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男,高 宇,陳雅婷
(1.延邊大學 法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2.吉林大學 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高宇(1972—),男,吉林通榆人,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所謂強制保險,是指凡是在指定范圍內(nèi)的單位或個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必須強制參保的保險。由于目前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仍不完善,在交通事故等事件發(fā)生后,法律上的限制使得受害人的利益無法得到及時保護,受害人受制于侵權法律關系和保險法律關系的獨立性,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權利救濟。我國目前針對強制保險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受國外立法及臺灣地區(qū)相關制度模式的影響,而采取侵權責任保險制、無過錯保險制、混合保險制等模式。但舶來之品,為己所用,能否符合我國國情,仍有待進一步論證。筆者在撰寫本文時,對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相關立法條例進行介紹及分析,為我國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議。
鑒于侵權責任制度對交通事故受害人救濟的不足,我國也適時建立和發(fā)展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為受害第三人權益提供及時的基本保障。目前,涉及我國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模式的規(guī)則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強制保險條例》)予以規(guī)范?!兜缆方煌ò踩ā返?7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guī)定?!薄兜缆方煌ò踩ā返?6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chǎn)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nèi)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1)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2)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jù)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jīng)]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p>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將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區(qū)分為強制責任保險的責任限額內(nèi)、外兩種不同情況,分別進行處理:
首先,保險人應在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在責任強制保險的責任限額內(nèi)填補受害第三人的經(jīng)濟損失,而不必考慮被保險人對受害人的侵權責任能否成立。在該限額內(nèi),保險人對事故受害人的經(jīng)濟補償與被保險人對受害第三人的侵權責任相脫離,成為一種根據(jù)責任強制保險合同而產(chǎn)生的相對獨立的補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或管理人通過該責任強制保險合同將其對第三人所負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轉移給保險人,實現(xiàn)損失分擔的社會化。但由于立法表述上的模糊,人們在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前半段關于保險人在限額內(nèi)對受害人直接補償?shù)囊?guī)定上出現(xiàn)分歧,解釋上出現(xiàn)限額內(nèi)無過錯保險說與責任保險給付說兩種代表性主張。限額內(nèi)無過錯保險說認為,該規(guī)定使保險人負有在限額內(nèi)對受害人直接補償?shù)姆ǘㄘ熑?,并且該條也沒有規(guī)定受害人故意為保險人免除保險給付的法定事由;[1]按責任保險給付說,該規(guī)定使保險人在責任限額內(nèi)就屬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人對受害人所負的損害賠償責任進行補償,將受害人故意導致的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僅理解為交通事故責任的免責事由。
其次,責任限額不足以填補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的,又分兩種情況來處理:一是如果在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事故要按照過錯責任來分擔損害后果;二是如果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駕駛人、行人之間,則按照過錯推定責任來承擔責任。
根據(jù)上面的分析可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沒有明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與“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nèi)予以賠償”之間的關系,引起學理或實務上的諸多分歧。該法該條第1款前半段直接規(guī)定由保險人在強制保險的責任限額內(nèi)對受害人進行補償,具有無過錯保險制的特征。而該條第1款后半段就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外的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分擔的規(guī)定又沒有按照無過錯保險制模式那樣去處理責任人在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外的損害賠償責任,絕對或相對免除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人的侵權責任,反而分兩種事故類型分別規(guī)定了當事人的責任承擔規(guī)則,又具有侵權責任保險制的特征。因此,該條規(guī)定的強制保險包含了無過錯保險制與責任保險制的元素,具有混合保險制模式的某些特點。
綜觀主要代表性國家或地區(qū)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制度模式,基本體現(xiàn)為如下三種類型:
1.侵權責任保險制及其特點
侵權責任保險制,是指以任意責任保險原理為基礎,通過強制義務人投保的商業(yè)保險,填補機動車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損失,客觀上也轉移和分散了交通事故侵權人的損害賠償責任風險的機動車強制保險模式?;谇謾嘭熑伪kU制,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性
由責任保險合同承保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存在是保險給付的必要前提。保險給付的要件包括:第一,受害第三人應通過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來證明被保險人的損害賠償責任能否成立,這樣才能請求被保險人或保險人承擔責任。而保險人只有在被保險人對受害人成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時,才能產(chǎn)生保險給付義務。第二,被保險人對受害人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為責任保險合同所承保。
(2)保險給付程序上的直接性(分離原則的突破性)
限于任意責任保險的法律結構,責任保險關系僅存在于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受害第三人與保險人之間沒有直接的合同關系存在。原則上,第三人沒有直接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的權利。但機動車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為了實現(xiàn)以受害第三人利益保護為重心的政策性目標,就必須突破任意責任保險的既有架構,賦予受害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請求權,為其提供迅速有效的經(jīng)濟補償。在發(fā)生多車交通事故的情況下,被保險機動車的車內(nèi)人員被其他機動車侵害,該機動車車內(nèi)人員成為其他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被害第三人,除非各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人之間另有結算約定,保險人應各自對其承保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權利人(被害人)進行交叉給付(如下圖1所示)。也就是說,經(jīng)被保險機動車內(nèi)的被害人向造成侵害的機動車的保險人分別請求,保險人應對各自合同承保的機動車責任的被害人分別進行補償。
圖1 分離原則應遵循的交叉求償關系示意圖
(3)三方主體間關系的三重性
在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中,突破“分離原則”賦予侵權責任法律關系中的受害方跳過侵權方即被保險人進而直接向保險人索賠,實際上是基于法律制度層面上的直接規(guī)定,受害人與保險人之間屬于“法定保險給付”關系。據(jù)此,在損害保險責任制度下,實現(xiàn)了三種法律關系并存的狀況,其一是投保人投保產(chǎn)生的“交強險”責任保險合同關系,其二是交通事故導致的侵權賠償法律關系,其三是法定的受害人與保險人間的保險給付關系。其中,損害賠償關系與法定保險給付關系構成并存?zhèn)鶆粘袚蜻B帶債務關系,受害人不能就其從被保險人那里獲得的補償再向保險人請求給付。
(4)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第三人性
根據(jù)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保險人向受害人給付保險金仍然以第三人對被保險人存在損害賠償請求權為條件,在此意義上,該種模式下的責任強制保險合同屬于第三人保險。
2.侵權責任保險制的優(yōu)勢及存在的問題
(1)侵權責任保險制的可取之處
首先,根據(jù)侵權責任保險制,要以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對第三人成立了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為前提,直接以事故被害人為首要保護對象,侵權法的懲罰功能、預防功能通過責任構成的要件仍然在確定被保險人是否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問題上發(fā)揮作用。
其次,根據(jù)侵權責任保險制,使用或控制機動車的人是制造危險的人,制造危險的人應成為責任的承擔者,自然不能通過責任強制保險獲得保障,因此,被保險人及駕駛人本人被排除于承保范圍之外。在客觀上也增加了被保險人及駕駛人不顧自身傷害促使或放任事故發(fā)生的道德風險的成本,有利于控制責任保險合同所承保的責任風險。
再次,正是因為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下的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對被保險人及駕駛人自身損害不予承保,降低了責任風險的發(fā)生幾率,投保人交付的保險費越低,越有利于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普及。
最后,在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下,被保險人是否對事故承擔責任構成其駕駛行為的危險性評價因素,對事故承擔責任的,再次投保時要提高保險費率,而對過錯較重并造成重大損害后果的,可能在一定期限內(nèi)或終身被剝奪駕駛自由,從而將不良駕駛人排除出道路之外,在根本上預防或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2)侵權責任保險制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受害人的立場來看,保險給付依賴于被保險人對被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是否成立,具有或然性。只有在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情況下,才能產(chǎn)生保險給付請求權,被害人不能證明實施侵害的被保險人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保險給付也不會發(fā)生。
其次,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下,保險給付的確定依賴于侵權責任的存在與否,而當事人對侵權事實及過程程度的查明或認定往往存在分歧,一般要經(jīng)過特定的訴訟程序來解決。
最后,通過訴訟程序解決都要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保險給付的程序相對復雜,花費的時間較長。
無過錯保險制,是指無論加害人、受害人有無過失,在發(fā)生事故后均可直接向自己的保險人請求醫(yī)療費用、收入損失、喪葬費及其他有關損失補償?shù)囊环N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制度模式。無過錯保險制通過擴大承保范圍,以身體意外傷害保險部分代替責任保險,并以雙方當事人的結構和求償程序代替被保險人、保險人與受害第三人三方當事人的法律結構和求償程序。無過錯保險制在美國的發(fā)展具有代表性,下面以其在美國的產(chǎn)生、發(fā)展情況為例,分析該種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模式的特點及其面臨的問題。
1.無過錯保險制在美國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現(xiàn)狀
(1)無過錯保險制的緣起(1875-1970)
20世紀初,當時的美國人認為過錯制度在處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及補償損失方面是一個沒有效率的制度。在他們看來,由機動車事故受害人自己的保險人來對其進行補償,而不考慮其自身過錯的建議并不是激進的想法。在財產(chǎn)、火災、意外事故及健康保險方面,受害人不必考慮自身過錯,都將獲得補償(只要損失不是自己故意造成的)。隨著受害人權利保護理念的強化,1927年,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通過《責任強制保險法》(CompulsoryAutomobileInsuranceLaw),并于當年生效,要求每個人在該州進行機動車登記時,或者出示證據(jù)證明其擁有責任保險,以供擔保;或者存入現(xiàn)金、股票或債券,作為履行判決的擔保。該法的目的在于解決具有過錯的被告缺乏個人財產(chǎn)賠償受害人損失而引起的問題。①
隨后幾個州又通過立法設立了未獲清償判決基金,解決未投保駕駛人或肇事后逃逸駕駛人問題。這些法令規(guī)定,那些不能從未投保駕駛人或肇事后逃逸駕駛人那里獲得損害賠償?shù)娜耍芍莼皤@得補償,保險人和機動車所有人要向該基金共同集資。②第一個未獲清償判決基金設立后,保險人馬上意識到,由基金提供的保險,可以由保險人通過在提供的相關責任保險單中以附加條款的方式納入承保范圍。在利益的驅使下,保險人開始在其他州設立這類基金并搶先開展這種營業(yè),其他各州最終通過立法要求保險人向駕駛人提供該種保險。
美國很多州采用的無過錯保險制,始于1946年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無過錯保險計劃,但是,當時該制度的采行與以過錯責任為基礎的法制并行。1970年,馬薩諸塞州在美國最先進行無過錯保險的立法,其所采行的無過錯保險,不僅為實施侵害的被保險人自身提供保險保障,也對乘車人(第二人)的傷亡與車外行人(第三人)的傷亡提供保障。正是為了避免立基于傳統(tǒng)侵權法的強制保險制費時耗力的缺點,使事故受害人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經(jīng)濟補償,才產(chǎn)生無過錯保險制,將侵權責任制下的提出證據(jù)證明加害人過錯的訴訟環(huán)節(jié)省略了。
(2)無過錯保險制在美國的發(fā)展(1971-2003)
無過錯保險法的立法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迅速鋪展開來。1970年至1976年,26個州、哥倫比亞特區(qū),還有波多黎各都通過了某種類型的無過錯保險立法,要求某種形式的無過錯保險,這些州中的15個州屬于施行附加式無過錯保險制的司法轄區(qū)。③
無過錯保險制驟然興起后,其迅猛擴展的勢頭消失了。從1976年開始,沒有更多的州通過無過錯保險制的立法。[2]少數(shù)幾個州反而相繼廢除了強制無過錯機動車保險法。內(nèi)華達州在1980年廢除無過錯保險法,賓夕法尼亞州的無過錯保險法在1984年被廢除,佐治亞州在1991年廢除了無過錯保險法,康狄涅格州在1993年廢除了無過錯保險法。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是實行無過錯保險制的州產(chǎn)生了更高的保險成本,在實行無過錯保險制的州的支出比實行過錯制的州的支出增加得更快。為在挫折中求變,O’Connel and Joost在其1986年的GivingMotoristsaChoiceBetweenFaultandNo-FaultInsurance中提出選擇性無過錯保險計劃的建議。該方案允許每個機動車保險消費者在兩個保險計劃之間進行選擇,其可以選擇放棄自己在侵權法上的權利,以換取節(jié)省保險費的無過錯保險計劃,也可以選擇保留傳統(tǒng)的起訴權利,但不節(jié)省保險費的保險計劃。
1999年,所有州都建立選擇式機動車保險計劃的立法建議在美國參議院、眾議院提出。根據(jù)該提議,駕駛人可以在其所在州的現(xiàn)行保險制度的修正版與絕對無過錯保險計劃之間進行選擇。選擇式方法的支持者希望,允許各個駕駛人選擇是否接受無過錯保險計劃,通過限制侵權訴訟換取保險費率的降低。遺憾的是,聯(lián)邦無過錯保險立法雖已被提出多年,但從未通過,這與它較高的成本費用緊密相關。
(3)無過錯保險制在美國的現(xiàn)狀(2004-)
在多年積極支持和推進無過錯保險之后,保險人及一些消費者組織對無過錯保險制的態(tài)度冷靜下來。無過錯制的同業(yè)支持者認為,只要保險人推動無過錯保險制,訴訟律師們總能成功地提出對保險公司動機的根深蒂固的懷疑,保險人總是成為這場政治戰(zhàn)斗的失敗者。④消費者組織對無過錯保險制的支持,同樣也不冷不熱。因為如其他無過錯保險計劃那樣,曾被期待的價格降低的事實從未發(fā)生,這減弱了他們的熱情。[3]
盡管保險人和消費者組織對無過錯保險制的支持日漸減弱,但大多數(shù)州的無過錯保險制都在平穩(wěn)運行,也沒有要廢除的跡象。至少在某些州,似乎仍有許多消費者支持選擇式無過錯保險制。在適用選擇式無過錯保險制的賓夕法尼亞州,高于50%的消費者選擇放棄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權,以換取較低的保險費率。
2.無過錯保險制的特點及面臨的問題
(1)無過錯保險制的特點
第一,填補關系的簡化減省了保險給付的程序,使被害人花費較少的時間就能獲得經(jīng)濟補償。在無過錯保險制的框架下,以往的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保險合同關系,侵權案件中的受害人與侵權人即被保險人之間的人身或財產(chǎn)侵權損害賠償關系,兩種法律關系相互獨立的狀態(tài)結合成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單一損害保險法律關系。
第二,擴大了保障對象。無過錯保險的對象一般包括投保人、機動車保有人或駕駛人、車上的人和車外的行人等。機動車保有人或駕駛人在無過錯保險制下,也成為保障對象。
第三,在無過錯保險下,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人對受害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在保險給付范圍內(nèi)被免除,受害第三人在保險金限額內(nèi)不能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只能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
(2)無過錯保險制面臨的問題
第一,無過錯保險制刺激受害人利用醫(yī)療服務,虛假或欺詐索賠事實可能會增加。
第二,如果采取無過錯保險制模式,在規(guī)定的限額內(nèi),不需要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保險人直接給付保險金,但就限額外的部分,要根據(jù)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下的構成要件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從而形成相對復雜的結構。
第三,免除了責任強制保險限額內(nèi)的加害人的侵權責任,不利于對加害人的歸責,可能會誘使加害人輕慢自己的注意義務或放縱自己的行為,引發(fā)交通事故。
1.我國臺灣地區(qū)的限額無過失保險制
1997年10月22日,臺灣“行政院”發(fā)布決定,“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自1998年1月1日施行,該法相繼在2005年2月、2010年5月進行了修訂。從新法的規(guī)定來看,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guī)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臺灣地區(qū)“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⑤據(jù)此,車禍受害人等請求權人對侵害人的保險人享有保險金直接請求權。在解釋上,該條所規(guī)定的保險給付不以侵害人的過錯為要件,這就引起該處的“無過失”存在是屬于責任強制保險上的無過錯保險制,還是責任強制保險上的無過錯侵權責任保險的分歧。通說認為,該條吸收了美國無過錯保險的因素,在限額內(nèi)施行無過錯保險制模式;在限額外,行為人可以投保任意責任保險或通過侵權責任向侵害人請求損害賠償。在學理上,該模式被看作混合保險制的代表。
認識上普遍認為,我國臺灣地區(qū)現(xiàn)行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保險法制,是將機動車駕駛人的侵權責任與責任強制保險脫鉤,使兩者各自獨立存在的制度。按此模式,強制機動車保險人承擔無過錯⑥責任,交通事故的加害人應否依照侵權行為的規(guī)定負擔損害賠償責任,則在所不問。保險人根據(jù)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所承保的,不是加害人的侵權責任,而屬于一種特別責任。此種規(guī)定模式是臺灣地區(qū)在學習和參考美國的無過錯保險與德國、日本的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基礎上,自創(chuàng)的制度。[4]
2.限額無過失保險制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近況
我國臺灣地區(qū)于1998年1月1日開始施行“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保險金額由1998年開始的120萬元新臺幣,提高到2008年的150萬元新臺幣,在10年內(nèi)陸續(xù)將保險費調(diào)降6次,并4次提高其保險給付限額。根據(jù)我國臺灣地區(qū)保險業(yè)的各年度報告,其機動車強制責任政策性保險理賠迅速,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保護受害人的政策性目標,也確實減少了社會成本。當?shù)卣{(diào)查結果顯示,該制度獲得90%以上的民眾滿意度。
綜上所述,我國臺灣地區(qū)現(xiàn)行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與大陸地區(qū)有較大區(qū)別,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交通事故發(fā)生后,在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律關系下,保險人適用無過失的限額責任客觀上消除了加害人的免責情況,對受害人及其親屬提供了較為全面、迅速、切實的保障。
其次,由于不必追究或證明確定侵權法律關系中侵害方、受害方的過錯程度以及對責任大小的影響,而是直接處理損害保險法律關系,因此可以對受害人損失及時賠償。
再次,臺灣地區(qū)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中對傷殘賠償金的標準、死亡給付限額根據(j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變化的情況,每隔一段時間相繼調(diào)整過4次,從1998年開始時的120萬元新臺幣提高至2012年的200萬元新臺幣,確保給付金額與當?shù)厣顥l件的提高相適應。
由于純粹的責任保險制與純粹的無過失保險制都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處理相應內(nèi)容時就要力爭避免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曾出現(xiàn)的問題。所以,我國未來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的立法應以侵權責任保險制為基礎,在侵權責任保險制體系能夠容納的情況下,吸收無過錯保險制的某些優(yōu)點,構成符合我國國情的交通事故受害人權利保護制度。具體來說,我們應采取如下策略選擇:
第一,堅持以侵權責任保險制為基礎,是因為侵權責任保險不能脫離對民事責任風險轉移與分散的基本原理。
責任保險賠付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以發(fā)生另外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為前提,侵權人通過投保將對受害人的侵權責任風險轉移給他人,實質由危險團體成員予以分擔。因此,首先要明確能夠通過侵權人投保產(chǎn)生的責任保險予以分散、予以轉移的基礎法律關系的性質,進而設定責任保險內(nèi)容的相應規(guī)則。而侵權責任保險制堅持了侵權法的傳統(tǒng)規(guī)則,符合我國的法律習慣。在責任保險的業(yè)務經(jīng)營實踐上,我國的任意第三者責任保險已經(jīng)開辦多年,機動車管理人、所有人及大部分民眾對責任保險都已經(jīng)有了較為充分的認識。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采取侵權責任保險制模式將被保險人、駕駛人等交通事故責任人排除在保障范圍之外,可以降低保險費率,提高投保的積極性,也能激勵機動車保有人履行注意義務,減少道德危險。
第二,傳統(tǒng)責任保險制以侵權制度為基礎,在確定加害人對受害人侵權責任的前提下,再對交通事故受害人予以救濟。由于受害人權利要通過侵權訴訟來確定,需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完成特定的程序,而受到嚴重傷害的受害人急需大量金錢支付其較高的治療護理費用,如果再讓其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得補償,就難以充分實現(xiàn)對其提供迅速有效救濟的立法目的,因此可以考慮特別的補償程序,完善受害人直接請求權規(guī)則。
我們可以對這種設定的損害保險法律關系通過立法完善予以充實,主要可以運用司法解釋的方式樹立以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保護為重心的理念,合理吸收無過錯保險制的保障范圍大、對交通事故受害人救濟及時的特點。其基本內(nèi)容包括:首先,確立以受害人權利保護為重心的現(xiàn)代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立法精神,以受害人能夠得到充分、及時有效的救濟為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標準。適當突破任意第三者責任保險的“分離原則”,擴大受害第三人的保護范圍,充分發(fā)揮我國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的對受害人補償救濟功能。其次,明確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給付的請求權主體、性質、給付條件和給付范圍。最后,完善現(xiàn)有的社會救助基金制度,進一步將救助基金的法律性質、救助條件、救助對象、救助范圍、基金來源及運行監(jiān)管等規(guī)則予以修正或完善。
綜上所述,我國應對國外及臺灣地區(qū)的機動車強制保險制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完善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重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交通事故受害人權利保護制度。
注釋:
①No-fault and uninsured motorist automobile insurance §4.00[3],at 4-5(1986)。
②See Cch auto.Ins.law rptr.Ⅱ1000,at 1012(1986);2 Irvin E.Schermer,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23.01,at 23.2(2d rev.ed.1989)。
③對于這些立法效果的討論,見Alan I.Widiss et al.,No-faultAutomobileInsuranceinAction:TheExperienceinMassachusetts,Florida,DelawareandMichigan(1977);U.S.Dep’t of Transportation,CompensationAutoAccidentVictims:AFollow-UpReportonNo-FaultAutoInsuranceExperiences(1985)。
④有些保險人繼續(xù)支持它。例如,2007年,GEICO(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政府員工保險公司)在弗羅里達州支持無過錯保險繼續(xù)實行。
⑤即1996年公布時該法第5條,在2005年修正后變?yōu)榈?條。
⑥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著述中往往將“過錯責任”表述為“過失責任”,但其過失包括了故意和過失。參見王澤鑒的《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三民書局,2000年,第13--頁。
[1] 劉銳.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與強制保險[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 Nora Freeman Engstrom,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No-Fault’s “Demise”[J].DePaul Law Review,2012,61:306.
[3] James M.Anderson,Paul Heaton,Stephen J.Carroll.The U.S.Experience with No-fault Automobile Insurance——A Retrospective[M].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2010.58.
[4] 劉春堂.建構新的機動車輛事故侵權責任芻議——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實施十周年之期待與展望[A].林建智.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之回顧與展望[Z].臺灣:財團法人保險事業(yè)發(fā)展中心,2008.