生的種種失意感傷和憤懣不平,曲折寄意,詞微意遠;或運用取象思維方式慨嘆無常的人生,傳達出對生死憂患的思考,感情深邃,意味深長等。《十九首》中,計有15首詩歌運用了取象思維方式?,F(xiàn)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古詩十九首》中詩歌取象比附簡表
續(xù)表1 《古詩十九首》中詩歌取象比附簡表
具體分析如下:
男女相思、行客望歸是歷代詩歌言說不盡的普遍話題之一。早在《詩經(jīng)》、《楚辭》中就有許多運用取象思維方式表達相思望歸的詩章:“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詩經(jīng)·邶風(fēng)·雄雉》);“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詩·鄭風(fēng)·子衿》);“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等?!妒攀住分械脑姼枰膊焕狻?/p>
1.取象以表達男女相思之情
《十九首》中的詩章運用取象思維方式來表達男女相思之情。古人思想保守,往往不會像現(xiàn)代人這樣直白地表達相思,而是借助一定的物象來傳達對愛慕者的思念。這種思念刻骨銘心,在夫妻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最具代表性的是《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這是一首思婦詩,主要表現(xiàn)女子在別離中的心情,“它所描寫的別恨離愁集中在新婚別這一點上”。[9]在《十九首》中,這首詩的物象運用得最為集中而突出。前四句采用取象比附,分兩個遞進層次說明夫婦關(guān)系:首先,前兩句以“孤生竹”自比,以“泰山阿”比附丈夫?!肮律瘛敝敢吧?,“泰山阿”中的“泰”即大。“孤生竹”雖細弱,但能結(jié)根大山,自然就能很好地成長,這里作者取孤竹能結(jié)根大山之象比附女子未嫁前身世的孤苦和希望丈夫可以依靠的寄托。其次,第三、四句以“兔絲”自比,以“女蘿”比附丈夫?!芭}”無花,“兔絲”有花,且顏色美麗、定時開放(“兔絲生有時”),用來比附女子,比較恰當(dāng)。這里,作者取兔絲緊緊依附女蘿生長之象,既比附女子依附于丈夫,又寫出了“新婚”夫妻情深、恩愛纏綿。然而,兔絲和女蘿雖然類別不同,但都只能依附其他植物而不能被他物所依附,作者以此暗示新婚遠別后女子孤獨無依的悲哀?!八季钊死?,軒車來何遲”則正面訴說了女子的相思之苦。接著,作者以“蕙蘭花”比女子,“含英”指花將開未開之景,這里作者取含英的蘭花來比附女子的風(fēng)采,就在憂思中散發(fā)出一股無法抑止的青春氣息;但“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則是取蕙蘭花從“含英”華茂到隨秋草衰萎的時光短暫為象,比附推論出思婦的青春也是十分短暫的,暗示了思婦希望自己能和丈夫多享受美好的時光,錯過時機,自己的容顏就衰老了,充分表現(xiàn)了感時傷離的幽怨和濃濃的相思之情。綿綿的情思全蘊藉在所取的象中,通過取象比附與鋪陳相結(jié)合,正如劉勰所言“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婚夫婦別后的空寂和悲傷。
《冉冉孤生竹》運用取象思維方式抒寫了女子新婚后的久別之怨,寫出了深閨女子的孤獨無依和無可奈何。另外,《十九首》中的某些詩篇在表現(xiàn)亂離時代矢志不渝的夫妻深情時,也時常運用取象思維的方式,如《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這首詩寫的是“客”從遠方替“故人”捎來“一端綺”,女子將其制作成錦被并傳寄相思之情。這里的“故人”明顯指丈夫。遠方的丈夫托“客”帶給妻子“一端綺”,本是一件小事,但其中的一個“遺”字卻透露出深意。我們可以通過下文間接解釋其原因——“文彩雙鴛鴦”?!拔牟省敝妇_上的花紋,花紋繪的是鴛鴦,而鴛鴦是雙棲的鳥。這里,作者用丈夫贈予妻子繪有鴛鴦的“綺”來比附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的牽掛和思念并以此傳達出自己對妻子的愛意。相應(yīng)地,妻子也予以了熱烈的回應(yīng)——“裁為合歡被”。在做“合歡被”的過程中,往衣被中填裝絲綿(即“著”),然后沿著錦被的四邊綴上絲線使之不解(即“緣”),綿有綿長之意,緣與因緣的緣音義相同。作者以動作為象,取妻子精心裁剪合歡被之象,通過想象,比附推論出婦人對丈夫綿綿不絕的思念,也寄托了她永遠不愿與丈夫分開的心情。接下來的“以膠投漆中”取“膠”和“漆”凝固難以分離之象,比附夫妻間的因緣牢固、難解難分,更是點明了兩情同心的融合無間。此詩之后,“綺被”意象開始在詩歌中流行,以絲喻思,以緣寫因緣,同樣也開了六朝樂府民歌同音雙關(guān)的先聲,如“銜碑(諧‘悲’)不得語”(《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讀曲歌》)、“夜夜得蓮(諧‘憐’)子”(《古樂府·子夜夏歌》)、“藕(諧‘偶’)異心無異”(南朝·梁·蕭衍《夏歌》)等。至今,“如膠似漆”還是一個使用頻繁的成語。這些物象的成功選用,所比附出的情感和意蘊,無論經(jīng)歷多少年都可以同憐同嘆同感,此即“直而不野”,其中奧妙,是因為運用了取象思維方式。
2.取象以抒發(fā)行客望歸之感
感情是相互的,不只是深閨思婦牽掛著遠方之人,飄蕩在外的游子也在心底一遍遍地思念著家鄉(xiāng),惦念著家人?!妒攀住分杏幸恍┰姼杈瓦\用了取象思維方式將這種感情表現(xiàn)出來。例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詩是一位漂流異地失意的人,懷念他在家鄉(xiāng)的妻子,寫出欲歸不得的愁苦心情?!盵9]該詩前兩句起興?!败饺亍?即蓮花、荷花,也叫“芙蕖”、“菡萏”,亦作“夫容”。“芳草”主要指蘭。詩人由明艷的花草想起了“舊鄉(xiāng)”的妻子,亦想讓她明白自己的拳拳之心,因而渡江采下“芙蓉”和“芳草”,想象著妻子看到芙蓉花能憶起丈夫的情景,自然就有了“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兩句。這里,詩人取采摘芳華并遙寄遠方之象比附其對家人的眷念之情。但現(xiàn)實和理想是沖突的,長路漫漫,即使夫妻同心,最終也只能“憂傷終老”。這里取長路漫遠之象來比附現(xiàn)實的重重阻礙,進而表現(xiàn)出游子欲歸而又不得歸的失望和無奈。
《涉江采芙蓉》以采芳寄遠的方式表達了對“同心”人的懷念,相對它的含蓄,《明月何皎皎》一詩則比較直接: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托须m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dāng)告誰?引領(lǐng)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這首詩歌也是久客思歸之作。詩歌開始就選取了“明月”這一意象,明月照在輕薄透光的床帳上,夜深人靜之時極易觸發(fā)人的思緒。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月夜常常被視為思鄉(xiāng)懷人之作的背景,這首詩也不例外,在皓月懸空的夜晚,他(她)的內(nèi)心十分憂愁,輾轉(zhuǎn)“不能寐”。這里,詩人取夜月映照床幃的朦朧之象,通過想象,來比附其孤寂而難以排解的心情。這份孤寂和憂愁具體指什么呢?下文“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直接揭露出原因——客居外已久,不如早早還家。然而,心中所想畢竟與現(xiàn)實不同。詩人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立即還鄉(xiāng),所以如今只能在深夜披上衣物,獨自徘徊,望著明亮的月光寄托自己對家鄉(xiāng)故園的思念。這種“愁思”讓詩人“彷徨”,即使是“出戶”,也不知向誰言說,只能默默地“引領(lǐng)”入房,任淚水沾滿衣襟。在這首詩中,詩人以一系列連續(xù)的動作為象,取其在明月夜輾轉(zhuǎn)不寐,然后披衣出戶、獨自徘徊,最后只能伸頸遠望、泣下沾裳之事象明確地比附內(nèi)心對家園的懷念及欲歸不得的黯然神傷。
身處異鄉(xiāng)的游子之所以選擇遠游,一個重要原因是有著積極出世的抱負,如《回車駕言邁》中所寫的“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就體現(xiàn)了這種遠大志向。他們中雖然也有在仕途上騰達的,但絕大多數(shù)卻是飽嘗了世態(tài)的炎涼,人情的冷暖?!妒攀住分械囊恍┰姼璞闶怯萌∠笏季S方式抒寫這種失意感傷之情。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fù)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fù)何益!
該詩是秋夜即興之作,表達了失意之人的悵惘和孤獨,最后“歸結(jié)到顯貴的朋友不相援引,表示無限的怨望”。[10]這首詩可分為三部分:前八句是景物的描寫及引發(fā)的時光易逝之感,中間四句是事實的敘述,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感慨。
秋夜月明,“東壁促織”與“樹間秋蟬”悲鳴,白露已經(jīng)沾上野草,可知時節(jié)之變。這里取季節(jié)的易變之象比附人情的驟變,即下文提到的“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一個“忽”字點明了角色轉(zhuǎn)換之突然與迅速。第一部分末尾兩句,詩人取在樹上鳴叫的秋蟬比附“棄我如遺跡”的朋友,“鳴”字說明朋友已飛上枝頭,仕途通達。“玄鳥逝安適”一句耐人尋味,一般來說,天氣轉(zhuǎn)涼之時玄鳥必定要飛回南方和暖之地,詩人卻多此一問,透露出其內(nèi)心無法遏止的怨憤。為何?往昔你我患難與共,今日你已飛黃騰達,以我們往日的情分提攜我一下,本是情理中事,而你卻“棄我如遺跡”,這讓我該說什么呢?今非昔比,詩人由此產(chǎn)生的失意孤獨之感便顯得自然而然?!澳匣庇卸?牽牛不負軛”化用了《詩·小雅·大東》中的詩句——“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盎?、“斗”、“牽?!倍际切敲???墒?,“箕”的形狀雖像簸箕,卻不能用來揚米去糠;“斗”的形狀雖像酒器,但不能用來舀酒;牽牛雖以“?!泵荒墚?dāng)做牛用。單看這兩句詩,其義難尋,但是放在詩中,通過想象和體悟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其實是取“箕”、“斗”、“牽?!边@些有“名”之物卻與現(xiàn)實之物的實際意義相去甚遠之象來比附“同門友”空有“同門”之名而無真實的友誼。也就是說,雖然有朋友之名,但是前途高升的朋友卻不能提攜自己,這樣的朋友是有名無實的。如此涼薄的人情使詩人感觸良多,道出“良無盤石固,虛名何所益”的憤慨。這兩句則是取“磐石”堅固的特性,比附推論出不管名聲、地位都是虛有其表、不能長久的道理。
整首詩構(gòu)思奇特,選取了多種物象和事象,主客觀水乳交融,寄寓了世態(tài)炎涼、人心易變、虛名不能長久的抽象事理,憤懣不平與感傷失意濃烈,充分體現(xiàn)了鐘嶸所言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特點,而這也正是因為運用了取象思維方式。
生離死別,思鄉(xiāng)懷親,人情冷暖,悲歡離合,對于顛簸無依、情感細膩的文人來說,感受尤深,在嘉會良宴上也難以排遣失意之感。例如,《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
這首詩以前四句起興。“良宴會”猶言熱鬧的場景。宴會上,絲竹管弦之聲延綿不絕,奏者聽者沉醉于新聲,這種人間“事象”,給人以喜慶歡樂的感覺。這時,詩人筆鋒陡轉(zhuǎn),“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將人生比作飆塵?!帮j”指暴風(fēng),“飆塵”即在狂風(fēng)中卷起來的塵土。一方面,詩人取暴風(fēng)旋起旋止之象,通過想象,比附人生短促之意;另一方面,又取被狂風(fēng)卷起的塵土即聚即散之象比附出人生的空虛和無奈。正因為這樣,詩人高呼“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但是,讓人失望的是,這種想要捷足先登,不想長守貧賤的理想被“轗軻”和“苦辛”粉碎。對于落魄文人、潦倒士子而言,宦海浮沉難以掌控,前途渺茫不知歸宿,他們的心中充滿失落。于是,對自身飄渺無依的命運的悲傷通過“良宴會”這個大環(huán)境渲染出來。這里,詩人取坎坷苦辛的處境之象比附仕途屢遭挫折。表面看似熱鬧歡樂的“良宴會”實則是一群“轗軻長苦辛”的苦悶之士的集會,紛繁熱鬧的場面恰恰反襯出在座的失意之士的不平與不滿,及其對人生短暫與空虛的感慨。
《十九首》中有多首詩歌表達了對生死的慨嘆:“青青陵上柏,磊磊磵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良無盤石固,虛名復(fù)何益”(《明月皎夜光》);“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回車駕言邁》)四季常青的柏樹、眾石攢聚的澗中石、堅固不移的盤石和金石等自然物象寫出了生命的永恒,但與之相對的人的生命則短暫易逝,自然引起了詩人們“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fù)易”(《明月皎夜光》),“‘晨風(fēng)’懷苦心,‘蟋蟀’仍局促”(《東城高且長》),“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驅(qū)車上東門》)的哀嘆。詩人運用取象思維方式慨嘆生命無常,在《驅(qū)車上東門》中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
驅(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圣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詩人游蕩洛陽,遙望北邙山,盡入眼底的是墳頭墓地上的白楊在秋風(fēng)中發(fā)出悲鳴,廣闊的墓道兩旁松柏森森。古代墓地多種樹木,用以標志,便于后代子孫祭掃,尤以松柏和白楊最為普遍。這里,詩人取墟墓植物生長之象,很容易讓人想到死亡,以此比附人死之久,與下文“陳死人”、“永不寤”相合。朱筠曰:“因‘白楊’‘松柏’,想到‘黃泉’‘死人’;‘陳’字妙,‘永’字妙,此處越說得狠,下文越感慨得透。”[9]
不僅如此,詩人還將安眠地下的“陳死人”與“年命如朝露”的短暫人生形成鮮明對比?!俺丁笔抢杳鲿r產(chǎn)生而陽光一出即消失的生命十分短暫的物象。詩人取朝露之象比附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促。逝者已矣,不會復(fù)生;生者雖在,卻如朝露。一朝遠逝,亦是千載不醒。時過境遷,詩人感受到世事匆匆,發(fā)出“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的感喟。在認識到祈求長生的謬誤后,毅然選擇“飲美酒”和“被服紈素”。這里,詩人取“飲美酒”、“被紈素”的奢華之象比附其及時行樂的態(tài)度。結(jié)合當(dāng)時的背景,及時行樂顯然是羈旅失意之人的一時快語。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悲緩凄涼,滲透于其中的悲涼無力之感,令人唏噓慨嘆。
《十九首》中,《去者日以疏》堪稱《驅(qū)車上東門》的姊妹篇。二者所選物象和抒寫內(nèi)容基本相同。在《去者日以疏》中,詩人不僅描寫了植于壘壘丘墳上的白楊在秋風(fēng)中呼嘯的陰森蕭瑟的畫面,更道出了“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的殘酷現(xiàn)實。許多古墓已被犁成平地,墓上的松柏也被砍斷當(dāng)做薪柴,只剩下那些幸存的白楊在寒風(fēng)中颯颯作響,給人一種陰冷之感。這里,詩人取“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之象,通過想象,比附滄海桑田的人生變遷:人終究是要死去的,墳?zāi)箍芍^是人的最后歸宿。可是,在世之人不但會很快忘記逝者,而且連死者的墳?zāi)挂膊痪昧?。面對這樣慘淡的人生,生命的虛無悲涼之感不言而喻,對生死的焦灼憂患也不免引人深思。
從第一首五言詩(班固《詠史》)產(chǎn)生到漢末出現(xiàn)的《古詩十九首》,五言詩有了極大發(fā)展。在建安時期,五言詩達到鼎盛。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所說:“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jié);王徐應(yīng)劉,望路而爭驅(qū);并憐風(fēng)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盵11]爾后,經(jīng)過兩晉南北朝的發(fā)展,五言詩逐漸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主要的詩體之一。
隨著取象思維方式的不斷完善,《古詩十九首》中所蘊含的取象比附也?,F(xiàn)于后世五言詩中,尤其是對魏晉五言詩,如建安七子和曹植的詩歌、阮籍的詠懷詩、郭璞的游仙詩、陶潛的田園詩以及謝靈運的山水詩等都有較大影響?,F(xiàn)簡略分析建安七子和曹植詩歌中取象比附的運用。
《十九首》中有許多詩歌提及人生短促之感,建安七子和曹植的詩歌中也流露出這種情緒,同時抒發(fā)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例如,徐干《室思詩》中“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曹植《薤露行》中“人居一世間,忽若風(fēng)吹塵”和王粲《雜詩》中“風(fēng)飚揚塵起,白日忽已冥”與《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有異曲同工之妙。徐詩取“暮春草”即將枯萎之象,曹詩取風(fēng)吹后揚起灰塵之象,王詩中取狂風(fēng)揚塵之象,皆比附生命的短暫和虛無,形象自然。曹植《送應(yīng)氏》(其二)“天地?zé)o終極,人命若朝霜”與《古詩十九首·驅(qū)車上東門》中“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相似。詩人用朝霜比附人生,陽光下的霜露無法長存,正是人生也無法長久的寫照。再如,陳琳《游覽》中有“嘉木凋綠葉,芳草纖紅榮”,詩中取秋景中綠葉凋落、紅花纖謝之象,比附年命衰老,日月流逝。正是這種感傷,詩人發(fā)出“建功不及時,鐘鼎何所銘”的感慨,并決定“立德垂功名”,氣勢可見一斑。
詩人的抱負是遠大的,他們也常常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碰壁,但他們又是不屈不撓的。例如,曹植《七哀詩》中“君若清路塵,妾若沙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愿為西南風(fēng),長逝入君懷”。詩人以“清路塵”比附丈夫,以“沙水泥”比附妻子,取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之象比附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擠的境況;即使如此,詩人“愿為西南風(fēng),長逝入君懷”,這里詩人取妻子甘愿化為西南風(fēng)而長久入君懷之象比附其忠君報國的衷腸??梢钥闯?,這里的取象比附(即用“清路塵”比附丈夫,用“沙水泥”比附妻子)有《十九首》中《冉冉孤竹生》、《明月有高樓》等詩的影子。又如,曹植在《鰕鱔篇》直言:“鰕鱔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詩人以“鰕鱔”和“燕雀”比附胸?zé)o大志、“勢利唯是謀”的小人,以“鴻鵠”比附自己,取蝦鱔游于淺水,燕雀在蓬篙間戲耍之象,兩相對比,比附自身的遠大志向和進取精神。再如,劉禎《贈從弟三首》中有:“汎汎東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其一);“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fēng);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其二);“鳳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其三)。這三首詩依次取蘋藻雖生于幽澗但托身于清波之象,亭亭之松雖長于瑟瑟谷風(fēng)處但蒼勁偉岸之象,鳳凰雖有“集南岳”、“徘徊竹根”的習(xí)性但又不滿足于“竹實”之食因而奮翅飛翔之象,通過想象,比附詩人對身處貧苦境地而心懷大志、不畏外界壓力卻傲然挺立的美好品質(zhì)的追求。
建安詩人多處戰(zhàn)亂時代,蕩子無依、征夫懷鄉(xiāng)、閨婦相思等現(xiàn)象自然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詩中。例如,應(yīng)玚《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以“朝雁鳴云中,音響一何哀;問子游何鄉(xiāng),戢翼正徘徊”開篇,這里詩人用鳴雁比附自己,暗示自己過去窮困憂愁的生活。同時取清晨飛雁于云中哀鳴和徘徊著收斂羽翼之象比附自己過去彷徨無依、悲涼痛苦的心情。王粲在《從軍詩》中寫道:“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鼻叭顺S谡栽灾采浜丸鳂洌@里取桑梓之象比附故鄉(xiāng)。詩人取夕陽將落未落,斜暉猶掛桑梓枝頭,岸上蟋蟀聲聲哀鳴,暮靄下孤鳥亂竄之象比附征夫的思鄉(xiāng)之情。在徐干《情詩》“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中,詩人取長時間無心使用熏爐,平時照顏梳妝用的鏡匣蒙上灰塵之象比附閨婦因相思而產(chǎn)生的百無聊賴之感。在徐干另外一首《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愿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中,詩人取雙黃鵠比翼戲耍于清池之象比附伉儷間的融合無間。曹植《送應(yīng)氏》(其二)中的“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則是取比翼鳥振翅高飛之象比附詩人與友人的深厚友誼及其對友人即將遠行的祝愿。另外,曹植在《美女篇》中以美女的美麗容貌和高貴品格比附詩人自身的美好才華和品質(zhì),之后取美女的坎坷命運和無奈嘆息之象,實則是比附詩人在人生和政治上屢受打擊卻又沒有出路的無奈心情;《吁嗟篇》中,詩人取飛蓬多次流轉(zhuǎn)于阡陌并在風(fēng)的作用下上天入地之象比附其屢被遷徙的飄蕩生活,飽含辛酸和痛楚。
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詩人不僅寫出個體的離愁別恨,更用凌厲的筆鋒展示了妻離子散、餓殍遍野的悲慘畫面,他們同情游子思婦的傷痛,更心懷民生疾苦。例如,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中所寫:“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痹娙巳⊥局袧M眼白骨遍布平原和饑婦無奈棄子之事象比附當(dāng)時派系混戰(zhàn)所造成的悲慘景象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讓人潸然淚下。再如,阮瑀《駕出北郭門》,整首詩取饑寒交迫、骨瘦如柴的孤兒被后母嚴重虐待,只好跑到親娘的墳?zāi)骨巴纯藓桶@困苦之事象,比附推論出封建社會家庭關(guān)系冷酷無情的一個側(cè)面,今天讀來亦極其感人。
由此可見,魏晉及后世五言詩繼承了《古詩十九首》中的取象比附手法,體現(xiàn)了古典詩歌的詩意美和意蘊美。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取象思維方式無疑為古代詩歌增添了一抹獨特的亮色。
《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流傳不朽,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受到《周易》的影響,運用了取象思維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12]其所取物象較之《易經(jīng)》更加鮮活,均為人們所熟知,因而更具感染力。取象思維方式在《古詩十九首》中的運用,使得原本短小精悍的詩歌有了更深更豐富的意旨,收到了“以淺寓深”、“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取象思維方式反映了中國人善于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感情及闡釋客觀道理的思維特點。將取象思維方式與具體文學(xué)作品結(jié)合起來分析,揭示取象思維在文學(xué)作品中通過取象比附從而達到寓意豐富、余韻綿長的目的的原因之所在,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1] 于春海.論取象思維方式——易學(xué)文化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討論之一[J].周易研究,2000,(4):77.
[2] 于春海.《詩經(jīng)》中的取象思維方式——《易》學(xué)文化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討論之二[J].延邊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3):54.
[3] 于春海(譯評).易經(jīng)[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85.
[4]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上)·比興第三十六[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601.
[5] [宋]朱熹集注.《詩集傳》(第1版)[M].上海:中華書局,1958.11.
[6] 蔡燕梅.《古詩十九首》“興”的運用研究[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9,(6):90.
[7] [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校注(第3版)[M].上海:中華書局,1959.34.
[8] [南朝]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第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5,75.
[9]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18,70,76,91.
[10] 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卷四“評論”[M].上海:中華書局,1955.6.
[11] 張亞新.試論《古詩十九首》對建安詩歌的影響[J].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1,(1):3.
[12] 于春海,曹春茹.《周易》取象思維方式對《莊子》寓言的影響[J].延邊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